腹腔引流导管用于胸腔闭式引流治疗胸腔积液的临床观察

2017-11-21 10:20:06郑小兵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7年21期
关键词:闭式胸腔积液

郑小兵

腹腔引流导管用于胸腔闭式引流治疗胸腔积液的临床观察

郑小兵

目的 研究分析临床胸腔积液运用腹腔引流导管治疗的效果, 并分析其并发症发生状况。方法 48例需要接受胸腔闭式引流治疗的胸腔积液患者, 随机分为实验观察组与常规对照组, 各24例。实验观察组运用腹腔引流导管实施胸腔闭式引流, 常规对照组运用中心静脉导管胸腔闭式引流,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观察组退热时间、胸液消失时间及住院时间分别为(4.87±3.87)、(5.88±4.37)、(15.98±7.87)d, 均短于常规对照组的 (9.84±6.25)、(15.54±10.76)、(22.54±12.43)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2.5%, 高于对照组的8.33%,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临床运用腹腔引流导管胸腔闭式引流治疗胸腔积液具有良好的效果, 临床推广价值较高。

胸腔闭式引流;腹腔引流导管;胸腔积液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3月~2015年5月本院收治的48例需要接受胸腔闭式引流治疗的胸腔积液患者, 随机分为实验观察组和常规对照组, 各24例。实验观察组中男14例,女10例;年龄25~60岁, 平均年龄(41.22±6.26)岁;大量积液患者13例, 中量积液患者11例;常规对照组中男12例,女12例;年龄24~63岁, 平均年龄(43.17±6.61)岁;大量积液患者10例, 中量积液患者14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患者确诊当天立刻制定相应的方案为患者治疗,然后开始第1次抽液工作。常规对照组:采用中心静脉导管进行胸腔闭式引流, 一次性中心静脉导管(北京天地和协科技有限公司, 16 G×20 cm, 管腔外径1.7 mm);置管成功后外接一次性抗返流引流袋连接。经由超声引导以25~51 ml /min的速度进行抽液, 直至液体完全抽出, 抽液量控制<2000 ml/次,将积液抽完。每天使用超声检查, 一旦发现积液深度>2 cm且积液能够抽出时就要进行抽液。实验观察组: 使用腹腔引流导管(广东百合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弯型, 8Fr-20 cm, 管腔外径2.8 mm), 先用B超确定穿刺点, 让患者采取半坐位,对穿刺点周围皮肤进行消毒后, 戴上无菌手套, 将无菌洞巾铺好, 用注射器抽取2%的利多卡因, 对皮下到壁层的胸膜进行麻醉, 医生左手固定穿刺点皮肤、右手持穿刺针垂直于皮肤刺入胸膜腔约4~5 cm, 有落空感即可抽出胸水, 再由侧孔沿穿刺针送入导丝后拔出穿刺针;使用扩皮器进行扩皮,然后拔出扩皮器;沿导丝导入引流管(10~15 cm)后拔出导丝,并使用 3 M敷贴固定导管, 必要时可将导管缝于皮肤;将导管另一端与一次性抗返流引流袋连接, 保留时间为7~14 d。以30 ml/min速度开展引流工作, 抽液量≤2000 ml/d。在穿刺或引流时要观察患者是否出现胸闷或者头晕, 是否存在大量的出汗情况, 或不断的咳嗽等, 如有上述不良情况的要及时停止引流或穿刺的工作, 立刻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检测,找出原因并立刻给予治疗。2 h后如果患者没有其他不适感则继续开放引流。引流袋的位置应位于胸腔60 cm以下, 避免积液倒流使得发生感染。

1.3 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包括退热时间、胸液消失时间、住院时间)以及并发症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 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退热时间、胸液消失时间及住院时间分别为(4.87±3.87)、(5.88±4.37)、(15.98±7.87)d, 均短于常规对照组的 (9.84±6.25)、(15.54±10.76)、(22.54±12.43)d,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并发症情况比较 实验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2.5%, 高于对照组的8.33%,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比较( x-±s, d)

表2 两组患者并发症情况比较(n, %)

3 讨论

胸腔手术、胸腔外伤以及胸腔内压增高等病变常用胸腔闭式引流作为处理方法, 目的在于使气、血、液、脓等自胸膜腔内能够正常排出, 使胸膜腔恢复正常密闭性并重建正常的负压, 肺部也经胸腔闭式引流后重新复张, 还能稳定纵隔避免循环系统由于纵隔过度移动或摆动造成的障碍, 甚至避免发生休克、胸膜感染的现象[2-4]。胸外科医师采用管径较大的硅胶管置入患者胸膜腔内, 但这种传统的胸腔闭式引流过程中对组织的损害比较大, 患者也因此承受较大的疼痛, 除此以外术后不仅容易留下瘢痕, 并发症发生率也相对较高[3]。

中心静脉导管在临床中有着创伤小、置管操作简易、安全性高、并发症少的优点, 虽然中心静脉导管还能充分引流有着高耐受性的特点[4], 但在使用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缺点:中心静脉导管管腔细长窄小, 在进行胸腔引流时容易造成引流堵塞不顺畅的情况发生, 尤其是留置时间过长或体内有浑浊、粘稠积液的患者, 需要对其进行密切的观察, 尤其关注管道是否通顺, 及时使用生理盐水进行冲管, 在必要时还需更换新的引流管或直接拔掉重新安置[5-7]。而腹腔引流管相比较外科硅胶管, 患者的创伤性明显减小, 患者耐受性明显改善, 且相比较常规的中心静脉导管, 腹腔引流管的管径明显增加, 引流速度相应增加, 引流管也不易堵塞, 胸腔积液的引流更加顺畅, 患者的发热、胸闷等症状短期可改善, 可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及费用, 也减少医生需生理盐水冲管等工作, 但同时也发现腹腔引流管的并发症相比较中心静脉导管有所增加, 如穿刺过程患者疼痛增加易导致胸膜反应, 扩张器致血管损伤出血, 拔管后穿刺处闭合不佳导致胸水外溢(尤其是老年、营养不良、胸壁较薄的患者), 实际工作中如果做好穿刺前充分安慰患者、麻醉充分、操作轻柔, 上述并发症可明显减少[8-10]。

综上所述, 临床运用腹腔引流导管胸腔闭式引流治疗胸腔积液具有良好的效果, 临床推广价值较高。

[1]郭志勇, 孙兴国, 刘方, 等.心肺运动试验评估胸腔闭式引流术治疗胸腔积液患者整体功能变化的临床研究.中国全科医学, 2016, 19(17):2053-2060.

[2]沙纪名, 石开虎, 吴君旭, 等.全腔镜下食管癌根治术中留置胸腔闭式引流管联合纵隔引流管效果观察.山东医药, 2015,55(39):56-58.

[3] 崔新征, 张清勇, 刘凡昭.单操作孔胸腔镜胸腺切除术后不留置胸腔引流管的临床研究.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2017, 34(2):318-320.

[4] 石磊, 杨卫兵 , 柏玉举.顺铂联合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对老年恶性胸腔积液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血基质金属蛋白酶-9表达及生活质量的影响.中国老年学, 2016, 36(17):4230-4232.

[5] 谢翠华.腹腔引流导管用于胸腔积液治疗的应用.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5, 26(25):47-49.

[6] 舒鹰, 李荆萍.腹腔引流导管胸腔闭式引流治疗自发性气胸的临床观察.实用医药杂志, 2016, 33(1):18-20.

[7] 姚永正.中心静脉导管行胸腔闭式引流术治疗胸腔积液效果观察.2015临床急重症经验交流第二次高峰论坛, 2015:215.

[8] 李亚, 崔云辉 , 邢丹 .中心静脉导管双侧引流与传统胸腔闭式引流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的临床效果比较及护理要点分析.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7, 10(9):118-120.

[9] 聂弘, 陈李李 , 黄文军.中心静脉导管置管引流治疗胸腔积液35例疗效观察.中华全科医学, 2015, 13(8):1268-1269.

[10] 余江清, 冯旋 , 卢志军.不同肋间胸腔闭式引流术治疗胸腔积液的效果比较.中国现代医生, 2016, 54(1):102-104.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7.21.026

215300 昆山市中医医院

临床上结核性胸膜炎、恶性胸水、肺炎旁胸腔积液、全身疾病致漏出性胸腔积液等是胸腔积液的常见原因, 腹腔引流导管实施胸腔闭式引流是用于治疗胸腔积液的一种新方法[1]。本次研究选用本院48例胸腔积液患者, 分别运用腹腔引流导管实施胸腔闭式引流以及中心静脉导管胸腔闭式引流。探讨其疗效, 报告如下。

2017-09-05]

猜你喜欢
闭式胸腔积液
滑膜炎的膝关节积液要抽吗
胸腔巨大孤立性纤维瘤伴多发转移1例
高炉半闭式液压油箱的开发和应用
重型机械(2020年3期)2020-08-24 08:31:40
膝关节反复肿胀积液怎么办
胸外科术后胸腔引流管管理的研究进展
不是所有盆腔积液都需要治疗
液压机闭式控制关键技术研究
一种闭式静压回转工作台新型结构设计
尿激酶联合抗结核药胸腔内注入对结核性包裹性胸腔积液治疗及其预后的影响
哈尔滨医药(2015年4期)2015-12-01 03:57:56
产水凝析气井积液诊断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