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石小川 吴世文 闫岩
大数据背景下恐怖主义信息的新媒体传播
——关键问题与重要议题
文/石小川 吴世文 闫岩
此起彼伏的恐怖袭击正在威胁着全世界的公共安全。在新媒体传播时代,人们发现,恐怖组织主动利用新媒体传播恐怖信息,新媒体、新技术正在成为恐怖主义的帮凶。比如,“伊斯兰国”(IS)不仅控制着多个社交媒体账号,而且发布了IS的官方APP“The Dawn of Glad Tidin”,尽管都遭到了封杀,但还是传播了恐怖主义信息,制造了社会恐慌。据2014年一项统计显示,高达90%的恐怖组织使用社会化媒体宣扬恐怖主义。恐怖主义在网络空间中的活跃以及对新媒体的娴熟运用,已成为公共安全的一大威胁。更令人担忧的是,恐怖主义信息的散播导致了大面积的社会恐慌,造成了不可估量的社会危害。2016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恐怖主义法》实施。这是我国第一个专门针对反恐工作的法律文件,反映了党和政府对反恐的高度重视。
恐怖主义传播活动按其内容可分为三类:一是恐怖组织向成员或潜在成员实施“洗脑”的传播活动,包括教义宣传、人员招募等;二是恐怖组织向成员或“独狼”发布的指导性信息,包括成员训练、活动策划、信息传递、经费募集等;三是恐怖组织利用媒体向公众传播的信息,包括恐怖组织主动向公众传播的内容和大众媒体主动报道的内容。其中,第三类内容直接面向公众传播,能够直接引起社会恐慌、扰乱公共秩序、危害人民安全,是恐怖主义大众传播的核心内容。
在此背景下,需要探讨新媒体环境中恐怖组织的大众传播行为,即恐怖组织利用新媒体主动向大众开展的信息传播活动。对这一课题开展系统研究,具有两个方面的重要意义。
首先,目前新闻传播学领域对恐怖主义传播的研究多是“事后”研究,主要考察已经完成的恐怖事件进入大众传媒之后,媒体传播的特点和规律研究,其研究对象是媒体传播行为,而非恐怖主义传播行为。大数据背景下恐怖主义信息的新媒体传播研究,致力于考察一种“事前”行为,即,恐怖组织利用新媒体向大众进行的传播行为,从而填补了针对这类传播活动的研究空白。
其次,过往新闻传播学对大众媒体恐怖主义报道的研究,针对的是媒体的传播行为,其对策和建议也是针对媒介组织或新闻记者。大数据背景下恐怖主义信息的新媒体传播研究,则致力于揭示恐怖组织利用新媒体直接面向大众传播的行为,着眼于提高公众对恐怖主义信息的识别、判断、应对等媒介素养。当下,在新媒体传播语境中,恐怖主义组织利用新媒体肆意传播恐怖主义信息,造成了大范围的社会恐慌和不可估量的社会危害,突出了研究恐怖组织利用新媒体传播恐怖主义信息之紧迫。
基于恐怖主义“传播转向”和媒介化社会的背景,结合新媒体传播的语境,开展恐怖组织利用新媒体的恐怖信息传播研究,需要将恐怖组织利用新媒体面向公众开展的传播活动作为研究对象。具体说来:可以以我国公安部2003年12月正式认定的四个恐怖组织,即:“东突厥斯坦伊斯兰运动”“东突厥斯坦解放组织”“世界维吾尔青年代表大会”“东突厥斯坦新闻信息中心”作为资料收集对象。其新媒体传播活动主要是指它们利用网站、网络论坛、微博、微信等载体,向新媒体用户散播与恐怖组织、恐怖活动相关的信息,包括宣扬恐怖主义、进行招募动员、煽动实施恐怖活动、发布恐怖事件信息等。
第一,需要利用大数据的方法,挖掘四个恐怖组织近年来利用新媒体传播的信息及典型案例,剖析其信息构成与传播模式。多样的新媒体传播渠道为恐怖主义信息的扩散提供了技术便利。本部分研究可以利用大数据的理论与方法,通过文本挖掘技术获取四个恐怖组织近年来在网站、网络论坛、微博、微信等平台中传播的恐怖主义信息及典型案例,进而运用内容分析法和文本分析法考察其信息构成,分析其议题设置、框架建构与话语表达,并剖析其传播模式。
第二,点对点监测四个恐怖组织近年来利用新媒体开展的信息传播活动,实时收集数据和材料,检验资料收集与分析模式的可适性,补充完善其信息构成与传播规律,进而提出监测和预警其后续信息传播的思路与方法。运用文本挖掘和大数据分析方法,实时监测、收集近年来四个恐怖组织利用新媒体传播的信息,并基于近年来的数据和研究结论,进一步挖掘其信息构成和传播规律的变化,动态掌握第一手资料,为更大范围的监测活动提供实证材料。
第三,利用社会调查法和访谈法,考察四个恐怖组织的新媒体信息传播对新媒体用户的影响,以及用户对恐怖主义信息的处理行为。“恐怖主义的传播理论”指出,恐怖主义活动常常是象征性的,恐怖组织企图通过吸引媒体和公众注意,将暴力活动转化和放大成为一种精神的或心理的暴力,制造大范围的社会恐慌。当下,恐怖组织通过线上直接扩散带来了不可低估的社会危害,而当恐怖主义信息不断地被“附加”谣言或流言实现“信息增殖”时,危害更甚。大数据背景下恐怖主义信息的新媒体传播研究,需要运用社会调查和访谈,考察四个恐怖组织的新媒体信息传播对用户的影响,以及用户如何处理信息,进一步阐释恐怖主义信息传播的社会危害。
第四,监测、识别与预警恐怖主义信息的新媒体传播,遏制恐怖主义信息在新媒体空间中的恶性传播,提升公众对恐怖主义信息的辨别能力与免疫能力,降低恐怖主义信息的社会危害。鉴于恐怖主义的极端破坏性,遏制恐怖主义信息传播是普遍共识,也是降低或消除恐怖主义危害的手段之一。基于前述案例、材料和研究结论,首先,针对性地提出监测、识别恐怖主义信息的思路和方法,为更大范围的监测活动提供第一手资料。其次,提出遏制恐怖主义信息在新媒体平台中恶性传播的对策,助益于切断其新媒体传播。最后,提出提升社会公众辨别能力与免疫能力的建议,降低乃至消除其社会危害。
一是实时监测四个恐怖组织的新媒体信息传播活动,是难点所在,也是研究重点。运用计算机科学的理论资源与大数据方法,通过设计文本挖掘程序,辅以开源情报的三角求证,实现对四个恐怖组织在新媒体平台中信息传播活动的动态监测。二是剖析四个恐怖组织在新媒体中散布的恐怖主义信息的构成特征与传播规律,是重点内容之一。构成特征方面,以获取的恐怖主义信息为基础材料,进行数据整理、开展量化的内容分析和质化的文本分析,归纳总结恐怖主义信息在行为信息、情感信息、暴力信息等维度的构成特征,以及其历时性演变特点。传播规律方面,从恐怖主义信息的传播节点、传播时机、传播路径、传播机制等方面剖析。三是调查并解释新媒体用户处理恐怖主义信息的行为,是又一重点和难点。新媒体用户既是恐怖组织希望影响的“受众”,也是恐怖主义信息传播的节点。因此,用户如何处理恐怖主义信息,直接决定着其社会危害的范围与程度。通过社会调查与访谈,回答用户如何处理信息、在何种条件下采取哪些处理行为的问题,为教育公众、提升公众对恐怖主义信息的辨别能力与免疫能力提供指导。
(一)获取、整理、监测恐怖主义信息的方法。识别网络空间中的恐怖主义信息,必须借助于大数据的技术手段。(1)采用文本识别和爬虫技术进行主题词提取判别(如:在冗杂的信息中进行恐怖组织招募信息提取等)。(2)分类或者预测,通过机器学习、NLP等方法,对相关的数据进行挖掘,根据词频、是否有标记等数据特征进行完善补充,通过决策树C4.5算法、naive bayes算法等进行相关信息的分类区隔或者推算预测。(3)对敏感信息的传播途径进行研究,并通过对重点事件或者节点数据进行社会网络分析,将关联信息和社团结构进行对比和研究,对信息的传播路径、节点特征、传播速率等进行分析。(4)同时,在线下人工补充收集相关的档案与文本资料。
(二)内容分析与文本分析。对收集的恐怖主义信息进行量化的内容分析和质化的文本分析,分析其构成特征。
(三)社会调查法与访谈法。基于互联网平台,设计调查问卷考察恐怖主义信息对用户的影响,以及用户如何处理这些信息。拟定访谈提纲,访谈用户处理信息的动机与经验。
总之,由于恐怖组织越来越肆意利用新媒体散布恐怖主义信息,造成了极大的社会危害。当下,需要跨学科的研究者关注并投入研究这一问题,为遏制恐怖信息的新媒体传播提供治理思路。
首先,需要融合新闻传播学、计算机科学、情报科学的理论资源与方法,契合大数据背景下研究恐怖主义新媒体信息传播的需要,并能基于跨学科的碰撞开展学术创新。目前,计算机科学和情报科学侧重识别、获取、预测、匹配恐怖主义信息,但未考察信息的流动及其社会影响。大数据背景下恐怖主义信息的新媒体传播研究,需要融合三个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先获取恐怖主义信息,然后分析其传播规律和社会影响,为学术创新开启多种可能性。
其次,需要秉持这样的思考:一是恐怖主义信息追求“效果的暴力”,千方百计地绕过社会控制机制进入新媒体渠道,需要高度重视恐怖主义信息的新媒体传播。二是恐怖主义信息传播是一个复杂的体系,一方面,需要从传播的角度考察如何抑制其恶性传播;另一方面,需要教育大众,提高大众的辨别和免疫能力,即使恐怖主义信息变相传播开来,也不受或少受其影响。三是需要关注新媒体用户如何在线围观或讨论恐怖主义信息,进而讨论如何降低恐怖主义信息的“公众可见性”与社会恐慌效果。
最后,引入大数据的方法来挖掘、整理与分析恐怖主义信息在新媒体中的传播,将恐怖主义信息传播的研究从“事后研究”延伸至“事前监测”和“事后研究”相结合,开拓恐怖主义信息传播研究的新思路。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摘自《湖北社会科学》2016年第12期;原题为《大数据背景下恐怖主义信息的新媒体传播研究:关键问题与重要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