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郑旭
2017,盼孩子能见到更多“北京蓝”
□ 郑旭
在键盘上敲击这篇文字时,相关部门或机构关于2016年度的北京蓝天还在做“清算单”统计。然而,由于受到12月17日至21日期间那场重污染天气影响,京城民众心中的那份蓝天“清算单”实际上已经提前出炉了。
笔者曾在这场重污染天气结束后对北京的几个常住和非常住的家庭做过一次探访,结果发现,除了交通拥堵和房价,“京霾”已经是家庭成员之间茶余饭后谈论最多的话题之一。
事实上,同一个话题谈论久了就会派生出一种“语言定式”,这种定式不断反复就可能会形成一种“思维定式”。
探访过程中,一位老家在河北霸州,来京工作生活已经6年的男性受访者告诉笔者,他未满4岁的儿子现在不仅能标准地说出“雾霾”这一词组,而且无论在电视里,还是在报纸上,只要这一词组出现在眼前,他的儿子马上就能将其识出并随口诵读。不仅如此,按照这位受访者的说法,只要仰望天空看不见太阳和蓝天,他的儿子就会认为是“雾霾”来了。
笔者承认这可能是一个认知能力极强的孩子,同时笔者也相信这个孩子并不是孤立存在于这座城市当中的,换句话说,在这座城市里可能会有成百上千个这样的孩子。然而让笔者担心的是,当他们听到是“雾霾”、看到是“雾霾”、感受到还是“雾霾”的时候,那一颗颗幼小的、没有长大的心灵世界里,对蓝天的概念会是什么。
在笔者看来,过去受思想认识的局限,在发展和生活理念上,我们不自觉地扮演了“雾霾”制造者的角色。在付出巨大的环境代价后,人们的认识已经在深化,“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已经不断深入人心。所以,面对“雾霾”笼罩,每个人都应自觉担起“蓝天”护卫者角色,发展不忘环境保护,认真践行绿色发展和绿色生活理念。只要每个人行动起来,相信经过一代代人的不断努力,定能让“雾霾”尽快消散,让蓝天重回生活。
今天,“雾霾”的可怕让人们认识到清洁空气的宝贵,优美环境的可爱。从另一个角度看,灾难往往是人类最好的老师、最生动的教材。在“雾霾”这种环境灾难面前,怨天尤人不能解决问题,积极应对才是正确选择。大家都羡慕欧美国家的蓝天白云,须知,欧美历史上也受到环境污染困扰,“雾霾”,当然那时还没有这个词汇,和比我们今天遭遇到的一样严重。他们也是在经受了环境灾难后,才明白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才改变了发展思路,并经过几十近百年的环境治理,才达到今天这种天蓝水清的。
为此,笔者认为,每个公民都应该行动起来,以自己的模范言行,为下一代树起正确的环保观念,理性分析“雾霾”因果,在孩子心里种下“碧水蓝天”的种子,从小培育他们保护美好生态环境的认知力量。
无论2016年的“清算单”成绩如何,也无所谓这一年北京有多少蓝天、有多少孩子会因“雾霾”而暂时告别幼儿园和学校,总而言之,我们对于2017年的期许和努力方向,是让孩子能见到更多的“北京蓝”。
编辑:郭梁 美编:徐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