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实践与思考

2017-11-20 06:59闫冬雪
西部论丛 2017年7期

闫冬雪

摘 要:大型遗址的保护越来越受到文物部门的重视,已成为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的重要领域。本文研究了考古遗址的保护与展示,并借鉴了国外经验的研究以及大型遗址保护模式。回顾了旅游开发研究和利益相关者研究的多个方面,指出了目前我国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过程中的问题。

关键词:考古研究;遗址公园;研究理论

引言:中国考古公园的发展始于20世纪80年代,其发展过程在理论上有实际探索。圆明园于1983年规划建设为遗址公园,是我国最早的考古公园。2009年,国家文物局对考古遗址公园做出了明确的定义。2010年,国家文物局首次评估和批准了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目录,共有12个单位获得了称号。在此基础上,本文将回顾1980年以来中国考古遗址保护与利用的文献,为考古遗址的保护与利用提供经验和探索。

1、主要研究内容

1.1保护展示内容研究

考古公园作为我国文化内涵展示的有效途径,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中外游客。这也引起了如何有效保护考古公园,如何更加现实和充分地向公众展示。这就促使了考古遗址公园等相关内容研究的进一步加深。

1.1.1 保护相关措施研究

通过概念设计和专家验收工程严格按照程序保护现场,使得考古遗址公园能够长久的存在。遗址保护存在诸多问题,不仅仅是建筑物本身,在环境整治,保护展示,考古工作和设施建设等方面都需要详细的规划。未来的发展应立足于现场的有效保护和科学展示,并将建成考古遗址公园模型。

1.1.2 展示设计研究

圆明园遗址的保护和展示工作并未充分反映其自身的历史研究和园艺艺术研究。

它借鉴了两个主要角色,并展示了基于原始真理理论保护和显示网站分区的现实。由于传统文化与考古遗址的相互依存是不可分割的,如何建设考古遗址文化展示系统也是目前的主要工作。考古公园在解释和展示其核心价值观(如文化价值,生态价值和使用价值)方面面临的实际挑战和应对策略。遗址的保护,展示和利用应以保护文化遗产原有真实性为前提,合理选择“直接展示”或“间接展示”的园林景观展示模式,实现文化遗址保护的真实意义

1.2规划建设研究

1.2.1 建设研究

根据圆明园的性质,不能在公园内建酒店的建议。圆明园的规划建设应以综合规划,保护整理,分析研究,重点修复为基础。应该从展示对策、规划和布局结构、现场保护和性能技术、主要广场点等多个方面入手设计。

准确掌握废墟公园考古的准确位置,方便考古遗址的保护,展示和合理利用。通过数据准备和处理,数据库建立和三维景观模型,将GIS技术应用于考古遗址的规划和设计,可以有效促进保护过程的顺利进行。此外还应妥善解决园区的范围界定和文化解释,整体思考规划和规划,并在功能结构和土地利用布局方面提出了有针对性的规划和建设策略。

1.2.2 可行性研究

考古遗址公园需要体现多元价值观,从地方社会、经济、政策和区域条件等方面论证建设遗址公园的可行性。还可以建设一个具有科研基地,科普旅游和文化旅游功能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以下四个方面分析了开展考古遗址公园建设的可行性的参考:遗址自身价值与考古研究是其建造基础;周边遗址的遗迹和旅游景点的互补作用;大遗址保护工程的项目支持;文物管理部门和地方政府的文化支持。

1.2.3 景观规划研究

圆明园遗址公园的植物景观条件,文献资料和存在的问题已经基本整理完毕。山区、水域和建筑工地等地区的植物景观得到保护和恢复。废墟公园的设计应该集中在四个步骤,从城市家具、标牌系统、铺路材料、文化展示进行。在引入园林意境和意境的意义的前提下,从话题、观赏、布局,到最后色彩、音效、主题活动等内容探索了遗址公园景观设计中的意境。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植物景观设计应尊重遗址的特征,符合遗址的年龄属性,并展示遗址的文化属性。

1.3国外经验借鉴研究

日本在场地保护、修复、展示、建设和管理方面有着新思路和新技术。因此,它为中国遗址的展示提供了参考经验,促使我国发挥了遗址的价值和功能。文化展示方式和场地特点是废墟公园展示的主要方式,将国内考古遗址公园与国外典型考古遗址进行对比,为后期建设提供参考。

2研究述评与前景展望

近年来,我国考古遗址保护和利用的相关研究取得了快速发展,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是,与国外现场保护的实践经验和研究現状相比,我们在该领域的研究还有很多方面需要进一步拓展,发展和完善。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研究对象

目前,我国相关研究对象主要集中在单一考古遗址公园的研究或分析考古遗址的某一部分,偏重文化展示、景观设计等。在未来的研究中,从整体上看,我们应该对以多个考古遗址为重点的公园进行比较研究,探索某地区考古遗址的集聚效应和联动效应。在地方层面,有必要深化对现有园区的地方对象的研究,同时探讨考古公园的功能划分、投资融资、商业模式和管理机制。

2.2研究课题

虽然国内考古遗址公园的研究课题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但大多数研究文献仅供一般性和浅层次的分析和讨论。鉴于这种情况,未来的研究应该在总结现有经验和结合实时信息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和创新研究课题。例如,在旅游开发的主题下,我们应该将研究结合到当前旅游业的热点地区,进行旅游开发的研究,如研究旅游,科普旅游等。在利益相关者研究课题下,它不仅限于废墟区社区居民的研究,依赖城市等。此外还有必要对公园的外部效应和集聚效应以及社区居民、政府、开发和运营组织、公众和地区公园的游戏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

2.3研究理论

中国考古遗址保护与利用的理论研究滞后于实践探索。它主要涉及考古、历史、文化,民族学、地理、旅游、建筑、环境研究、城市研究、经济学和管理等多种学科。因此,在研究中,我们应该从多学科、跨学科不同角度进行深入,全面的研究。为了改变历史、文化、城市规划和旅游等学科主导的现状,我们可以使用区域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和博弈论等支持理论。除此之外,还可以加强对外合作和经验,在知识水平上与国外对接,学习和拓宽理论研究渠道。

参考文献:

[1]杜金鹏.大遗址保护与考古遗址公园建设[J].杭州(周刊),2009(6):9-12.

[2]肖莉.大遗址保护与考古遗址公园建设[J].中国文化遗产,2010(1):32-45.

[3]杨昌鸣,李旋,李湘桔.直接展现与间接再现——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城墙遗址展示模式的比较[J].中国园林,2013(5):85-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