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比较”思想,实现真理

2017-11-20 15:58张书琴
数学教学通讯·小学版 2017年10期
关键词:比较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张书琴

摘 要:比较是一种确定相同、相似和差异的一种思想过程,一种逻辑方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巧妙地应用比较思想,能够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数学知识,对数学的本质内容有更好的区分与认识,能够很好地活跃学生的思维,促进素质发展,对数学真理的实现也意义重大。

关键词:比较思想;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教师教学不再强迫学生机械地记忆,而更多的是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思考,体验学习的过程,并在这一过程中掌握更多的知识技能。而“比较”这一思想方法,也是教师常用的一种教学手段。这样可以让学生们借助旧知识经验更好地理解新知识,以提高学习效率,促进学生深入思考。

一、运用比较,明晰内容

小学数学中,很多知识都是相互联系的,一些知识之间的差异性也是有着一定的相似性的。也正是由于这一相似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很容易将其混淆。由此,教学中,教师可以巧妙地运用比较思想,帮助学生明晰内容,促使学生有效思考与学习。

例如在教学“因数和倍数”时,教师在引导学生对“倍数”的知识进行学习时,发现有部分学生将以往所学的“倍”这一概念放到这里,而且有不少的学生将这两个概念混为一谈。于是,教师借此机会,将“倍”与“倍数”放在一起,让学生进行比较学习,比较它们的不同点,进而明晰内容。师:一班中,男生有10人,女生有20人,其中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多少倍呢?学生们都很快地列出算式20÷10=2,得出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2倍。经过这一练习题,学生们也重新回忆了“倍”的概念,它指的是一个数量关系,并且基本上建立在乘除法这些概念之上。随后,教师又让学生回忆“倍数”的概念。学生想到“倍数”描述的是两个数之间的联系,他们在教师的引导下给出一个例子:30能被2整除,所以30是2的倍数。学生们就这样在比较的过程中,对“倍数”的知识加深了理解,并尝试着自己给出一些例子,来更好地巩固知识。如“20是5的倍数,因为20÷5=4”,还有学生尝试着列举一些关于“倍”这一概念的例子。学生们在这些例子的比较中对本节“倍数”的知识内容有了很深刻的认识。

比较学习,为锻炼学生的思维提供了可能,让学生有机会分清概念,明晰内容。这种教学方法,不仅很好地活跃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还在很大程度上,深化了学生的思考,提高了学习效率。

二、 运用比较,促使思考

学生与学生之间在思维上存在着一定的不同,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给学生更多自主思考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可以自主解答一些问题。之后,可以利用学生思维上存在的差异性,运用比较思想,引导学生互相学习,更进一步地发展。

例如在教学“小数加法和减法”时,教师在引导学生们对小数加法和减法的知识内容有了简单认识和了解后,为学生设计了一些数学练习题,以帮助学生巩固新知。

1.2+1.2+0.8= 1.2+2.9-1.2=

3.1-2.9+1.9= 2.7+2.9-2.9=

7.0-1.1+1.1=

学生们也在教师给出练习后开始计算思考,很快学生们便纷纷得出最后的结果。此时,教师选择让学生们来阐述一下自己的计算思路。

生1:第一个算式等于3.2,先计算1.2+1.2=2.4,再计算2.4+0.8=3.2。

生2:我的结果也是3.2,但我与生1的计算方法不同,我先观察了一下这一算式,发现1.2+0.8=2这样恰好得到一个整数,然后再计算2+1.2=3.2,这样会简单一些。我用同样的方法计算接下来的几道练习题,发现既快又准。

教师抓住学生们这一思维的亮点,让学生们来比较这两种计算方法,哪种会更好呢?学生们通过比较发现这些练习题如果用生2的方法计算会更加简便。随后,学生们开始利用新学的这一解题方法,重新计算后面的练习题,发现自己可以又快又准地完成这些练习。由此,学生们在这一比较中掌握到一个更加简便的计算方法。

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比较学习,为学生的思维拓宽了空间,无形中促进了学生们有效思考。这种教学方法不仅开拓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还很好地促进了学生们的合作学习。

三、 运用比较,深化理解

数学知识之间存在很大的联系,作为教师,教学中可以利用好这一联系,进而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知识之间的一些联系,运用比较这一思想方法,引导学生比较学习,使学生在比较思考的过程中,将所学知识突出特点,进而深化理解。

例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时,教师打破常规,不再直接引导学生学习有关长方形与正方形的知识内容,而是让学生跳出长方形与正方形的这一圈子,巧用比较思想,促使学生有效思考。首先,教师拿出一些三角形、五边形以及长方形的纸片让学生观察并比较思考。学生们通过观察这些图形,发现三角形有三条边、五边形有五条边,而长方形有四条边,与它们还不同的是长方形有四个角。所以学生们给出结论:长方形有四条边、四个角。此时,教师向学生提问:只要有四条边和四个角的图形就是长方形吗?学生们在教师提出问题后都陷入了沉思,有的认为是,而有的认为不是。在学生们正纠结时,教师又为学生展示了一张不规则四边形卡片,学生们经过比较,发现这一图形虽然是四条边、四个角,但长方形的四个角全部是直角。于是,学生们通过比较学习,又掌握到长方形的一大特性——四个角都是直角。之后,学生们在教师的引导下将自己所得的一些结论进行总结归纳。很快学生们便得出最后的结果:长方形有四条边、四个角,并且四个角都是直角。经过这样两次的比较学习,学生们对长方形的性质特征有了很深刻的认识和了解,从直观上加深了印象。

教学中,比较思想的巧妙运用成功地凸显了长方形这一事物的特征,让学生更加直观地认识了数学内容。这种学习方式,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推进了学生们有效思考,无形中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四、运用比较,提高效率

数学的学习不能总是简单停留在机械地模仿上,要注重开发学生的思维,借此促使学生更高效的发展。在课堂练习中,教師可以适时变换题型,巧妙地运用比较思想,让学生去探索其中的变化规律,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例如在教学“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二)”时,教师在引导学生对平均数的知识内容有所认识和了解后,为学生设计了一些应用题,让学生比较学习。

1. 某校为迎“六一”准备制作一些纸花,五年级(1)班的学生准备分工合作,于是分成了三个小组,第一小组一共16人,最后完成了256朵纸花;第二组一共14人,一共做了210朵;第三组一共15人,最后完成了255朵纸花。问:全班平均每位同学制作了多少朵纸花?(保留整数)

2. 某五年级(1)班的学生一共分成三个小组制作纸花,其中第一小组一共有16位同学,平均每位同学制作16朵纸花;第二组14位同学,平均每位同学制作15朵纸花;第三组15位同学,平均每位同学制作17朵纸花。问:这三个小组平均每个小组制作多少朵纸花?(保留整数)

学生们在教师给出问题后,纷纷进入思考中。这时,教师向学生们提问:这两道题比较相似,很容易弄混,你们能找到它们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吗?学生们也在教师的引导下找到其中的不同之处以及相同之处,并从中发现了易错点,接下来的解题过程就显得更为简单高效了。

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比较练习,很好地打开了学生的思路,让学生们注意到易错点,并借此促进学生多方位思考问题,培养了学生的审题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练习正确率。

总之,比较这一思想方法常被应用于教学中,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它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新知,还能够很好地开发学生的智力,活跃学生的思维。在今后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巧妙地运用比较思想,进而引导学生利用比较的方法学习,以促使学生有效思考,使学生的课堂学习事半功倍。endprint

猜你喜欢
比较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同曲异调共流芳
中日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比较
张爱玲的《金锁记》与居斯塔夫?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比较研究
托福听力指南:如何搞定“比较”和“递进”结构的讲座题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