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鲁王》史诗中的生肖类动物名物词考释

2017-11-20 08:50吴正彪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2017年3期
关键词:史诗

摘 要: 名称标识是古人通过具体事物的性状,形成概念,并以此作为解释动植物名称的名物词依据。以部分生肖类动物名称称谓考释为例,以此说明语言作为文化的民族性基础,在各种动物名称中不仅具有所指与能指功能,同时也显示出文化的独特性所在。

关键词: 《亚鲁王》史诗;生肖类动物名称;名物词

中图分类号: I207.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21X(2017)03-0122-06

对于名物的研究,在早期的汉文典籍中就已经屡见不鲜,如《礼记·大学》中有称:“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由此可见,在汉语世界的古文献记载中,无论是《诗经》《楚辞》,还是《释名》,我们都可以看到各类名物在汉语文字的表述中形成了自己的名称体系,这样的名物文化形态同时显示出了中华文明几千年来的深厚积淀。如果从学科建设的角度讲,这就是我们今天所称的“名物学”,亦即“研究与探讨名物得名由来、异名别称、名实关系、客体渊源流变及其文化涵义的学科”[1]。事实上类似的名物学构成特点,在以母语为传承载体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中同样十分丰富,如苗族创世史诗、迁徙史诗、婚姻史诗和英雄史诗中都有大量的名物值得我们以语言学为基础、多学科多视角地进行科学的阐释。在此,我们试以英雄史诗《亚鲁王》中的动物类苗语名物为个案,通过音义训诂从历史语言学等多种学科中试作一些粗浅的考析,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亚鲁王》史诗中的部分苗语生肖名称考释

动物与人类的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因而无论是在日常的生活用语还是民间口头文学中都会有大量的动物语汇。在这些动物名称中,就苗语而言,十二生肖名称出现的频率最高,而且在民间口头文学中几乎都会提及。在《亚鲁王》史诗中,这些动物名称除了用来命名商贸集镇的地点外,还会用十二生肖来对年、月、日、时的时间词进行指代。在史诗中类似的内容如:

Hox Buf Dangb lul qol guf ob nongb qis

火布当来造十二个集市

Hox Buf Dangb lwf qol jinx qil rangx buf nzangb ntongh

火布当去造成集市龙中间咚

Hox Buf Dangb lwf qol jinx qil nab buf nzangb qis

火布当去造成集市蛇中间集市

Hox Buf Dangb lwf qol jinx qil meinl Buf Dok gaed loh

火布当去造成集市马卜朵路大

Hox Buf Dangb lwf qol jinx qil yangx Hongs qongl

火布当去造成集市羊鸿琼

Hox Buf Dangb lwfqol jinx qil laeb Hongs laeb

火布当去造成集市猴鸿莱

Hox Buf Dangb lwf qol jinx qil heb Woh Leh

火布当去造成集市鸡斡列

Hox Buf Dangb lwf qol jinx qil hlaed Rongl Rah

火布当去造成集市狗榕 瓤

Hox Buf Dangb lwf qol jinx qil nbat Rongl Kangl

火布当去造成集市猪榕喀

Hox Buf Dangb lwf qol jinx qil nial Aib Nbab

火布当去造成集市鼠艾芭

Hox Buf Dangb lwf qol jinx qil nggux buf nzang nzws

火布当去造成集市牛中间空旷

Hox Buf Dangb lwf qol jinx qil jod Angb Nongh

火布当去造成集市虎盎哝

Hox Buf Dangb lwf qol jinx qil lad Rongl Angb

火布当去造成集市兔榕盎

Hox Buf Dangb njes guf ob nongb nongh zat guf ob ngax sob lwf dwb nzeil

火布当扶立十二个太阳在十二牢防区域轮回转动

Hox Buf Dangb njes guf ob nongb qis zat guf ob ngax rongl lwf dwb nzeil[2]298

火布当扶立十二个集市在十二牢防围城 轮回转动

以上内容汉语意译为:火布当来造十二个集市,/火布当在天外的中央建龙集市,/火布当到十二集市中间造蛇集市,/火布当在大路上的“卜朵”① ①“卜朵”“鸿琼” “鸿莱” “斡列” “榕瓤” “榕喀” “艾芭” “盎哝” “榕盎”均属于苗语音译,指的是宇宙空间的某一地名。 建马集市,/火布当到“鸿琼”造羊集市,/火布当在“鸿莱”建猴集市,/火布当到“斡列”造鸡集市,/火布当在“榕瓤”建狗集市,/火布当到“榕喀”造猪集市,/火布当在“艾芭”建鼠集市,/火布当到天外的中央造牛集市,/火布当在“盎哝”建虎集市,/火布当到“榕盎”造兔集市。/火布当扶十二个太阳到十二个集市转动,/火布当抬十二个太阳在十二个集市轮回[2]31-32。

从苗语麻山次方言区的这段史诗中我们看到,鸡、狗、猪、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都有其苗语称谓。苗语有黔东、川黔滇和湘西三大方言,川黔滇方言內部又还有川黔滇次方言、滇东北次方言、惠水次方言、贵阳次方言、麻山次方言、重安江次方言、罗泊河次方言和平塘次方言及若干个土语的划分,因此,对这些苗语动物名称的来源进行音义考释,一方面可以窥视到苗族语言文化在汉藏语系中与汉族和其它少数民族语言之间的渊源关系,另一方面可以看到苗族作为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山地民族,苗族语言中的动物称谓同样反映了这种文化传统的历史积淀。在此,我们试从苗语中部分动物名称入手,就同源词中的音义演变逐一进行简要的考释。endprint

1.鸡。在上述《亚鲁王》史诗中,“鸡”称为heb,而在其他方言区,如黔东方言苗语中的凯里养蒿话读gheib,湘西方言苗语中的湖南省花垣县吉卫话读gheab,川黔滇次方言毕节市大南山苗语读ghaib。在其他次方言,如罗泊河、重安江、惠水、贵阳、滇东北以及平塘等各个次方言苗语中的“鸡”,其声母均读为[gh-],值得注意的是,麻山次方言苗语中“鸡”所读的声母[h-]是与其它各个方言和次方言苗语中所读“鸡”的声母[gh-]有着明显的对应关系,这从王辅世先生的《苗语古音构拟》中所列出的例词“鸡”“星星”“甜”“后面”“屎”“葡萄”“青蛙”等就已说明[3],由此我们认为苗语各个方言中读为“鸡”这个词的声母[h-]和[gh-]是具有同源关系的音位变体。

据考古学与遗传学提供的实证研究表明,“在中国黄河流域的16个新石器时代遗址中也都发现了家鸡的化石,其中的一些遗址可追溯到7500年以前”[4]。这些考古遗址与苗族远古时代的文化起源都有着一脉相承的密切关系,由此可见,家鸡的驯养不仅在中国已经有着悠久的历史,而且与苗族原始文化具有内在的关系,因而“鸡”这一名称随即也就沉淀在具体的语言中,同时在麻山次方言和惠水次方言苗语所唱诵的《亚鲁王》史诗中都谈到了“亚鲁”如何驯养鸡、用鸡骨作卦预测事像以及鸡怎样才沦为祭祀用品的历程。“鸡”在汉语的古音中读为[kie],属古奚切,在读音上与苗语有着明显的同源关系。

2.狗。在《亚鲁王》史诗中称“狗”为hlaed,这一动物名称作为汉藏语系苗瑶语族的核心词具有同源关系。“狗”在湘西方言苗语称为dab ghuoud、在黔东方言苗语中称dlad、在川黔滇次方言中读dled、在滇东北次方言苗语中称dlid、在瑶族布努语中称dleed、等等,苗语中的“狗”一词的读音与汉语古音中“狗”的读音有着明显的同源对应关系。语言学家罗杰瑞认为,汉语中的“狗”可能是早期的苗瑶语借词,在他们看来,“借入后,逐渐将与之同音的表示‘小兽意的‘狗挤出流通范围。‘犬则为中土固有词。后来‘狗‘犬相争,‘狗终于赢得通名地位,‘犬则仅在闽东地区、浙南、湖南沅陵等地使用”[5]。在史诗中,除了《亚鲁王·狗经》之外,穿插在史诗中还有《狗取粮种》等多处涉及与狗有关的叙事。狗在我国传统的六畜中,“古代大者称‘犬,小者称‘狗,别名‘地羊‘黄耳。在动物学里属哺乳纲、食肉目、犬科、犬属”[6]。同样,在苗语黔东方言中也出现有不同的称谓,大者称为dlad,小者则称为waos。如在苗语史诗中就有“Baib mongx ib dlieex dlad diol送你肥狗一只,Baib mongx ib dail waos niaos送你花犬一个”① ① 贵州省黄平县民族事务委员会编:《苗族古歌古词(下集·神词)》,内部报刊(资料),准印证黔刊资字第88-0023号,1988年,第1564页。 的说法。在苗族民间谚语中有“Nes lul xangk tot老鸟识圈套,dlad lul xangk gid老狗知路途;Liod lul hnangd hlat老牛听从绳摆布,dlad lul hnangd hsub老狗闻识野猎腥”,等等,反映了苗族在早期的狩猎生活中已经对狗等动物有着较早的驯养历史。

3.猪。不仅在史诗的唱诵中有关“猪”这一动物为内容的《猪经》,而且在各种祭祀仪式中都少不了要用猪来做牺牲。麻山次方言苗语中的《亚鲁王·猪经》称“猪”为nbat,这一称谓在苗语各个方言、次方言及土语中是同源词,如湘西方言苗语称nbeat,黔东方言苗语称bat,川黔滇次方言称为nbuat,滇东北次方言苗语称为nbat。猪和狗一样,都是人类较早驯化的家畜肉食动物,因而不仅有其专用的苗语名称,而且还有与“猪”相关的各种原始宗教仪式。在湘西方言区苗族的祈禳鬼神的仪式中就有椎牛、椎猪、接龙、还傩愿等,其中在椎猪祭祀中,“送猪”仪式不仅有一套完整的苗语神辞,而且还有各种与仪式程序相对应的苗语称谓。这些称谓如:(1)“送巴”songt nbeat,苗语直译为“送猪”,这是将猪作为牺牲送给神灵的一个重要仪式;(2)“炯巴”jongt nbeat,苗语直译为“坐猪”,就是请舅家的人在现场扮演神灵接受牺牲的一个仪式;(3)“弄酿豪”nongx nieax heub,苗语直译为“吃忌肉”,就是在仪式结束后由舅家把一些猪肉带回家去,舅家把带回家来的肉要邀请与祭祀家庭不同姓氏的人家一起共享这些肉食,只是要求大家在吃肉时只能说苗语,不准讲苗语以外的其它民族语言,吃肉时不准随意让肉掉落在地上,所吃剩余的骨头和肉汤都要深埋在地上,并因这些仪式要求而得名;(4)“弄巴夯果”nongx nbeat hangd ghot,苗语直译为“吃夯果猪”,“夯果”是苗族对房屋中居住有祖先神位的那一间屋子的称谓,里面设立有祖先的神龛,仪式中要在这里设有一个祭祀坛作为供祭点,因而得名;(5)“卑巴果”beux nbeat ghot,苗語直译为“打老猪”,由于用来祭祀的猪都比较肥大,且饲养的时间也比较长,因而得名[7]。在四川南部川黔滇次方言区苗语的《亚鲁王》史诗中也唱道:“Nzhoul shuad nzhoul voul muax lob jaix zit dlangb柔耍柔吾要祭鬼,Zos dout nzhoul shuad nzhoul voul lob jaix zit khuat柔耍柔吾要过祭神节,Nzhoul shuad nzhoul voul jaox mongt let juas fet传信来把杨娄(亚鲁)古仑请,Fet guas yangx lous gud nenb mol ndros uat dob nzuas请亚鲁去做掌厨人。Yangx lous gud nenb uat deb nkuak杨娄(亚鲁)古仑满口应承。”[8]杀猪祭神时,因为猪心在蒸煮过程中沉入锅底找不到,“柔耍柔吾”便诬陷说是“亚鲁古仑”偷吃了他家的猪心,为了证明情况是否属实,便把亚鲁古仑杀了剖开肚子来看有没有,“亚鲁古仑”却因冤屈而死,于是为了讨还公道,引发了一场新的战争。苗族在祭祀或民间风俗中对猪的用途不一样,因而在分类上还有各种不同的“猪”的苗语名称,如在川黔滇次方言区就有用于祭祀泰山神的“泰山猪”nbuat dait、祭神用的“火龙猪” nbuat dlangb drongx和“祭门猪” nbuat drongx;在结婚嫁女时由男方家送到女方家的一个整猪,即“过门猪” nbuat ndrangt;过年过节时所杀的“年猪” nbuat zhab,等等。endprint

4.鼠。史诗中对“鼠”的记述主要是在苗族历法和每个周期轮回的集市贸易场所,如鼠年、鼠月、鼠日、鼠时、鼠场,等等,在贵州省罗甸县平岩乡使用平塘次方言的苗族中尽管也兴起了“鼠节”这样一个小范围的民族传统节日,但在以动物“鼠”为主题相关叙事的史诗唱诵中依然很少。麻山次方言苗语史诗中稱“鼠”为nial,并按照苗族的人名称谓习惯给“鼠”赋予了nial Aib Nbab(苗语谐音“鼠艾芭”)这样一个名称,如此的定名如“鸡”也有heb Woh Leh(苗语谐音“鸡斡列”)、“狗”也有hlaed Rongl Rah(苗语谐音“狗榕瓤”)、“猪”也有nbat Rongl Kangl(苗语谐音“猪榕喀”),等等。“鼠”在苗语湘西方言中称为dab nenl,在黔东方言中称为nangl,在川黔滇次方言中称为nangl,在滇东北次方言中称为nangt。这些称谓均属于同源词。虽然在日常生活中也有对各种老鼠的名称分类,如在川黔滇次方言中通常将nangl界定为“野鼠、山耗子”,把“水老鼠、水耗子”称为nangl dlex,把“竹鼠、竹狸”称为nangl gok,等等。

5.牛。麻山次方言苗族史诗中将“牛”称为nggux,这里所称的“牛”实际上仅只是指“黄牛”,在日常生活中,对不同颜色的黄牛还会有不同的称谓,如称黄色的“黄牛”为nggux lainb,称黑色的“黄牛”为nggux dlongb,称花纹较多的花色“黄牛”为nggux wap,称白色的“黄牛”为nggux dlwb,称白灰色的“黄牛”为nggux nbwk,等等,在麻山次方言的一些土语区,通过同音位韵母变化的方式用nggox来作为花牛、黄牛、黑牛、白灰牛的总称。麻山属于喀斯特地貌,水牛饲养并不盛行,因而只有一个苗语称谓,即tongl dewf,tongl是词缀,dewf即水牛。同样,在苗语其它方言、次方言和土语中,“黄牛”和“水牛”的称谓都是有区别的。苗语黔东方言中有谚语称“Ninx mongl ninx dangx水牛去了水牛沉没,liod mongl liod liuf黄牛去了黄牛消失”。这里的Ninx即为水牛的称谓,而liod则是所有黄牛的统称。在黔中的贵阳高坡、龙里摆省和惠水的长田一带使用苗语惠水次方言区的苗族,很多家族都是以家庭为单位在12年一个轮回举办“敲巴郎”仪式,同时吟唱包括有讲述“亚鲁”业绩的苗族史诗《巴郎歌》,“敲巴郎”是苗语ndeb bangs langl的音义兼译词,ndeb翻译成汉语有“敲、椎击、捶打”等意思,而bangs langl则指“水牛、水牯牛”。在这支苗族中,日常口语中称水牛为nggongd,当地的黄牛称为yel,也就是说仪式中所说的“水牛”与日常口语中的称谓是有区别的。此外,在湘西方言区苗族中,普遍盛行有椎牛祭祖习俗,在苗语唱诵的《椎牛祭祀辞》中,不仅水牛与黄牛的称谓有区别,用于《祭祀辞》中的专用俗语词还有许多不同的称谓,如“水牛”称为dab niex,“黄牛”称为dab yul。在川黔滇次方言区,“水牛”读dus,“黄牛”读nyox。

6.龙。《亚鲁王》史诗中的“龙”在麻山次方言苗语中读为rangx,在其它方言、次方言和土语中的读音分别为:湘西方言苗语读dab rongx、黔东方言苗语读vongx、川黔滇次方言苗语读rangx、滇东北次方言苗语读rangx,等等。在《亚鲁王》史诗中,由于有“龙”的出现,这个庞然大物到处糟蹋庄稼,于是“亚鲁”身藏暗处,捕猎这头体型巨大的动物:

Dab was bub lad lanb tongf mab在烈日当头时那只巨龙现身了

Dab hlongb dex bleil lanb tongf naf那又大又黑的龙移动着身躯

Yangb luf hanb yangb luf jib shongs zuob亚鲁使劲拉着弓弦

Chuof bid rangb njongd bled瞄准了龙的心脏一箭放去

Bid rangb tiaf bux guob龙在瞬间就死去

Bux zhangb hnongs dix hnongs lad这个像猪一样的庞然大物顷刻间倒下

Dab hlongb dex bleil lanb tongs naid那又黑又大的东西不再发威

Yangb luf hanb yangb luf hax jib na?f nched亚鲁把弓箭再继续刺进巨龙的躯体

Chuof bid lad dex njongd rais bid lad tiaf deb kaid这头凶猛的公龙再也翻不了身

……

Yangb luf kongf nil qeuf jiux bob nyab angk qeuf heuf hnuof hongf qeuf hnongb ngab suob dab,亚鲁的70个老婆做了70箩饭从70个村寨来到

Yangb luf kongf nil qeuf jiux bob njof angk qeuf wongs jed hongl qeuf hnongb ngab rongf lul亚鲁的70个老婆抬着70坛酒从70个村寨赶来

Dab daid lans yangb luf hnuob ngeus qiangl npaik npuos Jiad sangd qiangl npaik npuof大家已经把龙肉连骨头都吃完了

Louf hnongb sux nyob qis zhanf只剩一个龙心还盖在叶子下等没有动

Louf hnongb berd nyob qis blengs剩余的龙心放在叶子下面没有吃

Yangb luf qeuf jiux bob nyab jiongb luf jeud las mub xingf亚鲁的妻妾们拿龙心来煮好长时间都没有煮熟endprint

Jif las mub npongs拿来大火中烧烤了好长时间都没有烧坏

Berd rangb ob qis zhanf dongb npiad又煮又烧的时间长了龙心却突然金光四射

Jid hax qis blengs dongx npias照耀着山上的树叶亮晶晶

Yangb luf jiongb berdrangb deb reib lus daid yangb luf sangb亚鲁急忙把龙心带回寨

Yangb luf jiongb berk lak deb ref lus daib yangb luf berd亚鲁急急忙忙地带着龙心把家还

Ob yangb luf berd dongb blak他一进家门龙心就把整个房屋照得亮亮堂堂

Jid yangb luf berd dex bles他一进家整个院落就被龙心照得金壁辉煌[9]

有了“龙心”这个宝物,“亚鲁”的家族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兴旺发达,“亚鲁”家蒸蒸日上的生活引起了外族人的嫉妒,为了占有亚鲁王的地域,掠夺“亚鲁”的财富,在入侵者的不断进犯中爆发了战争。这样的“龙心”故事除了在麻山次方言区的苗族中流传外,黔中的川黔滇次方言区、贵阳次方言区、惠水次方言区以及滇东北次方言等苗族都有类似的史诗唱诵内容。由此可见,“龙”作为一种动物在苗族的观念中很早就已经存在,而其名称也从动物的具象中固定在苗族的语言词汇里。

《亚鲁王》史诗唱诵的内容中涉及到的苗语动物名称很多,但苗族长期以来一直是只有本民族母语而无通用的本民族文字,再加上过去对苗语古音韵学的研究一直处于空白,因而苗语动植物名称的训释至今很少有研究者涉及。不仅史诗的研究如此,就是有关苗族的各种名物考释也还需要进一步加大力度进行深入的探讨。

二、苗语动物名称的分类及名物词的形成特点

苗族是一个山地民族,由于生存环境中生长有各种各样的动物,在语言称谓上,每种动物都有自己的苗语名称。无论是《亚鲁王》史诗还是其它的创世史诗,仅仅是从民间口头学中所出现的动物进行讨论,那是难以穷尽对苗族地区的这些动物予以完整的表述。诚然,这里所讲的动物名物考释,都是与我们的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从苗语中的动物名称分类看,有畜牲类,有虫类、有鱼类,还有野猎类动物,等等。如在川黔滇次方言苗语中,zhax指的是“家畜、牲畜、牲口、牛马”等,但这些zhax 还有家养与野猎之分,zhax nyes指的是“家畜、家兽”, zhax ghok或zhax yil则指的是“野兽”;虫类的苗语名称在《新苗汉词典》中有几十种:gangb hmaob指的是“蚜虫”, gangb hnenk属于毛虫类的“毛刺虫”, gangb juk指“虾子”, gangb lat指“木虫(天牛的幼虫)”,gangb louf lenl即“蝉”, gangb nzhik即指“毛虫”, gangb nzhouf即指“蚂蚁”, gangb nzhual即指“螳螂”, gangb nzhual glot即指“尺蠖、拃步虫”, gangb nzik即指“蝶、蛾的幼虫”, gangb ras即指“蟋蟀”, gangb rous即指“蝼蛄”(贵州当地人亦称之为“土狗仔”), gangb ruas即指“蜘蛛”, gangb sib kout dlaot即“草鞋虫、蚰蜒”, gangb sob即“蜈蚣”, gangb zed即“板栗虫”, gangb zhaot bouk即“打屁虫”,等等;鱼类有“泥鳅”nzhel chuk或nzhel angd、“金鱼” nzhel gob、“鳝鱼” nzhel nangb、“鲤鱼” nzhel ndif、“鲫鱼” nzhel nyax,等等[10]。这样的分类在苗语三大方言中极为明显,一些动物如蜂类、鸟类、蛇类等都有较为丰富的細化分类,这些分类方法同时也凸显了苗族的山地文化特征。

与汉语表达方式不同的是,苗语动物名称的名物词构成特点在各个不同方言土语中都是完全相同的类型特点,即动物核心词中的音节词在前,作为修饰的音节词在后。如前面以“黄牛”为例所举例词即可说明。此外,在史诗的句式中,为了强化这些动物的神性,通常会以ABCB式去体现这些动物物名的原生性,如在《亚鲁王·马经》中叙述说亚鲁王开辟了江山之后,有很多跟随者,包括很多动物都要来追随亚鲁王,史诗是这样说的:

Nggux ywh menl yws lah ndeas lul 牛祖神马宗亲也跟来

Yangx ywh nbat yws lah ndeas lul 羊祖神猪宗亲也随来

Ok nyix ywh lah lul dand 鹅祖神也跟着来到

Haib ywh lah ndeas lul 鸡宗亲也来了

Ok heas ywh dlaed ywh lah ndeas lul 鸭祖神狗宗亲也随来

Qinh sangt bas yangs lul dlongl ntongh douh sengs 千种百样来得黑压压

Qinh sangt bas yangs lul saod rangx ndrangs seih 千种百样来得紫沉沉

由此可见,无论是口语还是在史诗的唱诵,苗语动物名称的名物词构成可以由两个基本类型所构成:一是动物名称加修饰词组成,动物名称在前,修饰词在后;二是ABCB并列四音格词结构型,A和C分别代表动物的名称称谓,B是作为强化动物名称的虚词,AB与CB之间属于并列的结构关系。

三、结语:苗语名物词的考释在深化苗族传统文化研究中的重要意义

在人类学家摩尔根的《古代社会》中,通过印第安人的亲属称谓揭示出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些规律,摩尔根的成就在于学会印第安语的同时使用语言对其文化现象及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探讨。到了后来的文化相对论学派,也是基于语言的差异提出来文化的相对价值观。这些学术研究思想表明,语言在民族学田野调查研究中是不可或缺的。也就是说,要对某个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进行有效的“深描”,如果我们脱离了所调查对象的母语,仅凭一些表象就臆断地开展“民族传统文化”研究,所研究的结论未必会符合其文化的原生性形貌。由此我们认为,要深化对苗族传统文化的研究,在田野调查记录中对其名物词的考释,不仅有利于对研究内容的各种文化生境、社会形态、历史概貌等通过名物词的语义去得到全方位的了解,对我们科学地说明研究问题的真实性具有重要的意义。那么,如何去界定名物词的语义特征及其范围呢?从事名物学的刘兴均认为,“名物词的语义特征包括:(1)它与事类相关;(2)它表明一种特定的具体事物;(3)所指必须具有类属的区别性特征。名物词的范围,不仅有明言其为名物的禽兽、物产、祭器、祭牲、冕服、几席、玉器、卜蓍、车辇、旗物、兵器、甸邑、食物、庙宇等14类,还有作为变例出现的官爵、乐舞、贡赋、妇功等4类,共18类”[11]。从这些类别看,对于苗族名物学的研究,空白点还比较多、盲点也不少,怎样才能释读到位,这将是一项任重道远的重要科研任务。

参考文献:

[1] 王强.中国古代名物学初论[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6):53-57.

[2]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苗族英雄史诗·亚鲁王(史诗部分)[M].北京:中华书局,2011.

[3] 王辅世.苗语古音构拟[M].日本东京:国立亚非语言文化研究所,1994:37.

[4] 傅衍,牛冬,罗静,阮晖等. 中国家鸡的起源探讨[J]. 遗传学报,2001(5):411-417.

[5] 谭晓平. 汉藏语系的“狗”[J].古汉语研究,2006(4):57-61.

[6] 余孚. 古代“六畜”之一——狗[J].古今农业,1995(2):70-77.

[7] 吴晓东.苗族祭仪“送猪”神辞[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11-12.

[8] 古玉林.四川苗族古歌[M].成都:巴蜀书社,1999:325-326.

[9] 杨正江,吴正彪.苗族英雄史诗《亚鲁王》(节选1)[J].苗学研究,2009(2):25-26.

[10] 鲜松奎.新苗汉词典[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00:7,234.

[11]刘兴均.“名物”的定义与名物词的确定[J].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5):82-87.

[责任编辑:刘兴禄]endprint

猜你喜欢
史诗
I love traveling 我喜欢旅行
从《中国史诗》里读懂中国
梵克雅宝再现艺术史诗
史诗
铭记长征史诗 解读长征精神
中古英雄史诗《罗兰之歌》评析
《诗经·鲁颂·閟宫》的主旨及艺术特点赏析
谱写当代商人心灵史的《温州两家人》
族群文化记忆的再现
突厥语民族史诗《阿勒帕米斯》的产生和传播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