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明新 田红
摘 要: 武陵山区素有“油茶之乡”之美誉,油茶产业曾是当地重要经济支柱,历史上长期处于兴盛状态。20世纪80年代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由此派生的茶林长期管理权碎片化,违背了发展油茶产业封闭管理、连片经营、长周期投入、综合利用等属性,诱发了武陵山区油茶产业的逐渐衰落。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发掘并激活其相关本土知识和技术技能,将是复兴武陵山区油茶产业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 武陵山区;油茶产业;本土知识;社会成因
中图分类号: S79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21X(2017)03-0022-10
中国的茶油与橄榄油、棕榈油、椰子油并称为世界四大木本食用油,素有“东方橄榄油”之美誉。武陵山区是我国茶油生产的重要基地。据权威资料统计,20世纪50至60年代,中国每年出产茶油高达30多万吨[1],与同时期的世界其他3大木本油料作物年产油量基本持平。然而半个多世纪后的2015年,其他3种木本植物油的年产量,都分别上升到了300多万吨[2]。而我国茶油产量却是不升反降,武陵山区茶油自然产量也是如此趋势。值得注意的是,笔者在武陵山区的多个县市调研时了解到,茶油市场售价由20世纪中期的3.5元左右1斤飙升到50-80多元1斤。即便茶油单价大幅提升,农户们还是相继放弃发展油茶产业而进城打工,致使大片油茶林无人管理,以致本该是当地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而日益衰落。油茶产业衰落之余,使得相关民众沦落为国家的扶贫对象。武陵山区成为全国14个连片特困区之一[3]。同时,也严重冲击了油茶种植的生态环境。值得注意的是,武陵山区在历史上凭借着发展林副业经济,并严格遵守其封闭管理、连片经营、长期投入及综合利用(农林牧的复合化经营方式)的林业经营等属性,成为该地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而属于林副产业的油茶产业则是其中之一。
考虑到在武陵山区发展油茶产业的自然生态基础与文化基础依旧坚实。同时,国人对木本食用油的需求热情未曾降低。可见武陵山区油茶产业的衰败,不是历史原因和自然原因,而是其社会成因。只要找准油茶产业衰败的关键社会成因,那么便可为复兴油茶产业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这样一来,不仅可复兴武陵山区油茶产业,也可助其脱贫致富,生态建设也能一并完成。总之,只要油茶这一支柱产业得以复兴,便有可能助推武陵山区辉煌发展。
一、 武陵山区油茶产业盛衰的历史过程
武陵山区素有“油茶之乡”的美誉,油茶种植历史悠久。光绪《古丈坪厅志》卷十六《艺文志·下》载:“吾乡之中,贫寒日甚,生产不繁,土地皆瘠,山广田少,……惟桐茶此地方之一大利也。”“茶”,即指油茶。(同治)《永顺府志》卷十《物产续篇》亦载:“油茶,永顺县多,保(靖)、龙(山)、桑(植)三县间有之。” 等由此可见当今湖南省所辖的古丈县、永顺县、保靖县、龙山县、桑植县都曾经大面积种植过油茶树。这样规模的油茶林,所带来的经济利润也甚丰厚。(光绪)《古丈坪厅志》卷十一《物产志》载:厅境“林牧副业,经济林以油桐、油茶为大宗”。又载,“桐茶油之利,利之最广者,其他则蜡树”。由此看来当时政府决策已注意到了油茶产业的巨大经济价值,并出台相关政策支持该产业的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武陵山区油茶产业还是地方财政的主要税收来源。(康熙)《湖广通志》卷十八《田赋志》载:“驿站项下,排夫脚马、红船水手、江济等银,除巴东县新増战船水手银二十两四钱,系桐油茶税内支给,不在地丁之内。外共银五千一百八十一两四钱九分一厘二毫五忽,内除荒芜无征银四千八百四十七两三钱一分六厘七毫七丝三忽三微五尘六纎一,漠四,实征银三百三十四两一钱七分五厘四毫二丝六忽六微三尘三纎八六茫。”巴东县地处武陵山区东北部,是油茶生产的重要产地。资料表明油茶是当时地方政府重要税种来源,且税收量极大。然因“三藩之乱”,破坏了当地稳定生产环境。油茶税收额度由原来的5 000多两白银,才骤降至300来两白银。一个小县油茶税收额度1年可达数千两白银,足以证明武陵山区油茶产业的兴旺发达,更可佐证油茶产业的繁荣兴盛。还更加说明,油茶产业在封建社会时期的管理体制下,只要社会稳定,无战争扰乱,便可得以兴盛发展。
油茶籽榨出的茶油,在武陵山区经济活动中有着独特的地位,是当时主要流通商品之一。如《湖南省志·民族志》(第二十四卷)载:“随着农业、手工业的发展,水陆交通沿线形成商业市场。酉水流域的永顺王村、保靖县城、龙山里耶为当地物資集散地。改土归流后,江西、福建、广东、武汉、长沙等地汉族商人,由沅水,酉水,澧水经桃源,常德,澧县及湖北来凤等地进入土家族聚居区进行购销活动。他们贩运铁制农具和布匹、食盐等生产、生活资料,收购桐油、茶油、土碱、土靛、黄蜡、白蜡等土特产品,运往外地销售。”[4]由此看来,武陵山区的茶油是当时主要货物流通之一,畅销全国各地,从中也可看出茶油深受全国各地民众喜爱,市场广阔且需求量之大。从而可以看到,当时武陵山区油茶产业的繁盛之状,茶油贸易的兴盛之状。
更有文献记载,茶油不仅是我国地方经济贸易活动主要交易物,而且是地方政府向朝廷进贡的重要“贡品”。如(同治)《咸丰县志》“物产”项中“油茶”被做为大宗物产列出。该书《杂记》又载:“茶油,色清味香,自咸丰三年始,年数十担,贡奉朝廷。”(民国)《咸丰县志》载:“其种自山林者,冬季摘实可榨出油,味较菜油、婴粟油尤香美。清为税贡之物,至光绪庚生年止。”① ① 数据来源于http://news.21food.cn/35/666036.html. 事实上武陵山区所产的茶油列为朝廷贡品由来已久, 清代典籍记载不过是茶油进贡的尾声而已。单凭这些记载,足可窥见茶油在武陵山区经济生活中的独特地位。
需要强调的是,人们为了提升油茶的经济效益,必将扩大规模实行连片生产。税种与贡品一经确定后将长期执行。再有,油茶树进入盛产期后,只要修剪得当将实现数百年的丰产。由此带来长久而丰厚的经济利润。故而促使地方政府与百姓长期投入油茶产业。还有,百姓为了提高经济效益,将对油茶林与油茶籽进行综合利用,以实现油茶产业经济价值的最大化,达到物尽其用的效果。这无意中便遵守了油茶产业发展的四大属性,促使武陵山区油茶产业进入兴盛之状。endprint
20世纪初,武陵山区油茶产业面积不断扩大,范围涉及武陵山区各地。从而成为武陵山区主要经济林木之一,对武陵山区森林物种结构的稳定,发挥了重要的积极作用。如武陵山区中的古丈县,1940年产茶油2 000担;1949年该县油茶林面积保存面为64 500亩,年产量为1985担。到1958年油茶林总面积达122 065亩,比1949年增加了近1倍。 1976年油茶林总面积更是增加至184 212亩, 比1949年增加了2.8倍。随着茶林面积的增加,茶油产量也在逐渐攀升。1950年到1984年的35年内合计,全县茶油总产量12万担,年均产量为3 500担。其国家收购量为5万担,年均1 600担。最高产出的是1974年,全县总产7千担,比1940年增加了2.8倍② ② 侯德国,严人杰.古丈林业志[M].大庸市:大庸市彩印厂刊印,1986:60. 。武陵山区中的永顺县油茶林分布更广,面积更大。1936年《中国实业志》载:“湖南75县中有茶子出产者凡33县,其中以永顺县最多,计30万亩。”永顺县解放后,据1957年森林资源调查,全县油茶林总面积66.14万亩,茶油产量为1.53万担。该县解放后至80年代,全县茶油产量累计为2 875.5万公斤,平均年产70万公斤左右。最高年产1978年达156.5万公斤。自1953年国家实行统购以来,到1982年的30年中,永顺县向国家交售茶油总计812.46万公斤,平均每年27.07万公斤[6]。可见武陵山区的油茶产业在1949年至1976年间确实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处于鼎盛阶段。
古丈县与永顺县关于油茶的统计资料显示出3个特点:其一,两县解放前夕的油茶林种植面积纵向相比相对较少,产量较低;其二,新中国成立后至20世纪70年代间,油茶产业得到快速发展。其三,20世纪70年代两县的油茶产业处于鼎盛阶段。笔者认为,古丈县与永顺县油茶产业之所以呈现出上述3大特点,除了自然生态与民族文化之外的原因主要还有以下几个方面,需要引起注意。
1.社会不稳定,生产环境遭破坏。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夕,湘西地区经历了长达百年以上的战争冲击与匪患侵扰。使得该地区社会长期动荡不安,百姓流离失所,缺少足够的人力支持油茶产业的生产与维护。同时,动荡的局势,使得前期稳定的油茶林管理体制遭到严重破坏。其破坏不但使油茶林失去了安全保障,大片油茶林遭到随意砍伐,而且严重的违背了发展油茶产业的封闭管理属性。油茶林难以得到封闭管理,更谈不上连片经营、长期投入及综合利用。因此,油茶林逐渐荒芜,茶油产量降低。故建国前夕两县油茶种植面积纵向相比较,产量较低。
2.社会稳定,管理合理。 新中国建立后,社会局势稳定,而且全国实行社会主义公有制改造,在自然乡村范围内建设农村合作社。促使农村居民将其所拥有的生产资料(土地、较大型农具、耕畜)投入集体所有,农民进行集体劳动,实行按劳分配。由此,合作社便可对所拥有的油茶林进行统一规划、统一管理,促使油茶林得以连片经营与封闭管理。这完全迎合了发展油茶产业的连片经营与封闭管理属性。农村合作社公社成立20多年,集体便对油茶产业投入与经营了20多年,在这过程中也实现了对油茶林的长期投入与综合利用。由此,完全满足了发展油茶产业的四大属性。因此,两县的油茶产业得以快速发展,油茶种植面积快速增加,产量大幅提升。
3.经营与投入长期积累,形成丰硕果实。 时至20世纪70年代,新中国为油茶产业发展提供了20多年的稳定生产环境,实行了20多年的农村合作社,合作社经营了20多年的油茶产业。由此,经过20多年的积累,两县油茶产业自然进入兴盛阶段。
两县油茶产业发展状况之所以在新中国成立前后出现明显差距,其关键原因在于20世纪50年代全国农村实行了合作社,满足了油茶产业发展的社会管理条件。然而,在20世纪80年代后,武陵山区油茶产业逐步走向衰落。其主要社会原因是1982年国家在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而又未及时依据油茶产业属性完善此项生机产制。致使油茶林权长期碎片化,进而彻底改变了油茶产业管理体制与生产模式,严重违背了油茶产业发展的四大属性。
二、 武陵山区发展油茶产业的本土知识
本土知识是指特定民族或特定地域社群对所处自然与生态系统做出文化适应的知识总汇,是相关民族或社群在世代的实践积累中健全起来的知识体系[6]。油茶产业在武陵山区发展的悠久历史之中,早已形成了兼有种植、维护、采摘及加工等一系列技术技艺与文化习俗即本土知识。因此,油茶产业不仅仅是一种产业模式,更是武陵山区各族人们的传统文化之依托。武陵山区油茶产业是其本土知识的主要载体,相关本土知识主要体现以下4个方面。
1.仿生种植,物种多样。 《农政全书》明确记载有油茶与油桐混交的好处即“種桐者,必种山茶,桐籽乏,则茶籽盛,循环相代,较种栗利返而久”。武陵山区人们在种植油茶树时,依据油茶树的生物属性要求,通常在油茶林中配种油桐、杉木等其他树种。确保林中生物的多样性,使油茶林区成为一个和谐的生态系统。其目的之一便是降低油茶树遭受病虫害袭扰风险。笔者在花垣县麻栗场村调研时,见到了先辈们在油茶林中种植的桐树、桤木、杉木、松树等。还有,当地人们至今流传着茶林间作的顺口溜即“油茶林内搞间作,可种粮食又栽药。”我们仍旧可在油茶林中发现粮食作物葛根,上好药材土茯苓、百合等。
油茶林中存有众多的植物,使油茶林成为一个健康的生态系统。该生态系统,促使油茶树不轻易被病虫灾害侵扰。从而确保了油茶树长期健康生长丰收,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双丰收,进而为该区域油茶产业长期的兴盛提供了自然保障。
值得注意的是,人们在油茶林中种植桐树等经济林与杉树等用材林,栽种葛根等粮食作物与土茯苓等药材。一年下来,既可收获粮食,也可获取更多经济收入,还有医药品的补给。这就促使人们在低山丘陵地带大面积开发油茶产业,同时订立乡规民约,促使油茶林得以连片经营,封闭管理以及长期投入。如光绪《古丈坪厅志》卷十六《艺文志下》中的《蓄禁桐茶碑序》载:“吾乡之中,贫寒日甚,生产不繁,土地皆瘠,山广田少……惟桐茶此地方之一大利也,奈何游手好闲之流……往往伐木不已,自伤其财源,是以人人有饥寒之忧,众乡焉有不穷困者乎。兹者公议:自今以始,当一体遵议款之余,共保地利,有私伐桐茶之木者,无论贫富,悉罚钱三串文,至于杂木果树,有砍者罚钱一千文。其所罚之钱,充入公会,以修道路之崎岖与守桐茶杂木之人食用。”还有,油茶林中种植多种粮食作物、医用药材、经济木材等便是人们对油茶林综合利用的鲜活例证。由此便在无意之中便满足了发展油茶产业的4大属性,也确保了仿生种植这一本土知识得以世代流传。endprint
2.以修代种,百年不衰。 以修代种,简单的说是在修剪油茶树过程中注意修剪规律。对不同年龄层次的茶树,采取不同的修剪办法。只要修剪得当,哪怕是数百年的老油茶树依旧可以挂果丰收。而且所结茶果比其树龄小茶树所结茶果要大,出油率要高。如果修剪不当,哪怕是“年轻”的茶树也会生病枯死。笔者在永顺县长官村调研时,年逾八旬的油茶老专家介绍到:油茶栽种前3年只须修剪除主杆下部的旁枝,以确保油茶树主干生长。栽种3年后则注意修剪茶树顶部,以确保油茶树旁枝生长,扩大挂果枝丫,增加茶籽挂果量。同时,在修剪主杆时,须在修剪面上涂抹淘米水或糯米水,以此促使茶树“伤口”完好愈合,不从此处开始腐烂,致使茶树死亡。由此,长官村依旧存有超过百年的大片茶树,树龄最高者已超过600年。且这些油茶树在村民的正确修剪下,如今依旧挂果丰收,成为该地区茶油生产的主力军。同样是油茶林,古丈县高坳村因失传了修剪油茶树的技术技艺,导致油茶树未能得到恰当修剪,茶树在栽种数十年后便逐渐减产,并呈现出逐步枯死之状。
众所周知,特殊的技术技艺得以代代相传,必须以所需该项技术技艺的载体长久存在为前提。由此,武陵山区世代流传着修剪油茶树的技术技艺,说明该区域油茶产业得以世代兴盛发展。武陵山区油茶产业的长期兴旺发达,足见在历史上武陵山区人民采取了适合于油茶产业发展的管理体制,促进其油茶产业发展。
3.油茶树的综合利用。 油茶树结油茶果,油茶果榨出的茶油是上等木本食用油,深受人们喜爱。茶油具备上好的医疗之效,内服可清热化湿、杀虫解毒、抗炎症、祛痰止咳、利尿。外用能润泽肌肤,可治烫伤、烧伤、燥裂、体癣、慢性湿疹、软组织挫伤等病症。中药常用茶油调制药膏、药丸[7]。武陵山区民间早已不断对茶油进行挖倔利用。如笔者在古丈县高坳村调研时,当地百姓介绍到:当地村民自古嫁女儿时,必将为其准备20斤的茶油。待女儿产子时,便使用此茶油为其炒菜,促进产妇不断排除体内毒素,加快身体恢复。
油茶果榨油之后剩下的渣粉,民间称作油茶麸。油茶麸既可做燃料,也可做饲料、肥料,还可做清洁剂。武陵山区早就有将茶麸切碎磨粉洒在稻田中的传统,这样不仅可促使庄稼生长,还可帮助庄稼抗拒病虫灾害。再有,武陵山区的土家族、苗族姑娘在洗发水未引进之前常把油茶麸加水熬煮,取其水清洗头发。以此不但可清除头发污渍,还促使头发长期保持柔光滑顺。姑娘们也有将茶油当做护发素使用的传统,促使头发长期保持滋润柔软,乌黑发亮。武陵山区人们在洗衣液、洗衣粉未引进之前,常用油茶麸清洗衣物。这样不仅可将衣物清洗干净,还有消毒衣物之效。因为,油茶麸具有起泡、乳化、去污、杀虫等功效[7]。笔者在花垣县麻栗场村调研时,当地龙姓村民介绍到:每逢大年三十或者红白喜事,需要通宵生火时,便会首选茶麸作为燃料,因为茶麸既耐烧,又保暖。将茶麸作为肥料、杀虫剂洒在稻田中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农事活动中的必要工序。用茶麸洗发、洗衣,更是当时人们从 事家务活的必备用料。用茶麸治疗些许病痛,至今还在沿用,人们依旧赞叹其疗效之好。
油茶树可做燃料与原料,加工成木炭售卖或栽培茶树菇售卖,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同时,油茶壳也是上等燃料、肥料。随着工业时代的到来,人们还在不断的挖掘油茶各个方面的新用途,促使其得到更为合理的利用与开发。笔者在花垣县麻栗场村调研时,龙姓村民介绍到:采摘茶树菇是他们儿时上山放牧时的喜爱活动之一。采摘茶树菇可为家里添补菜品,改善生活。
我们从先辈们对油茶树的综合利用,油茶籽的综合利用,茶油的综合利用,油茶麸的综合利用。可窥视出武陵山区油茶产业的经济价值与实用价值。农户们在经济条件如此发达的今天,依旧对其有深厚的怀念与崇高的褒奖,足见油茶产业是武陵山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证明了武陵山区确实存在油茶产业辉煌兴盛时段。由此可以看到,武陵山区人们在管理油茶林过程中,采取了适合于油茶产业发展的管理体制。
4.油茶林的综合开发。 上文中介绍到油茶林中通常配种杉树、枫树、椿树、五倍子等树种,种植葛根等粮食作物,种植天麻、土茯苓、百合等中药材。不仅是为了促使油茶林中的良性生态系统形成,抵抗病虫灾害的侵扰,更是为了提高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在油茶林中配种杉木、松树、枫树等木材,既可满足家用木材需求,减少家庭经济支出。也可待林木长至可售卖尺寸时,将其砍伐售卖,提高经济收入。五倍子、白蜡树、天麻、土茯苓、百合等种植亦是同样的目的。这样一来不仅可满足家庭日用需求,减少家庭经济支出。还可规模售卖,赚取大笔资金,用以支持油茶林维护,提高其經济效益。笔者在花垣县麻栗场村调研时发现1 800亩茶林中有上万棵松树、杉木,据当地村民估计其售价高达10多万元。
油茶林中也是发展畜牧业与放养蜜蜂的好场所。在油茶林中放牧,既可通过猪牛羊啃食林中杂草,剪除林中不利于油茶树生长的小树草,成为农户们维护修剪茶树的好帮手。也可以将其售卖获得更多的经济收入。散养的牲畜在市场上供不应求,且价格较高。放养蜜蜂更是有益油茶树挂果,因蜜蜂采集茶花蜜时,可帮茶花授粉。授粉成功率高,可大大提高油茶树产量。且所产出的蜂蜜更是上等品,市场售卖供不应求。笔者在花垣县麻栗场村调研时,村民们介绍到:在油茶林中散养猪牛羊、鸡鸭鹅是农村居民首选之地,据村民估计该片油茶林可承载几百头猪牛羊,上千只鸡鸭鹅。将这些牲畜进行售卖,可增加几十万元的收入。
武陵山区通过发展油茶产业而形成的本土知识,以口耳相传的方式至今流传于当地乡民之中。说明武陵山区油茶产业世代兴盛发展确为真实可信。因为本土知识必须以现实生产生活的需求为载体,才能得以代代相传。因此,无论是油茶树的仿生种植、以修代种,还是对油茶树与油茶林的综合利用等本土知识的流传,都必须以武陵山区油茶产业世代兴盛发展为载体。而此类本土知识的形成,是当地乡民在对发展油茶产业的四大属性充分认识之后,不断实践总结而形成的本土知识。
现如今关于油茶产业的本土知识,只流传于年逾七旬的当地乡民之中,且此类人群正在不断递减。因而使得武陵山区油茶产业正在逐步衰落。其不断衰落的主要社会原因在于20世纪80年代国家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未及时依据油茶产业属性调整此项政策。导致油茶林权长期破碎存在。导致发展油茶产业的封闭管理、连片经营、长期投入与综合利用四大属性遭到严重破坏。endprint
三、武陵山区油茶产业衰败的社会主因
油茶产业和林业经营在性质上具有同质性,因而油茶产业须遵循林业经营的某些基本要求。具体来说,以下几个方面极为关键:其一,油茶产业须进行封闭管理;其二,油茶产业须连片生产;其三,油茶产业须长周期投入;其四,油茶产业须进行综合利用。换言之发展油茶产业需要在连片的山林地带进行,并确保其得到封闭管理。油茶树一旦结果,修剪得当可实现上百年甚至幾百年的丰产。长时间的生长、生产、受益,促使油茶林须长时段的经营投入。因此,油茶林须采取综合经营的方式进行生产经营,以提高其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
然而,1982年中共中央批准了《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指出农村家庭联产责任承包制的合理性。① ① 来源于1982年中央一号文件:《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 由此,武陵山区农村在1982年前后全面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油茶林地经营权被分化到了千家万户之中。需要强调的是,1991年的中共十三届八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决定》。《决定》提出把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制作为我国乡村集体经济组织的一项基本制度长期稳定下来,并不断充实完善。② ② 来源于1991年中共十三届八中全会关于《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决定》。 但是,相关部门在完善该项生产制度时,没有依据油茶产业的特殊性,制定出适合于油茶产业发展的配套政策。放任油茶林权碎片化长期存在于现实之中。
需要说明的是,现如今武陵山区自然与生态背景依旧适合于油茶树生长,以油茶产业为载体的民族文化还在延续,市场仍旧需求大量的木本食用油。由此,笔者认为武陵山区油茶产业逐渐衰败不是以历史原因、文化原因及自然生态原因为主,其主要原因在于社会。其社会主因便是国家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各地方政府没有及时依据油茶产业属性施以有效的补充完善措施。致使碎片化的林权长期存在,严重的违背了油茶产业封闭管理、连片生产、周期长及综合经营的四大属性,导致了武陵山区油茶产业逐渐衰败。
油茶林权碎片化,违背油茶产业封闭管理属性,导致武陵山区油茶产业无法正常有序经营,进而导致武陵山区油茶产业逐渐衰败。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武陵山区各村寨在分配油茶林时,坚持公平分配原则。于是,在分配油茶时按人头分配,将整块林地划分为多个小块林地,平均分配到多户人家之中。如花垣县麻栗场村现有的1 800亩茶林,现分属于村中的167人,31户人家。31户人家对所属油茶林有31种管理办法,由此1 800亩油茶林便无法实现有效的统一封闭管理。
林地细碎化分配,难以实现封闭式管理。无意中给了社会闲散者随意盗摘茶籽、盗砍茶树的机会。笔者在花垣县麻栗场村调研时,村民龙寿龄介绍到:20世纪80年代初期,茶果稍微成熟,周围村寨及县城的闲散人员,便会到茶林中盗采茶果,有时多达百余人。甚至出现栽种油茶的人数还没偷盗人员多,场面无法控制。同时,他以自家为例介绍到:他家本有60亩茶林在林权碎片化之前这60亩油茶林每年可获茶油300多斤。但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由于偷盗茶籽、盗砍茶树现象频繁出现,以致只收取到不足百斤的茶油,现在更是无一斤茶油收获。他表示此类现象,使得农人们感到痛心与无奈。笔者在油茶林中也亲眼见到油茶树被砍伐的痕迹,以及砍倒还未运走的油茶树。
第二,武陵山区人们在分配茶林时,坚持远近搭配原则。根据林地距离村寨的远近,相互搭配进行分配,即一定亩数的远距离油茶林,搭配一定亩数的近距离油茶林,分配于同一户人。致使一户人所拥有的茶林,分处于多个不同的山头,且几处茶林之间相距甚远。以致管理成本加大,甚至无法进行有效管理。这也为盗徒提供了有利之机。
如古丈县高坳村一户杜姓农人承包到60亩油茶林,但这60亩茶林分散于4处不同的地方,即“戚噶错、西帕闹、送酒、凉后地”(当地土家语地名),而这四地分散在村寨的东北方至东南方之间,相互距离超过9公里。在油茶成熟之际,根本无法完全收取本该属于自己的茶果,甚至出现偷徒无需付出任何劳动,便可得到比主家人还要多的茶果。杜姓农人介绍到:采摘茶果时自家4个劳力一天只能前往1-2处地方采摘,而其他几处茶林自然无人看管。盗贼便在这些油茶林中肆意盗采茶果。常常是顾了这处茶林,管不了那处茶林。自家人在这块林地采摘茶果,盗贼便在那块茶林盗摘茶果。一年忙到头,自家收获的茶果,还没有偷盗者们所盗采的茶果多。
茶林随意被盗砍、茶籽随意被盗摘,以致油茶林管理伦理遭到严重破坏,使得村民认为自家财产毫无保障可言,便衍生出辛苦管理茶林,却是为盗徒打工,倒不如不管。于是,纷纷撂荒茶林,进城打工。
第三,整块油茶林地分散于多户人家之中,难以实现封闭管理,还体现在难以有效防火。其主因在于农户对自家油茶林有着不同的打算与用途。故农户们常常将近距离茶林进行垦荒,种植粮食作物。然而在垦荒时须用火焚烧杂草。由此,极易引发森林火灾烧毁茶林,一家失火整片茶林遭殃。如古丈县高坳村曾在2000年,有一位杜姓农人在垦荒茶山过程中,放火烧山。由于火势较大、无法控制,引发森林火灾,使得周边超过百亩的茶林被烧毁。后来全村人帮忙植树造林,但种植的是杉树,以致此片油茶林不复存在。还有,不光是农事的耕作用火难以管控,在林区不能封闭的情况下,即使偶然的抽烟、野炊用火都极有可能引发森林大火,造成灭顶之灾。林地如果再不能封闭管理,还将后患无穷,还可能造成更大的灾害。
综上所述,油茶林不能实现有效的封闭管理,还给盗徒们提供了随意偷盗茶果、砍伐茶树的可乘之机;农人们随意垦荒茶林,引发森林火灾。由此,农人们便主动砍伐油茶树,放弃管理维护油茶林,任其自生自灭。油茶林难以实现封闭管理,直接破坏了油茶林连片经营属性。不能连片则无力支持长期投入,更无法实现综合利用。牵一发而动全一身,四大属性全遭到破坏,武陵山区油茶产业的逐渐衰败便是自然之事了。endprint
油茶林权碎片化,违背了油茶产业须连片经营的根本属性。上文谈到,武陵山区农村居民在分配村中油茶林地时,坚持公平分配与远近搭配原则。使得同一山头的茶林分属于多户人家,同一户人家拥有相聚甚远的多块茶树林。以致村中原本在封闭管理下,进行连片生产的茶树林,现在变成了马赛克般的拼块,并呈现出各式各样的生产状态。如古丈县高坳村一组位于“壕沟”(当地土家语地名)的一整片茶林,分属于鲁民钟、鲁关恩、鲁关习、鲁清傅、鲁清姜5户人家。然由于山坡陡緩坡度不同,鲁清姜将属于自家的缓坡段林地茶树全部砍伐,垦荒成地种植玉米。
玉米的种植,打破了原本同一的生产节律,以致油茶林无法实现连片经营。因为玉米与油茶树的生产节律、生产方式及生产要求完全不同,具体表现如下:
其一,玉米1年只种1季,种1年则需管理1年,不种则不需管理。而油茶林需一年四季连续不断的维护和修剪,以及要求长周期的不断投入,永远不允许轮空休闲。此为玉米与油茶树的生产要求不同表现。
其二,油茶林夏季时是放牧最佳季节,如此实现对油茶林的综合利用,农人们却因担心牲畜闯进玉米地啃食玉米苗,而放弃在此处茶林放牧。继而不能充分实现对油茶林地的综合利用。此为玉米与油茶树的生产节律完全不同。
其三,玉米种植只需春季犁地播种,夏季清除杂草、施肥,秋季便可收获。而油茶树需四季修剪不同枝丫,夏季垦挖茶山,秋季采摘茶果,冬季榨油售卖。此为油茶与玉米的生产方式完全不同。
油茶林中出现零星片块玉米地,表面上看似单独存在,实际上打破了油茶林原本连片生产模式。连片生产模式遭到破坏,不仅破坏了封闭管理,还加大了油茶林的维护难度与成本。使得农户们的经济利润逐渐减少,甚至出现入不敷出之怪象。因此,农户们因缺少资金难以实现对油茶林的长期投入与管理。玉米地更是让油茶林失去了综合利用的天然条件。由此,油茶林中的玉米地开垦,相继破坏了油茶林的封闭管理、连片经营、长期投入及综合经营四大属性。致使玉米地周边油茶林的经济效益严重受损。经济利润的不断降低促使农户们砍伐茶树,放弃油茶产业。以上案例在武陵山区随处可见,那么武陵山区的油茶产业衰败也是必然之结果。
油茶林权碎片化,增加了油茶林的管理难度与维护成本,致使农户们无法长期投入经营,严重违背发展油茶产业须长期投入属性。众所周知,油茶树种植前3年不挂果,第八至第十年后才进入丰产期,由此便可实现上百年的丰收。油茶树长时段的生长生产,促使农民需要长期连续不断的修剪经营。林权碎片化后,只要有一户农家毁林开荒改种其他作物,就会导致此片油茶林十几年减产,恢复起来极为困难。同时,被砍伐的油茶林不再有经济效益,周边油茶林也会因林中种植其他农作物,而引来病虫害,影响整片茶树生长生产,导致已有茶树不能有序化生产。再有,种植庄稼常常滥用化肥农药,不仅污染环境损害生态效益,还将影响整片茶林出产的茶油质量。
如上文说到古丈县高坳村鲁清姜将自家茶林垦荒种植玉米。由此,10亩茶林不复存在,不再带来任何与油茶相关的经济效益。再有,鲁清姜在春耕时施化肥一次,称之为“初肥”;夏季复耕再施化肥一次,称之为“追肥”。春季和夏季各喷洒农药或除草剂各一次,以求清除杂草杀灭虫害。农药化肥的频繁使用,带来了油茶树难以抵御的病虫害,使得周边大片油茶树树叶枯黄、挂果量减少、且果肉常被虫子咬食,茶果出油率低至20%以下(通常茶籽出油率为35%)。需要强调的是,这些症状在周边油茶林中不断扩散,影响逐渐恶劣,呈现出不可收拾之状。如此,农户们的每年辛苦付出,却换不回应有的经济收入。其所获得经济收入,不但难以支撑家庭日常开支,更难以维持油茶林的长期投入。于是,农户们便主动放弃发展油茶产业,而从事其他行业。
上述例子表明,油茶林权的碎片化,允许油茶林主人可随意放弃经营油茶林,随意垦荒改种其他农作物。如此虽然提升了农户利用油茶林的灵活性,却严重影响了油茶林的生产效益与经济效益。今天出现了对油茶林投资大、收益低,甚至难以收回成本的怪象。直接导致对油茶林难以实现长期投入的恶果,严重违背油茶林须长周期投入的重要属性。这也同时违背了油茶林的连片经营属性。这样的局势在武陵山区还在不断恶化。最终结局便是武陵山区油茶产业逐渐衰败。
油茶林权碎片化,导致油茶产业经济收入来源单一化,油茶产业生产效益低,违背油茶产业需综合利用的基本属性。油茶林要实现有效的封闭管理及连片经营。其前提必须得到长期有效的投入,长期投入需要足够的资金支持,资金来源的唯一途径便是最大范围的实现油茶产业经济价值。实现油茶产业经济价值最大化,最直接的途径在于对油茶树及油茶林进行综合利用。以达到“以茶养茶,以茶养家”的效果。但是自武陵山区林权碎片化后,油茶林及油茶树没有得到有效的综合利用,具体表现如下:
第一,林权细碎化,致使生产模式拼凑化,农户难以实现对油茶林的综合利用。在包产到户后,提升了农人们所承包油茶林地经营权的灵活性。换句话说,农人们可选择继续管理油茶林,也可选择毁林开荒,种植其他农作物。然而,由于家庭人口不断增加,粮食需求量不断加大。武陵山区耕地本就贫瘠狭小,于是大多数农户选择将离家较近、坡度较缓的茶林毁林开荒种植粮食作物。如此,油茶林中出现了玉米地、高粱地、小米地等。正因为油茶林中零星庄稼地不断出现,便直接破坏了对油茶林的综合利用。因为油茶林与玉米等庄稼生产节律不同,夏季本该是在油茶林放牧的最佳季节。这样既可养肥牲畜,也可利用牲畜啃食杂草维护油茶林,但夏季也是玉米苗生长生产期,稍不留神牲畜便进入玉米地啃食玉米苗。
上文中提到古丈县高坳村,有一整片油茶林分包于鲁关恩、鲁清姜等5户人,其中鲁清姜将所承包茶林毁林开荒,改种玉米。除了因种植玉米破坏了周边茶林的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还有这样一个案例发生,鲁关恩常在初夏时节放山羊于自家茶林中,本想通过山羊啃食自家油茶林中杂草,收到维护茶林之效,减少人工支出;还想养肥山羊售卖,获得一笔不菲的经济收入。不曾想有一次山羊闯进了鲁清姜玉米地,啃食了玉米苗50棵。两人因此大吵一架。最后,鲁关恩赔偿了鲁清姜300元玉米苗损失费。同时,两家关系就此破裂了。由此鲁关恩便不在此处放养山羊了,其他农户放牧时也尽量避开这片茶林。在古丈县高坳村中,将零星油茶林开垦成玉米地之现象普遍存在。致使草场逐渐减少,村民们便逐渐放弃发展畜牧业。如今整个高坳村将近200户人家,只有不到十头牛百只羊。该村油茶产业处于荒废状态,村民们或选择从事其他产业或者进城务工。endprint
笔者在高坳村调研时,有幸采访了鲁关恩。他介绍到:作为农民,在家务农只能以种地放牧来赚取生活费用。如今不能在油茶林中发展畜牧业,也就切断了家庭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更谈不上利用发展畜牧业增加经济收入支持油茶林管理与维护。同时,油茶林的维护没有了山羊的帮助,只能依靠人力进行。不仅加大了油茶林的维护难度,还增加了油茶林的维护成本。人力维护效果,远比不上有牲畜参与之效。更有家庭生活每天都有经济开支。农民付出劳动,是为赚取经济收入支持生存。如今改变了油茶林维护方式,单纯依靠投入大量人力管理维护油茶林,大大增加其成本。因为投入1个劳力1天需150元的工资,10亩茶山由修剪、管理、采籽、打油至少需要40天,折算 成钱的话是4 500元,其时间跨度为1年之久。加之时间成本、加工成本等大大超过了4 500元。最后能收获茶油50斤,售卖后只收入3 000元。 亏损1 500多元。所以大家都认为依靠人力维护油茶林,其结果是投入越大,亏损越多。倒不如进城打工,钱赚轻松。
油茶林不能进行综合利用,便失去了本身的经济魅力,自然也无法吸引农人们继续管理维护油茶林,更不能实现对油茶林的长期投入。于是,武陵山区农户们相继放弃继续开发油茶林。以致油茶产业逐渐走向衰落,至今荒芜一片。
第二,茶油林荒芜一片,直接影响油茶树的生产效益。油茶树如未得到恰当修剪,便会失去生产能力。油茶林的撂荒致使油茶树逐年减产,且恢复起来极为困难。如今农户们纷纷放弃继续维护管理自家油茶林,那么油茶树便逐年减产,直到绝产。油茶树不开花、不结果,也就无法产出茶油。对茶油的综合利用、茶麸的综合利用也就无从谈起了。于是,对茶油茶麸综合利用后所产生的经济收入也就不复存在了。因此,更加促使农人们放弃经营油茶林,放弃发展油茶产业。这也加剧了武陵山区油茶产业荒芜程度与速度。
笔者在古丈县高坳村调研时了解到。高坳村一组在“凉后地”(当地土家语地名)的一片50亩茶林分别属于鲁南超、鲁关勤、鲁关恩、鲁关习、鲁关红五户人。而鲁南超首先放弃在家从事农业生产,而选择南下打工。他是他们家的主要劳力,而“凉后地”的茶林又距离村寨较远,留在家里的人员无力对其进行有效管理,便主动撂荒了。他这一块地的撂荒,直接影响其他油茶林地生产效益。起初其他几户人家每年都如前些年一样进行对自家油茶林垦荒修剪,但产量却呈下降趋势。百思不得其解,大家讨论后一致认为是鲁南超外出打工,撂荒了10亩油茶林。其茶林撂荒、杂草重生,且撂荒趋势逐渐蔓延,致使其他林地也随之出现荒芜状态。茶树撂荒后不结茶籽,则无茶油茶麸收获,更无法对其进行综合利用赚取经济收入。因此,其他几户村民也就主动放弃了这片茶林,鲁关勤甚至 将他们家10亩茶林全部砍伐燒制木炭售卖后,也南下打工了。至今这片油茶林仍荒芜一片。
1982年全国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没有及时依据油茶产业的特殊性,出台完善该项生产制度的政策,以致武陵山区油茶林权碎片化长期存在。油茶林权碎片化长期存在,严重违背了发展油茶产业的封闭管理、连片生产、长期投入及综合利用属性。以致油茶林逐渐荒芜、减产,失去经济价值。故而农人们相继放弃继续发展油茶产业,进城务工或从事其他行业。由此,武陵山区油茶产业呈现处逐步衰败之状。
四、复兴武陵山区油茶产业的对策
当前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未发生根本性的改变,这意味着武陵山区油茶林权的碎片化将持续存在于现实生活之中。油茶林权碎片化的长期存在,将继续冲击着油茶产业的封闭管理、连片经营、周期长及综合利用四大属性。而要在当前社会背景下,复兴武陵山区油茶产业的必由之路便是成立油茶产业合作社,实行企业化管理模式。
油茶产业合作社成立的必然原因在于成立合作社将把拼图版的油茶林生产模式紧密结合起来,实现实质性的连片经营。成立合作社将出台一系列的生产制度、管理制度。制度化管理将严 格遵守油茶产业属性,对油茶林进行封闭管理。将严格遵循油茶树的生物属性,进行修剪垦挖,控制修剪、垦挖及采摘油茶果的人员与技术。如此规范的生产制度保障了油茶林连片生产模式与管理体制。同时,合作社具备足够的人力与资金,支持大片油茶林的长期投入。再有,合作社以实现油茶产业经济价值最大化为目标。于是,合作社将采取一系列的有效措施,对油茶林区及油茶树进行综合利用与开发。这样除了发展传统的养殖业、种植业、畜牧业,还将借助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以茶油、茶麸等为原料的化工产业。继而进行精包装,深加工及品牌认证推动茶油走出国门,远销海外。这便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在无意中满足了发展油茶产业的四大属性。同时,已具备成立合作社的必备条件,具体如下。
1.政策支持。 近年来党中央连续发出中央一号文件,推动农业现代化建设。并在税收、财政、金融、涉农项目及人才培养方面都给予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如花垣县麻栗场村民龙寿林介绍到:政府每年将针对于贫困村贫困人员成立的合作社,国家提供20余万元的扶贫开发资金。同时,也将出台合作社的管理制度,促使合作社进行规范化管理。
2.资金支持。 合作社的成立,即可采取众筹入股方式吸纳社会闲散资金,也可将合作社作为抵押向金融机构贷款。如湘西某权威会计对花垣县麻栗场村1 800亩油茶林,进行了主要经济指标审核,并形成了相关资产评估报告。得出结论为麻栗场油茶林每年可实现净收益400余万元。同时,由于油茶树可以进行科学培养培植,实现永久续存,则该茶油林的现时总价值超过5 000万元。 由此,麻栗场村油茶合作社,便可此为抵押物向金融机构贷款上千万的资金,充实合作社资金力量。
3.技术条件。 武陵山区中的老一辈手艺人依旧掌握着发展油茶产业的本土知识。发展油茶产业的技术技艺口诀,现如今也流传于武陵山区各乡民之中如“荒山伏天挖得深,三年丰收拿得稳;挖山三年,本利周全”。即便老人不能亲自工作,但可担任技术指导,培训年轻人。同时,年轻技术人员也可参加由政府或合作社组织的培训班,学习油茶种植、维护、采摘及加工技术。也可招收高校毕业生,引进技术人员与管理人员。endprint
4.市场条件。 国内人民对茶油有着独特的衷情。当前,国内每年需进口大量的食用油。如:2016年中国进口食用植物油500多万吨,进口金额达41.64亿美元。① ① 数据来源于http://www.askci.com/reports/201112/16104856146090.shtml. 再有,合作社还可通过改进加工技术,推行深加工、精包装打入占据海外市场。
5.油茶资源。 武陵山区依旧存在着大片的茶林,其茶树还具有较强的生产能力,只需恰当修剪,并满足其发展的必要属性。便可实现油茶产业的发展。如花垣县麻栗场村存在1 800多亩油茶林,如果条件成熟,转手即可投入生产三五年内便可实现经济效益。
五、结语
我国云贵高原的东部和东南部的边缘地带,是一片新月形的低山丘陵地带。由于这一地区,地表崎岖不平、山河交错、河谷分切,以至于生态类型复杂多样。代表性的生态类型为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此外,还错杂分布着湿地生态系统与疏树草地生态系统。凡属于喀斯特山区,则呈现为藤乔丛林生态系统。这片土地上生活着土家族、壮族、苗族、侗族、水族、瑶族、布依族等十多个少数民族。为了适应所生息环境的复杂多样性,这些少数民族的生产方式,总体上表现为多业态的复合经营。传统意义上的农林牧副等产业,总是表现为多样复合运行。其中油茶、茶叶、白蜡、五倍子等林副产品的产出, 总是和用材林、农业、畜牧业一并展开,但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却各有侧重。
本文中重点探讨的油茶产业,则是多业态复合经营的标志性产业之一。实施多业态复合经营,特别是用材林和林副产品的生产,都需要规模性、长周期的封闭式运行,形成的产品也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然而在我国时下的管理体制中,油茶由林业部门经管;而同样属于林副产业的茶叶則由农业部门经管;大牲畜的放牧,由畜牧局经管;而作为副业生产的猪鸡鸭鹅等小牲畜饲养,则由农业部门主管。但如果要贯彻因地制宜的原则。不管是林业还是畜牧业,都需要规模性的大面积经营。其结果必然表现为在普遍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这一地区凡属可以在小片土地上独立经营的产业,如稻米和旱地作物的种植,茶叶的生产,还有池塘养鱼都可以得到政策的支持,以取得了丰产丰收的实效。而需要规模性封闭经营的产业,如用材林、油茶、桐油等发展不仅受到了阻碍,甚至出现了衰败迹象。事实证明,联产承包责任制在这一地区落实过程中,确实需要不断的健全和完善。本文探讨的油茶产业就是如此。为此,如何使联产承包责任制与林业生产的实际需要相结合,确实是一个值得深思的关键问题。在观念上不做出相应的反思和调整,这一地区的油茶产业就很难重现其辉煌。
一段时间以来,面对这一地区农林牧产业的长期滞后。观点和对策长期未能达成共识。其中,将产业发展滞后的原因归结于技术落后、资金投入不足、各处农民受教育水平低下等表现原因者众多。但如果就这一地区的油茶产业的盛衰历史而言,这样的认识和观念显然有失偏颇。正确的对策只能从油茶产业的实际需要入手,利用政策的杠杆,借助当前的大好形式,推动其进行企业化转型,才是切实可行的发展思路。由于这个问题涉及到关联形态的再认识和做出必要的匡正,事关大局。因而,愿就此与海内外学人展开深入的对话。不当之处,还望海内外学人不吝赐教。
参考文献:
[1] 麻春霞.经验与反思:民族学视野下的湘西地区民族政策——以油茶种植的政策扶持变迁为例[J].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11(4):23-29.
[2] 张正武,王兆山, 张建国.从国内外橄榄油市场看我国油橄榄发展的广阔前景[J].北方园艺.2017(4):184-191.
[3] 新华社.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N].人民日报,2011-12-02(01).
[4] 王克英.湖南省志(第二十四卷)民族志[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7:77.
[5] 杨安位.永顺县志[M].长沙:湖南出版社,1995:293.
[6] 杨庭硕,田 红.本土生态知识引论[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0:3.
[7] 罗晓岚,朱文鑫.油茶籽油加工和油茶资源综合利用[J].中国油脂.2010(9):13-17.
[责任编辑:罗康智]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