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视域下的公安软实力的分析与培育

2017-11-20 07:47:30刘征宇
湖南警察学院学报 2017年4期
关键词:警务实力公安机关

刘征宇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北京 100038)

经济学视域下的公安软实力的分析与培育

刘征宇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北京 100038)

公安软实力是公安工作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逐步积淀下来的各种文化、价值观、精神力量和对外影响力的总和。其在经济学上具有资源配置、价值创造、动力激励等五大效应。在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安全感与满意度方面,对公安软实力的投资所带来的收益远大于对硬实力的一味加强。为使公安软实力效能充分发挥,应当以公安文化、公安环境与公安形象为抓手,结合我国公安现状的同时借鉴国外优秀经验,开拓公安软实力的现实培育路径,实现公安软实力的有效增强。

公安软实力;文化软实力;经济学分析;经济效应

一、公安软实力的概念界定与构成分析

(一)公安软实力的由来

伴随着中国的不断发展,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软实力作为综合国力的一种展现,在国际上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中国发展软实力既是顺应时代要求的表现,也是顺应新时期新阶段国家战略发展的需要。一个国家的发展离不开软实力的支撑,对于一个行业的发展繁荣,软实力也同样不可或缺。

公安工作旨在服务大众,消除社会矛盾,而社会矛盾往往又具有“对抗”、“消极”等特点。康大民教授认为,理性的公安软实力有利于缓和日益锐化的社会矛盾,使其向“积极”、“非对抗”的方向转变。目前学术界对我国公安软实力的研究与分析已经取得一定进展,但是从经济学角度对软实力的剖析研究尚少。本文将以上海市公安局为主要研究对象,结合日本警局的工作经验,从经济学的角度对公安软实力的内涵与培育方式进行深入探索。

(二)软实力内涵及构成分析

美国著名政治学家约瑟夫·奈最早提出“软实力”的概念,软实力往往是指一种并非来源于刚性的夺取,而是通过柔性的吸引来达成自身目标的能力,是一种“不战而去人之兵”的能力,它与一个国家拥有的经济与军事实力(硬实力)相对应。陆钢认为,软实力的本质就是指国家的对外吸引力、劝说能力,其源头是文化、价值观和具有合法性的政策[1]。文化实力不仅渗透于软实力的其他形式,更是成为软实力的核心要素,它以硬实力为基础的同时也渗透于硬实力中。俞新天也赞同陆钢的观点,并提出软实力的内涵应被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思想、观念、原则,二是制度,三是战略和政策。学界对于一个国家软实力的构成要素有比较统一的观点,其一般包括三大方面;首先是指一国文化与意识形态内生出的吸引力;其次是一个国家的发展模式与各项社会制度产生的同化力;最后,一个国家的整体形象,包括在外交中对规则与议题的塑造力。

(三)公安软实力内涵及构成分析

国内学术界对公安软实力的研究尚处于萌芽阶段。一般认为,公安软实力是这一组织所具有的精神与文化力量,除此之外组织的影响力也被认为是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安软实力是在特定的公安文化背景下,以硬实力为基础,在长期的公安实践的中不断积累而成的[2];也有学者认为公安机关在组织内外应通过吸引而非强迫的实际动员能力来推进警务战略,公安软实力恰恰发挥了此项作用。不难发现,公安软实力的提出是相对于硬实力而言的,并且是以硬实力为基础,在日积月累的公安实际工作中不断发展发展并逐步沉淀下来的的各种文化、价值观、精神力量和对外影响力。实际上,将国家层面的软实力概念移植到公安机关中,笔者认为,公安软实力同国家软实力相似,也应包括三个层次的内容:一是公安文化的吸引力,是指日常公安工作不断累积的、带有公安职业特色的精神文化活动及其产品所发挥的感召功能;二是公安环境的同化力,指公安机关给人民群众提供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时,依靠现有警务资源形成的政策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和创新环境。人民群众在公安机关的现有公安环境中,受公安机关政策和行为影响,逐步形成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并反作用于公安工作的动力;三是人民警察形象的塑造力。其中,警察公共关系、群众工作的逐步开展是人民警察形象塑造的路径选择,人民群众满意感和执法公信力是衡量人民警察形象建设的重要依据。

二、公安软实力的经济意义分析

公共安全是大众共享的,是具有非排他性的,同时,在被消费时又是非竞争性的,这两个特征决定其成为公共产品的合理性。公安民警、110热线、警用装备设备等有限量资源虽然同公安工作一样也没有排他性,任何一个人都可以免费使用,但当一个人使用了这些警务资源后就必然减少了其他人对上述资源的享用,也就是说,大众对公安产品的消费是存在竞争的。因此,公安工作作为公共产品的特点与警务资源作为公共资源的特点形成了一对客观上的矛盾。公安软实力的提升可以有效处理警务资源的竞争性和排他性问题,使警务资源配置更加合理有效,进一步扩大社会成员的社会福利。

在经济学的视域下,“支付意愿”用来表示购买者在购买物品时所能承受的最高价格,通常情况下用来描述购买者对产品的评价的高低。假定买者所做的是理性决策并且其偏好总被尊重,通过所购买的物品,他们获得了多少利益,最佳的评判标准是消费者剩余,因此定义:消费者剩余=买者的评价-买者支付的量。而生产者剩余=卖者得到的量-卖者的成本,代表着卖者参与交易所得到的利润[3]。如果公共政策的制定者追求大众的经济福利,首先应决定如何对其进行科学的衡量。著名经济学家曼昆认为这一的指标应为生产与消费的总剩余,“总剩余=买者的评价-买者支付的量+卖者得到的量-卖者的成本”,在一项交易中,买卖双方通过支付得到的量是相同的,因此总剩余=买者的评价-卖者的成本,因此市场的总剩余,是用买者意愿对物品的总评价,减去提供物品的总成本,通常认为有效的资源配置即是对总剩余的不断追求。类比于公安工作中,笔者认为,公安机关作为社会治安治理的决策计划者,想使社会成员实现“安全福利”最大化,就必须实现公安资源的合理有效配置,不断做大做好公共安全总剩余的“大蛋糕”。人民群众作为公共安全的消费者,其安全感和满意感成为衡量公共安全总剩余的上限,而公安机关作为社会提供安全的环境时扮演着生产者的角色。如图1可知,随着人均GDP的增长,软实力在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对软实力的投资所带来的收益将逐渐显现并赶超硬实力。

图1

图2

以上海市公安局为例,据上海市统计局和国家统计局上海调查总队的数据(如图2),2012年至2014年上海市人均GDP分别是8.44万、9.01万元、9.73万元,折合约13613、14533、15874美元,远远超过人均2000美元界限,从中研究公安软实力的重要作用是可行的。根据2012-2014年上海法治发展报告蓝皮书中的数据,上海市民对上海社会治安满意度从75.13上升至77.1,同比上涨2.6%。

与此同时,根据上海市公安局发布的2012-2014年部门预算编制说明,用于人员经费、警械装备设备购置等硬实力增长的公共安全支出远远大于教育和科学技术投入经费,与2012年相比,2014年公共安全经费投入同比上涨70.61%,与上海市民对治安满意度2.6%的提升来说,显得实为浪费。但同时通过研究观察以上数据:教育和科学技术等软实力投入仅同比上升约13.03%和4%,二者总和同比增长约10%。根据曼昆提出的“总剩余”公式:“总剩余=买者的评价-卖者的成本”。公安硬实力的总剩余=人民群众的安全满意度-公共安全投入成本,即2.6%-70.61%=-68.01%;相比较而言,公安软实力的总剩余=人民群众的安全满意度-软实力投入成本2.6%-10%=-7.4%。这也从反面说明,要实现人民群众对社会治安满意度的提高,公安软实力的作用明显优于公安硬实力。

三、公安软实力的经济效应

(一)资源配置效应

公安机关通过对各种公安软实力资源的整合,降低了投资成本,提高了投资收益;通过提高公安软实力的发展水平,来影响价值创造方式;通过影响公安硬实力资源的组合,影响资源配置的效率;通过制定科学的公安政策,影响资源配置的方向。公安软实力中的公安文化和公安政策制度等要素的竞争优势会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群众文化素质的提高、警民关系的逐步改善而愈加放大。适应社会发展的公安文化及科学合理的公安政策制度将以其自身的吸引力改善公安执法环境,营造良好的公安机关形象。公安机关通过对现有警务资源的重新分配和整合,将投入到硬实力建设的资源转移到软实力建设上来。

(二)价值创造效应

软实力具有将无形的精神产品转化为能够具有价值创造力的有形产品的特征。在软实力资源众多的内涵要素中,文化占据核心地位。软实力的价值创造性体现在公安文化产品能够创造价值并获得额外收益,进而提高了公安机关的经济能力。除此之外,软实力先进的公安机关,会以人力资源、制度资源和文化资源形成特殊的从警环境和工作环境,从而直接或间接吸引人才的引进并创造丰厚的收益。对于公安机关来说,在特有的公安文化的基础上,创出的精神产品,可以直接在市场上实现其价值,比如武和平的《预备警官》系列,不仅畅销于小说市场,根据其改编的电视剧也有着不俗的收视率和点击量,在带来丰厚的经济价值的同时,也让社会各界人士对这一职业产生了新的认知,其价值可见一斑。

(三)动力激励效应

公安软实力提升能够从公安系统内部环境和社会执法环境两方面起到动力激励的作用。深厚的公安文化有着较强的感召力与亲和力,能够使公安民警产生共鸣,进一步加强公安机关的凝聚力。从社会执法环境看,公安机关软实力的提升,依赖于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的推广与普及。对核心价值观的遵从影响着每一位民警的行为,由此带来的执法行为在目标上是一致的,在品质上是崇高的。这样的执法行为能够获得民众的拥戴,民众信服公安工作,认可并且主动配合公安机关,有助于公安形象回归权威,立足于社会。素质良好、业务精湛、具有凝聚力的的公安队伍能够在实际公安工作中提升案件相关人的信服感和满意感,影响人民群众价值观的重塑。与单纯依赖警用装备、设备等硬实力的升级相比,公安机关软实力的提升则更能有效地提高公安民警的执法公信力,赢得公众的支持,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改善执法环境。

(四)创新推动效应

公安软实力的提升得益于不断创新。创新是公安机关提升其业务水平、增强执法公信力和社会满意度的重要源泉。通过对公安院校资源的整合利用,充分发挥全国公安院校的教育资源和科研资源,提升警力资本水平和科研水平,为公安队伍提供公安业务的智库建设;公安院校是公安理论创新的领导者,公安学术研究影响着公安事业未来的发展,公安院校为公安机关的创新学术环境,为公安机关软实力提升提供充足的养分。具体来说,各级公安机关的政策支持、信任的创新氛围、成熟的公安文化产业积聚等都有利于营造一个良好的创新环境,进而从根源上推动公安“软实力”的聚集整合和优化升级,提升公安机关的创新水平、执法水平、社会公信力和群众满意感。

(五)品牌放大效应

能被大众直接感知的代表性人物、物品和事件等要素构成了品牌形象。良好的品牌形象可以增强受众的认识与信任。江苏省无锡市公安局自2011年来,积极践行“人民利益至高无上”的核心价值观,同时不断深入发展“杨铁军声威,做群众亲人”的公安精神,努力锻造“无锡公安铁军”品牌。无锡市公安局每年调处化解矛盾3万多起;市区命案的侦破率始终维持在95%以上。自2010年以来,在作风效能建设社会评议的62个参评单位中,无锡市公安局连续四年中获得两次第一,两次“人民满意机关”称号。一方面,无锡市公安局通过建立铁军品牌,创造良好的社会治安环境和经济投资环境,吸引更高质量的生产要素的流入,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提高了公安机关的业务水平;另一方面,随着“铁军”品牌的扩散和推广,将先进的公安管理理念扩展到全国,自身受益的同时反哺社会,逐步发挥良好的品牌效应,成为创新型公安工作的探路人和改革的坚决拥护者,进而在全国公安机关中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和话语权。

四、公安软实力的国际比较与借鉴

通过比较分析2008年-2013年中国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总人口与公安机关刑事案件立案数,参考日本总务省与警察厅发布的日本总人口与日本一般刑事案件认知、检举数量,我们可以通过数据和图表中直观的发现:中国近年来刑事案件数量呈迅速上升趋势,相比较而言,日本刑事案件数量自2005年(平成17年)以来连年下降(如图3),保持了相对稳定的社会治安情况。同时,与日本相比,中国每万人刑事案件立案数量自2010年以来超过日本,并逐渐上升,从另一方面反映出中国社会治安和刑事犯罪日益恶化的严峻趋势。(如图4)

图3

日本警察提供民众参与、合作、权力监督机制的成功值得我国公安机关借鉴。基于日本人对于居住地区高度的自我责任感和地区保护意识,自治会应运而生,这种自发形成的组织是独立于政府机关形成的,不具有任何行政权力,也不谋求任何效益,却在服务当地居民时起到了巨大的作用。这种居民自发形成组织也会进行非官方的情报信息收集工作。而正是有了自治会的存在,其不仅会收集社区内的基本住户信息,还会帮助警察部门收集其他情报信息。不仅如此,自治会在统筹住户,促进邻里和谐,疏导交通,改善民生和共同防卫等各方面都起到了作用。

图4

在自治会中,大多设有民生委员用以了解地区民生,配合警察署的生活安全科进行工作;交通协助员,用以在上下班高峰时间和拥堵路段疏导交通;防范监察员,用于收集当地情报,联络警察汇报情况。同时,该地区的警署会同自治会的防范监察员定期开会,一年两次左右,警察署在会上对防范监察员的工作进行表彰和表扬,同时传达下一阶段工作精神。防范监察员们对警察署及时反馈治安信息情报和提出改善当地治安措施的意见,警察署再根据反映上来的意见和建议,总结经验,反思工作,再修正当地治安对策,进而保证下一阶段地区安全稳定,防范监察员的信息收集和联络警察的工作对于当地治安起到了巨大影响。出于自发责任感和对自己生活周边环境的自我保护意识,在日本,每个居住区域都有很多人在做这些工作,用于维护当地治安,保障民生,而这些工作都是没有报酬的,他们多由当地住户、退休人员、临街商铺的店主组成。居住地治安状况良好,生意自然也就会好,居住环境也会改善,这种互利互惠、良性互补的工作正是对于他们无偿奉献的最大回报。出于对自治会人员安全考虑,日本警察也会对这些与警察联系密切的人员有侧重的保护。虽然他们没有物质性收入,但基于自发的地区责任意识和担当感,其他居民也会对他们的工作较为配合,进而整个居住地区的治安工作也会较为顺利的开展下去,而这些人也成为了日本警察社区警务中最重要的后备助力。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就自然形成了官民站在同一个角度去看待问题、解决问题的工作机制。一些治安隐患警察未必能够全部发现,需要有民众来作为帮手,而正是有了这些防范监察员们的努力工作,真正做到警民一心。基于强烈的自我区域保护意识,当地自治会也会采取各种方法来维护当地治安,而不仅仅依靠行政命令或是警察单方力量来维持当地的治安情况。

五、公安软实力的培育路径选择

当前,我国公安软实力的研究和培育尚处于萌芽阶段,在继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扩大公安队伍,增强警务基础设施和装备等硬实力的同时,应不断发展我国公安软实力。基于前文中提出的警务总剩余=群众安全满意度-公安机关投入成本,要想实现每个人的社会福利最大化,就必须使警务总剩余尽可能提高。群众安全满意度决定了警务总剩余的上线,而公安机关投入成本则决定了警务总剩余的下线。过度、不合理的警务硬实力投入并不能获得同等的效益回报,相反会造成警务资源的不合理分配和极大的浪费。提升公安软实力,不仅可以减少公安机关投入成本,还可以提高群众安全满意度,最终达到警务总剩余不断增长,让每个人感受到公安机关带来的安全福利。根据我国公安软实力发展现状,同时借鉴国外优秀公安软实力的培育方式,从公安文化、公安环境、公安形象入手,提出现实的公安软实力培育路径。

(一)构建优良的公安文化

建构公安文化精神体系。人民警察精神是公安文化精神培育的主线,占据着公安文化的核心地位。以人民警察的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引导民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明确人民警察宗旨,加强自身道德约束,知荣辱懂苦乐,合力构筑人民警察的精神家园,加快步伐培育适应时代要求的人民警察精神。

加强学习型、研究型警队建设,以文化为引领加强警营的思想教育工作,突出理想信念教育,宗旨观念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活跃警营文化氛围,注重栽培民警艺术素养,提高民警文化素质,以期繁荣公安作品艺术创作。

把握公安文化与社会之间的复杂的动态关系, 使公安文化始终保持自身的价值和激情、受社会公众认可。提高群众对公安软实力建设工作的批评能力和批评意识,着眼于对公安实际工作的实践和发展,在文化产品中体现人民群众的智慧,将话语权放在人民群众手中,逐步培养对公安文化产品的鉴赏能力。

借助立体化的文化传播方式,拓展公安文化载体和阵地。大力发展警营文化建设,加强民警阅览室、警营图书馆、公安文化娱乐活动中心等设施和场地建设,办好公安系统内部刊物及工作简报,借助互联网创新公安机关工作机制和方法,拓展社区警务加强警民之间的联系和沟通,改进宣传和推广公安工作模式,提升公安文化在社会中的影响力,最终实现公安文化软实力繁荣发展的目标。

(二)创造和谐的公安环境

创造和谐稳定的公安环境,首先应坚定不移的坚持公安改革,按照“三个有利”的原则服从改革大局,努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坚持破立并举,清除公安机关内部制度毒瘤,发挥公安机关顶层与基层工作积极性,完善公安机关中层结构的功能作用,以提升人民群众的安全感为根本目的,夯实公安机关执法为民的思想基础,努力构造民警齐心协力为人民的大环境。

激发警营活力,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积极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作用,建立各项激励机制。环境塑化和意识固化掣肘着和谐公安环境的创设,借助警营整体文化氛围,伴以社会舆论,习俗风尚甚至于法律法规,去管理民警,约束民警的行为,让民警认可管理方法,实现非强制性的软管理。

警营内部良好的人文环境在思想、精神、意志以及行为方面,都对民警有着正面的积极的促进作用,在公安组织管理和队伍建设中,应更加注重运用人性化手段实施管理,和谐的公安环境落足于每一位民警,民警之间的和谐是和谐公安环境的应有之义,营造和谐融洽的警营氛围,让民警置身其中,时刻能够感受到被尊重、被关系、被信任,从而激发士气,使民警内生出工作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三)塑造光辉的公安形象

公安形象因其外显性、直观性、易感知的特点,成为公众评价公安队伍客观的标准,要想改善公安机关形象,首先应培养民警意识,让公安民警认识到其行为态度代表着公安机关,公安民警与公安机关是形象共同体,必须要秉持着高度负责的态度去用心塑造。要保持公安形象的正向增长,基本要求是执法时的规范、公正与文明,对待人民群众时的亲和、热情与专业。同时还需具有创新意识、扎实的业务素养,以团结互助、英勇机智展示公安机关应有的风采风貌。光辉的公安形象,可以提升公安机关在社会中的地位,博得公众的认同、信任和敬佩,使公安工作在社会公众的支持、配合下顺利进行并取得应有的效果[4]。

光辉的公安形象靠的是铁打的队伍素质。构建公安文化,提升公安软实力关键落足于人,落足于每一个民警。民警的政治理论素质是其做好公安工作的思想基础,坚定的政治立场,牢固的宗旨意识保证民警能够圆满完成组织交与的各项任务。除此之外民警扎实的业务能力素质、强健的身体心理素质等等,都应作为繁荣和发展公安文化的着力点。加大对软实力建设的资源投入,积极开展大练兵大培训,大力发展公安教育。

在实际工作中,不仅要严厉依照法律打击犯罪,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权威性和尊严,又要切实依法保障人权;公安机关应该进一步明确为谁执法、为谁服务,以对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的精神去办案,切实维护和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和根本利益。不仅要严格执法,还要要文明执法,以扎扎实实的工作作风取信于民,树立良好的警务风气,树立起公安机关和人民警察的良好形象,构建和谐的警民关系[5]。

[1] 陆钢.文化软实力弱让中国失分——与阎学通教授商榷[J].世纪行,2007,(6):45-46

[2] 董昕.江苏公安文化软实力发展现状与提升策略——以盐城平安文化建设为例[J].江苏警官学院学报,2013,(10):82-86.

[3] 张学敏.公共经济学概论——公共部门的经济职能[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58.

[4] 郭文丽,公安机关软实力探析[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6):47-50.

[5] 满宁.试论警察形象建设[J].云南警察学院学报,2008,(4):60-62.

Analysis and Cultivation of Public Security Soft Powe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nomics

LIU Zheng-yu
(People’s Public Security University of China,Beijing, 100038)

The soft power of public security is the sum of all kinds of culture, values, spiritual power and external influence gradually accumulated in the process of the development of public security work. It has five major effects, such as resource allocation, value creation and motivation. To further improve the people’s sense of security and satisfaction, the benefits of the investment in the soft power of public security is far greater than the strengthening of hard power. In order to make the soft strength should give full play to the effectiveness of public security, public security, cultural environment and public security image as the starting point, combined with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public security in China and excellent foreign experience, explore the reality of soft strength cultivation path, effectively enhance the soft power of public security.

police soft power; cultural soft power; economic analysis; economic effects

D631.1

A

2095-1140(2017)04-0095-07

2017-05-17

北京市社科基金(重点)研究项目“首都公安队伍职业化现状评估与发展研究”(10AbFX091)

刘征宇(1993- ),男,陕西榆林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公安管理学院 2015 级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公安管理学研究。

(责任编辑:天下溪)

猜你喜欢
警务实力公安机关
见证创新实力的跃升
软实力致胜
实力抢镜
中外文摘(2020年18期)2020-09-30 14:47:04
衡阳市公安机关党员风采剪影
公安机关处置家庭暴力案件的实证研究
提升文化软实力是当务之急
西部大开发(2017年8期)2017-06-26 03:16:16
对已经移送公安机关案件的当事人做出罚款的行为是否涉嫌渎职犯罪?
HIV感染的警务预防与处置
公安机关刑事案件侦查中的假说、推理和证据
警务实战训练教学中开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