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运算法则” 助推动能转换
——即墨市在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中率先走在前列

2017-11-18 08:39吕涛
山东经济战略研究 2017年10期
关键词:动能企业发展

吕涛

用好“运算法则” 助推动能转换
——即墨市在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中率先走在前列

吕涛

即墨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沿海开放城市,南融青岛主城区、北接烟台威海,处于青烟威联动发展的枢纽区域,区位优势明显,产业基础雄厚,发展空间广阔。近年来,按照省和青岛市部署要求,即墨市将新旧动能转换作为核心要务,统筹谋划、高点定位、积极作为,创新“加减乘除”运算法则,奋力争当青岛新旧动能转换先行区和示范区。今年上半年,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634.9亿元,居全省各区市第2位;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60.3亿元,居全省各区市第4位,在中国社科院和工信部赛迪智库发布的中国县域经济百强排名中均列第9位。

加法:聚焦增量崛起与存量变革,增强发展后劲

经过多年培育发展,即墨已建立起较为完善的现代产业体系,但也存在传统优势产业大而不强、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偏小、高技术产业刚刚起步等现实问题。综合研判发展环境、发展基础,即墨市突出创新和开放两大引擎的拉动作用,坚持以“四新”促“四化”,让“新锐”挑起“大梁”,让“老树”发出“新枝”,加速建设科研教育新兴地、先进制造集聚地、商贸物流集散地、区域文化承载地、康养休闲目的地“五个产业高地”。

第一,推动新兴产业“茁壮成长”。壮大新兴产业是产业“加法”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今年以来,即墨市结合青岛市产业发展方向和自身实际,对照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指导目录,初步确定了航空航天、新能源汽车、轨道交通配套、海洋生物医药等四个近期重点打造的战略新兴产业,大健康、新材料、集成电路、人工智能、应急安全、军民融合、海洋装备制造、大数据与云计算等几个远期重点培育的方向性产业,争取3~5年新打造一批成规模、成体系的产业板块。围绕实现这一目标,积极开展“产业招商大走访”活动,按照“专人、专业、专注、专门”要求,瞄准中科系、央企系、高校系、国际系以及国内外500强、行业领军企业和隐形冠军企业,组建6支专业招商队伍和9个招商联络处,实施精准招商、专业招商。今年以来,全市新签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德国空客直升机等蓝高新项目52个,上半年实际吸收到帐外资5.7亿美元、居全省各区市第2位,为经济发展积蓄了充足后劲。

第二,推动优势产业“枝繁叶茂”。汽车、通用航空是即墨两大优势制造产业,也是实体经济的重要支柱。为推动这两大产业快速膨胀规模、形成集群效应,即墨市先后出台了《关于推进汽车零部件产业加快发展的意见》《关于支持航空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在用地、融资等方面给予全方位支持。其中,汽车产业依托青岛汽车产业新城,已引进一汽大众华东生产基地、一汽解放商用车和一汽解放新能源商用车三大整车项目,以及110余家零部件企业,形成了涵盖整车、改装车、底盘系统、汽车电器等比较完整的汽车产业链,今年前三季度预计完成产值415亿元。一汽解放1~8月份完成产量9.2万辆、产值180.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80%和123%,产销两旺、形势大好;一汽大众第一辆试生产车已于8月7日成功下线,计划2018年初实现量产,未来几年将带动全市汽车产业产值突破3000亿元。通用航空产业引进的空客直升机项目,设计年产能36架H135型直升机,已于5月27日正式奠基,计划2018年年底前建成投产,同步谋划“生产+运营”相融合的航空小镇,加快完善包括航空制造、航空培训、航空飞行、航空运动等通用航空产业链条,争当青岛市通用航空产业发展主力军。下步,将以完善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为主攻方向,再引进一批产业龙头项目,快速集聚上下游关键项目,推动产业链向高端高质高效延伸,打造支撑工业持续增长的主体板块。

互联网工业示范平台

第三,推动传统产业“脱胎换骨”。新动能与旧动能是相对的、动态发展的,旧动能经过升级改造同样可以转换成新动能、焕发出新活力。纺织服装、机械加工等作为即墨的传统产业,有规模、有基础,转型升级潜力巨大。围绕促进这些产业创新发展、转型发展,以创建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示范市为抓手,积极推广红领“个性化定制”、森麒麟“智能工厂”等模式,为企业插上互联网的翅膀,促进传统工业向互联网工业、传统制造向智能制造加快转变。为此,专门成立市互联网工业发展办公室,每年拿出1亿元专项资金,并与中航信托合作成立2亿元产业引导基金,重点支持互联网工业平台建设、智能制造、新业态推广等。同时,搭建3.5万平方米互联网工业示范平台,成立互联网工业服务商联盟,引进青岛软件领军企业百灵科技、国内家电业首家工业智能研究机构海尔智能研究院等72家智能制造服务商提供一站式、全要素服务,被确定为“互联网+”中小企业山东省服务基地。目前,即发、海立美达等首批5家企业互联网工业试点示范改造基本完成,第二批45家企业改造全面启动,力争到2020年全市互联网工业改造企业达到300家以上、企业产值年均增长15%以上,基本完成适合转型的中小企业互联网工业改造。

减法: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发展效能

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全面落实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重点任务,减去过剩和落后产能,减去无效和低端供给,减去企业“包袱”和负担,实现减负增效、提速发展。

加快纺织服装产业“去库存”。即墨现有纺织服装企业2800余家,产业集中度高,规模优势突出,但也存在品牌不响、同质竞争等现象。针对这一问题,即墨市坚持“双管齐下”,帮助企业甩掉库存“包袱”、轻装上阵,进一步提升核心竞争力。一方面,细研服装产业特点,以针织面料为主的童装产业为突破口,全力推进“互联网+童装”行动,将互联网时代下的新模式和新方法融入到纺织服装行业,在淘宝网“中国质造”平台陆续建立童装、内衣、家纺、孕产品等产业带,打造实体工厂直接面对终端消费者的新型营销模式,先后荣获“中国童装名城”“中国童装产业流通示范基地”等称号,被淘宝网确定为全国扶持的唯一童装产业带,成为全国首批重点扶持的十大产业带之一。以童装产业为基础,同步规划建设童装小镇,已搭建起金融、销售、人才、物流等十大运营服务平台,引进阿里巴巴、创创商学院等配套服务企业,将打造成为集童装品牌培育孵化、童装电商集聚、儿童休闲娱乐为一体的中国童装小镇。另一方面,整合政府和市场力量建立库存商品直销中心,近100家品牌企业的库存商品入驻,通过与扶贫助残、外贸出口、线上线下相结合,今年以来累计消化企业库存200多万件,努力打造全国第一库存直销中心。

加快实体企业“去杠杆”。设立1亿元应急扶持基金,并与18家银行机构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累计为140余家企业提供过桥资金360余笔、25.3亿元;成立国企为主、民间资本参与的汉裕应急扶持基金,资本总规模5亿元,累计为近45家企业提供过桥资金56笔、6.3亿元,有效解决了企业资金不足的“燃眉之急”。鼓励企业登陆主板、创业板、新三板和蓝海股权交易中心等资本市场,借助市场之手解决资金瓶颈,累计培育起上市公司4家、新三板挂牌企业3家、区域性资本市场挂牌企业82家,有效提高了企业股权融资比重,为企业持续健康发展注入了新的动能。进一步完善债权人委员会制度,成立华宇木业、大溪地等近10个债权人委员会,一企一策推进不良资产化解,今年以来累计化解不良贷款逾10亿元。

加快要素资源“补短板”。闲置资源通过租赁、置换、合作等方式,既可以盘活引进新项目,又能为企业减轻负担,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为进一步挖掘闲置资产潜力、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专门出台《关于盘活闲置和银行不良资产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完善城市功能的意见》,由国有公司提供资金支持,对超过合同约定期限未及时动工的国有建设用地、已开工但未按确定期限达到投资标准的国有建设用地等八大类闲置或低效利用的土地、房屋等资产全面盘活处置,腾出空间发展土地集约节约、技术含量高、环保低耗型的都市工业。一年来,累计盘活闲置和低效用地50宗1836亩、房屋建筑33宗34.9万平方米,有效拓展了产业发展空间。

乘法:着力构筑四大支撑体系,激发发展活力

以服务产业发展为目标,加快构筑人才、科技、金融、创业四大支撑体系,实现项目全要素、全周期服务,逐步奠定发展“乘数效应”。

围绕人才支撑,设立2亿元人才发展专项资金,大力实施“1111”人才集聚计划,构建人才政策、人才服务两大体系,建立人才引进、培育、评价三项机制,打造院士之家、海外归国人才创业园、大学生创业园三大人才汇聚平台,力争到2021年集聚“两院”院士等顶尖人才100名、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1000名、国内和留学归国硕博毕业生1万名、本科大学生及基础支撑人才10万名在即创新创业,成为高端人才吸纳区。目前,全市已累计引进“两院”院士、“千人计划”专家、国家杰出青年、长江学者等高层次人才180余名。8月19日,成功举办国家“千人计划”专家即墨行活动,26名国家“千人计划”专家围绕即墨聚智引才推动新一轮跨越发展献计献策,并就新材料、新能源、智能制造等领域的6个重点项目达成合作意向。围绕科技支撑,每年设立1亿元以上科技发展专项资金,聚焦科技企业、研发平台、科技成果、高端人才、知识产权、科技金融等方面,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加强设备更新,支持企业与高校院所联合设立研发机构,构建“官产学研”一体化协同创新机制,全面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前期,已与青岛市科技局签订会商协议,共同推进科技金融体系建设、大院大所引进、小微企业双创示范市创建等事宜;正筹备搭建科技综合服务平台,成立科技发展投资有限公司和股权投资引导基金,进一步满足企业创新发展需求。今年以来,全市新申报高新技术企业96家,同比增长113%;技术合同交易额15亿元,增长214%;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44.5%,比去年提高9个百分点。下步,将把科技服务业作为支撑产业发展的重要抓手,着力打造科技转移、检验检测认证、创业孵化等服务平台,培育引进一批科技服务知名机构、龙头企业和高端人才,帮助企业牵线搭桥、实现共赢。

围绕金融支撑,全面实施“333”金融与产业发展计划,建立“金融+产业”引进、企业全生命周期金融支持、金融与企业“走出去”协同发展三项机制,构建“1+N”金融政策扶持、“多元化”金融发展平台、“立体化”金融风险防范三个体系,全力打造金融要素聚集区、产业基金工场和财富管理园区。目前,全市累计引进培育金融机构108家,今年新引进青岛中科中骏创业投资基金、即航工业互联网产业引导基金等基金18支、正在洽谈基金10支。争取利用5年时间,聚集金融机构200个、境内外上市挂牌企业200家、产业规模突破200亿元,打造“金融创新示范城市”。

围绕创业支撑,深入贯彻落实国家、省、青岛市关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系列政策措施,累计建成孵化器和众创空间12个、280万平方米,其中国家级3个、省级1个;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10家,其中今年新增16家。为全面激发创新创业活力,依托重点功能区、城区重点板块以及镇街资源,着力打造蓝色硅谷核心区“1”个制高点,经济开发区、汽车产业新城等“5”大聚集区,鹤山路和烟青路“2”条双创大道,以及“N”个市镇两级双创基地,形成“1+5+2+N”空间格局。特别是强化双创环境建设,搭建多层次、多元化的创新创业孵化体系、金融科技链和专业技术服务平台,提供功能全、效率高、成本低的创新创业服务,促进不同领域、不同区域各类创新主体交流合作,最大限度提升创新创业资源配置水平,打造特色鲜明的双创区域发展示范基地。

除法: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发展环境

除法就是更大力度的制度性减法。牢牢抓住政府职能转变这一“牛鼻子”,通过自我革新破除体制机制壁垒,既补发展短板,又补制度短板,着力打造精简高效的政务生态。

为推动行政审批提效率提质量,今年以来调整市级权力事项191项,精简行政审批、处罚等事项38项,分别向经济开发区、青岛蓝谷委托实施权力事项83项和48项。同时,在率先推行清单管理、闭合运行、模拟审批等机制的基础上,建立公示督查、问责观察等制度,确保审批公开透明、高效运行。其中,公示督查制度将项目审批环节、审批办理人、接件时间、批件转出时间、是否超过时限等信息,每天在政务服务大厅大屏幕上进行公示,对按承诺时限办结的显示绿色、即将超过承诺时限的显示橙色、超过承诺时限的显示红色,倒逼解决投资项目审批周期过长、效率过低等问题。问责观察制度针对承担重点项目建设和重点工作任务的部门单位,将工作人员协调配合、审批效率、项目进展等情况全部纳入,通过定期安排审计、全程问责观察、严格责任追究等措施,确保相关单位及工作人员主动作为、履职尽责。下步,将按照各级“放管服”改革要求,聚力推进减行政权力、减审批事项、减收费项目、减证明材料和降准入门槛“四减一降”,全面提升“保姆式”服务、公共服务、中介服务水平,确保“放管服”改革落地见效。

为推动重点工作落细落小落实落地,整合已有的重点项目督查、智慧招商、统计数据“三大数据平台”和社会资源、智慧即墨视频监管云“两大视频平台”,创新搭建起实时监控、全程控制、跟踪管理于一体的重点工作调度平台,包含经济、建设、民生、民意四个版块,线上依托连接平台的摄像装置和微信视频系统,实现对重点工作尤其是重点项目实时监控与督促;线下由重点项目联络员负责跟进督查,及时掌握工作进度、督促问题办理。截至目前,涉及总投资1187.6亿元的44个青岛市重点项目中,已有32个开工在建,完成投资330亿元;涉及总投资162.9亿元的74个即墨市重点项目中,25个在建、10个竣工,总体进展比较顺利。

“加减乘除”运算法则是即墨推进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的有益尝试,通过“一加一减”优化产业结构,“一乘一除”服务企业发展,在“加减乘除”的相互促进、融合推进中,积累了竞争新优势,放大了发展新动能。归纳起来,主要有四点启示:

——加快新旧动能转换,产业是核心、项目是关键。近年来,即墨始终致力于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相继引进一大批产业龙头项目和产业链关键项目,发展起纺织服装、市场商贸、汽车及零部件等传统优势产业,正在培育集成电路、通用航空、海洋科技等战略新兴和高技术产业,为区域发展注入了持久动力。实践证明,产业和项目是经济发展的生命线。只有立足区域实际明确产业主攻方向,抓好招商引资引智,持续做大经济总量,方能为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筑牢根基。

——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新动能要壮大、旧动能要升级。即墨在坚定不移培育壮大新动能的同时,把旧动能转型升级摆在突出位置,通过拓展产业链条、实施“互联网+”改造等措施,实现了传统产业提质效、新兴产业提规模、跨界融合提潜能、品牌高端提价值。实践证明,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并不意味着专注新动能、放弃旧动能,而应新旧结合、共同发力,唯此才能实现资源配置最优化、经济效益最大化。

——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改革出动力、创新出活力。唯改革者进,唯创新者强,唯改革创新者胜。即墨在实践探索中,采取网络销售“去库存”、应急基金“去杠杆”、资源盘活“补短板”等措施,进一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产业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创新行政审批、工作推进等机制,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营造了良好的新旧动能转换环境。实践证明,唯有从体制机制、发展模式、供需关系等方面不断改革创新,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才能实现新旧动能有序快速转换。

——加快新旧动能转换,要素需完善、服务需到位。人才、科技、金融、创业等要素,无论对新动能还是传统动能都至关重要。为此,即墨有针对性加强研究,引进了一大批国家高端人才、产业引导基金,培育了一大批科研平台、众创空间,构筑起人才、科技、金融、创业全周期服务体系。实践证明,只有聚集各方资源,强化要素和服务保障,才能激发新旧动能转换的内在潜力,进而在激烈的竞争中快人一步、率先突破。

(作者为即墨市人民政府市长)

猜你喜欢
动能企业发展
企业
新动能,源自创新力
企业
企业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为构建开放创新新高地增添动能
“金企对接”转换旧动能
澎湃新动能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