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国
【摘要】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项重要举措,高中信息技术校本课程的开发建设,可以引导学生对某一领域开展深入探究与实践,体验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过程,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素养和综合能力。
【关键词】实践创新素养 高中信息技术 校本课程
【中图分类号】G633.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40-0134-02
2016年9月13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发布会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内涵、表现、落实途径等做了详细阐释。新课改下高中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建设对提高学生实践创新素养和培养创新人才具有深远意义。
一、实践创新素养的内涵
“实践创新素养” 主要是指学生在日常活动、问题解决、适应挑战等方面所形成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行为表现。具体包括理性思维、科学探究、技术运用、问题解决、沟通协作等基本要点。
二、高中信息技术校本课程设计案例
(一)课程价值
以建构主义理论和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理论为指导,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依托学校省级“创想·智造”课程基地资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发现生活、学习和社会,在活动中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素养。
(二)课程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网页制作基本技能,知道项目研究的要求,掌握主题网页的设计、实施步骤和制作。
(2)观摩当前主流网站围绕学习、生活应用的热点问题,思考、制作自己的主题网站。
2.过程与方法
(1)以项目研究为载体,如风力发电探究项目,通过探究式学习(考察、实验、调查、资料收集、设计制作),提高学生对实践创新的认识,掌握问题探究的方法。
(2)通过查阅期刊文献资料以及生活实践等途经,自主获取知识,逐渐提高信息意识、表达能力、观察与想象能力、实践与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主题网站的制作和设计,让学生体验主体网站制作的独特魅力,培养学生实践创新的意识。
(2)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团队协作精神,体会网站制作的乐趣。
(三)课程实施
共分为10个课时,主要涉及网站新建、版面设计、色彩搭配、CSS样式表使用、JavaScript特效应用、网站发布、网站测试等内容。
(四)课程评价
树立多元化评价机制,激励学生不断完善,提升实践创新素养。在评价内容方面,对网页主题、版面设计、色彩搭配、栏目设置等与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相关部分重点评价和综合评价。在评价主体方面,以学生评价为主。以“版面设计”教学为例,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投票相互交流,客观认识自己和他人作品的优劣,不断完善作品。
三、信息技术校本课程设计思考
(一)加强顶层设计
围绕学生实践创新核心素养的提升,从信息技术学科层面顶层设计开发建设素养型、品质型、发散型等三类校本课程,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1.素养型课程
素养型课程,面向全体学生,侧重于知识普及。包括:计算机艺术设计、计算机应用、模拟飞行、机器人入门、航模入门、电子电工、3D打印等课程。通过菜单式课程给出多元化选择,让每位学生都有实践创新的机会,科学探究,收获创新体验。
2.品质型课程
品质型课程,面向有兴趣爱好的学生,侧重于拓展认知、提升品性品位而设立。包括:网络组建、航模无人机制作、开源硬件机器人制作、数控加工等课程。让学生不断地取得实践性经验,培养良好的理性思维、技能水平,学会与人合作,发掘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发散型课程
发散型课程为松散性课程,面向部分发展要求较高的学生,以项目研究和小课题研究等为载体,发掘学生的创造潜力,包括:研究性学习、信息学奥赛、小小科学家、电脑制作活动等课程,为学生提供广泛的活动平台,提高综合性核心素养。
(二)加强教学设计与指导
在教学中,学生会遇到很多问题或困难,需要教师在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活动组织、教学评价等层面开展指导,如提供丰富详细的导学材料、同学间相互交流讨论、教师个性化指导,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体验实践创新的成功。
(三)探索智慧课堂建设
基于项目研究和问题学习,需要教师探索OTO思维下的智慧课堂,让学生在课内外、线上线下学会“智”造创新,完成作品制作,教学相关内容可以在平台上分享、交流,推动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进一步发展。
高中信息技术校本课程设计与建设很有必要,符合新课程改革的主旨和要求,一方面能更好的培养学生创新实践素养,加强学校与社会发展的联系;另一方面又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促进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成为满足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土壤。
参考文献:
[1]李艺,钟柏昌.信息技术课程核心素养體系设计问题讨论,电化教育研究[J],2016年4期.
[2]师保国,高云峰,马玉赫.STEAM教育对学生创新素养的影响及其实施策略,中国电化教育[J] ,2017年04期
课程教育研究·上2017年4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