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进
内容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国民经济随之持续增长,区域经济在整个过程中的重要性也愈加突出。自1990年起,我国对区域经济学的研究也愈发活跃,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形势逐渐好转。自十八届三中全会深入改革之后,我国区域经济进入了活跃发展阶段,通过实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使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基于此,本文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空间格局的新态势进行了全面研究。
关键词:区域经济发展 空间格局 新态势
区域经济发展的演变
(一)区域经济发展的理论基础
研究区域经济发展模式主要是从经济发展要素及关系切入点开展的,即探讨区域经济发展要素决定理论。不管是哪个地区,经济发展问题都是核心的内容,也是解决社会经济发展问题的基础,所以区域经济发展也成为了研究区域经济学及经济地理学的核心内容。经济发展理论主要是解释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复杂联系,但是区域经济发展理论是与区域经济有关的一般理论。归纳经济发展理论,能够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及经济发展阶段。
(二)形成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的因素
环境因素。环境因素又分为自然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全球化三种。其一,自然环境。自然环境主要指的是人们所处地理位置相关因素总和,包括自然资源、地理及生态环境。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及资源都存在着不同的差异,区域内部自然资源的分布也不同。自然资源较为丰富的地区,经济发展会趋向于资源型产业。在信息技术及交通条件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区域经济发展对自然资源的依赖度就会下降,但是制造行业会依赖材料及原料的消耗,加工业也会依赖于资源。地理环境包括区位及交通条件,两者也是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以与外界联系方面的优势,率先发展经济,受到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实现了对外贸易的发展经济模式。比如我国苏州市则是利用水陆海的交通优势,与邻近的上海市大力引进外资,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后苏南模式。经济发展是以生态环境为基础发展的,生态环境影响了经济发展的成本,提供经济发展的动力。如果生态环境遭到破坏,那么就会制约区域经济的发展。
其二,社会文化环境。经济的发展与社会文化环境是相互依存及促进的,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发展,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而社会文化则是经济发展的非经济动力基础,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价值导向。
其三,全球化。经济全球化是在创新技术、制度融合及生产要素流动背景下实现的,跨国公司、外企等则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标志。目前,全球化已经成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大部分国家都会受到全球化影响。
要素基础。经济增长的实质就是将今天的消费节省为投资,使明天生产的收入超过投资。所以,如果提高投资效率是使经济持续增长的主要问题,高储蓄率就会为经济发展提供较多的资金,以此通过投资实现经济的发展。高储蓄并不是高投资,那么高投资也不一定会促使高经济增长。政策因素对储蓄转化为投资有一定的效果,不稳定的政策、没有保护意识的产权及高税收都会影响我国投资的积极性,以此影响外资的引入。除了我國投资以外,外资在区域经济发展中也有着重要的作用。外资为区域经济发展带来了资金,也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提高了区域生产力,并且还提高了管理水平,完善了产业结构,推动区域朝着国际市场发展。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空间格局新态势
(一)展现出我国区域政策效应及规划的引导作用
展现出区域政策效应。自新中国成立至今已经有六十多年的时间,我国区域经济政策的发展也经历了三个不同的阶段。第一阶段为新中国成立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考虑到备战及国防,使用了区域均衡发展的战略。第一阶段的发展促进了我国中西部地区的发展,使我国中西部与东部地区的距离进一步缩小;第二阶段是我国改革开放后二十年,以效率优先作为发展原则,区域的发展主要以东部为主,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城市、沿海经济开发区及内陆的发展局势。但是这个政策拉大了区域之间的差距。中西部和东部地区具有一定的落差,没有办法接受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第三阶段是自西部开发到如今,政府在整个过程中出台了各种相关的区域发展政策,比如中部崛起、东北振兴等战略,这些政策通过投资基础设施、财税优惠及财政转移等手段为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政策倾斜,并且有一定的效果,促进了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2015年,政府通过总体发展战略,支持三大战略的发展,以此形成沿海等经济地区的经济纽带,这些政策也不断改变我国的发展格局,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提高区域规划的引导作用。区域规划分为三阶段。第一阶段为改革开放之前,发展重工业,创建战略防御型经济体系,使其能够发展均衡;第二阶段为改革开放头二十年,将重点放在东部沿海地区对外开放方面,创建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放区及城市;第三阶段为二十世纪末至今,将地区经济的协调发展作为重点内容。2015年至今,我国以传统规划为基础,将原有规划体系进一步的完善,并且发布了相关的规划政策。此区域发展规划为我国地区发展规划及总体发展战略的制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对区域空间开放、环境管理及资源开发等方面的问题有着指导性的意义,促进了区域产业结构的完善、跨省区市场的形成及经济合作。
(二)优化城镇空间发展格局
中国城市群步入快速发展阶段。目前,我国各个城市群在区域一体化及协同发展方面逐渐形成共识,城市群也从数量过渡为质量,提高了城市群的内涵,从传统粗放型的发展逐渐成为了目前协调布局的加速发展时期。在未来国民经济及社会的发展中,要深入优化城镇化形态及布局,促进以城市群为主的城镇化建设,提高东部京津冀、珠三角及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促进中西部城市群的培育,提高东北、长江中游、中原、关中平原等地区的城市群的发展水平。基于此,以19个城市群形成的空间结构已经正式纳入国家十三五规划中,形成了大中小城市及小城镇协调发展及合理分布的战略格局。
展现中西部城市群辐射作用。在西部大开发及中部崛起战略不断深入及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不断加快的过程中,中西部地区城镇化的推进空间将会不断扩大。中原、成渝等城市群将会加快发展步伐,成为引导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中原城市群正在大力开展中心城市带动战略,以郑州为中部地区,提高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地位,将洛阳城市的作用充分发挥,提高了城市之间的分工合作功能,促进了交通一体化、服务共性及产业链接的创建,使开放型城市群的竞争能力不断提高。endprint
发挥东部城市群的引领作用。长三角、京津冀及珠三角已经成为我国重要的三个城市群。2016年前三季三个城市群GDP增速情况如表1所示。京津冀城市群的快速发展定位准确,并且城市能够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进行竞争。长三角城市群的城市化程度较高,并且城镇分布较为密集,是目前国际公认的六大城市群之一。珠三角城市群一直发挥自身试验田的作用,吸引了我国多数人才、技术及资金。在新政策中,使珠三角城市群经济及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因素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传统外资导向模式也有了全新的趋向,主要是以城市经济发展及民间资本增大作为其全新发展的动力。
(三)区域经济增长出现新格局
区域经济呈现出增長分化态势。自2015年以来,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空间聚集效应显著,以本地资源区域发展路径为依托,难以适应全新态势下区域发展环境的变化。据调查统计表示,在2016年增速较快的城市有天津、重庆、贵州、江西、西藏等,全面GDP增速都超过了9%。但是上海、北京、山西、黑龙江等地的增速平均水平低于6.9%,尤其是山西及辽宁等工业大省的经济下行趋势较为明显,其经济的压力也较大。
在同区域经济中,不同省市区域的经济增长也有着非常大的差异。2016年东部地区增速都超过了8.5%,但是上海、河北及北京等市的增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6.9%。受到丝绸之路经济及长江经济的带动,中西部经济发展基础及产业结构发展较好的地区,经济依然保持不断发展的势头。但是产业结构单一且对外开放较低的区域,经济下行压力较大。总体来说,我国四大模块区域经济出现分化形式,东部发达地区经济保持增长状态,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数量及速度保持持续增加的形式;东北地区进入到深度调整时期。
东部地区经济持续增长。图1为中部地区、东部地区及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GDP的增速图。通过图1可以看出,东部地区在中国制造、“互联网+”及创新驱动的引导下,以创新发展为基础,在全新的产业、技术及国际合作方面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但是经济增速有所下降。中西部地区在全新业态的研发、培育、建设城镇化及提高消费等方面为我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动力。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速比东部地区要快,但是因为经济总量的关系,并没有缩小与东部地区的经济总量差距。改革开放初期,东部沿海地区就以自己的区位优势及政策优势不断扩大产业,拉大了与中西部地区的差距。在20世纪末,我国提出了东北工业基地发展及西部大开发战略,促进了中西部地区及东北地区的发展。随着东部地区生产要素成本的不断提高,超出的人才、资金及技术开始不断朝着中西部地区转移,为中西部地区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有效缩小了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差距。
(四)区域改革的新局面
深化区域改革。2015年是深化改革关键时期,全面深化改革小组共召开了11次会议,审议通过意见和方案一共有63份,关于经济方面的意见和方案有13份,其它意见和方案也都与区域经济有着一定的关联。其一,出台了全面改革的总方案。京津冀的改革实验主要在区域协调发展方面;其二,京津冀协同发展不断深入;其三,长江经济实施绿色发展。
促进对外开放。在四大板块及三大战略的基础上,实施区域、多边、双边的开放合作,促进自由贸易区域的实施战略,打造对外经济的途径,促进海上丝绸之路及长江经济带的建设,拓展内陆边疆地区的发展。此战略措施的主要目的就是促进改革开放的全新格局,其主要包括三方面:其一,实施一带一路倡议;其二,扩大自贸区的创建力度;其三,促进沿海区域开放的步伐。使沿海城市创新传统简单商贸,使其朝着高级投资方面发展,以此形成良好的投资贸易互动局面。
新时期我国区域经济发展趋势展望
2016-2017年是我国“十三五”规划的开始阶段,是全新的区域格局创建时期。金融危机的影响及世界经济复苏缓慢等问题还存在,我国国际贸易环境具有一定的压力,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发展难度较大。2016年下半年,我国深入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实施过程中,三大战略还继续引领区域的发展,并且作用不断增大,创新依然成为目前区域经济发展的全新动力,我国将会重点关注落后区域,消除区域发展过程中的短板效应及区域改革中的障碍。
自2015年开始,我国区域合作不断创新传统局面,这必然会促进区域要素的自然流动。其一,从制度环境方面分析,在我国市场深化改革等相关措施实施之后,加快了统一且有序竞争的国内市场体系,优化企业的外部环境,以此吸引更多的所有制企业进入到投资中,使市场内部更加活跃;其二,从硬件配套方面分析,我国在交通、物流等方面的基础设备网络将会不断完善,使各个生产要素跨地区流通更加方便;其三,从我国产业优化布局方面分析,在“互联网+”的不断发展过程中,产业跨区域协作及转移也在不断的深入,产业链、价值链及创新链等成为跨城际、区域的协同发展关键因素,其能够有效促进全新区域性城市及技术研发中心的建设,并且使各要素能够根据差异化的分工有序且自由地流动。
目前,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有着同样的规划目标,所以要加大自然保护及生态资源系统的研发。其一,细分环境保护责任;其二,增加环境约束指标,实施环境保护、土地管理等标准,使区域产业政策、环境保护政策能够相互连接,使生态保护及综合治理机制能够更加完善;其三,推行区域合作,节约区域空间资源,保证区域生态文明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建设能够实现统一和谐。
我国七千多万的贫困人口将在未来5年内全部脱贫,2016-2017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精准扶贫工作也将有序地进行下去,提高区域协调发展的引导作用。其一,实现贫困村及人口的科学识别,创建精准扶贫分类体系,根据区域进行精准扶贫工作;其二,加大扶贫信贷资金、社会捐赠资金等资源的整合力度,将扶贫资金的作用有效发挥;其三,政府与社会参与到精准扶贫资金的监督和管理过程中,并且创新贫困监测及管理模式和机制。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