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位似偏好、产品质量与价格之间的传导关系

2017-11-17 20:43曲智杨碧琴
商业经济研究 2017年21期

曲智+++杨碧琴

基金项目:本文为海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基于突发灾害的企业财务响应机制研究”(717112)和海南师范大学博士科研启动项目(2017)的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F740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本文通过对消费者非位似偏好与产品质量之间、产品质量的升级动力及质量与价格之间传导关系的讨论,建立了三者之间的完整逻辑关系:消费者的非位似偏好影响了产品质量的需求,而产品质量的需求则是产品质量升级的内在动力,产品质量的提升必然导致产品出口价格的提高,从而为产品出口价格的差异化提供解释和依据。因此可通过促进国内的质量需求提高以及产品的升级换代,从而全方位的提高产品的质量,进而获得更高的出口价格和出口量。

关键词:非位似偏好 质量升级 出口价格 传导关系

引言

在出口商品价格理论研究中,一直以Melitz在2003年提出的异质性厂商理论为主导。这种理论认为:首先,不同生产力水平的厂商出口同种产品,生产力水平越高的厂商,出口价格越低。其次,产品运输距离与出口价格呈负相关关系,因为高生产力水平的厂商能够克服远距离运输的高成本,所以出口价格较低。最后,同一厂商出口同种产品到不同的目标市场,在消费者CES偏好假定下,产品价格应该是一致的。但近年来的数据所表现出的出口商品价格水平与特异性厂商理论发生了明显的差异。第一,产品出口价格因出口国特征不同而呈现差异,富裕的国家出口的产品有着更高的价格水平;第二,产品出口价格因厂商特征不同而呈现差异,出口型厂商有着更高的价格水平,随着厂商进入或者退出出口市场,产品价格上升或者下降,高生产力水平的厂商有着更高的价格水平;第三,产品出口价格因运输距离远近不同而呈现差异,更远距离运输的产品有着更高的价格;第四,产品出口价格因目标市场不同而呈现差异,产品出口到更大、更富裕的国家有着更高的价格水平。

因此为了解决特异性厂商理论所面临的困境,众多学者开始引入产品质量、消费者喜好等因素。一方面,出口企业为解决出口技术壁垒,必须提高生产力和产品质量,但质量的提升增加了生产成本,使得生产力高的企业出口产品的价格依旧很高。另一方面,全球化效益和价格战问题导致运输费用被细分到产品的具体成本中,所以运输越远的产品价格越高。随着消费者消费水平和消费能力的提升,更多消费者开始提出对消费体验这种非位似偏好(Nonhomothetic preferences)的需求,消费体验成为促进产品质量提升的关键。因此本文将研究消费者的非位似偏好、产品质量的提升及产品出口价格三者之前的关系,并尝试建立它们之间的传导关系。

消费者非位似偏好与产品质量

国际贸易理论是基于较为理想状态下的假设而演变出来的,这种假设是不同的国家具有完全相同的位似偏好。即不同国家的消费者对于各类产品具有相同的支出比例,而且所有的产品具有同样的单位收入弹性。这就使总的需求由国家总收入和产品价格决定,不同国家的人均收入和消费能力差异,以及国内不同人群的消费差异都不会对总需求有影响,因此对处理供给方所决定的贸易问题有益。贸易的形式、规模能反应出国家之间产品生产条件之间的差异,如不同国家的核心技术、生产力发展水平、成本控制等。事实上,位似偏好的假设与真实的国际贸易状况不符,尤其对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位似偏好假设并不适用。在现实中,消费者对于产品品质的需求会随其收入水平和消费观念而发生改变,现在很多国家的年轻人,即使收入较低,也普遍追求高质量的产品,有着“宁缺毋滥”的消费观念。对于不同的产品而言,高质量的产品有更高的需求收入弹性,消费者的偏好是非位似的,消费者的收入水平和国内收入分配格局,以及消费者的消费观念会对总需求产生影响。

第一,消费者的收入水平决定对产品质量的需求。对于产品需求收入弹性的研究表明,当收入弹性在食品和医疗产品之间时,随着消费者收入水平的提高,会增加对于高收入弹性产品的需求。这不仅仅体现在个人消费方面,也体现在以家庭为单位的收入研究中。家庭的总收入越高,家庭成员对产品的质量需求也就越高。国家与国家之间的高质量产品需求,可以用人均收入水平来进行衡量。人均收入高的国家对于高质量的产品有更加旺盛的需求和购买力,进而促进人均收入高的国家在产品生产、制作和售后服务上的提升,这种消费模式会使人均收入高的国家拥有更高的国际贸易总量,这种理论被称为Linder假说。

第二,国家内部的收入分配对产品质量有影响。在众多研究中, Dalgin将产品根据质量和价格分为奢侈品和必需品,用于研究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关系。研究发现一方面奢侈品的进口量与国内收入的不平衡度呈现正相关性,即国内收入越不平衡,其奢侈品的进口量和销量则越高,必需品的进口量则越少;另一方面奢侈品的进口量和消费量与进口国的基尼系数有关,基尼系数越高的国家,奢侈品的进口量就越高。Choi发现国内收入分配对进口产品种类、数量和质量都有一定影响。国内收入的不平衡度越高,则进口产品的种类就越多,进口的质量差异也越大,数量越多。

第三,消费者的消费观念对产品质量需求影响较大。目前,年轻消费者具有超前消费观念,无论是出于虚荣心还是现实使用考虑,即使其收入水平不高,年轻消费者越来越多的选择质量更好的产品。有研究表明,这种消费观念在经济增长速度快的地区和国家尤为显著,与国内的收入不平衡、产品质量差异较大有一定关系。

产品质量的升级动力

国民收入水平高的国家消费更多高质量产品,而且这类国家一般具有较高的生产力和科学技术水平,能够生产出更多的高质量产品。Hummels通过对二百多个国家的贸易数据分析发现,国民收入水平高的国家所出口的产品质量也相对较高,科技含量及技术水平也较高。因为这些国家在技术和资本上有更高优势,能够有设备、资金和人力去不断提高产品质量,获得更高的产品附加值。但是产品质量的提升,本质上是为了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和消费者的非位似偏好。Schott 研究发现,美国向其他国家所出口的产品中,销往发达国家的产品比销往发展中国家的产品有更高质量。这是由目标市场消费者的非位似偏好所决定的,因为发达国家的消费水平较高,人均收入较高,对产品的质量要求更高;而发展中国家的整体消费水平较低,人均的收入不高,因此能够接受质量中等的产品。這种来自于消费者的非位似偏好决定了对产品质量的需求,可以通过产品质量的不断升级,满足消费者对产品质量的追求。endprint

“本地市场效应”理论就是将需求和生产联系在一起,即在贸易成本、垄断竞争的前提下,国内对产品的高需求最终会转化为生产上的优势,使得需求大国成为差异化产品的生产大国或净出口国。为满足高人均收入国家的消费者对产品质量的更高需求,厂商需要对现有产品质量进行升级,最终使厂商获得更多的收入及市场份额。因此质量需求作为产品质量升级的动力,其作用机制表现为:首先,消费者由于收入的提高、消费观念的改变,提高了对高质量产品的需求和渴望;其次,高质量产品需要更加发达的科技技术水平和更加密集的资本及技能;最后,厂商为了制造出质量更好的产品,就会不断升级改造现有的制造水平、科技水平及技能水平。

产品质量与价格

消费者的非位似偏好对产品的升级换代有关键作用,这种机制以产品的出口价格表现出来,使产品质量与价格之间产生关系。产品的质量含义较为广泛,包含产品的使用寿命、使用体验等。实证研究中,产品质量很难进行量化评价,因此研究者一般通过其他的方式进行间接的衡量。例如通过产品价格、产品销售量、产品运输距离等来衡量产品质量。

第一,利用价格衡量产品质量。这种方式认为高质量的产品有更高价格,低质量的产品有更低价格,这种方式直观、简单,但未考虑品牌溢价、价格虚高等因素。这种方式适用于产品的质量差异化非常大的情况,即消费者能够非常容易的辨别出产品质量的好坏优劣水平,可以直接通过对比产品的质量,来选择合适价格的产品。这种情况使厂商在确定出口价格时,根据市场具体情况而定,不会产生“以次充好”或“赔本赚吆喝”的情况。但当产品的质量差异较小或不能明显辨别时,这种方式往往不会成立。

第二,利用产品价格相同时的销售量来衡量产品质量。这种方式将产品广告、汇率波动及销售策略等成本假设一致,默认为消费者在完全理性状态下对商品进行购买。当销售价格一样时,消费者会选择质量好的产品,即销量高的产品质量水平就高。

第三,利用产品的运输距离来衡量产品质量。产品的运输距离主要由厂商决定,当假定目的市场的消费者消费水平基本一致,那么由于运输距离越远,运输成本越高,则最终出售的价格也就越高。因此为了能够使产品被消费者接受,运输距离越远,产品质量越好。产品质量的差异化取决于该行业的竞争及科技的发展,若竞争激烈、科技发展迅速,厂商为了谋取更高的利润,有条件的厂商则会不断的提高产品质量,拉大与其他厂商的产品质量水平,从而使得其产品质量高出同类产品,然后利用高价来快速回收研发成本,并占领高端市场份额。但这种理论对于同质化产品并不适用,因为率先研发的厂商根本来不及利用高价来迅速回收研发成本,就会被同类厂商以模仿的形式生产出类似的高质量产品而抢占市场,而且模仿的企业并未付出高额的研发费用。

总之,以上方式虽然都不能真实准确的反应产品质量,但总体来看高质量的产品都会有相对较高的价格。因此质量与价格之间存在有效的传导关系,即产品质量的提升必然伴随价格的提升,而更高的价格也代表着更好的产品质量。

结论及建议

通过对消费者非位似偏好与产品质量之间、产品质量的升级动力及质量与价格之间传导关系的讨论,本文得出了完整的逻辑关系:消费者的非位似偏好决定了产品质量的需求,产品质量的需求是产品质量升级的内在动力,促使厂商采取必要手段对产品质量进行提升,而质量的提升必然导致产品出口价格的提高。因此可以为产品出口价格的差异化提供解释和依据,通过提高国内的质量需求,促进厂商的质量升级,来获得更高的出口价格和出口量。消费者的非位似偏好与质量升级之间借助质量需求产生了传导关系,因此将消费者的需求特征与产品的生产特征联系起来,既能够解释贸易方向、流量和伙伴的选择,也能够解释劳动者的技能溢价问题。对于厂商的质量升级动力,消费者非位似偏好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中国近年来各类产品的出口额不断增加,同时进口产品的种类、数量和质量也有了大幅的提升。随着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可支配收入的提高及年轻消费群体消费观念的改变,越来越多的质量需求成为厂商更需要关注的问题,从“吃饱”到“吃好”,从“够用”、“能用”到“好用”,正是对消费者的非位似偏好最好的实例证明。从产品的生产方角度,如何满足消费者目前对产品质量的需求,研发更加符合消费者需求的产品、不断提高产品的质量水平显得尤为重要。产品质量升级也需要提高对生产力、生产工艺的提高和优化,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要前提。中國供给侧改革的提出,正是对质量升级的内在因素进行的促进和发展。消费者不断的对产品质量提出更高的需求,厂商则为了生存和发展不断提高产品的质量,这些都需要提高国民的收入水平及改善国内的收入分配格局。提高产品的质量水平从而获得较高的出口价格,也符合中国目前希望摆脱在国际贸易中低价低质形象的目标。通过本文分析,结合国家的供给侧改革,提高国内的人均收入尤为重要,促进国内厂商提高产品质量,就能够获得高质量产品和高出口价格。

参考文献:

1.Eddy Bekkers,Joseph Francois,Miriam Manchin.Import prices,income,and inequality[J].European Economic Review,2012(4)

2.Feenstra,R.C.and J.Romalis.“International Prices and Endogenous Quality”[J].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2014(2)

3.郭浩淼,崔日明.我国出口产品价格提升战略研究—基于要素禀赋结构视角的分析[J].价格理论与实践,2015(2)

4.李胜旗,佟家栋.产品质量、出口目的地市场与企业加成定价[J].国际经贸探索,2016,32(1)

5.李志德.消费者的产品质量认知与消费行为—“市场分层”假说及其实证检验[J].商业经济研究,2015(2)

6.马双,邱光前.最低工资对中国劳动密集型出口产品价格的影响[J].世界经济,2016(11)

7.王明益.要素价格扭曲会阻碍出口产品质量升级吗—基于中国的经验证据[J].国际贸易问题,2016(8)

8.王雅琦,戴觅,徐建炜.汇率、产品质量与出口价格[J].世界经济,2015(5)

9.徐璐.中国出口贸易中的技术性贸易壁垒问题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2015(18)

10.许家云,毛其淋,胡鞍钢.中间品进口与企业出口产品质量升级:来自中国的证据[J].世界经济,2017(3)

11.袁劲,刘仁.出口退税如何影响异质性产品的出口—来自企业、产品和目的国三维数据的证据[J].国际贸易问题,2016(6)

12.张先锋,阮文玲.非位似偏好、本地市场效应与技能溢价[J].南开经济研究,2014(3)

13.张亚斌,黎谧,冯迪.产品质量与制造业本地市场效应—基于需求结构视角的经验研究[J].当代财经,2014(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