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晓青+++林全杰
基金项目:山东省教育厅课题“山东小微企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编号:J15WG51)
中图分类号:F724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本文基于内外贸一体化视角对我国商贸流通业渠道优化路径进行探究。首先,对我国商贸流通业渠道进行综述;其次,对内外贸一体化含义进行描述以及对内外贸一体化经济效应进行分析;再次,从内外贸发展现状、区域之间内贸与外贸渠道发展比较及存在的问题三个方面了解我国商贸流通业渠道发展现状;最后,对我国商贸流通业渠道优化路径进行探究。
关键词:商贸流通业 内外贸一体化 优化路径
内外贸一体化的含义及经济效应分析
(一)内外贸一体化的含义
内外贸一体化是商贸流通业历史不断演化的过程,其含义是确定企业的主要地位,以市场供应和需求规模及产业分工为基础,将国内外生产要素市场和产品市场逐渐整合作为基本内容,市场竞争作为主要驱动力,并使政府管理制度和管理政策协同进化的经济发展过程。简单的讲,内外贸一体化是在内贸和外贸分割的基础上,将内外贸的运作模式、中介整合结构与政府管理体制融合的一种经济发展历程,因而内外贸一体化可以从企业市场和上层建筑两个角度去理解。基于企业市场角度,内外贸一体化是指企业主体依据本身的实际运行状况以及企业实力,在内外贸易分割的制约作用较小或无影响时,经营主体选择适当的运作模式;基于上层建筑角度,内外贸一体化主要是指政府对内外贸流通以及整体商贸流通体系进行统一规划、调整以及体制的管理。
内外贸一体化具有三个特征:内外贸一体化建立在国内流通业市场畅通可控的基础上,积极实施对外开放政策,因而商贸流通业具有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内外贸一体化使企業间进行公平竞争、合作,相关的制度、政策与市场秩序较完善,各个经营企业能够享受内外贸一体化带来的相同经营权限、市场;政府为内外贸一体化流通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和政策,鼓励商贸流通业的快速发展。
(二)内外贸一体化的经济效应分析
第一,内外贸一体化对区域流通产业结构调整有明显推动作用。该作用是以需求和供应关系为基础的,社会需求是刺激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由于社会分工程度愈加强化,内外贸一体化通过贸易结构的调整以及规模扩大,使得社会需求的规模不断扩大。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情境下,社会需求内部结构的不断调整和升级改造,使得区域经济快速发展,并逐渐与商贸流通业形成对称性连续共生模式,二者之间实现协调发展。
第二,内外贸一体化通过产业结构、市场结构、贸易体系调整来实现规模效应。该经济效应也是以供应与需求的关系进行分析的。由于需求规模和内部结构的变化,势必拉动供应链经济的增长,其规模效益非常显著。因而,一方面,内外贸一体化能够提高规模效益的经济总量;另一方面,内外贸一体化通过使流通和交换环节规模的扩大与内部结构的调整,使得贸易环节取得规模效益。再者,由于需求决定供应,需求规模的扩大能够刺激生产制造业进行结构升级,有助于生产制造环节取得规模效益。
第三,内外贸一体化通过产业结构、市场结构、贸易体系调整刺激国内需求。在如今社会经济高速发展阶段,需求在供应-需求关系中占据主导地位,需求决定生产供应。其中需求结构取决于投资结构和消费结构,而产业结构和规模在收入分配、投资等方面决定着需求结构调整以及规模的扩大,贸易结构及规模又直接影响产业结构和规模,因此,内外贸一体化通过调整贸易结构和规模制约着产业结构,进而决定国内需求结构和规模。
内外贸一体化视角下我国商贸流通业渠道发展现状
(一)内外贸发展现状
内贸。社会消费品消费总额是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以及其他行业直接销售给城乡居民和社会集团的消费品总额,因此可以通过社会消费品消费总额来反映内贸发展状况。我国社会消费品消费总额从2011年的187201亿元发展到2015年的300931亿元,表明我国国内贸易已经步入正轨并取得了显著效果。但增长率从2011年的19.2%逐渐下降到2015年的10.7%,这主要是由于我国国内贸易已经进入经济新常态时期,逐渐趋于稳定。
商贸流通在国内贸易方面包含城市与城市、城市与乡镇、乡镇与乡镇三个方面内容,尤其城乡商贸流通体系是内贸流通建设的重点和难点,由于城乡发展一直存在两极分化现象,城市发展快,农村发展缓慢,传统的城乡二元结构成为严重制约经济良性发展的主要障碍,城乡商贸流通体系建设对新型城镇化建设、促进城乡产品流通具有重要意义。
外贸。货物进出口总额是一个国家对外贸易规模的反映。如表1所示,我国2012-2014年的货物进出口总额呈现逐渐递升趋势,尤其是2013-2014年货物进出口总额增长最快,表明期间我国对外贸易发展非常迅速,且取得显著效果;但在2014-2015年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略有下降,增长率出现负增长,主要原因是由于我国进入经济新常态阶段,国内经济发展压力增大,但我国对外贸易的质量效益有所提高,整体趋于平稳发展。由于我国出口总额高于进口总额,贸易呈现贸易顺差趋势,表明我国对外贸易比对内贸易发展快,我国经济总量处于上升状态。同时,进口贸易总额和出口贸易总额相差不大,表明我国的对内、对外贸易能够协调发展。
评价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状况,还有另一个衡量指标—外贸依存度。外贸依存度是反映一个区域的对外贸易活动对该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和依赖程度的经济分析指标,即对外贸易的开放程度。外贸依存度是国家外贸出口额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本文由此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计算出2012-2015年我国外贸依存度,如表2所示。
由表2可知,我国外贸依存度数值大都维持在20%左右,外贸处于平稳发展阶段。同时,外贸依存度数值从23.93%逐渐降到20.49%,表明我国对外贸易进入经济新常态时期,其发展速度逐渐放缓,注重对外贸易质量的提高。endprint
(二)我国区域之间内贸与外贸渠道发展比较
区域间的内贸发展程度受区域整体的经济水平限制,而区域外贸发展程度主要是区域的地理位置决定的。在内贸方面,我国各地区的社会消费品消费总额相差较大,表明我国各个地区的内贸发展程度相差较大,主要是由当地经济发展水平限制的。在外贸方面,我国外贸发展依存度的数值相差很大,其中,上海市、广东省以及浙江省的外贸依存度值远高于其他省份地区,表明我国外贸流通渠道发展不平衡。主要原因是上海市、广东省以及浙江省等地区位于沿海区域,交通便利,经济发达,因而我国外贸流通渠道的发展受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状况的制约。
此外,区域的内外贸易流通渠道间的发展程度没有明显关系,其中,北京社会消费品消费总额与货物出口总额都比较高,而上海市、江苏省等地区的消费品消费总额低于货物出口总额,中西部偏远区域大都是货物出口总额低于社会消费品消费总额,这明显表明我国内外贸流通渠道的分割现象十分严重,也是造成我国内外贸一体化水平较低的重要原因。
(三)我国商贸流通业渠道发展存在的问题
第一,流通渠道网络优势发挥不全面。我国在内外贸易的体制管理上仍存在内贸与外贸相互独立的管理模式,据上述所知,我国内外贸流通渠道的发展水平不均匀,该管理体制阻碍我国实现内外贸易的一体化。运用内外贸独立的管理方式,使得我国内外贸易两个体系不能及时了解国内外市场的全面信息,严重制约我国商品在国内外市场的流通,降低了国内外商品、资源的流通效率,提高了流通成本。同时,该体制还影响我国各个流通渠道结构的调整、规模的扩大,无法形成具有竞争力的现代化流通渠道格局,流通渠道网络的优势发挥不全面。
第二,流通企业无法实现规模经济。规模经济是产业形成产业聚集效应,取得规模效益的一种经济发展形式。首先,我国内外贸流通渠道的分割现象非常显著,造成流通企业在信息交流、合作等方面出现障碍,企业之间无法通过兼并重组、联营等方式形成有规模的产业群,规模经济的实现更是非常困难;其次,虽然我国内外贸流通产业的发展迅速,但是流通产业面对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仍存在许多问题。
第三,流通企业经营环境待改善。流通业经营环境的改善主要从控制成本和降低风险两个方面进行探讨。控制成本方面,一方面,由于我国流通体系仍面临着流通的中间结构过于复杂的情况,导致内贸流通企业商品的进出口成本上升;另一方面,外贸流通企业在商品流通过程中,过于重视商品利益,而忽视了交易成本,同时,我国内外贸流通渠道的分割现象加大了流通成本控制的难度。降低风险方面,由于我国内外贸流通渠道的分割现象和流通产业中间结构过于复杂,致使我国内外贸易流通渠道无法有效逃避市场风险、外汇风险等诸多风险。综上所述,我国流通企业经营环境仍有待改善。
第四,流通渠道资源利用率不高。资源的利用方面主要是指市场资源和生产要素资源方面。一方面,内外贸流通渠道的分割是我国流通产业无法充分利用国内和国外贸易两个市场资源,只能注重某一个市场资源的开发利用,另一市场的优势无法发挥,严重制约着流通渠道的有效整合;另一方面,内外贸现象的分割及流通环节的复杂使得生产要素无法进行优化配置,市场信息不能快速全面掌握,阻碍流通产业效率的提高,进而影响大规模的流通体系的构建。
虽然我国内外贸流通渠道存在许多问题,但是内外贸一体化仍是发展流通产业的必然趋势。
内外贸一体化视角下我国商贸流通业渠道优化路径
(一)整合内外贸流通渠道网络
针对我国内外贸易的体制管理上存在内贸与外贸相互独立的管理模式的问题,因此,一方面对传统的内外贸流通管理体制进行调整、改造;另一方面,积极探索建设内外贸易部门联动的科学有效的行政管理体制,充分发挥、结合内外贸易各自优势,使流通产业能够积极应对国内、国外市场的变化,全面掌控流通市场的运营状况。此外,在建立科学的联动管理体制的基础上,加大我国内外贸易流通渠道区域基础设施建设,例如,建设集海、陆、空一体的现代化内外贸易交通运输网络,完善现代化流通渠道体系。
(二)优化重组内外贸流通企业
该路径优化主要是针对我国内外贸易分割现状致使流通企业无法实现规模经济,因而,需要政府积极发挥其“有形的手”的职能,加大扶持力度,一方面,政府可以通过制定内外贸流通业相关制度,完善市场体制,加大流通业市场的监督力度,维护流通业的市场秩序。同时,政府可以制定相关政策来鼓励流通业发展,废除影响我国内外贸一体化的规章制度,对弱势地区的流通业实行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等政策,缩小各地区发展差距,促进流通业发展;另一方面,政府应加大力度提高内外贸流通组织的运行效率,其中包括企业的参股控股、兼并重组、协作合作等方式,发挥流通业规模效应,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健康发展的国际化流通体系,整合国内、国外市场优势,在不断扩大流通产业经营范围和细化内部分工的基础上,促进我国内外贸易流通企业取得规模效益。其中,企业重组的分类如图1所示。
(三)降低流通渠道成本
造成我国流通渠道成本高的原因主要是流通环节过于复杂,因而,降低流通渠道成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政府方面,首先,注重政府自身的体制改革,政府必须加大简政放权力度,促进内外贸易流通组织的管理创新,降低流通领域的体制化成本;其次,政府在政策方面加大力度促进内外贸易流通业的发展,改进流通过程中的行政性收费和处罚体制,废除阻碍流通业发展的非法行政性收费和处罚项目;最后,政府可以从跨国市场整合行政审批权、加快推进商贸业试点的建设等方面强化政府行政体制改革。流通企业方面,首先,树立流通带动区域经济的理念,减少内外贸易流通环节,优化流通业内部结构;其次,积极建立内外贸一体化,扩大购销规模,应对国外市场的变化,降低流通成本。
(四)整合流通渠道资源
该措施主要针对由于我国内外贸易流通渠道分割造成流通渠道资源利用率不高的弊端。首先,积极利用内外贸一体化的优势,积极吸收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管理技术,吸引高端人才发展内外贸易流通产业;利用物联网、云计算、数据挖掘等信息化工具,促进各国之间进行资源、信息的交流,优化资源配置,减少流通产业的交易成本;打破时空局限,建设国际统一市场,获得规模经济效应,缓解和消除区域行政壁垒和内外贸易流通市场区域分割的弊端,取得规模经济效应;内外贸企业可以通过融合实现优势互补,将国内外的商业流、信息流、资金流、货物流综合起来,促进流通渠道资源的利用;实现国内外流通业在O2O模式下发展,利用消费者数据、运营数据、商品数据等数据指导国内外商品的流通,打造数据化的O2O流通体系,最大力度的利用市场、生产要素资源。
综上,发达的流通业既是市场经济的基础,也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统一开放、畅通可控、高效能、低成本的内外贸易流通渠道,对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提高国民经济质量具有重要作用。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应该根据流通业的实际情况,结合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方式,统筹发展流通业,并注重创新、变革,针对不同问题采取不同策略,这对建设现代国内外贸易流通体系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卫莉.我国商贸流通渠道发展现状及优化路径探究—基于内外贸一体化视角的考量[J].商业经济研究,2015(27)
2.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課题组,宋则.我国商贸流通服务业战略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12(6)
3.丁俊发.促进消费与流通渠道建设的几个问题[J].中国流通经济,2012(2)
4.黄炯华,孔燕群.“新常态”时期我国商贸流通业多业态发展的优化路径研究[J].改革与战略,2015(9)
5.张如意.城乡双向商贸流通体系建设对策思考[J].经济纵横,2011(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