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秋菊
(河南省郑州市第九人民医院神经内科 郑州450000)
卵圆孔未闭与不同年龄人群不明原因脑卒中的相关性研究
王秋菊
(河南省郑州市第九人民医院神经内科 郑州450000)
目的:探讨卵圆孔未闭(Patent Foramen Ovale,PFO)与不同年龄人群不明原因脑卒中(Cryptogenic Stroke,CS)的相关性。方法:按随机抽样法选取2014年1月~2016年7月我院收治的1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观察组,根据年龄分为中青年(<65岁)CS组85例和老年(≥65岁)CS组75例,同时分别选取同年龄段的非脑卒中患者作为相应对照组,所有CS患者均进行发泡试验明确是否存在PFO,探讨两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老年、中青年CS组的PFO发病率分别为17.3%和23.5%,对照组老年、中青年组的PFO发病率分别为6.7%和和7.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青年CS组的纤维蛋白原水平与其对照组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发生PFO与年龄无明显相关性,而PFO是隐源性卒中发作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PFO与CS具有相关性,但是与年龄并无明显相关性,可进一步深入研究,以给予患者有针对性的有效干预。
卵圆孔未闭;脑卒中;年龄;相关性
调查显示,导致脑卒中的病因复杂多样,已知病因已经超过150种,但仍有约1/4的患者病因尚不能完全明确,上述情况可称为“隐源性卒中”[1]。众所周知,脑卒中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加强对其病因及危险因素的探讨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有助于患者的治疗。近年来,有研究显示,PFO可能是缺血性卒中的危险诱发因素,但关于其是否会引发缺血性卒中及其与年龄之间的关系,尚存在较多争议[2]。本研究以160例CS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年龄差异与PFO之间的相关性。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采用随机抽样法选取2014年1月~2016年7月我院收治的1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观察组,根据其年龄差异分为中青年(<65岁)CS组85例和老年(≥65岁)CS组75例,中青年CS组男48例,女37例,平均年龄(51.1±4.2)岁;老年CS组男45例,女30例,平均年龄为(67.5±4.4)岁。同时分别选取同年龄段的非脑卒中患者作为各自的对照组,中青年对照组男49例,女36例,平均年龄(51.0±4.7)岁;老年对照组男46例,女29例,平均年龄(67.9±4.9)岁。四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隐源性卒中组经检查符合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标准的患者;发病7 d内的患者;有不同程度神经功能缺损的患者;MRI检查显示头颅存在梗死病灶者。
1.3 排除标准 有明确病因及危险因素者;拒绝参与研究者。
1.4 研究方法 入院后,对所有研究对象进行一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家庭住址和联系电话等)和既往病史(包括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和烟酒史等)调查,并遵医嘱进行头部MRI、心脏超声和颈部血管超声等检查,并测量血脂和血糖等指标。再根据TOAST分型(包括5个亚型: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心源性栓塞型、小动脉闭塞型、其它原因型和不明原因型)对患者的各项检查结果进行评估判断,仍未找到明确病因的脑梗死患者即可判定为隐源性卒中。所有研究对象均于呼吸平稳及行Valsalva动作时开展发泡试验,明确是否存在心脏卵圆孔未闭情况。具体操作步骤如下:将9 ml生理盐水与1 ml空气分别在2个10 ml注射器来回震荡后,将发泡剂通过留置针注射入前静脉内,进行大脑动脉微气泡检测,在发泡剂注射10 s内,任意一侧大脑中动脉记录到气泡栓子信号,即可判定为卵圆孔未闭。
1.5 观察指标 统计四组患者的PFO发病率,同时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
1.6 统计学方法 数据处理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以%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四组患者的PFO发病率比较 观察组中的老年CS组和中青年CS组的PFO发病率分别为17.3%和23.5%,χ2=5.865;对照组中的老年组和中青年组的PFO发病率分别为6.7%和和7.1%,χ2=6.35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单因素分析 观察组的中青年CS组的纤维蛋白原水平与其对照组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单因素分析表(±s)
表1 单因素分析表(±s)
注:与对照组相比较,*P<0.05。
?
2.3 多因素分析 观察组发生PFO与年龄无明显相关性,而PFO是隐源性卒中发作的独立危险因素。见表2。
表2 多因素分析表
卵圆孔是人类胎儿时期的主要生理通道,出生后身体各个器官逐步发育,整个过程中肺部血管阻力会逐渐下降,脐部静脉会逐渐封闭,从而使右心房血液注入量不断减少,压力不断下降,最终卵圆孔瓣被压迫与第二房间隔相贴,实现卵圆孔关闭。如果幼儿年龄>3岁时卵圆孔仍未正常关闭,则称之为卵圆孔未闭。近年来,有研究显示,PFO与脑卒中之间存在相关性,特别是中青年隐源性卒中患者相关性更强。据统计,一般人群中PFO的发生率约为20.0%~25.0%,而脑卒中患者高达45%左右[3]。但是,关于其诱发隐源性卒中的机制尚不十分明确,多数学者认为可能与反常栓塞有关,当右心压力较左心更高时,会经未闭合的卵圆孔形成右向左分流,导致栓子进入左心及体循环,引发脑血管栓塞[4~5]。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中不同年龄组别的PFO发病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其中中青年CS组发病率较高,与多数研究成果相吻合。另外,经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可知,除了患者年龄因素,PFO是诱发脑卒中的重要因素,说明PFO对中青年及老年卒中患者均会产生影响;但是不同年龄段的患者相比较,PFO的发病率并无明显差异,说明年龄因素在PFO诱发脑卒中的病理过程中并未起到重要作用;但PFO对中青年脑卒中患者的影响要高于老年患者。此外,脑卒中患者要注意疾病复发的风险,临床中要积极采取措施防治病因及危险因素,对于不明原因的卒中患者,要注意考虑存在PFO的可能性。综上所述,PFO与CS具有相关性,但是与年龄因素并无明显关联,临床实践中可进一步深入研究,以给予患者有针对性的有效干预。
[1]刘海峰,蒋宇宏,阳义,等.双源CT诊断房间隔病变与隐匿性脑卒中相关性研究[J].实用放射学杂志,2017,33(5):684-687
[2]冯丹,项颖,刘永宏,等.卵圆孔未闭与中青年缺血性卒中的相关性研究[J].华西医学,2017,32(5):674-678
[3]李艳,段智慧,杨致远,等.卵圆孔未闭并隐源性卒中的临床及影像学分析[J].中风与神经疾病,2016,33(9):808-811
[4]刘浩浩,刘永宏,马文洁.卵圆孔未闭与反常栓塞的相关性及其研究进展[J].华西医学,2016,31(4):780-783
[5]江毓敏,刘强,陈世英,等.合并卵圆孔未闭的隐源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研究[J].宁夏医科大学学报,2017,39(3):260-263
R743.3
B
10.13638/j.issn.1671-4040.2017.10.014
2017-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