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美森
摘 要:目前,我国中部地区的城镇化发展非常迅速,城镇化水平与东部沿海地区的差距正在逐渐缩小。但中部地区城市的城镇化模式和东部地区不同,城镇化特征也有很大的不同。文章基于对江西九江的研究,分析了中部欠发达地区城市的城镇化特征,并对其未来的发展趋势和策略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中部地区;城镇化特征;产业结构;发展模式
中图分类号:F29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2945(2017)33-0162-02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化得到了快速增长。1978年我国城镇化水平仅为18%,到2016年末,城镇化水平上升到57.4%。年平均提高一个百分点以上,发展速度可谓相当迅速。但是目前我国区域间城镇化发展水平还存在很大的差距,东部地区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近些年来,中西部大部分地区的城镇化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城镇化水平增长较快,与东部地区的差距正在逐渐缩小。本文以江西九江为例,分析了中部欠发达地区的城镇化特征,并对其未来的发展提供了若干建议。
1 九江市城镇化的特征
从改革开放以来的整个发展历程来看,可以发现,九江的城镇化进程大概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1]:(1)缓慢增长阶段(改革开放初~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这段时期改革开放刚刚实行,九江的城镇化发展也比较停滞。据统计,从1979年到1990年,九江的城镇化率只增长了约4%;(2)稳步增长阶段(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十六届三中全会前)。1992年,改革开放向内地进一步深入,九江的城镇化也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阶段。(3)高速增长阶段(十六届三中全会后~至今),2003年,我国的城镇化发展开始强调城乡一体、协调发展。2003年,九江市城镇化率为31.2%,到2016年底,城镇化率上升至52.2%,城镇化率年平均增长超过1.6%。总体上看,九江市城镇化发展具有以下特点。
1.1 城镇化速度先慢后快
从上文关于九江市城镇化发展进程的分析中可以看出,改革开放以来,九江的城镇化速度具有前期较慢、后期较快的特点。我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后,作为内地城市的九江,这个时期经济增长还较为缓慢,城镇化发展也停滞不前。进入到上世纪九十年代,随着改革开放向内地的不断深入,加上我国经济体制发生了重大变革,确立了以市场经济为主导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极大地促进了各地的经济发展。九江的经济也得到了大力的发展,从而带动了城镇化的快速增长。21世纪以来,国家又确立了科学发展观,提出了新型城镇化道路。九江抓住发展机遇,城镇化建设又上入了新台阶,城镇化率年均增长1.5%左右。
1.2 城镇布局呈现首位型特征
2016底,九江市共有总人口484.76万人,城镇人口252.94万人。其中,九江市区有人口70万人左右,约有30%的城镇人口集中在九江市区。这说明九江的城镇布局明显呈现出首位型特征。从历史上看,这和九江市的形成过程有着很大关系。由于地理环境优越,港口贸易发达,自古以来,九江就具有良好的商业发展基础,是我国著名的“四大米市”和“三大茶市”之一。所以,大量从事工商业以及其他活动的非农业人口相应地汇集于此,从而使得九江形成首位型城市特征有了先天的自然条件。到了现代,由于京九铁路的通车、昌九工业走廊的建设和沿江开发的实施等,九江的人口密度与经济密度的指向不断趋于一致,现逐渐构成了由沿江和沿线所形成的“T”字型区域。
1.3 各个县区城镇化发展不平衡
目前,虽然九江的城镇化发展速度整体较快,但各地的城镇化水平却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如上文所述,九江市区汇集了全市城镇人口的30%左右,主要从事非农产业活动,城镇化水平最高。其次,共青城由于得天独厚的政策优势,是九江乃至江西发展先导实验区,它的发展近年来非常迅速,领先于其他县市,2012年时其城镇化水平就已经达到60%以上。另外,永修和星子(现庐山市)两地由于位于“T”字型重要区域,其城镇化水平也较高,超出整个九江市的平均水平。其他大部分的县(市)区的城镇人口基本上都散落分布在县属各镇,城镇化水平不大高,现在普遍只有40%多点。惟有修水和都昌两个大县,因为分属九江东西两翼,离九江市区较远,受其辐射作用较弱。再加上境内山地众多,从事农业的人口占主导,使得其城镇化要远远低于九江市的平均水平。
1.4 工业和第三产业是城镇化的主要驱动力
工业化是城镇化发展的前提。九江的城镇化建设取得了突出的成就,这和工业作为其强有力的支撑是分不开的。九江作为江西的老工业基地,具有悠久的工业发展历史,有一定的工业发展基础。近些年来,随着强工兴城等重大战略的实施,九江的工业得到了更进一步的推进,实力进一步地增强。2014年,九江的工业在三次产业结构中的比重占到55.3%,说明工业对全市城镇化的推进作用举足轻重;另外,第三产业对于促进就业、推动城镇化的作用日益凸现。2001年,九江市服务业增加值为82.26亿元,到2014年,这个数字为658.29亿元,年均增速达到13%。从业人员有107.36万人,占全市所有从业从员的比重为34.6%,增长的贡献率达到277.6%。由此可见,第三产业有力地驱动了九江城镇化的快速发展。
2 九江市城镇化存在的问题
2.1 城镇化水平仍然较低
自我国提出新型城镇化道路以来,中部欠发达地区的城镇化有了很大的提高。九江这些年也大力推动城镇化建设,城镇化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2016年全市城镇化率达到52.2%,比改革开放初期的3倍还多。但从总体上看,九江的城镇化仍然处于较低水平。首先,和同为引领江西发展的“双核”之一的南昌市相比,九江的城镇化水平要比南昌低出很多(2016年南昌的城镇化率为72.3%),当然,这主要和南昌的地位有关,南昌是江西省的政治、文化和经济中心,聚焦了大量从事工商業等行业的非农业人口,城镇化具有天然的基础。同时,在全省范围内看,2016年江西全省的城镇化率为53.1%,南昌、新余、景德镇、萍乡和鹰潭的城镇化率均超出全省的平均值[2],而九江的城镇化率还要低于全省平均值1个百分点,这说明九江的城镇化水平在省内相比也不高。放在全国范围内,2016年我国平均城镇化率为57.35%,所以,九江的城镇化率离全国的平均水平还有不小的差距。endprint
2.2 城镇化水平与产业结构不匹配
首先,工业化是实现城镇化前提,城镇化的发展要和工业化发展相适应。根据钱纳里发展模式,城镇化率与工业化率比值的范围最好是在140%~250%,据此来判断两者的协调程度[3]。近些年来,九江市积极拓展资金来源,引进先进技术,大力推进工业的发展,产业结构从而也不断得到优化。2016年,九江的工业增加值1088.9亿元,三次产业结构优化为7.3:51.9:40.8。由此我们计算出城镇化率与工业化率的比值是1.01,离1.4这个合理值还比较远。这说明九江的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两者的发展不是非常协调。另外,在城镇化水平较高的发达国家中,我们发现,第三产业在产业结构中占的比重非常大,一般都超过50%。而九江的第三产业占的比重只有40%多点,正是由于工业所占比重较高,导致第三产业比重偏低,这说明目前九江的城镇化水平与产业结构不匹配。
2.3 城镇辐射能力不足
一般来说,强大的经济会推动城镇化的发展,同时,城镇化也会反哺经济发展。所以,我们希望通过推进城镇化产生强大的集聚和辐射效应,从而推动经济更好地发展。虽然,近些年来九江的城镇化发展势头良好,但通过分析发现其城镇辐射能力不足。首先,全市产业水平低,多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具有科技优势的产业不多,企业的竞争力不强;其次,九江目前的城镇化水平低质,产业结构雷同、互补性差,没有形成彼此分工协作的城镇体系;再者,九江目前的城镇布局不够合理,区域分散,具有一定规模的城镇数量偏少。以上这些缺点削弱了其对整个地区的辐射能力。
3 九江市城镇化未来的发展趋势
3.1 流出人口回流将成为城镇化的主要动力
根据有关研究指出,我国的流动人口数将逐渐下降。目前,中部地区广大城市的流出人口规模较大,随着这些地区自身经济的发展,这个数字也将降低。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模式的改变和发展战略的调整,许多产业和资金向中部城市转移,这必将吸引大量的劳动力资源,所以,必将造成外出务工的流出人口回流[4]。九江市这几年经济发展速度加快,全力推进工业建设,同时大力发展服务业,所以近些年回到九江就业和创业的返乡劳动力越来越多,这就实实在在地推动了九江城镇化的增长。
3.2 创新城镇化模式
过去,我国东部发达地区的城镇化发展模式是以乡镇为载体,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实现就地城镇化[5]。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今的环境不允许中部地区还按照这种模式发展城镇化,而是要转变发展方式,走科学规划、集约发展道路。鉴于此,笔者分析:对于九江来说,除市区外,要大力建设小城市,要发挥县级城市作为核心市区服务区域的作用,它将会吸引大量的回流人口,从而实现就近城镇化的目的。另外,除重点培育的有条件个别镇外,一般的乡镇将其职能重点放在服务“三农”上,而不是盲目上一些工业项目,以免发展无以为继。
3.3 政策优势将进一步推进九江城镇化的发展
近来,国家和江西省都非常重视九江的发展,并相继确立了一些重大的发展战略。2009年,国家同意江西省成立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九江成为推动整个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重要引擎;2013年,江西省正式出台“昌九一体化”重大发展战略,这一政策的确立对九江来说具有深远的意义,它将九江放到和南昌同等的地位上,成为引领江西发展的“双核”之一;2016年,国家级赣江新区正式成立,这是中部地区的第2个国家级新区。说明了九江市具有省内其他城市无可比拟的区位优势。九江市自身为了加快发展的步伐,也相继提出了强工兴城、沿江大开发、新工业十年行动等重要战略。以上种种政策支持为九江的发展提供了保障,必将进一步推进九江城镇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燕.昌九一体化背景下九江市新型城镇化建设研究[D].武汉:湖北工业大学,2017.
[2]韩鑫婷.江西省城镇化发展质量研究[D].南昌:江西财经大学,2016.
[3]高连海.欠发达区域城镇化特征及其发展机制分析——以信阳市为例[J].河南城建学院学报,2015(5):82-87.
[4]劉彩珍.安徽省城镇化阶段性特征和发展趋势分析[J].安徽行政学院学报,2017(1):37-43.
[5]程遥.我国中部地区城镇化发展中的若干特征与趋势——基于皖北案例的初步探讨[J].城镇化研究,2013(8):43-5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