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我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可以说是历史悠久,其发展和传承主要以“人”为主体。根据国家的规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且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离不开人类的支持,在非遗传承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非遗传承的边缘群体,这些边缘群体虽然不同于政府传承,但是依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一直以来,边缘群体因其具有的淳朴风情以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热爱之情,同时也与普通群体接触最为密切,所以对非遗传承的作用不可忽视。本文主要对非遗传承中边缘群体的生存状况和建议进行探究。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边缘群体;生存状况;建议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和礼仪与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等以及与上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非遗传承主要强调的是以人为核心的技艺、经验、精神等。近几年以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得到了国家以及政府的大力支持,但是非遗传承并不是仅仅依靠一个人或者几个人的力量完成,非代表性传承人群体在非遗传承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我们要对此给与高度的重视。
一、非遗传承中边缘群体的生存状况
1.家族传承群体的生存状况
家族传承群体的生存状况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有一部分的家族传承群体退出了非遗传承。由于文化发展的不断变化以及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人们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态度发生偏差等因素,使得非遗传承在一定程度上落后。究其主要原因是经济效益的问题。在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家庭的财政危机,而边缘群体只有解决好了这一问题,满足日常的生活需求,才可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更好的传承与创新。而根据实际调查结果,对于像鼓吹乐这类的非遗传承甚至不能满足人们的日常开销,因此使得许多家族传承群体退出了手艺的传承范围。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边缘群体在非遗传承中一种无奈的生存状况。
第二,家族传承群体由于创新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过程中,家族传承群体往往经验比较的丰富,对于文化的发展信念也更加的坚定,而且与群众联系密切,在对非遗的创新能力上也很强,所以他们依靠创新能力得以在非遗传承中长久存活。例如,在鼓吹乐的继承与发展中,还添加了戏曲、杂技、舞蹈等表演形式,大大的提高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的专业化水平。这种创新式的发展极大的保证了边缘群体在非遗传承中的优势地位。
2.以兴趣为基础的边缘群体的生存状况
边缘群体除了包括家族传承群体,还包括以兴趣为主的非遗传承群体。这类边缘群体由于没有从小接受良好的文化环境教育,所以只有少数人在坚持着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以兴趣或者谋生为主的边缘群体其生存状况不容乐观。一些以兴趣为主的非遗传承体系退出的原因主要包括经济问题、身体状况、年龄问题以及边缘群体之间的矛盾等。此外,还有少数的以兴趣为主的非遗传承群体依附于家族传承的群体中,他们大多数以打工、务农为主,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作为一种其他的经济来源,这也是边缘群体的主要生存状态。这类群体虽然没有家族传承群体拥有良好的文化继承环境,但是他们却与民众有着密切的联系,在非遗传承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对非遗传承中边缘群体的建议
1.加强对边缘群体的引导和指导性培训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的边缘群体,也要意识到自己的职责所在,加强对非遗传承中边缘群体的引导和指导性培训,可以推动边缘群体更加积极主动的投入到非遗传承中。作为非遗传承中边缘群体,应该自觉的将自己所掌握的精湛技艺无私的传承下去,做到技艺永传。同时,边缘群体也要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明确非遗传承的目标方向。
2.提高边缘群体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能力
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边缘群体的生存状况的分析,我们了解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创新可以保证传承群体的社会地位,因此,边缘群体要提高自身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能力。通过积极组织各种比赛、展览、培训、交流等,不仅可以了解到非遗的发展情况,提高对非遗的创新能力,而且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学习参与热情,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知识,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3.深入群众,广泛宣传
我國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国,但是我国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遭受着猛烈的冲击,因此,非遗传承中边缘群体要充分的发挥深入群众的精神,并且进行广泛的宣传。目前,边缘群体可以加大力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进行宣传,加强与新闻媒体之间的联系,充分的体现出边缘群体与群众密切联系的优势。
三、小结
通过对非遗传承中边缘群体的生存状况与建议的研讨,我们了解到了,虽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已经形成了独特的传承风格,但是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迅速发展,仅仅依靠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群体已经不能满足发展的需求,我们还要考虑边缘群体在非遗传性中带来的巨大作用。调查发现,由于边缘群体与社会大众的联系更为密切,在文化活动上更能贴切群众,所以边缘群体可以更好的促进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宗建.非遗传承中边缘群体的生存状况与身份呈现——以郓城县鲁西南鼓吹乐为例[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35(2):21-27
[2]陈航宇.景德镇“非遗”传承人中的“边缘群体”研究[D].景德镇陶瓷学院,2015
[3]胡俊.非遗传承人保护中“群体性缺失”问题的调查及对策研究[J].遗产与保护研究,2017,2(4)
[4]吴用成,马振浩,刘伟.“非遗”保护视角下武当武术的传承及发展策略分析[J].武术研究,2014,11(12):42-44
作者简介:
王会玲(1981.8—),女,黑龙江省绥化市人,大学本科,单位:南通科技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日本社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