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 静
(重庆人文科技学院 重庆 401524)
试论音乐活动在高校音乐学专业课程中的应用
罗 静
(重庆人文科技学院 重庆 401524)
目前我国的中小学音乐课堂经常会出现各类音乐活动,这无疑都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使学生最大限度地感受音乐、体验音乐。活动的设计对创新要求极高,作为准中小学音乐教师的高校音乐学专业学生,在音乐活动设计方面尚需大力培养。
音乐活动;音乐学专业;活动设计
音乐活动通常运用于中小学的音乐课堂,是指以音乐作品为载体,通过一系列音乐活动,如律动、声势活动、音乐游戏、即兴创编等让学生体验音乐、感受音乐,最终获得音乐知识与技能的过程。这样的活动貌似与高等院校开设的专业课程毫不相干,然高校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的培养方向决定了该专业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音乐活动设计能力。
笔者在高校任教多年,深感该专业学生音乐活动能力不足,再观音乐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多为通识公共课、专业技能课、专业理论课、音乐教育课程,其中音乐教育课程涉及到一些国外音乐教育体系的介绍,如达尔克罗兹、柯达伊、奥尔夫等,虽然音乐活动在这些教育体系中占有很大的比重,然而在音乐教育课程中通常更重视对教育思想的讲解,音乐活动仅是粗略介绍,很少有具体的设置,这导致了学生只知道音乐活动为何物,却无法进行音乐活动设计。因而,笔者认为,有必要将音乐活动列为高校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学生课程学习的内容,甚至有必要开设专门的音乐活动课程。
节奏是音乐的灵魂,也是音乐的骨架,纵观中外音乐教育,对节奏的重视都是相同的。外国的音乐教育体系,无论是达尔克罗兹的体态律动,还是奥尔夫的语言朗诵活动,都是从最初阶段培养儿童的节奏感。目前我国中小学音乐课堂有许多的律动、声势都是对这些优秀音乐教育方式的运用,然而,这些教学方式都是教师观看课例或者参加为数不多且良莠不齐的短期培训获得的,与其说具有创造性,不如说更具模仿性。如何根据中小学音乐教材内容培养中小学生对节奏的感知能力,如何通过音乐活动让学生感知音乐,这需要从中小学音乐师资培养的源头来解决。
笔者比较推崇奥尔夫音乐教育观点中从语言朗诵活动中进行节奏感知的方式,并在课堂上让音乐学专业的学生进行相关音乐活动的设计。比如从名词开始训练学生节奏、节拍和匀速感,全班每个同学自己想一个音乐家的名字,以二拍子为基准,以同一种速度进行名字接龙,之所以以二拍子为基准,是因为大部分音乐家的名字都不是太长,以二拍子作为一个节奏周期便于感受。训练按座位依次进行,中途不能中断,也不能抢说,在训练过程中,学生不能明显借助其他手段打拍,只能通过内心感受,可以将全班同学分成多组进行竞赛,如作曲家组、钢琴家组、小提琴家组等。在大部分学生能够做到匀速以后,可以加大难度,挑选几个音乐家的名字代替不同的节奏类型,进行二声部、三声部、四声部节奏训练。每一个声部朗诵同一个音乐家名字,采用同一种节奏,在这样训练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思考声部如何分配、如何协调。比如贝多芬、谭盾两个名字哪个作为高声部、哪个作为低声部,以什么节奏表示,两个声部同时进入还是间隔一拍进入,他们需要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效果,以怎样的音色来表现,这些问题都需要学生思考。在这样的训练中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节奏、节拍感知能力、匀速感知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声部协调感。
第二个阶段便是歌词的朗诵,可以先找一些节奏感强烈的歌曲,让学生进行歌词朗诵,歌曲可选自中小学音乐课标教材,也可以选取学生喜爱的歌曲,歌词朗诵的节奏取决于音乐的风格,可完全根据歌曲节奏进行,也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创编,甚至可以进行配乐歌词朗诵。
旋律是乐音的横向发展,感受旋律是感知音乐的重要部分。旋律中既有音乐的节奏、节拍,也包含乐音的音程关系。从发展方向来说,旋律可分为上行、下行、平行;从乐音发展的音程关系来说,旋律分为跳进与级进。如何通过音乐活动让学生感知旋律的发展,笔者认为,可以参照达尔克罗兹的体态律动、划旋律线、借助图形谱等方式进行。比如,对于旋律运动方向的感知,可以随着音乐划旋律线条,也可以随着音乐自由律动,但要注意律动的韵律要与音乐一致,划旋律线要注意乐句的划分。
对于乐句的感受是感知旋律非常重要的部分,此点尤为重要,可以设计相应的音乐活动培养学生的乐句感。比如通过图形谱从视觉感知音乐乐句,具体做法是,根据音乐的速度、力度、音色等特点设计图形谱,图形需表达乐句、乐节、乐汇等结构形式,每一乐句组成一个图形谱群,这样,学生在欣赏音乐的同时便能感知音乐的结构特点。此外,对于旋律进行中的音高感受,可以采取旋律填空的方式,即出示旋律音高谱例,隐藏部分音符,学生依据所听音乐进行旋律填空,这样的活动可以由最开始填写几个音,到最后完整听辨整条旋律。
和声是音乐纵向上的发展关系,是音乐调性、色彩等的重要基础,这里所说的关于和声教学的音乐活动并不是音乐学专业开设的和声课程,而是专指在基础音乐教学中进行的和声感知与创作活动。此类音乐活动可以先从音响感知入手,感受音乐的调性、色彩及变化,教师可以即兴弹奏两段不同调性的音乐,让学生用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随着活动的深入,调性不断进行转换,学生对调性色彩的感知也越发深入。
其次可以感知特定的和声,如感知主和弦、属和弦以及下属和弦,教师可从柱式和弦开始弹奏,然后依次是半分解和弦以及分解和弦,当然所有的音乐都基于主调音乐的发展,当学生感知到相应的和弦时,可以用相应的动作表示,也可以用特定的色块、图形等表示。
再次可以感知和弦的色彩变化,如大小三和弦的色彩变化、大小七和弦与小七和弦的色彩变化等,所有这些和弦色彩的变化都需与旋律进行结合,并鼓励学生用多种方式表达出来。
最后可以运用人声或者奥尔夫音条乐器进行和声伴奏的创编。教师出示一条主旋律,可以用钢琴弹奏也可请一组学生进行演唱,将其余学生分为两个以上的多个组别,每个组别演唱固定的音高和节奏,演唱时可用不同的韵母演唱,这样在横向上操作起来就比较容易。然而从纵向上看,每个组别又形成相应的和声以丰富音响,学生在这样的活动中既可以培养创作能力又可以提高和声的感知能力。
此外也可以运用奥尔夫音条乐器进行和声创编,可以根据高音、中音、低音乐器将学生分为几个组别进行配奏,配奏的原理同人声。
情景教学是指运用相应的音响、音乐、动作表现一定的情景,这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经常运用。这样的音乐活动或者说综合性音乐活动更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将学生之前进行的节奏活动、声势活动、律动、和声创编、旋律创编等综合运用起来,是整个音乐活动设计的高级阶段。教师可以预设一个情景,学生运用各种手段来表现这个情景,需注意的是,这样的情景要具有一定的可表现性,情景表现的内容要有具体的指向。比如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一位老人杵着拐杖孤独地走在街上,突然他被路面上的石头绊倒在地,这时一个青年人快步走过去将他扶了起来,并将老人送回家。学生可以通过语言朗诵、背景音乐创编、物体、人声、乐器、声势模仿特定声响来表现这一情景,唯一的要求是不出现人物对话,以保证学生对各种音响的高度依赖性与创造性。
当然在实际的教学中,音乐活动不仅仅是这四个方面,然而不管音乐活动如何变化,我们仍需遵从一个原则,即以音乐为本,活动仅是手段。
罗 静,女,重庆人文科技学院,讲师。
G64
A
1007-0125(2017)09-022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