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湄公河行动》看主旋律电影新突破

2017-11-16 02:20叶雨菁
电影文学 2017年6期
关键词:湄公河

叶雨菁

(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北京 100024)

2016年国庆档上映的《湄公河行动》这一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主旋律电影,实现了票房与口碑的双丰收,并带动了人们对主流文化意识形态的认同以及对打击毒品犯罪问题的思考,成为当下一个现象级的热点。电影的故事背景是以举世震惊的惨案——“10·5中国船员金三角遇害事件”为原型。2011年10月5日,湄公河上两艘中国商船遭遇袭击,船上13名船员被残忍杀害。面对国际矛头指向中国船员运毒这种颠倒是非的舆论,为了还遇难同胞一个清白,中国警方决定派出缉毒精英,组成此次案件的特别行动小组,以高刚为队长,与长年潜伏在金三角的中国缉毒情报员方新武联手查明真相,竭力揪出整个案件的幕后黑手。

一、异域与暴力:审美趣味的“奇观化”

20世纪30年代,海德格尔就曾预言“世界图像时代”的到来。法国哲学家居伊·德波在《景观社会》中也曾提到,当下我们所生存的世界已是景观化了的存在,其本质是一种以影像为中介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1]在消费社会文化语境的孕育中,当代文化逐渐从语言主导型向图像主导型发生转变。可以说,视觉文化的发展是当下社会的必然趋势。电影艺术作为视觉文化的代表形式之一,在视觉文化转向的洪流中,根据当下受众审美趣味需求的变化,也逐渐开始从“叙事”电影转向“奇观”电影。

电影的“奇观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电影中所展现的异域性,即电影中客观呈现的异国他乡的风土人情。异域性的奇观打破了地域的局限,将观众带向异国情调的空间地貌,观众随同主人公历经异域的探索与冒险,在客观上构成了吸睛奇观。电影《湄公河行动》中的事件发生于东南亚金三角地区,镜头下有对独具东南亚热带雨林特色的自然景观的呈现,层峦叠嶂的茶山、蜿蜒曲折的河道、植被丰茂的丛林……也有对湄公河地区人们生活场景和风俗活动的展现,火车铁轨旁的集市、贩毒集团窝藏的特区以及人们日常生活中交流的泰语等,都让观众充分感受到异域文化的存在,而成为影片奇观化的表现工具。

其次,奇观化还体现为一种画面的暴力性,即运用各种惊险动作和杀伤性武器,制造出具有视觉冲击力的刺激画面,传递给观众强烈的震撼力量和快感。主旋律电影《湄公河行动》中,从营救线人失败、商场乔装交易暴露,再到直捣糯卡老巢以及河道上的终极交火,打得拳拳到肉,看得血脉偾张。譬如,影片中与亡命之徒近身肉搏的动作戏,拿突开车在商场横冲直撞,娃娃兵朝警察无情地扫射以及方新武将仇人一枪“爆头”等,使观众的心情在血腥与暴力的惊险画面中跌宕起伏。又譬如,影片中多次出现飙车阻击的戏,在救下线人逃离的路上,行动小组遭到了毒贩的追击,一路猛攻的炮火,飞车时的极速漂移,导演通过快、慢镜头的结合,记录了枪林弹雨下行动小组与敌人生死时速的较量。观众坐在电影院里,仿佛身临其境地体验那猛烈血腥的战场,那震耳欲聋的枪声,让人深感亡命之徒的残忍与中国公安干警的英勇。这些镜头下的异域表达和暴力冲击,无不彰显了当代主旋律电影“奇观化”的修辞理念。

二、秩序与互渗:商业类型的“兼容化”

自1895年电影诞生之后,电影就开始出现类别的划分。美国学者托马斯·沙茨曾在《好莱坞类型电影》中谈道,电影类型是一个电影的故事形式,拥有固定意义领域,因其特有的社会和美学特质,被改良成公式,变成我们所熟悉的类型系统。[2]也正如理查德·麦特白在《好莱坞电影:美国电影工业发展史》中提到的,同一类型范畴内的电影中存在着观众认同且接受的一种“家族相似性”[3]。好莱坞作为当今世界电影类型片的开拓者与代表者,按电影社会功能及形式功能,形成了一系列代表美国主流电影的“类型”。运用类型化的元素和经验,将主旋律电影所倡导的民族意识形态和主流价值观念与观众所喜闻乐见的商业类型片特征相融合,促使主旋律电影更加符合观众的审美趣味及心理需求,成为当下主旋律电影突破的关键节点。

当前主旋律电影的类型首先呈现为一种秩序特征。托马斯·沙茨在《好莱坞类型电影》中提出了秩序类型的概念。秩序类型的电影其矛盾冲突是外显的,往往通过一个竞争的空间环境,运用某些暴力的形式,以一方的获胜、另一方的消亡,并最终拯救或协调某种社会秩序的威胁得以解决。托马斯·沙茨认为,符合秩序类型的代表性影片主要包括西部片、警匪片、侦探片等。当下中国主旋律电影大都凸显了正义战胜邪恶,拯救并实现社会安定的秩序类型特征。电影《湄公河行动》中,罪恶深重的贩毒集团最终难逃人民的审判、正义的裁决。

其次,我们的主旋律电影不能再满足于对电影单一功能的追求,必须对影片的艺术容量进行扩充,对影片的类型元素进行互渗,对影片的价值取向进行整合,使其最大限度地适应当代观众的心理需求。创造票房神话的《湄公河行动》,在主旋律电影的基调上,将警匪以及动作等其他类型元素融入其中,实现了最大限度的兼容化处理。不同于以往国产警匪片中惯有的叙事方式,《湄公河行动》成功跳脱了纪录片说教式的案件还原,对事件原貌予以艺术的拔高,直接将最具吸引力和商业价值的抓捕过程和刑侦细节着重展现,直奔影片的主题,抓捕毒贩糯卡。同时,我们在电影中还能看到丰富的动作片的类型元素。片中一系列惊险的外在动作和事件,如枪战戏、格斗动作等,场面火爆且充满想象力,让观众在感受刺激与惊险的同时感受到正义的力量。这种兼容化的商业类型发展模式,不仅增强了影片的观赏性,更使其精神主题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随着电影市场的繁荣发展,站在“兼容化”的商业类型片角度看,徐克导演的 3D 版《智取威虎山》同样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成功的范例。该片以兼容主义的美学取向,将动作、冒险、战争三种类型的电影予以重组;与《智取威虎山》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还有影片《战狼》,这部影片集战争、军旅、动作三种电影类型于一体,使观众能够在同一部电影里体验到三种不尽相同的观看快感。[4]

三、人性与家国:价值取向的“通约化”

在人类文明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任何一个国家或民族都形成了自己独有的文化价值观,它是这个国家和民族得以维系的精神纽带及宝贵的财富。在中外的文化交流中,强调差异性固然十分必要,但也要注意文化价值间的可通约性,这是不同文化价值得以相互理解的前提。所谓“通约”,即事物之间的共同属性。在电影市场全球化扩张的今天,主旋律电影在价值取向上的通约性,能有效实现文化价值观的植入与传播,唤起全人类的共鸣。优秀的电影作品就是使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观众都可以在作品中读到自己的特有体会。

首先,价值取向的通约化主要体现为“人性化”的价值取向。建立在人类对于人性共同认知的基础上,抛弃种族差别、地域差别,站在全人类的高度关注人类本身的过去、现在与未来的纪实叙事,也是现代价值观中的人文精神在艺术作品中的具体呈现。“人性化”的价值取向成为人类自我审视的一面镜子,具有一定程度上的通约性。在电影中,“人性化”的表达以人性为出发点,在善恶交织中展现人物性格的多面性与复杂性。电影《湄公河行动》中对主人公方新武成功地实现了“人性化”的人物设计。他在金三角潜伏多年,生活在制毒的村庄,与贩毒者打交道,行事做派早已被同化为当地小毒贩的模样。因而,他会用极度残忍的方式逼供以获取情报。当其遇见害死自己十年女友的刑登时,又徘徊于为女友报仇和维护司法正义之间而犹豫不决,而最终将其一枪打死。他的内心充满了剧烈的矛盾冲突,既有怀念亲人的痛楚,又有报仇雪恨的解脱;既有伸张正义的决绝,又有触犯底线的不安。方新武这样亦正亦邪、因私情与公义产生撕扯的人物,因纠结和冲突让人物形象丰满,唤醒着每一位观众对人性的认知。

其次,体现为对“家国”情怀的价值表达。电影《湄公河行动》取材于2011年在湄公河流域发生的惨案,13名中国船员的遇害让无数中国人既震惊又愤慨。五年时间过去了,惨案带来的悲痛仍旧在国人心上留下累累伤痛,难以抚平。从题材来看,导演精准地选取了震惊国内外的惨案,牢牢抓住了每一位中国公民的爱国情感。当然,这份“家国”情怀也很好地潜藏在了《湄公河行动》的电影基调中。影片中,国家公安部部长江海峰说:“我们要给金三角的犯罪势力一个强烈的信息,当国民安全受到威胁的时候,国家不会坐视不理,我们会以武制武,出动最精锐的缉毒人员,全力维护湄公河流域的安全通航。”这是国家形象、国家力量的凸显,感召着每一位中国公民的情感认同。这一道命令,不仅体现了对事件真相的追求,更彰显了我国政府捍卫国民和国土的决心。又如电影《战狼》中的代言词“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成为当下维护国家主权的爱国精神的集中体现,让全世界的人们感受到了一个国家神圣不可侵犯的尊严与气场。

四、和与不同:艺术风格的“民族化”

在好莱坞电影的席卷及美国殖民文化的侵蚀下,当代中国电影的国际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中国电影想要在全球化电影市场的竞争中夺得一席之地,凸显出中华民族独特的东方品格,才是当下中国电影“民族化”的真正内涵。电影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艺术产品,它的“民族化”主要体现为内容与形式上民族品格的深度与广度。在形式上,艺术风格的“民族化”即指符合中国传统审美趣味的艺术表现形式,如叙述方法、情节结构、细节刻画和蒙太奇手法等方面的运用。在内容上,主要体现在电影对中国传统文化、民族精神等内在特质的体现。在中国电影“民族化”艺术风格的探索过程中,许多影视作品中都包含着丰富的中国民族文化元素,使观众通过影片能感受到深邃的中国文化的魅力。

在表现形式方面,导演充分运用了贴合民族精神气质的叙事结构及镜头语言,凸显中国特色的艺术内容,实现中国精神的国际表达。镜头里宏伟的国家公安部大楼,充分彰显了中国国家权力机关的威严。影片的结尾处,当押送糯卡的专机抵达中国云南边境时,可以看到镜头中排列的警车、闪烁的警灯和持枪的特警,整个机场都蔓延着中国警队的严肃与正义之感。拄着拐杖的高刚一步步走出机舱,他抬头仰望这片祖国的天空,坚定的眼神仿佛在宣誓自己作为中国人民警察完成了这一神圣的使命,而逍遥法外的贩毒集团被逮捕回国,最终将接受人民和政府的审判。

在内容表达方面,中华民族是一个高度崇尚“和谐”理念的民族,讲求天人合一,阴阳和合。这种理念体现在艺术作品中,则表现为对真善美的追求、支持正义的伸张、打造大团圆的结局。[5]电影《湄公河行动》中,以与毒枭的激烈交锋为节点,划分为三大对战情节。虽然在缉毒过程中,中国公安有过特警伤亡,有过营救失败等行动,但最终还是将毒贩绳之以法,凸显了邪不胜正的理念,从而达到深层具有审美力度的和谐美。《湄公河行动》通过和而不同的“民族化”的艺术表达,给我们传递了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的主流意识。这是影片对于现实社会的积极意义,也是当下中国不断增强文化软实力,通过中国电影传播中国价值观的有效途径。

不可否认的是,电影《湄公河行动》在品质上并非十全十美。但在中国主旋律电影发展的当下,《湄公河行动》的拓展意义不容低估。在固有的模式中融入新的元素,让主流价值有机渗透到商业模式的电影形态中。可以说,这种主旋律大片的成功与经验,对于中国电影市场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推动作用。

猜你喜欢
湄公河
湄公河三角洲将继续面临严重洪灾风险
走近湄公河
骑转湄公河平原越南胡志明市
走进湄公河
湄公河印象
亚洲的湄公河三角洲
湄公河北本水电站水轮机主要结构论证
系在湄公河上的七色霓裳
湄公河下游国家水质管理状况与区域合作前景
日美中在湄公河角逐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