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帅
(黑龙江广播电视台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0)
电视综艺晚会的场面调度
杨 帅
(黑龙江广播电视台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0)
场面调度是导演技巧的一个元素,它孕育于导演在前期筹备阶段对于作品的构思,渗透着导演的生活态度和美学理想。
电视;综艺晚会;场面;调度
电视综艺晚会多是在电视演播厅中现场表演,它的场面调度形式主要为戏剧舞台调度。通常,电视综艺晚会在播出方式上有直播式晚会和录播式晚会;在拍摄方式上有多机拍摄和单机拍摄。用这两种方式拍摄的电视综艺晚会在场面调度上既有共性,也有个性。
戏剧舞台的场面调度由于受舞台三面墙的限制,调度主要表现为平面的水平式,这样摄像机不改变焦距,也不移动机位,演员只沿舞台左右两侧上下台的台口所形成的方向轴线做横向移动,画面中则表现出演员从屏幕画框左右两侧出画入画。这种完全照搬戏剧场面调度的形式无法满足电视综艺晚会多样化的需要,因此,导演就必须利用摄像机的调度改变死板的舞台调度方式,使调度更加灵活。
(一)多台摄像机固定机位的拍摄方式。每一台摄像机拍摄的景别和角度不同,通过多机位拍摄,将不同景别与角度拍摄的镜头经过导演现场切换,实现镜头调度。
(二)通过变焦距镜头改变摄像光轴的拍摄方式。这种方式使拍摄主体在画面中的大小面积发生变化,从一个固定机位上使演出不同于戏剧,呈现电视化的特征。
(三)摄像机移动拍摄方式。在演员没有走动的表演过程中,通过摄像机的移动使画面中的演员产生动感。在表现较大场面时,还会利用大摇臂升降移动的拍摄方式,这种空中移动升降镜头使环境空间和全景场面得到充分展示。
以上三种方式并不能满足电视综艺晚会场面调度的需要,导演还会运用其他方式使调度更加丰富。如增加摄像机的数量、设置更多的机位、提供更多的景别与拍摄角度;设置多个演出区域、增加表演空间、适当加入观众参与的镜头,使场面气氛更有生气,调度更灵活;由一个或多个不同表演区域的导演现场切换,将经过处理的画面传送给总导演,再由总导演根据需要进行二次切换;利用异地双向或多向传输,将多个电视晚会现场转播联系在一起,等等。现场直播式晚会的摄像机运动空间受现场环境空间的影响较大,因此,导演要尽量扩大演出空间。
演员的调度除了一般的戏剧舞台上的调度方法外,还可以设计舞台和非舞台表演区域的演员表演空间。在舞台表演区域的传统表演空间中,以左右两个台口的水平连线为轴,沿这条轴线安排演员走位,增加演员表演空间的纵深感,即将舞台分前部、中部和后部三层表演区,使之具有层次感。舞台表演区的设计要符合调度的需要,如前、中、后三个表演区不能是水平设计,应成为后高前低的形式,否则前面演员会挡住后面演员。通常,电视综艺晚会中歌手演唱时都有伴舞,伴舞演员有时会挡住歌手的镜头,因此,前、中、后三个层面台阶式的表演区域可以很好解决这种问题。
电视综艺晚会的舞台设计必须为演出划分出表演区。台上的高度能使导演在镜头调度中不再考虑舞台前部和后部其他表演区的演员对画面的干扰,使摄像机在不改变拍摄方向的前提下,增加场面调度的空间,使舞台的总面积没有改变,但可供摄像机拍摄的空间由水平变成了立体,每一个台面都可以单独设计和拍摄独立的节目。虽然舞台被分割成不同的层面和表演区,但其各个部分和层面要相互连通,各个表演区的演员既可以独立进行表演,也可以进入其他的表演区。
为纵深场面调度设计的多层面的表演区域,改变了演员只能左右出场的方式,不但可以从正面纵深处出场,还可以从正中央的天幕后上场,或通过升降台,由地板下升起上场。这些方式为场面调度提供了更多的变化。
电视综艺晚会、综艺节目不但要开拓舞台表演空间,通过演员调度和摄像机镜头调度来渲染情绪、营造气氛,展现艺术水平,还要考虑如何使观众参与到节目中。
为了增加观众的参与性,就要打破戏剧舞台的三面墙,以及表演区与观众区的分离。茶座式观众席在场面调度上具有一定优势,它突破了舞台表演空间的局限,增加了演员的表演空间,摄像机的调度空间也因此得到进一步拓展。
直播式电视综艺晚会采用的是现场直播方式,使观众具有参与感,但其在场面调度上仍受舞台三面墙的限制,摄像机基本的位置设置在观众席一侧的扇面上。尽管茶座式观众席的设计可以增加一定的表演区,但受场地空间的限制,场面调度具有一定的局限。
录播式电视综艺晚会可以连续进行拍摄,场面调度还可以有内外景之分,特别是以外景为拍摄环境的综艺晚会,场面调度相比演播厅更灵活,它可以完全突破舞台三面墙的限制。摄像机可以在演员表演区的任何位置上进行拍摄。镜头调度不再以舞台前的扇面式为主,减少了因髙度、宽度以及纵深的限制,使拍摄角度增多,导演可以按照构思一个场景一个场景、一个镜头一个镜头进行拍摄,设计出更符合节目需要的场面调度。
[1]张宁.浅谈电视导演应具备的素质与能力[J].大众文艺,2016(11).
[2]张艳春.电视导演与观众的审美研究[J].当代电视,2015(06).
J911
A
1007-0125(2017)09-014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