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佳银
(中国音乐学院 声歌系,北京 100101 )
从电影《百鸟朝凤》谈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
石佳银
(中国音乐学院 声歌系,北京 100101 )
文章以电影《百鸟朝凤》为切入点,从电影故事中的唢呐文化谈传统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在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的同时,坚持创新性发展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百鸟朝凤》;文化传承;文化创新
电影《百鸟朝凤》取材于肖江虹2009年创作的中篇小说《百鸟朝凤》,描述了活跃在贵州修文县农村的一支唢呐班,在当今现代化社会迅猛发展下的兴衰历程。影片用了很大的笔墨去描写天明小哥俩儿时在焦三爷处学习吹唢呐的故事,要想成为一个唢呐匠,不经过多年刻苦修炼是难成气候的,即使技艺过人,没有良好的品质,也不能获得师傅亲传的《百鸟朝凤》一曲。
天明刻苦努力的学习和善良的本性,获得了焦三爷的青睐,最终让他接替班主的位置。可是,在天明掌管唢呐班后,却遭遇了现代文化的冲击。不管是西洋的音乐、当代的娱乐项目,还是村民们越来越不爱听唢呐的客观事实,都血淋淋地体现出唢呐这一古老文化面临绝境的现实。焦三爷面对现状也十分无奈,最后郁郁而终。这些情节让观众感受到了唢呐这一传统艺术的深厚底蕴,彰显出主人公焦三爷纯粹而朴实的价值观。《百鸟朝凤》给世人讲述了一个逝去的故事,奏出了一段唢呐不了情,折射出唢呐这项传统文化的流失,带给我们的是无尽的哀叹和思考。
国务院办公厅在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指出:“秉持客观、科学、礼敬的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扬弃继承、转化创新,不复古泥古,不简单否定,不断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不断补充、拓展、完善,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①
影片中的唢呐班,在传承中出现了问题,关键是理念上的。影片中唢呐班传承至当代,仍固守着一些旧的传统理念,比如唢呐曲《百鸟朝凤》只传一人(为了防止下一代互相竞争,所以只传授一人),请唢呐班的群众必须要尊重唢呐匠并执行古老的礼仪,等等。这些观念,无可厚非,可以保留,但是不能成为阻碍进步发展的理由。一定要放开眼界,转换思路,真正地为唢呐文化谋利益,让它适应当今社会,才能有效传承下去。否则,刻板的执念反而会阻碍文化的传承发展。
优秀的文化首先应当具备能够长久传承延续的能力。国学大师汤一介②曾说:“一种文化有了深厚的根,才能吸收外来文化。唐朝民间佛经数十倍于儒经,但中国文化并未变成印度文化,因为我们有那么强有力的文化根基。宋朝佛教理论上为什么没有什么发展,因为它已经融化在我们的文化中间了。今天我们要吸收西方文化,前提是必须很好地了解我们自己的文化。”在世界历史不断发展的潮流中,只有优秀顽强的文化才能长久传承下来。那么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我们久远的唢呐文化,是否具有这样的能力呢?笔者相信,答案是肯定的,唢呐文化传承了这么多年,获得人民大众一致认同与喜爱,一定能够继续长久地传承下去。但是,要尊重世界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才能在激烈的文化竞争中杀出一条血路。这条客观规律就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广泛吸纳学习各种文化的优点,才能使自己的文化长久发展。
众所周知,京剧的前身是徽剧,清代四大徽班进京后,广泛吸收昆曲和秦腔的众多曲目和演唱风格,在不断继承、融合和创新中,形成了现在的京剧。如果当年的戏曲班子固守己见,不愿相互交流学习,他们又怎么能延续发展到今天并形成国粹京剧呢?
西方的文化艺术也是一样。歌剧从古希腊悲剧开始,逐步萌芽并发展,在不同的年代都有新的作曲家为其注入新的血液,莫扎特时代的歌剧,多是当时的宫廷故事与神话故事,到了多尼采蒂时期,顺应时代潮流,出现了符合当时时代背景的一些歌剧,比如《军中女郎》。到了当代,古老的歌剧形式又逐步衍生出新的艺术形式——音乐剧,它们都在传承中相互融合、相互吸取,在了解自己文化的同时,运用当代的风格与形式,使古老的文化在继承创新中得到发展。
影片映射现实,促使我们思考。当今社会,我们每个人也应该有这种清醒的认知,看清自己的责任,坚守文化传统,广泛学习改进,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中华传统文化艺术,因为受到环境和现代化进程的影响,造成了大量的衰落和流失,传承发展中华优秀文化,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实践需要,坚持保护传承文化遗产,必须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不断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和影响力。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我们的先辈始终保持开放包容的心态,广泛接纳学习各民族文化,所以才有了今天独树一帜的中华文明,我们必须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发展努力奋斗。
注释:
①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
②汤一介(1927年2月16日-2014年9月9日),男,195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是中国当代著名哲学家、国学大师、哲学史家、哲学教育家。
J605
A
1007-0125(2017)15-006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