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在生物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

2017-11-15 21:16黄丁茹
东方教育 2017年18期
关键词:尊重

黄丁茹

摘要:泰戈尔曾说过:“教育的目的应当是向人传递生命的气息。”《生物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提出了“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的目标。因此,教師在教学过程中,应加强生命教育,引导学生通过学习来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感悟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提高生存技能,提升生命质量,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生命观,使学生善待生命、完善人格、健康成长。

关键词:热爱生命;关心他人;尊重

泰戈尔曾说过:“教育的目的应当是向人传递生命的气息。”《生物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提出了“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的目标[1]。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加强生命教育,引导学生通过学习来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感悟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提高生存技能,提升生命质量,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生命观,使学生善待生命、完善人格、健康成长。然而,目前我们国家的教育缺乏独立、持续的生命教育主题,这无疑是社会之痛。在媒体上我们经常会看到青少年虐待动物,残杀同学,甚至伤害父母,不由得使人心头一阵阵发颤。青少年为何要用如此过激的手段应对人生的苦恼和挫折,为何他们因为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对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如此轻率,甚至轻视他人的生命呢?专家认为,自杀是消极的死亡方式,是对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否定。

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但是教育的终端始终不是课堂,而是真实的生活,生物学教学的意义同样如此。学习生物学知识的最高境界就是懂得关爱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培养积极健康的生命意识。生物学科中对学生进行生命意识教育具有独特的优势,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和阳光心灵。本文旨在从自身教学工作出发,初步探索生物教学中如何渗透对学生的生命意识教育。

1、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1.1教师在课堂上要有爱心更要有原则。

学生在课堂上主要任务是汲取知识,而知识的学习必须是严谨的,但学生的智力,知识水平等因素是不平等的,造成了在学习成绩上有优等生和差生之别。所以我们教师在课堂上的第一个原则就是公平原则。教育就要面向全体学生,不管是面对优等生还是差生,都要严格要求。做到严中有爱,爱中有严,爱而不宠,严而有格,严慈相济,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不能随意的放弃任何一个差生,因为放弃任何一个学生,就意味着对这个学生生命的不尊重,不负责,容易导致学生对自己生命的轻视。对于每一个学生都要引导他在知识的领域上攀登,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体验生命的快乐。

1.2引导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

对学生来说,学习成功是最大的快乐,学以致用是最终的目的。学习的动力会在不断的成功中得到强化,学习能力也会随之提升。而要让学生感觉到学习的快乐,必须是他能够接受知识并理解它。比如,在上《心脏和血液循环》这一节的内容时,我让学生们分小组共同讨论几个问题,当他们找出答案之后,让学生以报告的方式公布答案,并让所有同学检验答案的正确与否,教师适时地对学生加以鼓励和表扬。虽然他们的回答有时并不太准确,但在大家一起参与的过程中建立了友谊,培养了彼此间的合作精神,让他们每个人都有了一个充分表现自我的机会,都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在这一过程中没有好与不好、聪明与不聪明之分,只有参与不参与、努力与不努力之分,从而提高了他们每个人的自信心,体验获得知识的快乐。

1.3引导学生尊重老师,尊重同学。

初中生心智不成熟,在课堂上容易出现一些不尊重老师或同学的行为,对于学生的这些行为,老师不应该视而不见,更不应该不屑一顾,师生间的尊重是相互的,但老师更应该以身作则,在以自己的学识和能力赢得学生尊重的前提下,呵护学生的心灵,做学生心灵上的导航灯。首先在语言上要尽量充满鼓励和积极向上,避免训斥和责罚,尽量多说,“你可以做得更好的”,“你是优秀的,只是犯了点错,相信你可以改过来的”之类的言语。其次,多讲一些尊重的快乐和不受尊重的伤悲故事,引导学生认识到尊重的重要性。再次,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就要以身作则,潜移默化,引导学生尊重他人等于尊重别人的生命,也是在尊重自己的生命。

2、把生命教育融入生物课程的相关教学内容

中学生对生命的意义比较迷茫,甚至有的人不懂得如何对待生命,不懂得如何追求人生的意义。在生物教学中常常贯穿着达尔文提出的自然选择学说:“过度繁殖,生存竞争,遗传变异,适者生存。”这一条理论不仅适用于自然界的动植物,同样适用于我们人类。在平常的授课中,我们就可以以常见的例子来影射生命的意义在于竞争,在于进步。比如通过生物进化和生物与环境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自然界的每种生物经过漫长的进化,物竞天择,使它们对生活的环境都有一定的适应性。例如仙人掌的叶全部变成刺状,能减少水分的散失,适于在干旱的环境中生活。雷鸟羽毛的颜色可随季节发生变化,夏季是暗褐色,适应夏季森林苔藓沼泽的环境;到冬季全身羽毛变为白色,适应冬季冰天雪地的环境。竹叶虫和枯叶蝶具有与环境色彩相似的体色;菜青虫的绿色,北极狐和白熊的纯白色毛等都起保护作用;毒蛾幼虫的鲜艳色彩和花纹,蜂类的黑白相杂的颜色,瓢虫的各种斑纹等都起着警戒色的作用,这些都体现了生物适于生存的适应美。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可以教育学生怎样增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努力改变自己,适应环境。有了问题及时调适,为将来走上社会,面对更复杂的社会环境打下坚实的基础。

3、将生命教育延伸到课外实践活动中

生命教育的实践性很强的,可以通过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进行,我们可以通过让学生在课外时间通过活动体验生命的价值。珍爱生命就要从身边的人关心起,对于中学生来说,身边最亲近的人莫过于家人,但由于我们国家比较传统和保守,对家人的关心缺乏表达的方式。所以我们可以利用生物教材里丰富的教学资料让学生做一些课外功课。比如七年级下册《人体的营养》中涉及到人体缺乏各种营养成分时的病症,可以让学生做小医生,给家人诊断及开药单,通过实际行动来关心家人。还有八年级上册中《人的诞生》,我让同学们写一篇小论文《我在妈妈肚子里的十个月》,通过写作,体验生命的来之不易,懂得感恩,更加尊重生命。讲到遗传病章节的时候,可以多多讲述一些身残志坚的人,比如方舟。讲到癌症,可以让学生写写《如果我身边有一个癌症病人》。类似的题材数不胜数,运用的恰当就可以激起学生热爱生命,尊重生命,善待生命的本性。此外,还可以让学生走进社会、服务社区、珍惜环境、关爱他人、善待自己,真正做到在平常的生活中能够学会生活,理解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黄克剑教授认为“点化和润泽生命是教育之核心,是教育之本。”成功的教育就是培养每一位孩子有一颗热爱生活,热爱世界,珍爱生活,珍爱生命的心。这个生命既包括我们自己,也包括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每一朵花,每一棵草,每一个树木。有一首诗说的好,“一花一世界,一沙一乾坤”,所有的生物都有它自己的世界,所有的生物都有它的真实的生命。热爱生命,这种思想是要贯穿于整个生物教学过程中的,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下,我们的孩子才是一个真正的孩子,有一颗充满爱,知道感恩的心。

参考文献:

[1]《生物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

[2]孟昭兰主编,《普通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endprint

猜你喜欢
尊重
“尊重”主题素材解读与适用话题
尊重、理解、宽容让他重新起步
对文本解读与课堂操作四个“度”的把握
合作共学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初探
关于深入开展文化养老活动的探索与实践
寄宿制学校的班级管理更需要“以人为本”的心灵沟通
教若三“点”成线 注定别开“生”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