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萍
《历史课程标准》鼓励自主、合作、探究。探究离不开问题的提出,这就要求教师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问题意识既是有效达成初中历史新课程目标的关键,也是培养创新人才的要求。那么,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打造灵动课堂呢?
一、夯实基础知识,使学生有问题
基础知识的夯实是学生有问题的基础。据笔者调查,在初中历史课堂中,有22.3%的学生从不主动质疑,有12%的学生提出的问题没有什么价值。究其原因,是由于学生头脑中没有必备的基础知识。因此,必须夯实历史基础知识,完善知识储备。例如:在学习“抗日战争的胜利”时,我首先让学生齐读本课的学习目标,再根据目标说出本课要学习的主要史实。接着,让学生根据教材,完成问题。如:中共“七大”制定的党的政治路线……建立一个独立、民主、富强的新中国。教师建议学生在完成练习的同时,在课本上划出核心史实。学生初步感知了本课的重要史实,师生一起构建知识结构。知识结构将零散的、孤立的知识融合为一个整体,而且挖掘出了事件的内在联系,整体感知了本课的知识,为学生的质疑打下基础。最后,学生用3~5分钟记忆基础史实,并让学生再质疑。教师要让学生积累历史知识,厚积薄发,头脑中由无问题到有问题再到问题多。
二、树立批判思维,让学生敢提问
在课堂中,有37.5%的学生不敢提问题,个中原因主要是迫于教师的忽视或简单的否定。因此,要让学生敢问,教师要树立批判性思维的教学观念,要学会倾听。
首先,教师要弱化权威意识,放下架子,要把自己看成是学生学习的引领者、共同学习者,批判性分析知识所体现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为学生展示批判性思维树立榜样。要让学生做到不唯书,不唯师,大胆质疑,小心求证。
其次,教师要学会倾听,让学生敢问。教学过程不是单纯传授知识的过程,而是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质疑释疑的过程。因而,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敢想敢问。
三、训练提问技能,使学生会提问
教师要重视对学生提问技能的训练,让学生学会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首先,要指导学生善于追问,如:“如何理解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引导学生连环追问:一百多年来,应该从什么时间开始?第一次完全胜利、民族耻辱又是什么了?为什么又是个转折点呢?为什么前面都失败了,只有抗日战争取得了胜利呢?通过教给学生追问提问法,不但让学生真正理解了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这一基础知识,而且掌握了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学会了如何独立分析和思考问题。
其次,结合历史学科的自身特点,将学习历史的方法融入到教学过程中,以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比如:模仿法、觀察法、体验法、列表法,比较分析法、逆向思维法等,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层次学会提出问题,加强对学生创新思维的训练,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
四、引进评价机制,让学生爱提问
及时的、适当的鼓励性评价,不仅能让学生在课堂上大胆质疑,而且还能让学生建立自信,进而爱上思考,爱上提问。譬如:中国人民为什么能够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大多数学生认为美国投放的两颗原子弹是抗战胜利的一个原因。但是,很少提出疑问的卞超超同学不同意这一观点,他认为:没有美国的原子弹,中国同样会胜利,而且美国的原子弹让日本方圆几十里寸草不生,带来毁灭性的灾难,不能鼓励原子弹等核武器的发展。我及时表扬其思考独到,勇于质疑的精神。
总之,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要以学生有问题为抓手,做到让学生在课堂上敢问、会问和爱问。只要教师从思想上意识到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性,让问题走进课堂,历史课定会因“问题”而“灵动”起来。
(作者单位:江苏连云港市宋庄中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