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国际化视域下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7-11-15 06:57刘志
东方教育 2017年18期
关键词:高等教育国际化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刘志

摘要:高等教育国际化办学趋势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着力点,国际化视域下的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教育对象身体的在场和缺席”、“教育手段的网络时空虚实交互和无屏障”、“教育内容的隐秘渗透和多元激荡”等严峻挑战,思想引导的时空环境更加复杂化。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走出国门,具备开放、自信的战略眼光,借鉴吸收世界先进文化,做到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教育引导少数民族大学生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培养具有中国情怀、自主学习能力和跨文化视野的国际化少数民族人才。

关键词:高等教育国际化;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当代大学生对国际化办学的期待越来越高,“走出去”跨出国门求学和国外异质文化思想的“引进来”成为学习生活的新常态。高等教育国际化办学趋势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着力点,用国际化视域关照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成为一项新课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全面客观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1]这为高等教育国际化视域下的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指明了努力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具备开放、自信的战略眼光,借鉴吸收世界先进文化,做到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培养具有中国情怀、自主学习能力和跨文化视野的国际化少数民族人才。

一、国际化视域下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面临的挑战。

高等教育国际化办学面临着“走出去”和“引进来”的双重挑战,思想政治教育国际化不仅是受教育者身体上“出国离境”的在场和缺席,教育环境更面临着新媒体时代带来的信息传播“时空无屏障”和“资讯无国界”挑战,教育内容在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层面上的争夺更加直接,中西方文化渗透更为多元。

(一)出国离境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对象身体的“在场”和“缺席”困境。在全球化时代,少数民族大学生出国离境学习的人数曾逐年增多的趋势,这种现象在外语院校尤其突出,“小语种”专业学生出国率能够达到90%以上,各专业出回国时间不同,派出地区不同,即使全班整建制出国,也会分派往不同的学校,因而在少数民族学生管理方面,面临学生分散、管理难度大、思想政治教育覆盖“缺席”的困难。再如阿拉伯语、印尼语、马来语、土耳其语等专业语言对象国为典型的穆斯林国家,少数民族学生特别是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去往这些国家交换学习,一定程度上存在被“三股势力”文化渗透的安全隐患。出国离境的学习经历,使得少数民族学生面临跨地域、跨语言、跨文化的身心调整,会给学生的核心价值观和理想信念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挑战和压力。

(二)网络新媒体发展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场地的“时空虚实交互”和“信息交流无屏障”。如果说国际化办学的发展拓宽了少数民族大学生身体践行的足迹,那么智能手机的普及和互联网+移动新媒体的方兴未艾,打造了信息即时交流、思想瞬间互动的网络时空。一方面,少数民族大学生通过出国游学获取国内外资讯的机会和频率大大增加,另一方面,少数民族大学生可以足不出户,打开手机、点击链接便可接收和搜索所需的海量信息、感知多元文化。

新媒体的跨时空交流,带来即时跨文化的冲突,互联网时代信息大爆炸严重冲击着传统“灌输”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少数民族学生通过建立QQ群、微信群等,建立起彼此更加即时和紧密的跨时空有效且封闭的沟通渠道,给思想政治教育有效信息的获取带来前所未有的困难,国内外的信息在互联互通的新媒体“部落”里实现几乎是“零成本”的交换,营造出一个躲避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技术空间,甚至成为逃避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场域。

(三)多元文化的渗透带来思想政治教育的信仰危机。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的发展,西方文化渗透在高校以更加隐蔽的方式长期持续地影響着大学生的价值观念,丑化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制造种种历史虚无主义观点,煽动师生不满情绪,尤其是持有宗教信仰的少数民族大学生,成为是西方文化进行所谓“和平演变”、被各种宗教势力争取的主要对象。

跨出国门后的大学生的民族认同和家国认同更是直接受到国外各种价值观念和文化思潮的冲击,通过对少数民族学生进行西方意识形态渗透,抵制消解着国内思想政治教育成效,有的学生在思想上片面以为“西方的月亮比中国圆”,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被敌对势力同化,对党的思想教育产生抵触,对自己的发展失去信心,对社会和国家失去信任,导致信仰危机。

二、国际化视域下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策研究。

创新开展新时期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用国际化视野和新媒体意识拓宽看问题的眼界、提高工作创新能力,帮助学生全面客观地认识当下中国国情,辩证地看待国外异质文化,做到不妄自菲薄、不崇洋媚外。高校要始终坚持“民族事务无小事”的原则,高度重视少数民族学生健康成长,把妥善解决少数民族学生的实际困难和民族团结教育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各个环节,引导学生牢固树立“五个认同”、“三个离不开”理想。在具体工作中,动态辅导,精准帮扶,正面引领,促进交往交流交融。

一、严爱结合,将法制宣传教育融入思想引领之中。在传统少数民族学生思想引领过程中,存在着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和民族团结教育,而轻视法制宣传教育的现象。尤其是近年来,在“三股势力”的影响下,维护社会稳定、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树立安全底线意识尤为重要。针对少数民族大学生要做到思想政治教育和法制宣传教育“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既要做到“温情帮扶”,也要提高学生的“底线意识”;既要选树典型,发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先进典型的正面引领作用,用“正面清单”激励少数民族学生同进步、共成长,也要列出“负面清单”,对违法违纪行为进行警示通报,引导学生学法、懂法、守法,远离宗教极端思想,坚决抵制暴恐活动。endprint

要依法加强少数民族学生出入境管理,将防范和抵御宗教渗透的各项制度纳入教学、思政、留学生管理、校园保卫等各项工作之中,严格落实涉外活动、讲座报告、参加境外官方和非政府组织活动的审批报备工作,防范宗教思想向校园渗透,形成防范和育人合力。尤其是对于外语院校,学生出国留学和短期学访需求大、人数多、频次繁,为少数民族学生出入境管理带来挑战,各部门、学院要建立联动机制,做好学生日常和出入境思想政治教育指导、审核,确保取得良好的管理育人效果。

二、动态帮扶,网络新媒体“私人订制”个性化思想政治方案。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人在哪里,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就在哪里”、“要利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2]。面对少数民族大学生赴海外留学增多的现象,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性,针对不同的网络平台,为海外少数民族大学生“私人订制”个性化思想政治工作方案,实行新媒体约谈机制和宗教信仰调研,每逢放假返乡必约谈、重大时事节点必约谈、重大节日必约谈、假期返校必约谈,力争第一时间全面了解学生情况。要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感染力,辅导员、班导师等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提供新媒体工作能力,撰写转发一批有利于学生成长的有温度、有立场、有厚度的网络文化作品,以理服人,以情动人,用故事与学生互动,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同时,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提高舆情监控的预见性和针对性,将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环境作为重点筛查和管控对象,实现“一人一档”、“一人一策”实时动态化跟踪指导,了解学生在国外表现情况,善于发现微信群、微博上等不同新媒体平台反映出来的“微问题”,及时预警研判,实时与海外学生保持联系,定期了解情况,安抚情绪,遇到问题及时解决。

(三)“海外党(团)支部”,创新思想文化引领新途径。海外党支部是对出国留学少数民族大学生党员(或团员)开展思想教育和日常管理的积极探索,是创新支部组织生活、辐射影响海外学子增强中华文化认同和家国情怀的新途径。针对少数民族大学生,“海外党(团)支部”,能发挥政治思想引领、组织协调和服务指导多重作用,不仅能分析解决少数民族大学生由于背井离乡而产生的学习生活现实问题,还有助于解决因为文化差异而产生的思想波动困扰,为大学生海外成长提供思想和组织上的坚强后盾。以天津外国语大学为例,坚持“出国前重教育,留学中重联系,回国后重衔接”的海外留学生管理服务三段法,将班级、党(团)支部延展到海外,充分发挥班干部及学生骨干的作用,做好海外同学的管理组织工作;设立“海外班导师”,利用专业教师同在所在国进修或交流的便利条件,直接与海外同学进行面对面教育和交流,筑起海外学生“精神家园”。

(四)家国认同,增进意识形态和民族文化教育。美国学者本尼迪克特·安德森在《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中指出,民族是一种“想象的共同体”,是一种“心理事实”[3]。民族想象能在人们心中召唤出一种强烈的历史宿命感,“中国”、“中华民族”这样的家国认同概念潜移默化地成为大学生意识形态的一部分。然而,在少数民族大学生身上也存在着强化本民族的“想象认同”而弱化家国情怀,被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洗脑而抵触党的思想政治教育观念的情况。因此,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加大中华民族和中国传统文化认同教育的力度,在融入世界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自觉抵御外部文化冲击、传承国家和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这对中华文化了解不深的90、95后少数民族大学生尤为重要。借助高等教育国家化办学平臺,要坚持开放、交流和自信的心态,在对比和学习中“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全面客观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增强家国自豪感,引导教育少数民族大学生把自己的青春梦想融入中国梦的发展大潮中来。

参考文献:

[1][2]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 09.

[3]【美】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20.endprint

猜你喜欢
高等教育国际化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大学生就业问题
现代大学制度下非民族院校少数民族学生工作的创新方向
关于少数民族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调查研究
做好内地高校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宗教工作的几点思考
做好内地高校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宗教工作的几点思考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新媒体视域下少数民族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