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麒
基于“4321”人才培养模式艺术类专业实施途径的实践方法
周 麒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结合市场导向。建立校企合作新机制,培养技术型高校转型发展的艺术类教学改革,“4321”人才。以高质量就业为核心,建立校企合作新机制,时刻关注企业需求变化,来培养有特色和社会需求的设计类人才。真正把培养技术型高校转型发展的艺术类教学改革,“4321”人才的文章做好。
实践方法 预期效益 “4321”人才培养 应用推广价值
从研究视角看,目前我国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发展的艺术类教学改革,“4321”人才培养模式正处于起步阶段,相关研究较少,选题具有一定创新性。从研究内容看,提出要定向培养艺术类学生,区分三阶段培养模式,提升学生双重素质,确立一个核心。从研究方法上看,当前理论研究为基础,研究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结合院校所在地的区域经济特点,根据人才培养规律和学生的特点,创建新的“4321”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企业岗位需求,依托学院专业优势,目前艺术专业包括环艺、平面、工造、会展四个专业大类,如何全方位提高艺术类人才实践能力,如何满足学生专业选择,必须要有满足定向企业的人才需求。积极同企业合作,开设人才定向班培养专门人才,与传统的“订单班”相比,不在是单纯的数量取胜,企业定向班实现了人才与岗位的一对一匹配,真正让课堂与实际,实现学生与学徒、学习与就业的零距离无缝对接。
采用科学的教学体系,从理论课程、到校企阶段定向实操,在进入设计公司进行专业能力培养。三个阶段及相对独立又浑然一体,三个阶段互相支撑、相互衔接确保了人才培养过程的连续性。
不但要保证在高质量的教学下让学生取得合格、优质的学历,还要在教学的过程中以学业带动职业资格考试的学习,实现学业与职业双重提升,打造艺术设计类技术型专门人才。为学生的就业打造良好的基础, 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提升是一个系统过程,学院通过校企紧密合作,组织老师下企业学习,并将专业知识学习、专业技能培养、专业文化浸润、专业素养养成融为一体,确保了人才培养质量。
以坚持高质量就业为核心,对大四学生实行为期一年的实习、实训,并进行专业的综合应用训练,依托校企合作和分布广泛的就业基地持续更新并严格筛选优质用人企业,确保了企业定向班学生的就业层次与就业品质。
将实习、实训所积累的经验、知识运用到毕业设计及论文当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设计及论文的质量与水平,使为期一年的实践实习服务于学业,就业。
依靠“请进来,走出去”的措施组建了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请进来”就是从企业中聘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到学院来担任专职教师或实验、实训的指导教师。这些教师能将行业最新的知识与技能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及时更新专业知识,并将专业所学运用于实践。“走出去”则是鼓励现任专业教师进入合作企业兼职,或者到合作企业的生产一线带领学生进行为期三个月的顶岗实习,以积累专业实践经验。这一措施有利于工程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也有利于学院整体师资水平的提高。
目前,地方“二本”、“三本”大学的学生使用的教材几乎都是由“一本”研究型大学的专家教授编写出来的。这些教材重理论,对于培养应用型人才、服务地方经济的“二本”、“三本”院校不太适用。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大学,应该有适合自己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定位的校本教材。校本教材将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自主训练。这样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体系,同时开阔了学生的眼界,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我们的设计比赛不在局限于省内,学院多组织学生参加国内外各种设计奖项、赴国外带薪实习等一系列社会实践活动,并给予一定的奖励。这种“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体验式教育可以使得学生的视野更加开阔,也加强了他们的道德意识和为他人服务的意识,而且,大部分的同学找到了自己的人生奋斗目标,学习更加努力,生活态度也更加积极。
新世纪的人才应该具备较高科学素质和一定人文素养。人文素养对大学生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但由于学生群体日趋多元、专业分工日渐细密等等原因,很多大学生的人文素养不容乐观。事实上,大学生人文素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努力、环境的熏陶和人文教育引导。湖北工业大学工程技术学院作为一所工科院校,在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方面采取的具体措施是:一是课程主渠道的教育引导。学院在不断改善硬件设施,优化专业课程教育的同时,专门聘请知名专家教授,作为人文素养课的授课教师。学生通过专家教授的人格魅力影响,建立起积极上进的奋斗意识,并通过人文知识的学习和体悟,在潜移默化中感染心灵、陶冶情操、启迪哲理、升华精神,从而提高人文素养。
公益品格的锻炼培养。学院创新设立学生公益品格培养学分,制定《学生公益品格培养学分实施细则》,要求在校学生参与各种社会公益活动来培养健康品格。学生公益品格培养是必修课程,课外完成活动内容。本科学生在1-6学期开展,专科学生1-4学期开展。学生每学期必须完成不少于8学时的公益活动,每期按0.4学分计算。
很多学院在各专业领域都有大量的软硬件资源,传统教学模式在应用这些昂贵资源时,多以示范方式为主,无法保证教学资源在其生命周期内发挥最大价值,校企联合制教学模式将弥补这个缺陷。辅以规范的管理制度,保障各方面的利益,可以形成多赢的局面。
教学平台的搭建应该突出设计实践核心理念,“教学工厂”模式正好能很好地实现这一核心理念。以《材料与施工工艺》课程为例学校通过课程教学场所与生产场地“两位一体”的方式来建设实训基地。实训基地按室内空间布局,引入企业操作规范、现场制作流程和工艺,引入环保材料的产品,同时,在实训基地中设置讨论区,达到教学与实际融合,开展生产性实训。在“教学工厂”这一模式中,学生可以直接接触到企业当前最需要开发的实际项目,并通过专业教师“先会后懂”的教学方法以及“校本教材”的学习和实践,从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他们的职业意识和职业习惯,缩短教学与就业岗位之间的距离,使学生毕业后就能立即上岗并独立承担设计任务。
职业资格制度是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科学评价人才的一项重要制度。学生通过参加职业资格培训和考试,获得有关职业资格证书,对提升个人职业技能素养,提升就业能力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有效地将传统课堂由平面的教学形式立体化,教育资源得到合理利用。能够加强校内外的合作与交流,发挥专业教师的专长,学生能够及时获得有效的专业与创业指导,为艺术设计及其相关专业提供最佳的实训平台。通过新教学模式下的导师指导与社会项目实践结合,解决传统教育模式与社会需求逐步脱节的矛盾。
[1]胥碧.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生的艺术课程教学模式探析[J].艺术教育,2017(z4):182~183.
[2]沈燕.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机制的构建[J].教育发展研究,2015(7):49~55.
湖北工业大学工程技术学院)
本文系院级课题《艺术设计类专业“4321”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途径的研究与实践》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