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敏
民国山西农村义务教育的困境及启示
李小敏
中国社会经历过几个非常重要的转折时期,民国便是其中的一个。和其他转折时期一样,这个时期的社会存在着很大的变动。而在这个特殊的时期,所有的社会变迁和教育有着必不可分的关系。也可以说教育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对民国社会产生重要的影响。民国的农村义务教育,不仅仅具有自身内在发展的特点,而且受制于当时社会的影响和制约,所以要理清楚民国时期山西农村义务教育面临的困境和解决办法,必须理清当时社会的发展状况,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理解这一历史时期农村义务教育面临的困境及其解决办法,才能更好的透视这一段历史对我们当代人避免这样问题出现才有意义。
农村 义务教育 困境 解决办法
学校分布不平均是民国时期山西农村义务教育的一个困境。民国时期,山西的义务教育,特别是初中的学校,学校的分布相当不平衡。学校地区分布差别大,晋中、晋南晋北三大地区间的差距特别大。多方面的原因造成这种困境的发生:首先,在民国时期,山西政权出现由袁世凯、阎锡山、南京国民政府三个不同的控制时期,这样就使得教育政策在发展过程中不能始终如一,而是受不同政策的影响;其次,山西农村义务教育分布不均衡的又一个原因是受到战乱的影响,战争期间,社会动乱不堪,整个社会秩序处于杂乱无章的现状中,很多地区的教育也不可避免的受到了影响。
偏重文科,课程结构不科学使山西农村义务教育遇到了困境。民国时期山西农村义务教育的课程存在结构不科学的现象,而课程的设置对于教育的发展相当重要,而山西当时农村义务教育中对课程的安排没有计划。对于该上什么课,怎样合理的上课没有统一的要求。教学的科目多而且教学的难度大。在教学的过程中还偏重于文科,是山西农村义务教育的又一个困境。造成这种严重的不科学现象,原因有两个方面,第一,山西农村义务教育受到西方教育思想的影响,指导思想不明确,存在一定的复杂性;第二,教育目标模糊。民国时期以来,我国虽然经历了三次学制变革,但在变革中并没有确立明确的教育目标,没有教育目标,老师教学的目的是什么就不清楚。
没有好的老师,是山西农村义务教育方面的又一个瓶颈。民国时期,山西农村的师资力量相对来说较薄弱,而师资力量对教育的影响很重要,这就造成了当时山西教育理念等方面的不足,正如陶行知写到:“现今青年人所不肯努为求学的缘故,是由于学校里缺少学问上熏陶和督促的力量,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方法是找到好学的教员①”。民国时,农村的教师在教育理念和专业化方面都很吃力,整个教师队伍的质量差,专业素养低。在山西农村义务教育中,教师力量之所以薄弱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地方教育上教育目标不明确的状况,在教育的过程中,老师不知道自己怎么讲课,讲课的目的是什么。其次,对于义务教育初中方面老师的任教,到底什么样子的老师才能教学,他们应该具备哪些素质。应该教给学生哪些东西这些都没有明确的标准。那么来源就会变得复杂,专业水平就显得参差不齐。
民国时期,山西农村义务教育所需要的钱比较紧缺,教学所需要设备更新受制。从整体来,山西农村义务教育所需要的钱十分紧张,很多学校因为没有钱不能买好的设备。尤其在初中阶段比较明显。致使农村义务教育中特别是中学,教育所需要的钱更是非常紧缺,牵制了义务教育的有效发展。是什么原因造成经费如此紧张呢?首先当之无愧是经济。经济薄弱,那么政府收入就不高,政府收入不高投入到教育上的钱就不多。而那个时候山西农村义务教育所需要的钱主要来自于政府;此外,社会动乱,山西省受其影响,经济发展落后使能够投入到教育中的钱非常有限。
综上来看,民国时期山西农村义务教育面对着多个困境。既有学校自身的原因,也有政府的原因。因为民国是一个转折时期,这个时期整个社会都存在着不稳定的现象。处在社会转型的时代背景下,教育的外部环境就不稳定,这些问题不可避免。就教育内部来看,最主要的还是教育的指导思想的不明确,教育的目标不清晰,教学用具等设备不全面,不能对农村义务教育的实践活动进行科学有效的指导。
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规划当中提到的开篇之句,就是“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一直以来,这句话就是我国教育领域坚持的一贯准则,国家的强盛富强,必须先从教育入手。上文提到,在山西教育优先的指导下,在阎锡山的重视下,创建条件的促进教育发展。那么在当下,我国经济取得重大的发展,那么教育也要相应的得到发展。然而事实上,教育的发展却不进人如意。硕大的国内生产总值相比,国家对教育的支持虽然在不断提升但是还是显得尤为不足。通过分析民国时山西政府对待教育出现的问题而采取的措施,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启示:当今社会发展时代进步。教育要培养人才,发掘人才为社会所用,为国家发展所用。教育跟不上,就会影响到经济和政治,影响到国家发展。所以我们必须重视起来,优先发展教育。要比民国时期教育优先的指导思想更加具体,更加落到实处,从而再次避免当时出现的问题。
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要建立正确合理的质量保证机制这对于教育的发展至关重要。民国时期,就强调一个好老师的重要性。由于农村经济不好其他条件都差,很多有文化、有思想、有新技术的老师不愿意去农村去。归根结底,就是各方面保障机制不完善。所以要不断规范教师的保障机制,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让更多的专业老师愿意走到农村去,愿意去基层奋斗。教育发展的核心因素之一就是师资力量的提高,现在我们必须要重视教育,不断建立完善的教师队伍管理机制,全面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只有这样才能避免问题,获得更好的发展。
教育平等和教育普及越来越受到人民的关注,只有平等了大家才会安心的去接受教育避免问题的发生。民国时期虽然受到经济政治等多方面的影响,但是在能力范围内都特别重视教育的教育平等和公平。这和如今我们在教育上面对的问题如出一辙。有些地区各方面条件特别差。很对孩子得不到良好的教育。教育不平等的现象形势严峻。很多农村的孩子很小就辍学。为了避免这些现象发生,社会上要多关注义务教育,把更多的资金和条件给创造出来。不管是哪里的孩子都能有机会有条件去上学;学校里,要对基础设备进行定期的更换,对每一个孩子都平等对待。加大教育的公平和普及力度需要多方面的配合,有一方有疏忽,都会给教育的平等和普及带来困难。
只有给老师好的保障,让更多的老师变成好老师这才能避免问题的出现。民国政府在重视义务教育的同时,也十分注重义务教育师资的培养与管理,为了提高义务教育的质量,政府给老师更多的保障,使得他们都愿意为教育奉献自己。当代,要求我们要学习民国时期义务教育在经费问题上的解决办法,制定严格的规定,把钱及时发给老师让他们安心。保证在教育的过程中有足够的钱来满足他们的各项需要。明确规定用于提高义务教育的钱在国家财政中的比重要不断提高,加大对其的保障力度,监督这些钱是不是用到对的地方。确保收到良好的效果,要做到义务教育的教育经费从筹措到管理和使用都实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并且还要加大执法的操作性,加大执法的力度,这样才能切实保证义务教育的经费得到充分的利用,提高其效率。进入新时期,我国的有关部门对义务教育予以重视的同时,也在不断的完善、修正各类法案、政策。如若国家不重视教育的优先发展,对教育经费的投入不足,那么我国的教育质量也将不高,国民素质也得不到有效的提升,更别说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了。因而,我国必须重视教育,尤其是要运用法制保障教育经费,进而提高我们的师资力量避免问题的发生。
综上所述,对民国时期山西的义务教育的问题进行深入剖析,我们可知,民国时期山西农村的义务教育所面临的困境,虽然当时政府采取了一些措施但是效果不明显。我们发现山西农村义务教育存在的困境与当时山西的经济、政治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教育深受经济政治的影响,同时它又影响着山西的政治和经济。在我们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教育越来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今,我国正处在改革发展的攻坚阶段,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人民物质文化需求的日益提高,在教育上,人们都渴望渴望受到更加公平、更加优质的教育。很多家长都会孩子寻求更好的接受教育的机会。我国关于教育的普及和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道路充满了荆棘和挑战。从了解民国山西发展义务教育面临困境中,我们能够发现如今我国的教育依然有很多方面可以借鉴山西民国时期的义务教育,充分吸取其精华部分为当下的教育服务,办出令人民满意的教育。
注释:
①新教育评论狂:《新教育评论》第12期,北平;新教育评论社1926年3月,第17页.
[1]任月忠.山西义务教育之路[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10:7~20.
[2]李东福,等.山西教育史[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0:400~586.
[3]田正平,等.世纪之理想—中国近代义务教育研究[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50~60.
[4]阎锡山.山西用民政治大纲[Z].六政考核处,1928.
[5]山西六政考核处.人民须知[Z].六政考核处,1919.
[6]熊贤君.千秋基业—中国近代义务教育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99~103.
[7]黄述连.最近考察山西义务教育年鉴[M].义务教育特刊汇编.
[8]进山中学.太原进山中学复业小紀二[Z].1923-1924:65.
天水师范学院历史文化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