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西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网络道德教育的思考

2017-11-15 03:00周天成
长江丛刊 2017年34期
关键词:道德教育道德思想

周天成

对西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网络道德教育的思考

周天成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对人们的生产生活产生较大的影响。同时,网络这把“双刃剑”也带来了不同程度的社会问题,尤其是在高校学生的网络道德行为方面。因此,西藏地区的各大高校应采取相应措施,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中网道德教育力度,与我国目前教育改革要求相符合。本文将对目前大学生网络道德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对加强高校网络道德教育的措施加以阐述。

西藏地区 思想政治教育 网络道德教育

一、前言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已经逐渐融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当中,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同时,网络时代背景下的教学资源更加丰富,能够充分满足教师和学生对此方面的需求。但是网络所具备的开放性和互动性特点,也使得学生由于对网络的理解和利用不当,对自身的人格塑造以及身心健康发展产生较大的不利影响。因此,高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网络道德教育势在必行。

二、目前大学生网络道德存在的问题

网络属于信息资源平台,能够为人们展示出更多的理论研究成果。但是,其在具备较强的信息共享性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弊端。在西藏各高校中,由于经济发展速度较为缓慢,信息较为闭塞,因此,大学生通常喜欢在网上进行信息的搜索,获取各方面的最新消息。同时,大学生也是理论研究的主要力量,其在理论、论文著作等方面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其中存在着诸多网络道德方面的问题,影响着大学生的身心发展和社会和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剽窃他人成果,侵犯知识产权

网络平台中具有较强的开放性,并且其中存在着大量的信息资源,部分大学生利用网络进行论文的研究和发表,实现自身的文学价值。但网路道德问题也由此产生,部分大学生利用网络中的“复制、粘贴”功能,将他人的理论研究不加任何修改或者稍加修改变成自己的作业,这种抄袭、剽窃的行为将会使人脑产生松懈或者机械思维,对网络信息产生较大的依赖。同时,这种行为也严重的侵害了作者的知识产权,对网络道德产生较大的不利影响。高校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为社会培养出更多拥有健全人格和高素质的人才,网络存在的意义也是能够提升和丰富人们的知识体系,这种抄袭、剽窃的方式会使大学生的思想逐渐僵化,对自身的思想和成长毫无益处的同时,也对他人的知识产权造成了侵害。

(二)沉溺网络游戏和聊天

目前,在网络时代背景下,通信工具成为人们之间交流的“新宠”,高校大学生之间的沟通几乎也是通过QQ、微信等社交软件完成的。但是,有些大学生对网络聊天和游戏把握不好“度”,逐渐热衷和沉迷其中,无法自拔,对自身的学习和身体都产生了极大的不利影响。这主要是由于网络具有较强的隐蔽性和自由性,没有现实生活中环境的限制和管制,在现实生活中沉默寡言的学生,到了网络中摇身一变,成为了穿梭于多个微信群之间的“活跃份子”。网络环境不像现实生活中那样的以貌取人,因此大部分大学生通常愿意在网络中倾诉自己的心声,在网络聊天和游戏中找到自己的知音。但是,网络中也充斥着现实社会中没有的暴力和杀气,网络游戏中经常存在着刺激、惊险、暴力的色彩,只要玩家不断的充值网银购买武器和装备,就会在游戏中所向披靡,致使许多大学生彻底沉浸在网络游戏当中无法自拔,对学业和身体都产生了双重危害[1]。

(三)破坏网络秩序

在人民网对北京网媒协会会长闵大洪先生的采访中得知,破坏网络秩序的行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制作或者传播色情淫秽信息,侵犯他人肖像权、隐私权等合法权利,散布虚假信息和谣言以及网络诈骗等。这些都将会对网络秩序产生不良影响,而且还有可能对社会的稳定和谐构成严重的威胁。网络具有较强的参与性和互动性,广大网民群众都可以积极参与其中,将自己的原创作品在网络中发布或者将他人的优秀作品进行转发。大学生同样属于网络社会中的组成部分,他们具有较高的知识水平和较强的计算机操作技能。但是,部分大学生由于在网络中缺乏自制力和道德素质,因此在互联网传播的背景下,经常会进行上述几方面破坏网络秩序的行为,进而对社会和网络环境造成不良影响。

(四)传播虚假网络信息

目前,网络中具有较强的自由性和虚拟性,实名制上网还没有得到普及,只是对某些大型游戏为了防止沉迷使用了实名制登录方式。在此背景下,部分大学生为了彰显个性或者单纯的为了恶作剧,在网络中散布虚假信息,引起网民的恐慌。同时,在网络中大学生通常没有将自己的真实信息进行填写,导致在责任的追溯时难以找到信息发布的主体。这种网络的“虚拟性”也导致了网民之间互相不信任,这也从侧面反映出目前我国各高校大学生的道德水平较低,对网络环境中的无形监管没有充分的认识,进而从事弄虚作假等行为,逃避道德和法律的监控[2]。

三、网络道德问题对大学生产生的危害

网络所具备的开放和自由特性能够为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提供一个丰富多彩的环境,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但是,这也同样助长了部分学生的侥幸心理,一些大学生存在较强的网络道德问题,经常从事违反网络道德的行为,甚至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同时,这也成为了一个饱受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学校应加强注重力度,切实认识到网络道德问题给大学生带来的危害。

(一)不利于身心健康发展

部分大学生在从事网络道德失范行为之后,会在感官和心理上得到极大的满足,并且对这种满足感逐渐产生依赖。在身体上的表现为疲乏无力,情绪低落。同时,大学生在进行网络道德失范行为之后,大脑处于高度兴奋状态,这将十分容易引发焦虑症、心血管疾病等,使其身体受到严重的不利影响。其次,部分学生不能够清楚的认识到自身所从事的行为是违背网络道德的,并且沉浸在此快感当中无法自拔,在日常学习中出现注意力不集中,思想容易动摇,迷恋各种色情暴力内容等现象。在行为方面,容易发生较为偏激的行为,对他人进行恶意谩骂和侮辱,社会道德感严重缺失,人格较为冷漠、见死不救等,对身心发展产生极大危害。

(二)不利于人格正常发展

相关调查研究表明,人格形成与社会环境的影响息息相关。大学生正处于身心和人格发展的阶段,在当今网络环境背景下,网络对其人格的正常发展起着较大作用。处于文明、健康的网络环境中,大学生的人格将会得到正常发展,而低俗、杂乱的网络环境将会使大学生发生人格扭曲的问题。在网络虚拟的环境中,大学生的个性将能够得到充分发挥,在言论、行为等方面不受约束,这是在现实生活中所不能够实现的。这种线上线下不同的道德原则,将会使大学生的道德认知模糊、情感淡薄以及诚信缺失。使其在网络空间中精神极度振奋,能够编造出各种信息,沉浸在聊天和游戏的快感当中。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又变得十分萎靡消沉,对于身边的人和事都漠不关心,对于人生理想和目标上比较迷茫,线上线下判若两人,长此以往将会造成人格分裂,不利于人格的正常发展[3]。

四、加强高校网络道德教育的措施

(一)创新教育管理方法

高校要想实现对学生更好的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需要加强对互联网技术与课堂教学的融合。打破传统的教育工作中的单纯的以老师教课为基础的教学方式,要充分与现代化互联网技术相结合,使教育工作方式更加丰富。首先,严禁采用条条框框对学生进行思想和行为上的硬性束缚,这样的教学方法过于死板生硬,容易使学生产生叛逆心理,失去对学习的兴趣。因此,教育工作人员在进行对学生的教育管理过程中,要加强互联网技术的融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使学生能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学习。学校也应建立奖惩责任制度,教育工作人员要做到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原则,认真履行学校所做的一切规定,学校对于表现良好的教育工作人员要给予奖励,对于违反学校规章制度,给学校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教育带来不利影响的教育工作人员要给予严厉的惩罚,以此来提高教育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同时,也提醒教育工作人员一定要对自己的工作认真负责,不能有丝毫的马虎。

(二)完善教育工作制度

在对高校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传统的教育工作制度中条条框框众多,严重的束缚着学生的开放性思维和动手实践能力,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与国家提倡的培养综合型学生的教育目标相背离。因此,高校应结合互联网思维,适应当代学生教育发展的需求,制定完善新型教育工作制度,使其与互联网的时代背景相适应,教育工作制度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方面是行政教育工作制度上的创新,高校要对自身教学活动的本质有良好的把握。另一方面是学术教育工作制度上的创新,学习可以建立课外研究学分制,鼓励学生积极利用互联网进行学术方面的科学研究实验。

(三)净化校园思政环境,提高教育工作人员对互联网应用的认识

要想贯彻落实对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要从两个方面落实,即净化校园网络环境和提高教育人员对互联网在教育教学中应用的认识。一方面,净化校园思政氛围方面。高校学生一般都喜欢利用微信、微博等网络进行谈论社会热点或者八卦新闻,因此学校一定要关注学生的舆论情况,对学生进行正确的舆论指引,净化校园的思想政治氛围。另一方面,提高教育工作人员对互联网应用的认识。在目前互联网时代的大背景下,教学工作也要与互联网相融合,应重视互联网在高校思想政治中起到的重大作用,积极将互联网思维与实际课堂实践相结合,使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得到显著的增强[4]。

(四)促进高校网络道德教育的线上线下交流

目前,西藏地区的各大高校个人电脑与校园网已经基本得到普及,因此学校可以在此条件下进行因势利导,利用开展各种各样网络活动的方式,与大学生进行线上线下的互动交流,这同样也是促进高校网络道德教育的行之有效方法。首先,学校可以开展以“文明上网”为主题的网络活动,通过演讲、演出以及朗诵等多种形式,使学生能够真正意识到网络存在的意义,感受到文明上网的宗旨。其次,学校还可以邀请相关专家和学者到学校来针对网络道德教育开展讲座和座谈会,运用具体的实际案例,使学生能够受到感悟,对自己的网络行为进行严格要求。此外,高校还可以开展MV制作、软件编程大赛、网页制作大赛等活动,营造出一种积极良好的网络文化氛围,使学生能够对网络资源和社会资源进行良好充分的利用,进而提升学生的网络道德水平。

五、结语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人们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求也越来越高,网络时代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与挑战。但是这种挑战也能够给高校带来发展的机遇,使高校能够快速结合互联网的发展与学生的精神文化需求,使学生自身的网络道德水平得到显著的增长。

[1]赵万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马克思主义“需要”论的几点思考——兼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401):74~76.

[2]王渊.基于科技伦理视角的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模式研究[D].武汉:中国地质大学,2013.

[3]寇荣.完善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思考(以保定学院为例)[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1.

[4]林俊.网络环境对艺术院校大学生思想道德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武汉:武汉音乐学院,2014.

西藏警官高等专科学校)

本文系“微”网络时代下的我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再研究课题论文。

猜你喜欢
道德教育道德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中小学信息道德教育研究二十年:回顾与展望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思想与“剑”
以“道德教育”为主线的学校德育研究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德性培养:道德教育的应然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