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教育媒体的多样化

2017-11-15 03:35李宜冰
长江丛刊 2017年33期
关键词:平板广播电脑

李宜冰

一、当下日本媒体环境

据NHK广播文化研究所在2014年6月进行的日本全国个人收视率调查显示,全国7岁以上的男女每天收看电视的时间为3小时43分钟(平均每周),这一数字10年间未有较大变化,但与其它媒体相比,依旧具有压倒性优势。单从收视年龄层来看,30岁以下的年轻人的收看时间呈下降趋势,然而因国民中老年人收听比例的增加,电视的高收视率才得以维持[1]。根据总务省在2013年11月到12月间对全国13岁到69岁的国民调查显示,智能手机的使用占52.8%,普通手机为51%,平板使用率为15%,其中智能手机和平板的利用率在稳步上升[2]。由于网络的普及,无论是智能还是普通手机,均可在行动中获取信息,所以近年来年轻人已经不再通过传统媒体获取信息,换而从各种移动终端获取。

日本NHK广播文化研究所2012年8月对“中学生和高中生的生活和意识”的调查内容中将2002年与2012年情况比较,结果发现所举的5个选项中,电脑、手机、游戏机、私人房间的拥有率有所增加,而电视持有率相对减少。因为现在的手机不但拥有通话•短信功能,还可以实现电脑拥有的信息检索、视频、看电视、博客交谈等功能,可以说“手机一部知天下”[3]。

二、日本学校的媒体环境

那么,作为教育场所的学校对媒体器材的利用情况是什么样的呢? 据2013年NHK广播文化研究所进行的以全国小学老师为对象的调查显示,教师授课所用的“数码相机,数码摄像机,电脑”约占9成,“电视,录像重放机”约占8成,”“投影仪”约占7成。另外,互联网也有大约8成的使用率。从利用频率看的话,1个月使用1-3回以上的媒体机器中,“数码相机,数码摄像机”使用频率最高,为62%;其次为“电脑”,为59%,最后是“电视机”,为42%。另电子黑板的使用率为43%,移动终端的使用率为12%。但在今后上课时想要利用的媒体中,电子黑板占59%,移动终端占54%,分别占据前两位,预计他们今后的利用率会逐渐提高[4]。

三、日本学校媒体普及的背景

(一)传统教育媒体

截至20世纪50年代为止,收音机、照片、唱片、教育用电影等为代表性媒体。在视听教学、广播教育的研究开始盛行时期,埃德加∙桑坦德的「经验的圆锥形」(1975)给日本的研究人员带来了很深的影响。桑坦德根据多种教育媒体的活用,灵活利用了图中所示圆锥的上升方向和下降方向,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20世纪60-70年代可以称之为电视时代。不仅每个教室都配备了电视机,就连学校广播节目的广播时间也在增加。到了1975年全国小学范围内平均每间教室配备一台电视,电视已经成为了教室的常用设备。而且,在小学,NHK的电视广播利用率也超过9成。广播教育研究逐步推进。可以说亲身体验思考和探究的过程,掌握试听能力的“生动、完整、连续”这样一种教育观念也逐渐蔓延[5]。不仅在学校能看到面向孩子的教育电视节目,在家里、甚至早晨、傍晚、暑假等长期休假也都能看到此类节目。

在这个时代,作为学校广泛使用的媒体机器—投影机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幻灯片内容主要为教师自己制作。

20世纪80年代可以称作“录像机普及的时代”。迄今为止教师主要是利用电视指导学生学习,无法实现提前预习或者复习,但录像机却解决了这一难题。由于录像机的巨大存储功能,可以根据需求进行调整,特别是初•高中的专科教员进行现场录像后可循环播放。

20世纪90年代被称为“电脑时代”。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电脑以高中,初中,小学的顺序逐步普及。日本初中和高中在1994年、小学在1998年相继实现了电脑百分之百的普及率。最初电脑只能处理文本,但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多媒体电脑逐步优化,无论是文字情报的声音、还是画像都可以得到相应处理,对应CD—ROM和DVD。教师自己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编程序做教材,由此市面上销售的教育用软件及教育游戏也被引入学校与家庭[6]。

进入21世纪后,学校的电脑逐步实现网络化。1999年日本政府出台千禧年项目“实现教育信息化”;2002年,几乎全国所有小学、初中、高中实现了网络连接。此时实物投影机的利用率也逐渐加大,学生们可以在教室内清楚地看到各类“实物”,让教学更显生动,活泼。

到了2010年,电子黑板开始普及。电子黑板不仅可以显示电脑和DVD的影像,老师和学生们还可以通过其触摸屏实现放大、写字、保存画面等功能。在“教育信息化”的畅想下,电子黑板与数字教材都被逐步引入学校。

(二)教育媒体的新潮流

1、平板终端

首先从平板终端来看,如上所述,在2013年时小学教师授课时平板终端使用率达到12%,儿童使用率达到2%。虽然导入形态各异,但已开始了平板终端的使用。虽然利用平板终端的“参入学习”很多,但“个别学习”的利用也不少。例如:国语的汉字练习和计算机的计算练习方面,孩子们可按照自己的步骤学习;教师则可一边确认学生学习情况一边进行指导;理科与社会科教学则主要为探讨式教学模式;体育与音乐等实践科目,则可以不断回顾教学时拍摄的影像,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作品创作,发挥合作学习的优势。

平板终端所谓的单体就是只能使用拍照功能及事先安装的各类应用软件,但如有网络的话便可在电子黑板上转送各自的画像、翻看云保存中的数据。由于平板方便操作、便于携带的特点,大大增加了学习的机动性。

2、数字式教科书

数字式教科书被分类为“教师专用数字式教科书”与“学生专用数字式教科书”两类。迄今为止教科书从所谓的纸质媒介变成了数码媒介,不仅能处理文字信息、还能处理声音和影像等多媒体的数码媒介,无疑意义重大。虽被命名为教科书,并非为通过文部省审定的教科书;同时此类教科书因开发成本较高,所以不能免费发放,只能团体自行购买。

3、慕课

MOOCS为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的简称,意为大规模在线讲座。2012年美国Cousera,Udacity,edX三大服务的开始开启MOOCS的大门。2013年日本东京大学参加Cousera,京都大学参加edX;但因服务商均为美企,所以内容为英文。日本一般社团法人日本公开在线(简称JMOOC)成立于2013年,2014年4月正式在“gacco”“OpenLearning、Japan”、“OUJMOOC”三个同心软件平台开始运营服务。这种讲座同迄今为止的教育服务不同的是它基本不需要花钱就可以听课,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进行数周的阶段性课程学习。如果说MOOCS是高中教育的中心,那么Khan Academy就是初•中等教育的福音。但此种服务基本是以家庭中学习者的视听为制作前提,鲜有学校课程事例。[7]

由于互联网的使用从1996年开始NHK学校广播节目组公开了自己的节目主页。当初只有面向高年级的环境教育节目《我们只有一个地球》,2000年开始经过6年精心策划,开始着手开发NHK数字教材,除保留以往的“一对多教育”模式外,还创造出通过数字教材的“一对一教育”来应对每个孩子的兴趣爱好。此类教材多以故事为动机,使以往很难直接体验的现场通过多媒体实现间接体验,可以说这是公共广播与自由探索的“构成主义方法论”的最佳结合。

2001年NHK公开了NHK数字媒体教材,并于2011年开始统一并更名为“NHK for School”。作为门户网站不仅包含了学校广播节目、NHK数字教材还设立如下服务区:

(1)“节目组内容区”:观看广播后节目组的内容摘要,试听SIMD流指令扩展,播放特定场景及实现指定时间播放,自由添加字幕。

(2)“剪辑区”:节目组相关1~2分的短视频。

(3)“教材区”:面向儿童的节目组相关资料或教材集,与学习内容对应的游戏或问题等。

(4)“教师功能区”:利用节目组的教学方案,教学方案为基础的进度表等。

根据学习环境的变化,不仅提供节目和联动的教学内容,节目形式和内容也发生变化。迄今为止学校广播节目组面向小学播放时间为15分钟,初高中播放时间为20分钟。但从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开始初高中节目调整为10分钟,2010年起小学广播也陆续调整为10分钟。这主要是因为教室媒体环境趋向多元化,可供选择媒体教材增多。同时新兴数字教材的加入也大大冲击了以往的节目。为了不让其他节目叫停,NHK电台下大功夫转换节目形式。例如,小学理科节目系列停止以往的“故事性录制”改为“片段性录制”;同时在节目的最后提出设问扩大节目的跟踪率。从1935年的NHK广播到全国校放送,NHK大约走过了80年的历程,如何与新时代接轨已是NHK教育节目组必须考虑的新问题,但无论怎么变,其节目制作的中心思想没有变化即“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在感受中学习”。

[1]赤堀侃司.平板与纸张的比较——平板时代的教育[M].Jimhouse,2014.

[2]堀江固功,浅野孝夫.教育技术的原理及方法[C].日本放送教育协会,1998.

[3]教育放送研究会.教育广播75年的轨迹[C].日本放送教育协会,2012.

[4]日本放送協会.学校放松25年的历程[C].日本放送教育协会,1960.

[5]西本三十二.视听教育-磁带[C].日本放送教育协会,1957.

[6]山内祐平.数字教材的教育学[M].东京:东京大学出版社,2010.

[7]全国放送教育研究会連盟日本放送教育学会.放送教育的50年―历程及展望[C].日本放送教育协会,1986.

猜你喜欢
平板广播电脑
电脑节来了
电脑能够自己思考吗?
属于你的平板电脑
出彩的立体声及丰富的画面层次 华为|平板M6
周二广播电视
周三广播电视
周二广播电视
周四广播电视
10%平板电脑市场销量下滑
电脑子变学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