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丽娜
(内蒙古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内蒙古 包头 014010)
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第一部少数民族题材的影片《内蒙人民的胜利》发行,这部影片以内蒙古为故事背景地,由蒙古族演员出演,这部影片也成为内蒙古电影的开山之作。所谓内蒙古少数民族题材影片主要是指中国蒙古族题材的影片,在其发展初期,影片存在主体民族代少数民族言说的特征,一方面,内蒙古本土的创作演绎团队力量还比较薄弱,在很大程度上有意识地延续着中国汉文化传统中的创作思想;另一方面,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民族大融合的背景下,少数民族题材影片成为民族融合政策的重要载体,具有较强的政治色彩,缺乏独立展现民族文化的空间。尽管如此,在新中国成立之初的一段时间内,内蒙古少数民族题材影片中也不乏流传至今的优秀作品,如《草原晨曲》《阿丽玛》等。在经历了数十年的积淀后,内蒙古电影事业乘改革开放的春风掀起了发展的浪潮,许多内蒙古少数民族题材的影片逐渐迈出了民族大融合的叙事框架,也开始构建少数民族自身的叙事模式,虽然未能彻底摆脱主流汉文化的影响,但也创作出了《黑骏马》等具有鲜明蒙古族民族性并走向世界的影片。随着中国当代电影的整体发展,到20世纪末21世纪初,内蒙古少数民族题材的影片获得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在影片创作过程中,电影人不仅尽情呈现内蒙古独特而美丽的自然景观,还将马作为重要的少数民族元素加以凸显,更为重要的是在这一时期的影片中,蒙古族的历史文化、民风民俗及思想信仰被更多地体现在内蒙古少数民族题材影片的创制过程中,使其展现出独具特色的民族魅力,《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季风中的马》《鄂尔多斯风暴》等影片都受到了评论界的关注。近年来,内蒙古少数民族题材影片更是将蒙古族的游牧文化与生态批判相结合,这一借助少数民族题材影片亲近自然的天然优势的探索无疑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使内蒙古少数民族题材影片的审美价值进一步得到提升和拓展。[1]
总的来说,从数量和质量层面观之,内蒙古少数民族题材影片在全国少数民族影片中均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是中国少数民族题材影片的主要产地,同时内蒙古电影的发展速度也一直处于全国少数民族题材影片发展的前列。发行内蒙古电影的主阵地内蒙古电影制片厂成立于1958年,在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中,已发行了近百部影片,在坚持独立创作的同时,内蒙古制片厂还积极开展对外合作,为现代化和市场化趋势下的内蒙古少数民族题材影片的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这也使越来越多的各民族的电影人参与到了内蒙古少数民族题材影片的拍摄之中。可以说,内蒙古少数民族题材影片不仅为中国少数民族影片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为中国电影带来了“民族风”,同时也具有不俗的艺术价值。影片《季风中的马》荣获夏威夷国际电影节亚洲电影奖,《月光下的小屋》荣获印度国际儿童电影节最佳故事片奖,《东归英雄传》荣获中国电影金鸡奖评委特别奖,《图雅的婚事》荣获柏林电影节最佳影片金熊奖和独立精神奖,《狼图腾》荣获金鸡奖最佳影片奖等。[2]本文将立足以内蒙古为背景的少数民族题材影片,以《草原晨曲》《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嘎达梅林》《图雅的婚事》《狼图腾》《季风中的马》等优秀影片为主要研究范本,从自然生态、人文生态及人与自然的关系三个层面进行研究,呈现内蒙古的自然环境和蒙古族的民风民俗及游牧文化,探析内蒙古少数民族题材影片中的生命意识。
在内蒙古少数民族题材的影片中,对于一望无际、绿草遍野的内蒙古草原风光的呈现自然必不可少,在草原这一独立的生态系统中,牧民们逐渐构建起了自身的游牧文化,他们的民风民俗和思想信仰都依托草原而存在,这进一步加重了自然生态在内蒙古少数民族题材影片中的分量。[3]
影片《草原晨曲》于1959年出品,以牧民胡合一家的微观视角讲述了二十多年间内蒙古乌兰察布草原上的时代变革,而这一变革正是围绕着乌兰察布草原上自然生态的变化加以呈现的。在新中国成立前,乌兰察布当地的汉奸官布与日本侵略者相互勾结,用竭泽而渔的方式开采乌兰察布草原下的矿产,使整片草原面临着毁灭的危机,当时的草原几乎寸草不生,草原的上空也受到矿产过度开采的影响而不见天日,在灰色的天空和破败的草原中胡合等牧民的生活状况可想而知。他们失去的不仅是美丽的自然环境,还在被毁坏殆尽的草原生态中面临着生存的危机。新中国成立后,乌兰察布草原的自然生态焕然一新,在停止破坏性开采后,草地上逐渐长出了绿草,天空也迎来了“蓝色”的回归,在辽阔无际的内蒙古草原上再次出现了牧民们策马奔腾的身影。这部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影片通过新旧中国时期内蒙古草原自然生态的对比呈现,展示了新中国成立后民族大融合和社会大发展的胜景。1998年,影片《一代天骄成吉思汗》上映,这部影片又名《成吉思汗和他的母亲》,被认为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少数民族题材影片中的代表作,影片呈现了被誉为一代天骄的成吉思汗统一草原各部的历程,影片曾荣获华表奖优秀故事片奖、美国费城国际电影节金奖。在这部蒙古族历史题材的影片中,从成吉思汗的出生到幼年艰难的成长历程,再到成年后夺回乞颜部汗位,直至统一整个蒙古草原,都少不了征战场面的呈现,而在辽阔草原上的大战场景也成为影片重要的观影亮点,使观众在领略草原战场的悲壮之美的同时,感受到了马背民族独特的风情与胸怀。
黑格尔曾在自己的论著中阐释过人文生态与自然生态之间的关联,他认为地理基础是催生民族精神的自然力量,某一地域的自然类型与生活在其中的民众的性格具有密切的联系。也就是说,自然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民族性格的形成。正所谓“逐水草而居”,蒙古族牧民没有固定的居住场所,依靠水草来放牧生活,生活条件十分艰苦,可能时刻面临着大自然恶劣气候和异常天气的威胁;同时在远离城市乡村的壮美原野生活中,蒙古族牧民的生活也十分自由奔放,这种自然生态也就塑造了蒙古族的民族性情,在内蒙古少数民族题材影片中草原上的蒙古族群呈现出豪放而坚忍的人文生态特征。
上映于2002年的蒙古族历史题材影片《嘎达梅林》由导演冯小宁执导、鄂布斯等人主演,是以20世纪上半叶蒙古族战斗英雄嘎达梅林的真实经历为原型,以蒙古族著名的叙事长诗为基础进行的改编再创作。影片《嘎达梅林》中,嘎达梅林名为嘎达,因在刺客刀下救下了王爷而被封为“梅林”,重情重义的嘎达梅林不仅效忠于王爷,而且还对恋人十分专一、对朋友十分讲义气。在军阀横行的年代,王爷与军阀沆瀣一气割让草原,用武力将牧民强制赶出他们赖以生存的草原,看到流离失所的牧民,嘎达梅林闯入王府为民请命,却被关入大牢。被关入牢中的嘎达梅林并没有屈从于军阀和王爷的权势之下,而是在挚友相救后勇敢地走出大牢、扛起了起义的大旗。虽然嘎达梅林最终在起义中英勇就义,但他却拯救了包括自己妻子牡丹在内的许多妇孺,给草原留下了生存的希望。正如嘎达梅林在就义前对妻子所言:“草原只要有女人和孩子在,就有希望。”在这部影片中,嘎达梅林是一个重情重义、豪气万丈的铁汉子形象,为了草原和牧民,嘎达梅林甘愿放弃荣耀的地位和幸福的生活,带领牧民们起义反抗压迫,在重重战场厮杀的恢宏场景中,豪迈的气息油然而生。
在内蒙古少数民族题材影片中,有如上文所述的《嘎达梅林》一般赞美英雄的影片,如果说在这类影片中所凸显的人文生态是“豪迈”,那么在歌颂女性的重要影片中观众能感受到的便是“坚忍”。影片《图雅的婚事》就讲述了一个蒙古族女性坚忍生活的故事,由导演王全安执导、余男等人主演,于2007年上映后便荣获第57届柏林电影节独立精神奖、最佳影片金熊奖;第43届美国芝加哥国际电影节评委会特别大奖;第8届华语电影传媒大奖最佳影片等国内外知名奖项。《图雅的婚事》源自一个关于嫁夫养夫的传说,导演王全安曾表示:“在这部影片中他不想用道德的标准去探讨任何一个人物形象,而蒙古族可以借胆让我放肆一下。”影片中的图雅与丈夫巴特尔在一片干旱的草场上辛勤地劳动,育有两个孩子的图雅和巴特尔虽然生活拮据却幸福充实,然而一次打井过程中的意外使巴特尔终身残疾,繁重的劳作也使图雅患上了严重的腰肌劳损,倔强而坚忍的图雅为了生计,决定再嫁他人并共同照顾丈夫和孩子。曾经的同学宝力尔娶了图雅,并将巴特尔安排在福利院中,与图雅和孩子来到城市中生活,然而这段婚姻却因巴特尔的自杀未遂告终,离婚后的图雅带着巴特尔和孩子重新回到干旱的草原艰苦度日;视图雅为救命恩人的森格向图雅求婚,并同意在草原上与图雅、巴特尔及孩子们共同生活,影片并没有呈现图雅与森格婚后的生活,而是留下了一个并不乐观的开放式结局。在整部故事中,图雅坚忍的性格仿佛干旱草场上顽强生存的草一样,辽阔的草原和马头琴、长调的悲凉之音仿佛俯瞰着这个渺小而伟大的生命,使整部影片勃发出一种坚忍顽强的生命力。
在呈现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的同时,在内蒙古少数民族题材影片中还能够看到关于人与自然的言说。2003年,一部反映草原生态恶化的影片《季风中的马》上映,由蒙古族青年导演宁才执导,成为当届夏威夷国际电影节上唯一一部获得亚洲电影大奖的影片。[4]在这部影片中,宁才采用一种散文诗般流畅而悠远的叙事模式将内蒙古诺西里草原严重沙化的情形及当地牧民的生活疾苦呈现在银幕之上。在这片草原上,蓝天白云依旧,却不见了一望无际的草原,牧民和牲畜在逐渐因沙化而消失的草原之上充满了无奈与悲凉。随着环境污染和过分开采而导致的草原退化,牧民们只能放弃原来的草原生活,转而搬入城市之中,当主人公将自己最爱的萨日拉马放生时,全片的悲凉之感和批判之绪达到了顶峰。
2015年,改编自畅销小说《狼图腾》的同名影片上映,这部由法国导演执导、中国演员出演的内蒙古少数民族题材影片在票房收入上可谓是创造了纪录,同时还获得了大众电影百花奖、东京国际电影节、中国电影金鸡奖等奖项的青睐。在这部影片中,导演将故事置于一个特殊的年代中,在跃进式发展理念的影响下,草原成为兵团发展经济和农业的阵地,也成为一些自私自利者发财的“天堂”。赶尽杀绝式的“打狼”行动和竭泽而渔式的捕猎野生动物使这片草原不再繁茂,人与狼的平衡关系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被彻底打破。
少数民族与自然具有更加密切的关联,正因如此,在内蒙古等少数民族题材的影片中能够更清晰地看到生态书写的痕迹,无论是自然景观的展现还是人文景观的言说,其中均彰显着具有民族特性的生态意识,这也是在竞争激烈的当今电影市场中少数民族题材影片发展的道路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