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 浩
青少年时期是形成和发展审美能力的关键阶段。因此,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加强美育,对于我们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在语文教学中,对于学生美育的培养,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体会深刻的哲理美
一篇好的文章,往往给人以启迪和教育。那麽怎样让学生理解其中的深刻的教育意义,受到启迪,这就需要老师在课文的阅读分析中引导学生去体会。如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写道:“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通过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同学们终于悟出其中的哲理。明白了“志”、“力”、“物”三者的辨证关系。
2、领会深邃的意境美
好的诗文都具有意境美,或壮阔、或优美,或激越、或忧伤。作者总是把自己的思想情意融于写景状物之中,给人以强烈的震撼。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诗人在上半阕着重写景:“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一开始,作者便把自己置于秋水长天的广阔背景之中,同时也把读者带进了一个高远的深秋境界里。远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那一重重山,一层层树,让自然之神彩笔一抹,晕染得一片嫣红,比二月笑放的春花还要绚丽,比六月飘舞的彩霞更加瑰奇。近观:“漫江碧透,百舸争流。”秋水澄澈,秋江碧波。江面上,千帆竞发,百舸争渡。仰视,“鹰击长空”,万里无云的秋空,雄鹰自由飞翔。俯瞰,“鱼翔浅底”,因透明而清浅见底的江里,鱼儿尽情遨游。作者以短短的四句诗,描绘了一幅立体的寥廓万里、绚丽多彩的秋景。表现了一种巍峨、博大、壮丽的崇高美。
1、品味精巧的结构美
无论是小说、戏剧,还是诗歌、散文,好的作品,作者无不精巧布局,合理谋篇,结构往往一目了然而又跌宕起伏。认真读读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那圆形的结构,一样让人赏心悦目。从外结构,这篇作品从作者出门经小径到荷塘复又归来,依空间顺序描绘了一次夏夜游。从内结构看,情感思绪从不静、求静、得静到出静,也是一个圆形。内外结构的一致性,恰倒好处地适应了作者展现一段心理历程的需要。结构和内容的紧密联系,使《荷塘月色》读起来文气酣畅、浑然天成。
2、揣摩文章的语言美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是诗圣杜甫著名的两句诗,同时也道出文学大家在在写作中对词句、文意的提炼功夫之深。因此,在引导学生理解文意的同时,不可忽视对语言的揣摩,让学生“能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体会作品所表现的生活具体化、生动化、纵深化与美学化。
对学生的美育,不能仅仅停留在课堂上,还应该充分利用社会实践活动,利用春游、秋游等形式,不失时机的进行。
要引导学生善于发现、寻找周围人们美的心灵、美的语言、美的行动、美的风貌等。当今社会涌现出美的行动,关爱他人,帮助他人,已经蔚然成风。要通过社会调查,座谈会,报告会等形式,指导学生发现美,欣赏美,讴歌美。热爱美,热爱生活,为创造美好的未来而努力。
现代科学的发展,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很多方便。以前我们需要的很多难找的资料,现在可以在网上轻松查到;同样过去我们只能靠一张嘴一支粉笔的教学,现在可以图文并茂地展现给学生。大量的幻灯片、多媒体课件,学生提供不同感官的刺激,图文并举、声情并茂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师被称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美的种子的播种者,是美的花朵的培养者。学生受老师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很大的。教师的一言一行学生往往会不自觉地模仿,要给学生良好的影响,教师不仅要有渊博的知识,美好的心灵,高尚的情操,还要做到以下几点:
教师在课堂的语言要规范,讲普通话。语言要精炼,不要有废话。声音要宏亮,要抑扬顿挫。
书法,本身就是一门艺术。俗话说,字是一个人的外表。在板书时除了正确,还要规范,清晰,让学生一目了然。
很多学校学生都有统一的服装。教师的着装如果能统一,当然也不错。如果不能统一,教师的着装要尽量做到既要有个性,也要得体。
中华民族是一个热爱美并善于创造美的伟大民族。美育,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既是艰巨的,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应该在语文课的教学中加强美育,使学生在课文中学会发现美、欣赏美;在课外生活中寻找美、热爱美;在写作中讴歌美、创造美。不断提高学生识别真假、区分美丑、辨别善恶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