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硕
刘彦宗,字鲁开,大兴宛平(今北京)人。生于辽大康二年(1076),卒于金天会六年(1128)。历经太祖、太宗两朝。次子刘筈,出生日期不详,卒于天会九年(1131),官至尚书右丞相兼中书令。季子刘萼,生卒年月不详。刘筈子刘仲诲,字子忠,出生日期不详,卒于大定十九年(1179),官至吏部尚书,在世宗时期多次纳谏并且纠察贵族和官员,后来担任太子詹事,教导太子。刘萼子刘仲询,生卒年月不详,天德三年,赐王彦潜牓及第。
刘彦宗降金后辅佐宗翰进行对宋战争,在战争进行的同时他也注重保护百姓的利益,在金军包围汴京后,刘彦宗对宗翰、宗望说:“萧何入关,秋毫无犯,惟收图籍,辽太宗入汴,载路车、法福、石经以归,皆令则也。”他劝诫两位主帅,占领汴京后,减少对百姓的伤害,最终建议被采纳。他还曾在《贺宋画河请和表》中说道:“天助者顺,人助者信,既弗履行,虽城非不高,池非不深,詎能固乎?”在战争中讲究天时地利人和,如果百姓要是不支持,也不会取得最后的成功,北宋后期的腐败使其失去了民心,刘彦宗常常以此为鉴,劝诫金朝统治者。
次子刘筈也同样秉持着对百姓的爱护之心。在熙宗时,陕西边帅想“完沿边城”防备宋朝,刘筈以“今城之,则劳民而结怨”说服熙宗放弃了这个想法。
刘彦宗家族作为文臣,多次向金朝统治者进谏,进献的建议多数被采纳并在实施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除了上述三则因关心民生而提出的进谏,刘筈还多次向熙宗进谏。
天眷六年,刘筈对于“河南官吏之滥杂者”,认为“今抚定未久,姑收人心,奈何为是纷更也。”天眷七年,元帅府商议修建城池,危急时刻可以令北方军队入驻。而刘筈认为“今天下一家,孰为南北。”南北都是金朝百姓,不应该有所分别。刘筈提出的这些建议都被金朝统治者采纳。他的儿子刘仲诲在世宗时曾任翰林待制,“世宗昭刘仲诲等廉问车驾所经州县。”为金朝统治者提供意见。刘氏家族在政治上提出的建议,都有利于金朝政局的进一步稳固。
刘彦宗、刘筈及刘仲诲在职期间,推举了很多有才之士,多被朝廷予以重用。同时他们还建议加强对官员的考核,严惩贪官污吏。“达懒与刘彦宗举萧公翊为兴中尹。”“侍中刘彦宗与通古素善知其才,召为枢密院主奏改兵刑房承旨。”“刘彦宗劝斡离不试真定儒士,取七十二人,授以敕命。”
与此同时,他们也注重对于现任官员的考察和对贪官污吏的处罚。刘氏家族以身作则,作风清廉。刘彦宗季子刘萼在世宗时贪墨,被削官一阶,罢归田里。刘筈子刘仲诲在海陵、世宗时任御史中丞,纠察百官皇亲。“大定三年,召仲诲廉问所过州县,仲诲等还奏状,诏玉田县令李方进一阶,顺州知法……皆免去。”不仅如此,在他本人失职时也要接受处罚,因“坐失纠察大长公主事”而被削官一阶。
刘彦宗家族在政治上对金朝起到了重要作用的同时,在金朝建国初期的军事问题上也出谋划策。刘彦宗在“辽主走天德”后,“辟三锡将兵保白云山。”可见在辽时,刘彦宗就具有一定的军事才能得到了辽朝统治者的认可,可以调兵进行军事抵抗。降金后,也得到了太祖和太宗的重用。太祖对宋战争时,辅佐宗翰,后来宗望因为南京反覆“凡攻取之计,乞与知枢密院事刘彦宗裁决之。”后来金朝大举伐宋,“彦宗画十策,诏彦宗兼领汉军都统。”可见金朝统治者对于刘彦宗的军事才能也是认可的。刘彦宗子刘筈也曾随宗翰伐宋,在金朝对宋战争中奉献了自己的力量。
刘彦宗子刘筈、孙子刘仲诲多次出使宋朝,并负责外交利益事宜。他们的外交思想和外交政策在金朝的外交史上起到了重要作用。
皇统二年,刘筈单人江南册封使册封宋康王为皇帝。到达临安后,纠正宋人对其居所“行宫”的称呼,宋人“服其有识,于厚贿之,而筈不之顾。”使臣出使他国,就是其国家的象征,不被金钱所诱惑,保持自己的独立人格,同时也提升了自己的国家形象,树立了金朝的大国威信。刘筈子刘仲诲在世宗是也曾担任贺宋正旦使。
金史中一共提及刘彦宗家族五人,但有单独介绍的只有四人,从这四人的相关史料记载中来看,刘彦宗家族在由辽入金后,尽心尽力辅佐金朝统治者,在金朝的政治、军事和外交方面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刘彦宗虽是原辽朝官员,但是在见到辽朝末年的混乱的政治和社会局面,他没有选择隐世,也没有选择一味的“愚忠”只忠于辽朝,而是做出了俸表降金的选择,继续在金朝贡献自己的才能,他可能是为了保护自己的家族,但从他的作为上来看,更是为了让自己的才华能够服务于民,引导金朝统治者更好的处理国家政务。不论他当时做出这种选择的心态是怎样的,他最后做出俸表降金的决定是正确的。
[1]脱脱.金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
[2]宇文懋昭.大金国志校正[M].崔文印,校证.北京:中华书局,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