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面料二次设计》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建设实践

2017-11-14 10:57罗杰孙煜
西部论丛 2017年4期
关键词:再造创新实验艺术性

罗杰 孙煜

摘 要:我们以材料作为切入点,先研究材料本身,通过工艺手法再造材料肌理,探究服装材料语言的多样性,实现面料艺术性、地域性、时尚性和科技性的有机结合。进而带来设计灵感进行衍生设计,最终为不同学科的设计本身服务,使之在材料设计、材料运用与设计搭配中全面考量、相互作用。

关键词:材质 再造 艺术性 创新实验

引 言

面料是体现服装款式的基本素材,无论款式简单或复杂,根本都需要以面料来完成服装本体塑造,不同风格的款式要辅以不同的材质表现。通过一些工艺手段在服装材料组织上创新是诸多设计师常用的手法之一,在这个过程中,材料的外观肌理、物理性能以及可塑性等都直接制约着服装的造型特征。而这一过程也就是我们这里谈到的“面料二次设计”。我们常说“没有过时的材料,只有过时的设计”。 虽然此话过于绝对,但至少能够说明材质对于设计的重要性。过时与不过时只是相对而言,材料也需要有效地组织和配搭,通过节奏产生美。我们开设专门的面料设计实践课程,正式基于对于材料组织的集中训练与教学塑造。这里所提及的材料不仅仅指面料,它可以是设计系列服装中所用到的各种元素——除去纺织品为主的基料,另一些材料如皮革、毛皮、塑料、玻璃、金属,甚至木头等都被大量地在课程实践中使用。而传统纺织材质,也焕发出新的艺术美感与设计生命。

一、建设历程

2017年初,依托学院课程建设项目立项,笔者开始了此次《面料二次设计》课程的教学改革尝试,针对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2015级学生进行了深入的课程研究,着重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考核方法等方面进行建设实践。2017年下半年,伴随设计艺术学院工作室制改革,结合“传统与时尚创新工作室”实践类课程群建设经验,对《面料二次设计》课程学时、内容、作业等安排都做了全新调整,完成了新一轮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进程的修正。

二、课程简介

本课程是传统与时尚创新工作室视觉符号课程群必修课程。课程通过理论讲解以及大量的实践操作,重点介绍与服装材料相关的纤维、纱线、织物的结构、性能、风格以及织物的化学性质。通过对传统服装材料的织造工艺和服饰制作手工艺的学习,结合现代服饰设计理念与服装专业的学习,重点进行材料可能性的探索,表现服装材料的工艺审美与时代特色。以审美为目的的创意与美观加工,提升面料本身的艺术性,最终为服装设计本身服务,使之在材料设计、材料运用与款式搭配中全面考量、相互作用。本课程建立在前期纺织品图案设计课程,服装基础工艺课程的基础上,为学生打下良好的面料设计基础。

三、课程前期问题

面料二次设计课程在本专业中开设由来已久,前期教学大纲中也以《面料再造》为名,集中以布料的印染、刺绣、缝纫等传统技法与技能性操为主要手段,作品也常常显现出再造的创新思维能力不足的问题,教学过程缺乏对学生创新能力的训练和展示。

同时,服装材质语言的艺术性也有待加强。此前课程的认识方式主要以面料穿用性能为主,缺乏对面料和服装材质语言的艺术化探索,设计作品的艺术背景和文化语言也有所欠缺。

随着工作室改革和课程群建设的推进,面料再造作品对后期服装设计的转化支撑力度不够的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当前课程体系之前存在一些脱节问题,面料二次设计的实验成果不能很好的转化为后期设计课程的实践支撑。

四、建设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当掌握纺织面料的服用性能,包括面料的染整,组织解构与服装的关系,以及根据不同的面料做出相应的款式设计和制定合理的制作工艺。通过再造手段的探究,将面料实现“从平面走向立体、从具象走向抽象、从单一走向多元、从传统走向现代”四个方面的提升为今后服装设计奠定良好的设计基础。

而对于课程改革经验而言,笔者对目标进行了三方面归纳:

(一)意识层面——培养时尚创意思维和面料构造美感;

(二)实践层面——掌握面料设计语言和材质运用方法;

(三)课程群建设层面——增强课程训练和教学成果之间的关联性和逻辑性。

五、教学内容

(一)面料设计思维转换研究

通过创意思维和设计方法的指导,了解多种材料属性,围绕跨界与融合的基本主题,以赋予面料材质更多的美学内涵。引导学生通过面料组合传达对仿生服装现象、花卉景色构成等大自然的想象,以及对绘画、建筑、雕塑等造型艺术的感悟,寻求面料质地、属性以及再造的创新体验。利用包括服装材料和非服装材料,通过各种形式的组合和多种材料的组合实现设计,使设计体现时代感和时尚性。(如图一)

(二)面料同质化状态中的差异化研究

依托文化发展、社会进步以及科学技术革命带来的审美观念和面料特性的转变,新思潮服饰的出现对材料美学的冲击。观察和认识产生流行时尚的基本要素,用专业眼光敏锐的感受面料发展趋势,培养从收集资料寻找灵感到最终设计构想实现等全过程的实践能力、原创设计能力。结合本专业第一工作室(传统与时尚创新工作室)的专题研究课程,对传统技艺和传统材质,进行二次设计实践。(如图二)

六、教学方法

(一)课程以实时辅导实践为主,通过前期服装材料学和设计美学的理论积累,利用前沿时尚资料和作品赏析,从工艺手法、材质特性、形式美感三方面的引导寻求设计思维转换,以创新思维为主导,要求学生在实践中对其质感、外观、使用方式等方面進行改变和转换。加深服装语言的导入,包括平面构图能力和对立体三维的服装语言控制能力。具体指导材质试验的方法包括:加减法、置换法、同形法、逆反法、代用法。

(二)通过“独立命题-发散创意-多样实践”的命题式实践,针对某一传统材质或工艺手段做深入研究。例如,以其他学科领域某一成果或作品为命题,以专题研究形式,进行针对性再造设计,探索单一元素的多样形式可能性。深化当前课程以面料穿用性能为主的认识方式,加强探索面料设计作品的艺术背景和文化语言。(如图三)

七、教学资源

(一)院校资源

一方面积极利用四川美术学院的大艺术背景,为材料美学的探究提供更为厚重的艺术资源支持,提高材质本身的艺术性;另一方面,增强和纺织类院校专业之间的课程交流与成果分享。

(二)地域资源

积极利用西南民间工艺和民族材质,以现当代社会中传统工艺的借鉴与运用价值为参照,其目的是实现传统材质、地域特色与时尚文化相结合的研究和实践。

(三)行业资源

结合时尚美学和服装设计潮流趋势,及时跟踪全球最新的专业与行业革新信息,完善教学的支持服务体系。

八、课程延续

根据调整后的全新教学大纲和教学进程表,该课程现为传统与时尚创新工作室视觉符号课程群必修课程。该课程群以面料元素为切入点,五周八十学时的再造体验,其面料成果对后期课程有较强完善支撑作用。其后的《成衣设计》和《服饰品设计》课程中,要求选择前期面料二次设计为必要元素和手法,设定相应风格样式,植入设计绘图表达,完成系列成衣和服饰品设计,兼具时尚感、可穿性、操作性、推广性。在《服装结构分析》课程中,则要求对设计稿件进行详细的正背面款式结构分析,制作出完整的服饰套装,完成面料实际运用和实穿体验。

九、结语

我们进行全新的教学尝试,围绕面料这一单纯元素,以“单点探究—跨学科应用”为改革主线,最终是为了全面促进课程特色发展。

(一)对材质这一单点的深入探究

面料二次设计除了是一次动手能力的训练,更是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过程,通过再造手段的探究,将面料实现“从平面走向立体、从具象走向抽象、從单一走向多元、从传统走向现代”四个方面的提升,以审美为目的的创意与美观加工,提升面料本身的艺术性。(如图四)

(二)实现材质语言的跨学科应用

我们以材料作为切入点,先研究材料本身,通过工艺手法再造材料肌理,探究服装材料语言的多样性,实现面料艺术性、地域性、时尚性和科技性的有机结合。进而带来设计灵感进行衍生设计,最终为不同学科的设计本身服务,使之在材料设计、材料运用与设计搭配中全面考量、相互作用。

参考文献:

[1] 《面料与设计》,(英)杰妮·阿黛尔 著,中国纺织出版社,2015

[2] 《服装材料学》(第5版)/服装高等教育“十二五”部委级规划教材,朱松文、刘静伟 著,中国纺织出版社,2015

[3] 《流行趋势》杂志---刊号:ISSN 1007-8789

作者简介:罗杰 孙煜,单位:四川美术学院,研究方向:服装与服饰设计。

猜你喜欢
再造创新实验艺术性
巧用废旧材料探究声音特性
数学课堂提问七要
人机交互课程创新实验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实施方案的探讨
如何为我们的教学语言插上飞翔的翅膀
互联网思维与传统企业再造研究
Understanding each oth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