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浩明
全然抹去“春季行情”的涨幅
首先要说明的是,所谓“股灾4.0”的说法,并没有标准的定义,它是近期一些投资者对于4月中旬以来股市持续下跌的一种表述。在2015年的6月中旬,沪深股市出现一波大跌,后来人们就把这轮行情称之为“股灾1.0”。此后的8月份,随着汇改的进行,股市又出现了一次暴跌,这就是“股灾2.0”了。到了去年1月份,大盘出现“两天四熔断”的极端走势,被称为“股灾3.0”。而现在,虽然就指数的绝对跌幅来说并算不大,但是由于有一半以上股票的价格跌到了比“股灾3.0”时更低的位置,于是也就有了“股灾4.0”的说法。当然,严格来讲,这次股市的下跌(也包括前几次)是否能算“股灾”,恐怕也是有争议的。比较权威的提法还是“异常波动”。截至5月12日,大盘已经连续19个交易日低开,仅这一点称其为“异常”也确实不为过。在这里,为了行文方便,还是将这波下跌行情称之为“股灾4.0”。其实,远的不说,以今年一季度的股市状况而言,整体情况还是相当不错的。鉴于去年“股灾3.0”的教训,在年初时人们对行情都比较谨慎,股指也一度下探了约2%。1月中旬以后,随着实体经济方面不断发出积极的信号(譬如去年4季度的GDP增速环比提高了0.1个百分点),股市顺势展开了上涨行情。直到2月下旬,股指的累计最大涨幅超过了7%,呈现出较为典型的“慢牛”特征。此时已临近全国“两会”,人们开始憧憬“两会行情”,希望与1月中旬以来的“春季行情”衔接起来,从而将股指再推高一步。现在回头看,从2月下旬到3月底这段时间,虽然来自实体经济方面的利好消息依然不断,但是股市的表现却不温不火,大盘维系着一种小区间波动的格局,临到月底的时候,甚至还回撤过60天均线。该涨不涨,究竟为什么?
人们还没有来得及研究这个问题,“雄安新区”横空出世。由于是定义为“千年大计、国家大事”,立即吸引了各路投资者的眼光,大量资金涌入并没有准确边界的“雄安板 块”,进而又迅速向其它相关与疑似相关的板块蔓延,形成了股市的一次快速上攻,仅仅4个交易日,股指就上涨了100点,逼近3300点。此刻,投资者普遍沉浸在“雄安领涨,牛市重来”的欢乐气氛中,期待着行情能够再上台阶。然而,还没有到4月中旬,大盘就开始掉头向下了。从4月月中开始,更是连续杀跌,股指迅速跌回到3000点附近,不仅把“春季行情”的涨幅全然抹去,而且还创出了6个多月来的新低。特别让人们揪心的是,大盘蓝筹股虽然跌幅有限,但是多数股票明显跑输了大盘,其中超过一半的股票价格低于“股灾3.0”时的位置,而当时股指是2638點。换个角度来说,这1个月来的下跌,令沪深股市市值损失了4万多亿元,相当于每个股票投资者损失8万元左右。在这样短的时间内出现这样大的亏损,的确不是一个可以忽视的问题。于是,人们就有必要去了解: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局面呢?
为什么会出现“股灾4.0”
先是该涨不涨,后是持续大跌,两件事情有着共同的源头。细心的投资者注意到,在去年的11月份,银监会发出规范商业银行“委外业务”的文件,要求将其纳入“审慎宏观管理”的范畴。这以后,又陆续出台政策,对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等全面加强监管。从银监会的角度,是为了防范金融风险,落实“去杠杆”政策。商业银行清理“委外业务”开始后,部分资金开始从债券市场撤出,债券交易中的一些不规范交易行为曝光,导致债券价格下跌。作为市场无风险收益率标志的10年期国债利率上行到3.3%以上,这种状况不能不影响到股市。应该说,今年1月初股市的下跌,与之存在某种关系。随着春节前债券价格的企稳与回升,大家认为风暴已经过去。然而,当清理“委外业务”不断深入以后,其“去杠杆”的效果逐渐体现出来,并且对一些商业银行构成了现实的压力。譬如在3月份,某规模居前的民营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股价就与大盘相脱离,开始全面下跌;到了4月份,另一个同样规模很大的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股价也出现了大跌。显然,这反映出“去杠杆”的风险已经在一些企业中开始暴露,并且逐步影响到了股市。因此,3月份大盘就涨不动了。如果没有意外的话,4月份继续调整也是顺理成章的。但是,4月初宣布建设“雄安新区”后,在证券市场上迅速掀起了炒作“雄安板块”的热潮。虽然这几年开发区建设题材在市场上的响应度不是特别高,但“雄安新区”建设作为“千年大计、国家大事”的定位,还是引爆了行情。几千亿资金涌向“雄安板块”,投资者争相议论着该板块将会有多少个涨停板,却忽视了正在进行的金融“去杠杆”对于市场资金面的影响。而此时不但商业银行在清理“委外业务”等,也全面加强了对于保险公司投资行为的监管,其中“万能险”明显受到限制。另外,证券公司资产管理中的“资金池”,也被要求进行整顿。一方面是股市的题材投机一浪高于一浪,另一方面是资金面在不断收紧。于是,一场股市的震荡也就不可避免地发生了。
也许很多人会有这样的疑虑:这次金融行业的“去杠杆”,主要受冲击的是债券市场,像商业银行的“委外业务”,90%以上的标的是与债券有关的,那么何以股市会暴跌呢?这里存在两个问题,首先是由于债券下跌,市场无风险收益率飙升(5月份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一度攀升到3.7%,简单换算一下,相当于银行升息4次),导致对股市风险补偿要求的提高,这样大盘就只能以下跌来应对了。其次,市场资金面收紧以后,股市资金供应减少,而一些个股与板块行情的火爆,又进一步增加了对资金的需求,两者的失衡过了临界点,就会出现大盘的持续下跌。2015年以来的股市三次大跌,尽管诱发的原因各不相同,但其本质都是资金供求严重失衡。而失衡到极点,就是流动性的丧失。“股灾1.0”时就出现过这种状况,因而才有了后来“救市”的举措。
然而,这次的情况则有所不同。资金面的紧张,是从债券市场传导过来的,或是因为无风险收益率上升,引发了那些高估值的绩差股大幅度下跌,或是因为一些个股流通股东资金面恶化时,不得已平仓而导致股价跳水。这个过程中,一些业绩良好,特别是投资价值明显、股息率较高的品种,还是受到了追捧。因此,就整个股票市场而言,“去杠杆”并没有造成流动性的全面缺失,只对某些个股及部分板块的打击很大,市场产生结构性分化,“二八现象”突出。“雄安板块”进一步分流了资金,当该板块行情极度活跃时,还能够营造市场虚假的繁荣,一旦“雄安板块”式微,甚至全线回落,市场就必然大幅度下挫。事实上,在4月的中下旬,市场以行情结构分化为特征,虽然股指也是下跌,但确实称不上是“股灾”。进入5月份,大盘呈现出全面下跌的特征,这时才有了“股灾4.0”之说。当然,到这个时候,一些稳定市场的力量有所行动,看得出有关方面已经感觉到了“维稳”的压力。而这个时候,上证综合指数已跌到3000点附近,深圳创业板指数更是创出了2015年“股灾”以来的新低。无论从什么角度来说,“去杠杆”惊动了股市,而股市也确实为“去杠杆”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应以稳健方式“去杠杆”
应该说,当前在金融领域“去杠杆”确实十分必要。国内由于实体经济回报偏低,大量资金通过“钱炒钱”的方法获取收益, “委外业务”及表外业务无序膨胀,操作过程中大都使用了杠杆,既有去年年底被曝光的少数个人及机构的“养券”等违规行为,也有大量钻政策空子的“三套利”之类的行为。显然,如果不能从根本上化解这个问题,资金的脱虚就实就无从谈起,市场风险也会不断积累,从而引发危机。但是,“去杠杆”本身又应该有良好的政策安排,逐渐推进,以运动的手段开展“去杠杆”,必然会给市场带来很大的冲击,结果是在防范一种风险的同时,制造了另外一种风险。
债券市场等的“去杠杆”,通过各种方式,对股市带来了极大的影响。而股市作为一个大众化的投资场所,其稳定与否对社会的影响也很大。在不到两年的时间内,股市经历了三次“股灾”,早就虚弱不堪,同时现在还经受着快速扩容的压力以及打击违规的阵痛,这个时候再来一次“股灾4.0”,难怪市场反应较为强烈了。看来,以稳健的方式“去杠杆”,平衡不同市场的资金供求关系,以及采取有效的对应措施来抵御意外风险等,应是监管部门需要着重考虑的问题。惟此,股市才能尽快回到正常运行的轨道。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