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丽娟
【摘 要】心理健康教育是以完善和提高现代社会公民应具有的心理素质为目的的教育。新一轮课程改革以来,初中道德与法制课已成为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学科载体,初中道德与法制教师在之前的实践中已经努力践行课改新要求,积极运用新教材,在初中道德与法制课中对学生进行了一些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仍显不足。因此,在初中道德与法制课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渗透的时效性势在必行。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初中阶段为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关键阶段,更是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时期,在这一阶段中学生初步形成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一些情感心理特征。也处在心理发育的“断乳期”“危险期”。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在当前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因此,如何在初中道德与法制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下面我就教学实践谈谈一点粗浅的体会。
一、教师要以积极健康的心态给学生以积极的心理感染
教师要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用自己的巨大的正能量,用宽容、理解接纳不同层次和不同表现的学生。正所谓:“身正为师,学高为范。“教师要做这点,保持一颗平常心,不要把情绪带到课堂上来,不要迁怒于学生。虽然工作、生活中总有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有时候也会被调皮学生气个半死,但我们还是要与学生沟通和交流,微笑着用面对学生,积极的鼓励学生、评价学生,时刻让学生感受到来自老师的关注、信任与尊重;言谈举止中让学生体会到老师的乐观向上、宽容大度、坚强自制、幽默睿智等精神品性……,春风化雨般的感染学生,给学生树立一个积极的榜样。
二、挖掘教材的心理教育因素,触动学生心灵深处
2016年人教版的《道德与法治》教材,有许多内容都渗透着对学生人格要求和智能训练要求,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资源,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例如教学《情绪的管理》一课时,我通过已有的经验让学生了解人与人之间的情绪是可以相互感染的;情绪的表达不仅与自己的身心健康有关,而且关乎人际关系。从而使学生体会调节自己情绪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有利于学生感悟友善、和谐、文明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再如教学《集体生活邀请我》一课,让学生认识到集体的温暖和集体的力量,体会集体中的安全感、归宿感、自豪感和集体荣誉感,从而培养了热爱集体,遵守集体共有的规则意识,争强了个人在集体生活中的价值感和责任感,认同集体主义原则。这样,通过细心挖掘教材的心理教学因素,逐步培养了学生积极健康的心理素质。
三、满足学生健康成才的需求,健全学生的心理体验过程
在课堂教学中,我很注重用身边的常见的事例诱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我在道德与法制教学中,根据本学科的内容特点,改进教学策略和方法,使学生能够愉快地、兴趣盎然地学习。对于能够给出正确结果的学生,我会给予充分的肯定,让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增强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对于通过思考但解答中仍有不足之处的学生,我会先肯定他们解答中的正确之处,然后用鼓励性的语言,如“你可以从某某方面来继续考虑”、“请你再……你一定会想出来的”等,而不是轻易地否决他们,以致于使这些学生的思考过早地结束;对于学生中新颖、简洁的回答,则可以用“你的解法很棒”、等话语来激励学生,同时,给予课堂表现给所在的小组赋分,让学生有存在感、自豪感。让学生感受成长的艰辛、享受成功的快乐,是我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的常用做法。
四、培养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悦纳自我的能力
有些中学生出现了心理上的问题,往往是对自己没有一个客观上的认识。人总在不断地试图认识自己,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更是如此,他们渴望认识自我的要求更为迫切,但由于現代家庭、教师对孩子的过高要求及少年学生自身心理水平的不成熟、思维的片面性、表面性,常常不能正确认识自己,就容易产生一些心理问题,如:自我感觉良好、厌学、叛逆、暴躁、焦虑、自卑甚至自我否定,等等。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善于把握学生此时的心理特点,引导他们正确认识自我,悦纳自我。
五、分组联动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培育学生健全的心理品质
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必须采用合作、讨论、探究、交流的新型教学模式,使整个教学过程在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方面起到积极作用。教学中我利用教材内容的新异性、差异性创设问题情,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然后进行组与组的讨论、辩论。俗话说“理不辩不明”。
总之,面对日益突现的中学生心理问题,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疏导教育,是思想政治课的主要任务,所以,道德与法制课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成为课程、教材、学生学习的桥梁,通过多种途径,多种方式承担起心理健康教育的重任,对学生进行长期的、坚持不懈的心理健康疏导、教育工作。成为学生的心理保健医生,使我们的每位学生都能走出心灵的孤岛,拥抱美丽的世界。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