遣唐使渡海很艰辛

2017-11-14 13:51徐静波
特别文摘 2017年15期
关键词:遣唐使渡海鉴真

徐静波

1300多年前的日本,还处于相当落后的时代,类似中国的三国时期。国家的税收主要依靠农业税。但是由于诸侯割据,中央财政十分贫乏。

因此,为了组织一次到中国的“遣唐使”活动,国家需要用3年的时间来筹备财力,因为打造4艘当时是“超级”的遣唐船,和筹划一支船员队伍,需要花费很大一笔国库资金。

按照现代人的思维,打造一艘长33.6米、宽9.2米的木帆船,实在是太简单的事。但是,当时日本科技很落后,尤其是金属加工技术水平很低,因此要用木板和木栓把一条船全部拼合起来,而且要做到不漏水,还要经得起东海巨浪的袭击,实在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当时的人们对于渡海往返中日之间有何等的恐惧?记录鉴真和尚东渡日本的《唐大和上东征传》里有这样一段文字:日本邀请鉴真东渡日本传法,鉴真问弟子去不去。弟子们吓坏了,说了一句话:“彼国太远,性命难存,沧海淼漫,百无一至。”但是,鉴真还是决定去了,出海5次,最后一次才抵达日本,而自己却因此眼睛失明,可见其艰辛的程度。

在奈良博物馆,我看到一份资料,说日本当年派往中国的遣唐使船队,一般为4艘,但是,最终能够成功到达中国的,往往只有1艘。那么其他3艘如何了呢?要不就是沉没,要不就是中途折返。但是,即使中途折返,能安全回到日本的,概率又有多少?

资料记载,当时的遣唐船其实很小,长33.6米,宽9.2米,但是每一艘遣唐船配置的船工却有130人,加上遣唐使和政府官员、留学人员等,总共有150余人。四艘船至少有600人,但是最终能侥幸抵达中国的,可能只有150余人,其余的都成了这些成功者的“殉葬品”。

我在展览中看到一幅《入唐画卷》的古画,其中就有遣唐船遇巨浪倾翻,船体破裂,人们在大海里痛苦挣扎的悲惨场面。

所以,日本遣唐使船队每一次出使中国,其实就是许多亲人的生死离别。换成今天,如果中国人送孩子到日本留学,四分之三的人将会中途遇难死掉,估计没有一个父母会让孩子离开家门。但是,当年的日本人为了学习中国先进的技术文化,确实到了刀山火海都敢上的境地。

正因为如此,每一次遣唐使出访中国,日本天皇都要举行隆重的仪式,设宴相送。而侍臣们也会唱起天皇亲自作的一首詩为大家送行。这首诗大意是:希望你们渡大海如平地,居船上如坐床,四船联翩,期盼早日归来。

我想象当时的送别情景该是如何的悲壮。也许没有人当场哭泣,但是必定有许多人在心中默默自语:“天皇,臣就此别过,去也。”

可见当时往返中日,是多么的危险。

因此,成为遣唐使船队的船员,是一件很拼命的事情。为了征集船工,当时日本政府采取了一个十分优惠的政策,那就是免除船工一家三年的租税。这一政策使得至少1万名日本男人在28次的遣唐活动中成了“拼命三郎”。

(摘自“当当读书” )endprint

猜你喜欢
遣唐使渡海鉴真
在气头上不说话
遣唐使废止原因刍议
脚印
忆琼崖纵队迎接配合渡海大军解放海南岛
渡海登陆作战的模范战例——金塘岛之战综述
回忆海南岛渡海登陆战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