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教育学实证主义和相对主义分析框架的比较及启示

2017-11-14 05:56张刘龙曹能秀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11期
关键词:实证主义教育学框架

张刘龙,曹能秀

(云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管理学院,云南昆明 650500)

■教育理论

比较教育学实证主义和相对主义分析框架的比较及启示

张刘龙,曹能秀

(云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管理学院,云南昆明 650500)

理论分析框架的整合不仅是比较教育学理论发展的基础路径,也是当代比较教育研究不断完善自身体系的价值追求。比较教育研究中的两大理论分析框架——实证主义和相对主义,前者强调运用科学实证的研究方法概括出整个教育系统的一般普遍规律,后者侧重采用本土化的研究方法为特定教育对象的发展提供决策服务。二者的比较加强了比较教育学的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有利于建立包容、系统的理论分析框架,并不断促进比较教育研究体系的整合。

比较教育学;实证主义;相对主义 ;分析框架 ;启示

比较教育学是研究当代世界不同国家或地区的各种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问题,揭示影响它们发展最主要的条件和因素,找出它们的共同性与差异性并作出比较性的评价,探索问题的发展趋势和一般规律,以作为改进本国教育借鉴的一门教育科学。[1]比较教育研究的理论分析框架是以跨文化的思维方式审视世界教育,运用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方法探索现代各国教育发展规律,以推进全球教育发展战略。比较教育研究中的两大理论分析框架——实证主义和相对主义,前者的研究主体是以客观的、价值中立的环境为参照系统,强调运用科学实证的研究方法概括出整个教育系统的一般普遍规律,后者的研究主体是以客体的环境为参照系统,侧重采用本土化的研究方法为特定教育对象的发展提供决策服务。

一、实证主义和相对主义分析框架的内涵

从比较的操作过程可知,要进行比较需要有一个参照物,它既可以是一个参照点也可以是一个参照系统。一个学者研究某一外国教育是不是比较教育的问题,有一个条件,那就是它应该具有明确的参照点或参照体系。[2]比较教育学中的实证主义分析框架,是运用实证主义思想观点和科学主义方法论与比较教育研究的一种分析框架。[2]它的代表人物有朱利安、安德森、胡森、福斯特、诺亚和埃克斯坦等。十八世纪末至十九世纪初,法国思想界产生了以经验主义为基础的实证主义思潮。“比较教育之父”朱利安在经验主义哲学思想的影响下,在他的《比较教育的研究计划与初步意见》中以实证的态度阐述了他的比较教育研究思想。朱利安最早把实证主义的思想方法引入比较教育研究,试图以此建立一种在国际普遍性原则指导下的比较教育研究,并设想建立起相关国际教育组织和研究机构,推广这种科学方法的新研究和推动新教育。[3]希望通过对教育的比较研究建立一门具有实证性质的教育学科。比较教育学实证主义强调科学是价值中立的,它的分析框架的参照系统(认知方式)是外在于主体的科学的程序,强调以客观的、价值无涉的参照系统来描述主客文化的教育现象,从而发现具有一般普遍性的法则或规律。

比较教育学的相对主义分析框架是以客文化的价值观和认识方式为参照系统来认识客文化的教育现象的一种研究范式,强调研究以对象的观点和标准去对研究对象做出分析、判断、解释、预测和评价的的一种分析框架。[3]它的代表人物有埃德蒙·金、库森、萨德勒、康德尔和汉斯等。在比较教育研究的历史中,相对主义经过了波普尔的证伪主义,库森的比较教育因素考察,施耐德的“因素分析法”,萨德勒的历史分析法等的启蒙得到了充分发展。相对主义的分析框架侧重有生命的人的观点,而不是外在于主体的客观教育现实,用胡塞尔的话来说就是把它“悬置”起来。在价值论上,强调承认不同文化间的的差异,注重主体内部感受的独特性,避免以自己的价值观去评价别人或强加于别人。在认识论上,认为寻求普遍的法则或规律是徒劳无功,就算是具有一般规律,也只是适用于特定时空、特定领域中。

可见,比较教育学中的实证主义分析框架和相对主义分析框架的最大区别在所选择的参照系统不一样。前者是以价值中立、客观的价值观为参照系统分析客文化教育现象,后者是以客文化的价值观为参照系统研究客文化的教育现象。

二、实证主义和相对主义分析框架的比较

(一)实证主义和相对主义分析框架研究目的之比较

比较教育研究的目的可以归纳为三类:科学知识的目的、人文知识的目的和教育决策的目的。[4]实证主义分析框架主张比较教育的研究要以客观的、价值无涉的参照系统来描述主客体文化的教育现象和分析解释现象背后的成因,从而抽象概括出具有普遍意义的规律或法则。安德森认为:“比较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发现因果关系的知识。”[5]实证主义分析框架注重研究教育现象对社会发展的影响,试图建立一套教育研究与社会发展的科学方法体系,以搭建可测量的客观性、科学性与精确性,达到对整个社会发展的可推广作用,实现研究结论的普适价值。

相对主义分析框架对应于实证主义分析框架,是一种没有统一的标准,其不存在绝对的对与错,只因研究立场和条件的差异而相互对立的哲学学说。在这样的相对思维模式下,得出的结论、观点只能发挥有限和特定的作用。相对主义分析框架意在发现特定国家之间的差异和独特之处,打破文化间的屏障,分析和解释这种差异和独特之处背后的特定文化背景下的主体意义,以寻求他国教育发展的经验为本国教育政策与实践做贡献。埃德蒙·金认为比较教育的目的在于:“指导教育的决策和发展,并日益认识到社会经济和政治对这两方面的影响。”[6]可以看出相对主义注重比较教育研究目的的实用性,力图站在客体对象的角度,比较分析不同文化背景下特定国家之间的差异。从国家层面上有利于两国之间教育决策的完善,丰富两国人民的教育意识,有助于他们从更多的维度观察本国教育。

实证主义分析框架倾向去寻求科学客观的知识,试着努力探索能证实的“结论”信息。但这忽视了不同背景下主客体的文化矛盾,过分强调结论的客观性,将会严重阻碍比较教育的健康发展,对教育决策的借鉴也会产生“生搬硬套”的后果。相对主义分析框架侧重人文知识的寻求,以客文化的思维方式和价值标准为参照系统来认识和评价客文化的教育,强调研究结论对特定对象的独特价值。主张没有普遍的绝对真理,真实与否取决于参照系统,如语言和文化等。这就会产生研究结论对于客体对象本身是正确的,而对于客体之外的对象可能是不合适宜的甚至是错误的,那么就没有理由要求不符合的对象关注它的观点,造成相对主义的研究结论很难推广到其他的教育活动中。

(二)实证主义和相对主义分析框架研究内容之比较

比较教育学的理论分析框架在研究对象和范围各有侧重。在研究对象上,实证主义分析框架是以客观的、价值中立的环境为参照系统,比较分析两个及其以上国家的教育制度、教育理论与实践活动。宏观层面上将教育看作一个整体进行结构性比较,微观层面上是对构成教育活动的各要素的对比。在研究范围内容上,安德森认为“比较教育研究要分析和阐明三种关系,一是教育系统各方面之间的关系,二是教育系统分类与体系之中的关系,三是教育与社会之间的关系。”[7]实证主义者们希望通过跨国的比较研究找出教育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以及教育和社会的其他子系统之间的关系。从理论意义上说,实证主义分析框架所分析和探究的内容近乎涉及教育的各个领域。

在比较教育研究中埃德蒙·金作为相对主义的代表,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将相对主义提高到一个全新的高度。在研究对象上,相对主义分析框架倾向于选择特定的国家,其选择会考虑国家之间文化的相对性意义,重视对象间文化发展水平的典型性与代表性。在内容选择上,相对主义区别于实证主义,其研究主体是以客体的环境为参照系统,认为寻求普遍的、客观的规律价值不大,强调对象的主体性、文化性和价值的相对性、境域性。注重客文化中主体对教育现象的观点,立足于特定的国家,在特定环境中比较分析国家之间教育的差异。强调地域上、文化上的相对性意义,着重对两国差异做出合理解释,加深对彼此教育的认识,增强双方的交流与合作,推动彼此教育改革与实践的进程。

科学对象所具有的特殊的矛盾性,决定了科学研究划分的标准;对某一现象领域的特有矛盾得研究,就构成了某一科学的对象。[8]从研究对象和内容上看,实证主义分析框架研究教育内部各要素、教育系统及社会系统三者的关系,几乎涵盖了所有的教育领域。相对主义分析框架在选取研究对象和内容上,会考虑文化的因素,选取特定国家之间的比较教育研究。从一定程度上说,前者的研究领域更具广泛性,后者偏重于研究对象的特定性。由此可以看出,比较教育学的对象和范围事实上是一个以教育现象为中心的立体交叉的网路整体。

(三)实证主义和相对主义分析框架研究方法之比较

比较教育的研究方法来自于比较教育研究过程中的不断总结、完善,是一种揭示教育内在规律的重要工具和手段。在研究方法选择上,实证主义者热衷于关注被研究对象的一般性、普遍性及规律性,比较注重用客观性的表达,试图找到一种可验证的或量化的方法,倾向于运用诸如统计图表类的定量技术或利用统计软件和计算机去处理、分析资料,以建立验证程序或分析模型,以使其结果普遍化。诺亚与埃克斯坦在《比较教育科学的探索》一书中,首先对社会研究的科学方法进行了探讨。他们认为:“科学方法的主要优点,就在于他能够提供前后一致客观的方法,来解决带有偏见的、有倾向性的甚至任性与固执的问题。”[9]可以看出他们青睐于通过寻求一种可操作性技术以获得对客体的认识。从理论上说,实证主义者想找到一种以科学主义为理论基础的方法,将主体的价值取向与客观事实相分离,降低或消除研究者产生偏见的可能性,使资料信度和效度达到最大化。

相对主义分析框架倾向于使用现象学和本土论的方法,从相对的意义和内部的视角来做出分析和解释,不重视统一方法及确定的分析程序。重视鉴别分析其特性与文化相对意义,强调其“本土化”的视角和知识,是它采用的主要途径和手段。[3]文化多元的背景下,相对主义唤醒了人们的本土意识及对本民族文化的重视。乌里希强调:“不仅应该从具有特定历史、疆域和竞争的民族文化来思考自己,而且还应该从世界各国的传统来思考自己,这样就会使人类摆脱狭隘的观念和自我孤立,从而达到那些由于人类无止境的努力而产生的伟大而深刻的愚蠢。”[10]也就是说,比较研究者要在一定的社会文化和国家制度的背景下研究教育理论及实践。相对主义基于不同文化传统并以不同视野看待比较教育研究,引起学术和理念的多元互动,这不仅能完善国家教育政策的制定和提高对教育实践的指导,而且将会开阔教育与社会发展的研究视野,促进教育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实证主义分析框架注重严格地采用经验方法和“客观的”社会科学方法应用于教育问题和现象,陈述普遍有效的知识命题,侧重量的研究而忽视质的分析,力图得出结论时做到价值的中立、无涉。实证主义强调研究方法的精确性、科学性,追求研究结论的信度、效度的最大化。但这忽视了自然现象与社会现象、自然知识与社会知识、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在质的差别。而相对主义强调方法的价值性,偏爱于采用现象学和本土论的方法抽象概括出的研究结论。相对主义偏重研究方法的独特性、有效性,体现研究结论的意义和价值。“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实证主义方法对相对主义方法的批判,研究结论很难审视或迁移到其他教育活动,只有在大规模的研究后,在一定程度上才能弥补其局限性。

三、比较实证主义和相对主义分析框架的启示

通过对实证主义和相对主义的理论分析框架进行比较分析,二者有各自的优势,也存在一定的局限。从理论上说,二者是一种相互补充、对立统一的关系,其理论分析框架的整合是进行比较教育研究的一种趋势,对比较教育研究具有借鉴意义。

首先,强化比较教育学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从学科性质上讲,比较教育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但也不能否认它是一门理论性学科。在比较教育研究中,实证主义强调抽象概括出一般的教育规律,注重比较教育的理论研究;相对主义关注特定国家的政策、制度和管理等实践活动,偏重教育的实践研究。比较教育理论来源于教育实践又作用于教育实践,以教育事实为出发点,结合不同的教育情况,抽象概括出一般性、普遍性的教育规律。为了能更好借鉴他国的经验,必须对其在教育发展方面的原则和规律进行研究,探索实施借鉴的原理、模式或机制,进而指导本国教育的实践。可见,比较教育研究成果的理论性与实践性在目的上是一致的。英国著名比较教育家萨德勒有句名言:在进行比较研究时,“我们不应忘记,校外的事情比校内的事情更为重要,并控制和解释校内的事情。”[11]比较教育的最终目的是研究各国教育发展的理论与实践,抽象概括出现代教育发展规律,结合本国国情创建本国教育特色体系,为本国制定教育决策提供依据,促进本国教育实践发展。同时从更深层次地理解国际教育,加强国际教育交流,推动全球教育发展,是比较教育学科发展的使命所在。

其次,建立包容、系统的理论分析框架。实证主义分析框架是站在“局外人”的立场研究教育问题,相对主义是站在“局内人”的立场研究问题。这和教育人类学的研究范式中的“走进去”与“走出来”类似。“走进去”即融入本土,与被研究者共同生活,对研究对象进行深描。“走出来”即通过田野工作获得的第一手客观、真实有效的资料,站在他者的立场对资料进行分析、阐释。比较教育学针对世界上不同国家或地区教育整体情况的研究,发现它们存在的一些基本的模式或规律是当代比较教育发展的根本要求。这决定了比较教育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这就要求比较教育学的理论分析框架具有很强的包容性与系统性。如实证主义分析框架偏爱定量分析,相对主义分析框架侧重定性分析,二者不是绝对地对立。这也符合儒家“中和位育”的指导思想。[12]

最后,加强比较教育学科体系整合。比较教育的理论分析框架在学科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分化与冲突。例如,实证主义研究要求规范化,标准的研究体系有助于研究过程更准确地阐述了教育事实和问题,揭示了教育本质和规律,提高了教育研究结果的科学性。相对主义则认为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对同一个教育问题,主张采用鉴别、分析特定研究对象的特性与文化相对意义的方法,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和不同形式得出不一样的结果,强调利用“本土化”的知识和文化视野。比较教育的复杂性决定了经常涉及多领域、多视角和跨学科的研究,也充分说明了比较教育学理论分析框架的整合与重构的问题亟待解决。面对现代社会的要求和现代教育的改革,比较教育学科体系面临新的挑战,多元文化要求整合比较教育学理论分析框,适应当代教育的多元化发展。比较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必须有自己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范畴和性质等一体化的话语体系,搭建互动平台以实现共同的对话。可见,建立具有交流性、整合性的“多元一体”比较教育学科理论体系无疑成为当代比较教育学的学科使命。

[1] 成有信.比较教育教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35.

[2] 薛理银.当代比较教育方法论研究[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74.

[3] 冯增俊,陈时见,项贤明.当代比较教育学(第二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50.

[4] 顾明远,薛理银.比较教育导论——教育与国家发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30.

[5] C.A.Anderson.Methodology of Comarative Education[J].International Review of Education ,1961(7):3-4.

[6] 埃德蒙·金.别国的学校和我们的学校[M].王承绪,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29.

[7] C.A.Anderson.Methodology of Comarative Education[J].International Review of Education ,1961.

[8] 高如峰,张保庆.比较教育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2:33.

[9] 夏俊锁.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诺亚与埃克斯坦比较育思想探析[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06(11):250-251.

[10] 赵中建.比较教育的理论与方法——国外比较教育文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22.

[11] 杨素萍.萨德勒比较教育思想解读[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4):78-80.

[12] 孙亚娟,褚远辉.论地方综合性大学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位育”之道 [J].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16(2):1-4.

ComparisonandEnlightenmentofComparativeandAnalyticalFrameworkofPositivismandRelativism

ZHANGLiu-long,CAONeng-xiu

(SchoolofEducationalScienceandManagement,YunnanNormalUniversity,Kunming650500,China)

The integration of theoretical analysis framework is not only the basic path of the development of comparative education theory, but also the value pursuit of contemporary comparative education research. The two main theoretical frameworks of comparative education research - positivism and relativism, the former emphasizes the use of scientific and empirical research methods to summarize the general law of the whole education system; the latter focuses on the use of localized research methods for specific educational objects development to provide decision-making services. The comparison between the two strengthens the combination of theory and practice of comparative education, establishes the framework of theoretical analysis of inclusive and systematic, and continuously promotes the integration of comparative education research system.

comparative education; positivism; relativism; analytical framework; enlightenment

2017-04-26;

2017-07-05

张刘龙,男,云南文山人,云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曹能秀,女,福建顺昌人,云南师范大学科学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比较教育学和学前教育学。

G640

A

2095-770X(2017)11-0040-04

http://sxxqsfxy.ijournal.cn/ch/index.aspx

10.11995/j.issn.2095-770X.2017.11.009

[责任编辑熊伟]

猜你喜欢
实证主义教育学框架
究教育学之理,解教育学之惑
——《教育学原理研究》评介
包容性法律实证主义、法律解释和价值判断
实践—反思教育学文丛
框架
分析实证主义、法律现实主义和法律方法的未来
美国逃奴案审判中的法律实证主义——以首席大法官莱缪尔·萧的判决为例
广义框架的不相交性
韦钰:神经教育学与创新力培养
《自杀论》研究方法分析——运用实证主义研究方法的典范
关于原点对称的不规则Gabor框架的构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