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芳芳,李 平*
(江苏省徐州市沛县人民医院1.NICU;2.儿科一区,江苏 徐州 221600)
降低临床护理人员静脉输液时PDA漏扫码率的品管圈实践
郝芳芳1,李 平2*
(江苏省徐州市沛县人民医院1.NICU;2.儿科一区,江苏 徐州 221600)
目的通过开展品管圈活动,降低临床护理人员静脉输液时PDA漏扫码的发生率。方法由7人组成品管圈小组,通过品管圈的四个阶段十大步骤的实施,分析影响静脉输液时PDA漏扫码的因素,找出真因,制定并实施相应的整改措施。结果品管圈活动实施后,静脉输液时PDA漏扫码率与原来比较下降至4.72%,(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实施品管圈活动后,圈员能掌握品管圈的相关知识,圈能力得到了全面提升,提高了圈员的创新性、科研性、积极性和团队凝聚力、合作力。
品管圈;PDA;静脉输液;漏扫码
个人数字助理(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PDA)[1]是一种携带方便的通讯工具,随着国外医疗系统对移动护理的广泛使用,PDA在临床工作中的独特优势被医务工作者认可。近10年的使用过程中,国外许多研究表明PDA有利于临床工作。PDA的使用是在3査7对基础上,多了一项信息确认的防线。然而由于一些护理人员操作不当、PDA硬件故障、无线网络不畅等因素,使得PDA系统没有物尽其用,并且存在着出现差错引起纠纷的隐患[2]。品管圈即品质管理圈(Quality Control Circle,QCC)主要是由同一工作现场或工作性质互补的人们自发组成品质管理的活动团队,通过全体合作、集思广益,按照一定的活动程序,运用科学统计方法及品质管理手法来解决工作现场所发生的问题[3]。近几年,随着品管圈活动的开展,已形成了具有护理特色、促进社会发展的群体文化。我院2016年12月运用品管圈活动降低静脉输液时PDA漏扫码率,取得了较为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我院是一所二级甲等综合医院,现开放床位1258张,在职职工1413人,年收治患者5.4万人次,我院护理部在市内首家启用门急诊输液系统、移动护理系统、护理管理系统。
1.2.1 成立品管圈小组
2016年12月七名怀揣着梦想的年轻人共同走到了一起,成立了七彩圈,护士长担任辅导员,圈长由全体圈员投票选出。这是一支平均年龄为31岁的团队,目标明确,团结一心是我们的口号。圈徽寓意为:七彩代表生命的绚丽多彩,生活的丰富多彩。红十字代表卫生救助,帆船代表我们的医疗护理事业,波涛起伏的大海代表人类生存的环境,以及当前医疗环境的大形势。
1.2.2 主题选定
圈员们经过激烈的头脑风暴法,提出了众多问题。而我们从上级政策、可行性、迫切性、圈能力4个方面进行了打分,采用5、3、1评分、权重评价法,最终“降低静脉输液时PDA漏扫码率”获得了最高分,故确定为此次活动的主题[4]。
1.2.3 拟订活动计划
根据品管圈活动步骤,我们用甘特图勾画出此次活动计划拟定表,确定活动日期以及圈员的工作分配等,我们的活动时间是由2016年12月~2017年5月。
1.2.4 现状把握
小组成员根据改善前静脉输液时PDA使用情况绘制了流程图,通过现状调查,我们发现在静脉输液备药、核对、配药、执行和结束时存在PDA漏扫码现象。于是我们使用查检表在移动护理信息系统内调取了三周的数据,本次调查应扫码次数共12810次,漏扫码次数2432次,根据公式:静脉输液时PDA漏扫码率=静脉输液时PDA漏扫码次数/应扫码次数X100%[5]。
计算得出漏扫码率为18.99%,根据80/20原则及柏拉图的分析,确定改善重点为78.45%,得出前两项为此次活动改善的重点:即静脉输液结束时及输液执行时PDA漏扫码,见表1。
表1 改善前静脉输液时PDA漏扫码情况
1.2.5 设定目标
依据查检:漏扫码总次数/应扫码总次数×100%为现状值;依据改善前现状把握柏拉图分析结论之78.45%为改善重点;依据工作年资占40%加学历改善能力占30%加主题改善能力占30%加品管圈经验值得出圈能力为71%;依据公式:目标值=现状值-改善值=现状值-(现况值×圈能力×改善重点)=18.99%-(18.99%×71%×78.45%)=8.41%,改善幅度为10.58%。
1.2.6 分析原因
圈员们通过头脑风暴对静脉输液执行时、结束时PDA漏扫码原因进行分析汇总,绘制出鱼骨图,将静脉输液执行时的各中小原因列入要因评价表,根据531评分、80/20法则选定:①护士工作量大,人员不足;②护士对扫描不重视;③患者对扫码认识不足;④护士不能正确执行扫码流程;⑤绩效未纳入量化考核;⑥PDA管理不规范作为要因。根据同样的方法,选定静脉输液结束时漏扫码要因为:①护士工作量大,人员不足;②护士对扫描不重视;③患者对扫码认识不足;④绩效未纳入量化考核;⑤PDA管理不规范。通过辅导员、圈长在临床工作中的考核、观察,对要因进行了三周查检分析,根据80/20原则确定:①PDA管理不规范;②量化为纳入绩效考核;③护士对扫码不重视;④患者对扫码认识不足为静脉输液时PDA漏扫码真因。
1.2.7 对策拟订
针对四个真因,召开圈会,圈员们采用头脑风暴,提出相应对策,依可行性、经济性、圈能力通过531评分80/20法则及有效整合,从中选出最切实可行的四个对策来实施:①规范PDA管理②纳入质控标准③提高患者扫码依从性④制定量化方案与绩效挂钩,并确定实施时间,由专门人员负责监督[6]。
1.2.8 对策实施
1.2.8.1 规范PDA管理
改善前因PDA管理不规范,我们制定了PDA管理制度、操作流程、培训及考核计划并由专人负责PDA的日常保养及维护。通过对策实施后,我们的PDA漏扫码率由18.99%降至为16.32%。
1.2.8.2 PDA扫码纳入质控标准
改善前因护士对扫码不重视,对此我们的制定了制度PDA使用质量控制标准、PDA使用培训及考核计划并按计划培训及考核。通过对策实施后,我们的PDA漏扫码率由16.32%降至为12.27%。
1.2.8.3 提高患者扫码依从性
改善前因患者对PDA扫码的依从性差,我们采取利用演示及口头宣教的途径让患者了解PDA扫码的功能、优点及安全保障;加强解释及沟通,减少患者对PDA的负性感受;加强护士的操作流程,提高一次性扫码成功率。通过对策实施三后,我们的PDA漏扫码率由12.27%降至为8.74%
1.2.8.4 制定量化方案并与绩效挂钩
改善前PDA扫码未纳入绩效考核,护士的积极性差,因此,我们制定了PDA量化考核表以及新的绩效二次分配方案[7]。通过对策实施后,我们的PDA漏扫码率由8.74%降至为6.28%。
采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以例数(n)、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对策实施后我们制定了新的PDA使用流程图。改善后护士能规范使用PDA扫码,患者能主动配合。对策实施后我们再次进行了三周的查检,对数据进行分析汇总对比,PDA漏扫码率明显降低为4.72%,见表2。通过对策实施后,我们本次活动的目标达标率为134.88%,进步率为75.14%。
表2 品管圈活动开展前后的PDA漏扫码率的比较[n(%)]
通过此次品管圈活动,全体圈员的品管工具运用、团队精神、专业知识、沟通协调能力、活动信息,责任荣誉感等都较前明显提升。
经过努力,我们将成果上报护理部,制定了4个标准书:①制定PDA管理制度;②PDA使用质量标准;③PDA培训考核计划;④绩效二次分配方案。
静脉输液是临床治疗时最基础的方法,在静脉输液过程中,护理人员需采用个人数字助理(PDA)对患者的身份识别条码以及药物包装袋上的条形码进行扫描,对患者、药物种类、药物浓度、给药剂量、用药方法、给药时机进行核对,以确保静脉输液的用药安全性,但在PDA扫描的过程中,护理人员由于输液操作步骤增多,加上工作繁忙、机器故障等问题,容易出现漏扫情况,导致静脉输液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8]。因此,有必要采取适当的干预措施以减少静脉输液过程中 PDA扫描漏执行的情况,提高患者的静脉输液用药安全性。
通过这次品管圈活动的开展,圈员能掌握品管圈的相关知识。圈能力得到了全面提升。提高了圈员的创新性、科研性、积极性和团队凝聚力、合作力。懂得了如何使用品管圈活动程序在日常工作中解决问题,对护理工作中的难题通过品管圈活动逐个解决、击破,从而在细节上不断改进,提高护理服务质量,促进优质护理服务的开展。
[1] 池艳宇,贾晓君.PDA在移动护理信息系统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中国护理管理,2012,12(10):16-18.
[2] 李小冬,李 军,赵 雪,等.降低临床护理人员用药过程中PDA漏扫码率的品管圈实践[J].护理学报,2016,23(8):19-22.
[3] 曾 艳,吉 莉,孔 旭,等.品管圈在降低输液过程PDA漏扫率中的应用[J].全科护理,2015,27(8):2668-2670.
[4] 周文静,牛玉芹,赵 丹,等.品管圈活动运用于CCU病房效果评价[J].临床医药实践,2014,23(10):777-779.
[5] 王莹莹,傅静芬,陈玲玲,等.品管圈在减少患儿静脉输液PDA扫描漏执行率中的应用[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6,22(24):164-166.
[6] 费 斐,周方丽.品管圈对减少PDA条码漏刷率的效果观察[J].健康必读旬刊,2013,12(10):393-393.
[7] 卢瑞梅,区秀凤,刘惠萍.PDA统计工作量在急诊护士绩效分配中的应用[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2,05(20):145-145.
[8] 陈隆玖.品管圈在提高静脉输液PDA扫描率中的应用[J].吉林医学2016,37(1):237-238.
The practice of reducing the rate of PDA leaky in intravenous infusion of clinical nursing staff
HAO Fang-fang,LI Ping*
(The people's hospital of peixian county,xuzhou city,jiangsu province1.NICU;2.Pediatric area,Jiangsu Xuzhou 221600,China)
Objective Through the development of quality control activities,to reduce the clinical care of intravenous infusion of PDA when the incidence of PDA sweep code.Method By the seven groups of finished product tube group,through the quality of the four stages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top ten steps to analyze the impact of intravenous infusion PDA leak sweep code factors,find out the truth,develop and implement the appropriate rectification measures.Result Afte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tube,the rate of PDA leakage dropped from the original 18.99% to 4.72%,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0.01).Conclusion Afte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product tube circle activities,members can grasp the knowledge of the quality of the circle,circle capacity has been fully improved,improve the members of the innovation,scientific research,enthusiasm and team cohesion,cooperation.
Quality control;PDA;Intravenous infusion;Leakage code
R472
A
ISSN.2096-2479.2017.42.2.02
李平(1983-),女,江苏徐州人,本科,护师。研究方向:儿科护理,
通讯地址:江苏省徐州市沛县迎宾大道18号,电话:18052208303,邮箱:39046216@qq.com
郝芳芳(1977-),女,江苏徐州沛县,本科,主管护师。研究方向:新生儿危重症护理
本文编辑:刘欣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