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海门市证大小学 柏沈燕
利用学习资源 生成高效课堂
江苏海门市证大小学 柏沈燕
课本已经不是唯一的学习资源,需要教师不断地关注学生的内在需求,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巧用各种学习资源,使课堂充满动态的、生成的惊喜。
高效课堂 学习资源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的课堂不再是教师的“一言堂”,而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生本互动的课堂。在这样的课堂上,课本的惊喜。
教材是实现教学目标、实已经不是唯一的学习资源,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地关注学生的内在需求,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巧用各种学习资源,使课堂充满动态的、生成施教学过程的重要资源和主要依据,它以概括、规范、结论等静态的形式为我们提供了教学内容、教学素材以及蕴含于其中的丰富的数学思想。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教师不仅“教好教材”,更要“用好教材”,挖掘出教材中丰富的内涵思想,让学生不仅掌握知识,更要了解知识的起源与延伸。
如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 “圆的认识”一课,编者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体悟,认识了圆的特征。但是,对于圆的认识,我觉得这还不够。课上,我翻开辞海,让学生读一读圆的定义:在平面上,和定点有定距离的动点的轨迹。在学生的疑惑中我播放视频,让学生直观感受定点在定距离的旋转中出现的轨迹,在学生的愁眉舒展中,我知道学生又一次动态认识了圆。接着,我让学生自主阅读书本,了解来自中国古代数学的精粹《九章算术》中的“圆,一中同长也”,联系掌握的关于圆的知识,说说这句话的意思。在一阵咬文嚼字后,我抛出话题:古人很早就想到了在车上安装圆形的轮子能使车子既省力又快速地向前行驶。你知道其中的原因吗?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们议论开了,在交流讨论中,学生们对圆的认识又一次有了升华。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学习不只是一个认知的过程。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智力因素决定着对知识的加工、内化、应用,但非智力因素也担负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教师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善于引导学生积极的情感因素,将教学过程作为向学生倾注爱心的主渠道,学生对授课教师产生美好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你的课堂上读到信任、激励与期待,对所学知识就会有兴趣,能主动吸收和积累。
一次学习“制作统计表”,我让小组内统计各自爸爸妈妈的年龄,然后制成统计表。在热热闹闹的小组活动中,忽然发现李志楠的头低着,手不停地揉眼睛。我走过去,拍拍他肩膀,轻轻问他:“什么事情啊?”李志楠哽咽地说:“今天是我的生日。我妈妈生下我就离开家了,我不知道她几岁了。”我心里顿时像被针扎了一样,我没有了解班级学生情况而粗心大意地设计了这项学习活动。我悄悄跟他说:“别难过,以后老师就是你妈妈,你今天就填老师的年龄。”我轻轻地在他手心写上我的年龄,并认真嘱咐:“课上好好表现,放学后老师送你一份生日礼物。”这节课,李志楠的表现出乎意外得好,主动举手发言了好几次,在后续的学习中也表现得非常积极。
当今社会瞬息万变,学生在生活中能接收到各种信息。在数学课上开发并利用好学生的生活资源,这不仅能让学生借助这些感性的生活经验去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还能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分析、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如学习“升和毫升”概念时,除了在课上用滴管演示1毫升的大小,我将学生的视野带向课堂外,生活中有很多用“毫升”来计量容器内容量的多少,如水杯、饮料、沐浴露、咳嗽糖浆、眼药水、婴儿奶瓶,等等。课上,我用PPT出示很多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如洗脸盆、热水壶、洗衣机、浴缸等,让学生估一估大约能装多少升水?及时肯定和表扬估计得最接近的同学。
在真实的数学课堂中,“错误”在所难免。“错误”反映了学生在接受新知过程中遇到了障碍,在理解问题时偏离了轨道。所以,纠正错误对于转变数学认知,促进知识重新建构意义深远。由此可见,“错误”资源是极其重要的课程资源。面对“错误”,教师应以“错”为媒,慧眼捕捉,及时引导学生通过反驳评价,使数学学习在“曲折”中走向“深刻”。
例如:在二年级上册 《认识乘法》一课中,练习时我补充了一道题(如图),在巡视中我发现了第一道题中较多同学写成了5×5。这时我意识到学生对几个几相加改写成乘法算式还不清晰。于是,我选一份具有代表性的错误作业,让全班学生一起评一评。有的学生能一下子看出错误在哪里,有的学生还是一脸茫然。我让学生们自由地说说看了这份作业后的想法。
生1:5+5只是表示2个5相加,而55表示5个5相加。
生2:5+5改成乘法算式时一个乘数是5,另一个乘数应该是2,它表示有2个5。
生3:如果是5+5+5+5+5就可以写成55了。
生4:我觉得把有相同加数的加法改成乘法算式很简单,先找相同的加数是几,再数一数有几个这样的数,乘一下就行了。
我适时打住还举着手的学生,让刚刚写错的学生自己改正。再一次巡视,发现全班都正确了。我相信在这纠错的时刻,“兵教兵”的办法比老师的讲授更加记忆深刻,对优秀的同学而言又一次巩固了新知,对一开始有错误的学生通过同学简单直白的讲解,更容易调整认知上的错误,重新构建更加扎实的新知。
经常会在进行试卷分析时反思:平时课堂上学生似乎都掌握了,当堂作业的正确率也还可以,可是到了综合练习时,适当提高难度,很多学生就感到力不从心,这是什么原因呢?究其原因,还是我们课堂上只在教教材,没有充分利用教材进行拓展提升,学生思维力的高度也就可想而知。高质量的思维变式题,能够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需求,对一般学生而言,能够激发他们尝试解决问题的欲望,对于优秀同学而言,让他们有展示才能的舞台,充分体验成功的喜悦,获得更高层次的提升。
如苏教版数学下册中有这样一幅图,教师可以利用这幅图进行变式练习,利用多媒体动静结合的技术,将数学的触角指向生活、数学的思维指向更高处。
(1)将圆柱形木料制成厚0.5分米的圆形的小车轮,能制成多少个?每个车轮滚一圈多少距离?
(2)将它沿直径切成两部分,表面积有什么变化?体积呢?如果沿着横截面在高1.5dm处切开,表面积有什么变化?体积呢?比较两次有什么异同?
(3)如果将它浸没在一个盛满水的水桶里,水桶里溢出多少升水?如果将木头中间挖开,制成一个木桶,最多能盛多少升水?两次有什么不同?
(4)将圆柱形木料加工成一个最大的圆锥,体积是多少?如果将这根木料制成底是2dm,高是1dm的圆锥,最多能做几个?
设计这样的练习题,既能唤醒学生的已有经验,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内在潜力,更能让学生感受到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一项有意义的活动。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每个学生的思维都是独一无二的,不可复制也不能代替,巧妙用好有形的和隐形的数学学习资源,就会像轻轻拧开一个盖子,灵活的思维犹如清清活水会源源不断在数学课堂上流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