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势 应时 嬗变
—— 以开放心态迎接社会保险大数据时代
6月22日,杭州白马湖畔,全国“互联网+人社”推进工作会议隆重召开,尹蔚民部长出席并讲话,各省人社厅局一把手参会;会议期间举办了首届全国人社信息化创新应用展览,精彩纷呈,引来不少赞叹;全国人社信息化培训班同期举办,逾千名来自基层的学员同步参与了会议讨论;在会议的人社信息化高峰论坛上,还宣布启动向全社会开放的社会保险大数据创新应用大赛。这次会议规格之高、规模之大、内容之丰富、形式之多样是历年人社部门常规的信息化工作座谈会所少有的,其意义可与2010年8月23日在北京召开的全国医保费用即时结算和社保卡应用经验交流会相媲美——以那次会议为起点,开启了人社系统走进全国范围、全业务领域信息化管理的新阶段;而今年的“白马湖会议”描绘了“互联网+人社”的新目标和新路径,将成为大数据背景下人社系统信息化的又一个里程碑。
世纪之交。1998年中央决定实施“两个确保”后,政策是重点,资金是焦点,数据统计和管理服务也是难点。当时为搞清楚各地到底有多少企业退休人员、每月应发放多少钱、历年拖欠了多少养老金,愁坏了各级社保机构,反复调查、核实,花费了大量精力,逼得劳动保障部下决心上信息化手段。经过艰苦努力,边摸索边设计,终于开发出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险信息应用软件,时称“核心平台”。有了这件“利器”,信息的准确性和工作效率大大提高。与此同时,劳动保障部门还与银行系统合作,通过银行的IC卡实现养老金的社会发放。经历过那个岁月的同志还记得,那时每逢养老金发放日,各地银行门前总是排起领取养老金的长龙,场面颇为壮观。因为好多老人起初很不理解,一张没字又没数的小卡片怎么能领到钱呢?必得亲自用卡取出钱来再存进自己的存折才放心。后来通过广泛宣传和亲身体验,退休人员逐渐认识到卡里确实有自己的养老金,可以随用随取,也就不再来回倒腾了。“核心平台”+银行IC卡发放养老金,算是社保系统信息化迈出的最初一步。
年代之交。从21世纪第一个10年到第二个10年,人社系统信息化实现了跨越式发展。2010年,全国社保卡发行还不到1亿张,2012年1月突破2亿张,之后以平均每7个多月增发1亿张的速度扩张。今年5月,河北省馆陶县寿东村16岁女中学生宁洁成为全国第10亿张社会保障卡的持卡人。此卡已非世纪之初的银行IC卡,它嵌有全国统一标准芯片,加载了金融功能,包含了人社系统的102个应用项目,各类身份甄别、资质认定、费用缴纳、待遇领取、就医结算都可以通过这张卡实现,真正成为了老百姓须臾不可离的贴心卡。而在这张不足一掌大的卡的背后,是覆盖10亿人、实时交换的强大的数据信息管理系统。依托这个系统,各地正在进一步开发精准决策支持和网上经办、手机APP等移动服务技术。全国联网+统一社保卡是人社系统信息化跨越的第二大步。
人社系统信息化已有的进展令人欣喜,舍此,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不可能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也要看到,面对当今大数据时代日新月异的变化,人社信息化前路漫漫且修远,我们未见和未及的空间还很广阔。有人打了个形象的比喻——过往的思维和行动模式就像是竹竿里的虫子,一节一节向上突破,目标是爬上竹梢;而大数据时代的互联网思维是横里咬破竹竿,拥有整片竹林。照这个说法,人社系统当下的信息化格局,大体还属于在竹筒内向上爬的“竹虫”。
话虽显刻薄,却并非无理,以社保数据信息为例:经过20多年的积累和多次系统整合、重构,在反复检验、汰选和纠错中,社保数据的容量和质量均非往昔可比——规模达到千亿量级,粒度精确到人,几乎每一个时点的每一次信息交换都被精确记录。数据的生命在于运动,信息的价值在于应用。观察社保海量数据,可勾勒出3层面用途的框架:其一,人社管理服务范围内应用。这方面应用正被着力推进,且大有可为。比如围绕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对尚未参保群体数据特征进行追踪分析,以制定针对性吸纳措施;又如借助日益普及的移动通信方式和个人查询授权,开发简便的计算工具,帮助群众预测自己的养老金待遇水平及其变动规律,从而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和社保制度的吸引力;再如将公民就业、技能素质、社会保障、劳动关系、职务变迁等多种信息交织分析运用,提升人社系统科学决策和为民服务水平。未来可见亦可行的目标是以人为本位,构建起横跨地域、纵贯一生、各项业务相连相容的多维、完整、精确的数据库,真正围绕服务对象需求实现记录一生、服务一生、保障一生。其二,公共管理部门数据共享、综合开发。这方面已有所尝试,比如社保卡搭载城乡低保、涉农资金发放等功能以及社保缴费证明的跨部门联网使用等;下一步的应用空间很大,例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技能培训、工资收入、社保等实时信息,对中央高度重视的脱贫攻坚战的政策落实及完善就可能起到强有力的支持作用。要实现信息的跨部门应用,前提是打破部门壁垒,牢固树立政府占有信息不是为拥数自重、而是为公众和社会服务的基本理念,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行顶层设计,订立相关规则。在打破信息孤岛方面还有大量工作要做。其三,社会、市场方面的应用。这方面已有了一些设想,比如个人连续性社保缴费记录与金融机构合作,可作为重要的个人征信凭证;又如医保监管系统的海量诊疗信息,对观察疾病谱变化,支持药品、医用耗材和医疗器械研发,开展健康、人寿保险精算等都可能具有难以估量的价值;还有一些畅想,比如生物识别技术、可穿戴设备的广泛应用与人社数据结合可能产生怎样的化合反应?信息跨界融合应用的领域巨大,未知而迷人,值得去探寻。现在的当务之急是大力推动公共部门信息公开,把畅想变为实践活动。如果社会、市场层面很难获取充足、准确的社保数据信息,何论开发利用其价值?
由此形成的判断是:第一,社保数据资源丰富、覆盖广泛、类型多元、增长性强、敏感度高,具有大数据的典型特征。其二,目前社保数据应用率很低,大部分信息处于沉睡状态,特别是在社会、市场层面的应用有极大的潜在价值,是一座亟待开发的金矿。这两个基本判断,恰是“白马湖会议”精要所在,也是谋划社保大数据创新应用大赛的出发点。所以,这次大赛的最大特点,也是最具突破性的举措是,向社会开放部分社保实际数据,通过“众包”的方式汇集众智,使公众利用数据、发现问题、推动创新,在社保数据应用上开启新思路、步入新境界、跃上新台阶。
有人不太相信众包的效力,总认为我们是专业人士,殚精竭虑搞了几十年社保,“外行人”出的点子怎么可能是真知灼见、切中肯綮?其实,只要放开眼界就可以看到,利用大数据进行社会、市场创新已有许多成功案例,如微信社交平台,如手机支付方式,如城市共享单车,其“一夜爆红”程度大大出乎人们的想象,也超越“搞了几十年”的资深专业人士的惯常思维。即使社会保险这个愈益专业化的领域,放在大数据背景中,我们也越来越发现有许多、许许多多以往想不到、没做到的事情。这不是否定过往的努力,而是技术进步、社会发展使然:其一,过去由于工具和载体所限,信息往往只掌握在少数专业人士手里,他们据此研究发明的理论、学说、规律为大众所认可和遵从,其实其中不少是在信息局限的条件下得出的经验;而如今大数据创造了利用海量信息的方式,大众皆可借助公开信息和技术工具,从不同角度总结、发现和运用规律,以安排自身生活并影响周边环境。这促使规律更接近真实,这个过程也更加体现了实践出真知、群众是英雄的道理。其二,在小数据时代,人们、特别是公共部门只能尽量满足有限信息反映出来的处于正态分布中段的普遍性需求,而“小众”的边缘性需求只得被忽略;而在大数据时代,则有可能通过精细分析各层次需求与供给的关系,优化资源配置来尽可能满足更多过去难以涉及的个性化“长尾需求”。
我们常说,人社工作全部关系到人,大部分关系到民生。这句话包含着政治学、社会学的深刻意涵——人社工作是典型的解决众人之事的领域,不仅公共部门应履职尽责,而且要通过众包、众智、众创来开拓让众人解决众人问题的路子。可以想象,当社保大数据的金矿被打开,当众智被激活,将会出现多少造福百姓、助推社会进步的新点子、好产品和优质服务。这也许就是“白马湖会议”定下的、人社系统信息化将跨出的第三大步。■
社保公曰:
吾尝读宋史,闻与契丹太原之战后,崔瀚表奏太宗:“所当乘者势也,不可失者时也。”遂收复幽蓟。崔瀚为北宋不入史传一偏将,但其见识甚通彻,奏表虽论战争时势,而于今日应信息化、大数据之时变势异,岂无启迪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