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阙维杭(发自本刊驻美国联络处)
外国人·城里人·乡下人
文_阙维杭(发自本刊驻美国联络处)
特朗普签署新移民政策,收紧旅行者进入美国的政策
海外,在美国,在华裔聚居的旧金山、纽约唐人街等处所,抑或在华裔比例不太低的硅谷高科技公司内,常常能够听到扎堆的同胞说“老外如何如何”“老美怎么怎么”,那口气就如同在自己的国土评说外国人一样;甚至当地一些中文媒体的新闻报道中也不时可看到类似的字眼,把美国人当作外国人来评述和比较。听在耳中看在眼里,总有点别扭──仔细想一想,在美国,谁是外国人?
多元化是美国“大熔炉”的最大特色。我每回路过旧金山唐人街,耳闻目睹乡音乡情浓浓的市声市集,看到花园角及与天桥相连的中华文化中心里里外外都有华裔老少在悠闲地玩耍休憩,自由自在地欣赏母国文化艺术展览,就不能不感叹美国在这方面的伟大与包容。世界上还有哪一块土地会任由外族自成一体划地为城呢?
在美国旧金山、洛杉矶、纽约等许多大都市早已屡见不鲜;各族裔办自己的学校、公司、报刊等等,也始终在日益发展壮大中,“独尊英语”现象早些年就被视为极端的偏见而未被鼓励,公开的歧视至少会遭遇政客和民间的阻遏乃至声讨。从这个宽泛的意义上看,所有居住在新大陆的外国人,只要不是恐怖分子或前科累累的犯罪分子,都会被美国乐意接纳为自己的公民。
唐纳德·特朗普自2017年1月20日宣誓就职成为新一届美国总统以来,他的移民政策便被各方聚焦,要求驱逐非法无证移民的呼声在新大陆获得共鸣,为了保护美国免受潜在恐怖主义的威胁,特朗普签署的最新旅游禁令也于3月16日生效,这个新禁令依然展现了特朗普打击恐怖分子、打击非法客、严控美国移民的决心,事实上在美国社会反响不错,甚至在特朗普早先签署的旅游禁令被部分州和个别法官反制暂停执行之际,美国的民调也显示55%的受访民众赞成这项移民限制令(其中35%的人表示“强烈赞成”),称这是特朗普上台以来最受欢迎的行政令之一。
当然,特朗普自己也很清楚他本人就是外国人移民美国的后代。他在2004年出版的《像亿万富翁一样思考》一书中指出,他的父系血缘可以追溯到1608年一位名叫汉斯·庄普夫的德国律师。“我的一位祖辈,一名葡萄种植者,在1600年代末将家族的姓氏改成了特朗普。我认为,这是一个明智之举,因为‘庄普夫大厦’听起来远没有‘特朗普大厦’响亮。”
132年前的1885年,年仅16岁的弗里德里克·特朗普从故乡德国来到美国纽约。特朗普的传记作家格温达·布莱尔曾经透露说:“成就我们今天所知道的唐纳德·特朗普的第一步,就是他的祖父不想成为一个葡萄酒商。”这里指的是弗里德里克·特朗普离开了家族在德国的卡尔斯塔特的酿酒生意。在一片淘金热的潮流下,22岁的弗里德里克到西雅图开餐厅,并在母亲资助下购入当地第一块地皮,开发成酒店,专门为“淘金者们”提供服务,成功赚下第一桶金。他后来回到纽约,继续开设酒店并投资房地产。在弗里德里克于1918年去世后,唐纳德·特朗普的父亲弗雷德继续从事房地产投资。唐纳德·特朗普年轻时便进入这个行业。而特朗普的母亲(原名玛丽·麦克劳德),也是一位外国移民,是来自苏格兰偏远的赫布里底群岛的一名渔夫的女儿。
特朗普自然早就把自己当作美国人,也以践行身为美国公民的义务与权利为荣耀,他纵然严厉管控移民的出入境,驱逐和严禁非法移民,名义上乃至事实上也是本着美国利益,因此得到多数美国人的认同。不管对特朗普反感也好赞赏也罢,身在美国尤其已经入籍成为美国公民的原外国移民,理当履行公民义务,自觉遵纪守法,做一个合格的公民。许多律师、华裔民选官员、学者都提醒在美国的华裔移民,特朗普政府强调移民对美国价值和文化的认同,这对那些只想定居美国享受美国福利,言行上却处处维护自己家族利益,一心一意打法律擦边球的移民来说,无疑敲响了警钟。
譬如不少外国留学生定居美国取得绿卡或成为公民后把自己退休的父母办移民签证到美国,而这些老人多数在其母国已经每月领取退休养老金,申请来美时其子女也宣誓会赡养老人、不给美国造成公共负担云云;但一些老人在美国热衷申请贫困救济或低收入无收入老人公寓,往往瞒报自己在母国的收入,这种种后果加重了美国纳税人的负担,这类现象每每曝光后,给美国相关政府机构和社会留下了一些外国移民诚信缺失的印象。
外国人移民美国的历程就是在机遇之土追逐梦想的历程。这是”家族的故事,也是谷歌创始人谢尔盖·布林和商业巨头伊隆·马斯克的故事,自然也是美国前总统肯尼迪家族的故事。当然,他们无一例外都没有把自己当作一个“歪果仁”,而是以主人的心态、公民的姿态在新大陆追逐梦想。华裔身在背井离乡的异域,却偏喜欢称别人为“歪果仁”“老外”,这种角色错位往往是下意识的,却形成某种人生的尴尬,这尴尬甚至还可能蔓延到故土母国。当旅居美国多年的华裔移民不论事业有成还是茫然无获而返回祖国,或投资或旅游或探亲,祖国的同胞或尊重或见惯不怪。
旧金山夜景
美国却呈现完全不同的现象乃至社会形态,基本上没有人或者说很少有人会羡慕做个城里人,没有人会千方百计挖空心思想到城市中心去租套公寓或买套房子住。除了甘之如饴在乡下经营农场、果园、牧场等等标准的乡下居民,大多数城里人向往的也是在郊区拥有自己的住房,或在乡村山区购置度假别墅。他们只不过因为工作需要还得往城里跑,但一下班便义无反顾地赶回郊区、乡下、山间、海边的家中去享受生活与天伦之乐。
连美国总统真正的家也不在白宫,前总统布什在职时不是常常回他那在德克萨斯州的克劳福特牧场放松一下吗?国会议员们一到休会期间,也都一窝蜂似的飞回50个不同州的各自的家园去了,在国会山庄里议事只是他们工作和支取薪水的所在,他们在首都华盛顿的居所就像客栈一样。
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高速公路建设与汽车工业的飞跃,以及航空业的普及,使美国交通十分方便。而美国的城市规划、乡镇布局也都因应后工业化时代的长远发展,更注重环境保护意识和人性化的合理布局,像纽约、洛杉矶、休士顿、旧金山等“大都会区”的形成,实际上是美国城市成熟发展的一个个范本。所谓“大都会区”其实是一个中心城市周围扩展出数十个乃至上百个卫星城市,也可以看作是城市郊区的延伸,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成为中心城市与卫星城市之间的连接纽带,进而又与其他“大都会区”乃至整个美国大陆连接在一起。“大都会区”的总人口或许都在上千万之谱,但中心城市的人口则已大大减少,这种调节、舒缓大城市人口压力的功能又因为交通、卫星城镇的合理布局而发挥到极致。譬如旧金山市区的常住总人口就只有70~80万左右,相比于上海等中国大城市乃至二三线城市的人口拥塞之状,简直令人不可思议。
那么,住在美国城市里的都是什么人呢?美国的城里人是怎样的状态呢?各大都市中心当然也不乏高级豪华的公寓楼,那大多是大亨或官员、高等白领阶层“暂栖身”之处,他们一般在别处也有豪宅别墅。像洛杉矶比华利山和旧金山海旁山边的栋栋华屋,加州一号公路马利布海岸的幢幢豪宅,更是富人的专利,莫说穷人,连一般的白领中产阶级都只有望屋兴叹的命。不过那去所,严格地说也是属于市郊边缘的,那儿的房主是骄傲的自命不凡的“大都会”主人。
更多的城里人只能归纳为穷人与无家可归的流浪汉,后者更是赤贫的一族,融为现代化城市街头的独特风景,不在于向世人炫耀做个城里人的自豪,而是流露出沦为城市街头拉圾般的无奈。那些挤居于破旧公寓里的城里人,开一辆停在大街上不锁门都没人偷的破车,或是搭乘堪称方便的公交车或地铁,行走于城市的这端和那端,萦萦于生计的头等大事,或为如何领救济金、食物券操心,或为躲避移民局的检查而惶惶不可终日。他们在人种上也是联合国般的多元化,白人、黑人、黄种人、混血人种,来自五大洲各国各地区的都往这城市里寻梦,却不知美国梦的多元化早已打破了城市与乡村的界线。
美国“大都会区”的形成,反过来也是中心城市式微的象征,至少是居住功能弱化的象征。美国中心城市的主要功能与上世纪中期以前相比,商业的、文化的或者科技的功能都在不同程度地扩大完善,唯有吸纳常住人口的目标早已淡化。美国大城市市长最头痛的是如何筹建更多“可负担住房”,说白了就是为占大多数的低收入城里人也即穷人谋个挡风遮雨之所。做一个美国的城里人其实很无奈很惶惑,不是吗?
有一位熟人的父母十多年前从北京来美探亲,住在儿子、媳妇于硅谷租的旧公寓里,两代人将就着挤居于一室一厅;没几个月小孙女出世了,三代人还是挤住在一起,那小小的空间显得更小了。老人家对拥挤对房子小还算有足够的耐心,但对于周遭的环境则不太满意,成天叨叨地说:整个一个乡下。
公寓所在的小区若按美国一般社区的概念或分类来看,属于较“差”的区域。当初小两口是在夜间依报纸广告按图索骥找到这个公寓区,没顾得上察看环境,又图房租还不算贵得离谱,很快就签了租约。搬家入住后才发觉这是个黑人、墨西哥人、东南亚移民为主杂居的社区,街旁停的大都是旧车、破车,可以算是硅谷地区的“贫民区”;但小两口只有一个人工作挣钱,立足不稳,也顾不上居住生活和环境的讲究了。老人虽不嫌弃儿子媳妇的困境,但对这个脏乱差俱全的小区却实在引不起好感,加上平时出门不方便,看来看去就是些低矮陈旧的平房和周围的穷邻居,怎么也瞧不出所谓世界现代化楷模的先进模样,没多久抱着小孙女回北京了,临行前给小辈留下了一句话:咱算是知道你们留学生在美国过的什么日子,整个一个乡下人!
这对留学生父母的所见所闻难免有失偏颇,但新移民和留学生初来乍到时的困顿则大同小异。若照中国传统的城乡观念,不要说硅谷一带这些小城市比不上现在中国沿海地区随便哪个县城气派,号称“硅谷之都”的圣荷西市人口刚刚突破100万,并且以此标准列为全美第十大城市,其市中心与中国一般的中等城市甚至南方富裕的县城相比也寒酸得要命。
十几年前旧金山市的明星市长布朗初访“姐妹友好城市”上海,也被那儿一年搭起上千栋高楼的建设速度与规模“震”得只有叹息的分。不过,美国人数十年前就开始了社区化建设模式和崇尚郊区、乡村生活的风气,富人、中产阶级纷纷向郊外迁移,山上、海边的房子价值远远高于旧城人口密集地区,他们对当个“乡下人”可说是求之不得趋之若骛,当然,此“乡下人”的概念与那对北京来的老人口中的“乡下人”的概念其实大相径庭。
不过,华裔移民和留学生的“乡气”在中国大陆早已到了家喻户晓人所皆知的地步,前些年大陆民间流行的顺口溜称这些回去的“华侨”几乎个个是“穿着土气、花钱小气、讲起话来带点洋气”,这样幽默的“民间文学”刻画特定的一群人也算竭尽讽刺之能事,但你可真没法完全否认。
在高科技牛气冲天的硅谷地区,可以说是城乡结合部的经济建设发展典范。其实硅谷所在的加利福尼亚州事实上更是美国的农业大州,几乎各种粮食蔬菜水果农产品应有尽有,出产的葡萄酒近十年也名冠全球;硅谷所在的圣塔克拉拉县境内多个城市包括圣荷西、山景城等等周围山峦起伏群峰环绕,一年四季都是踏青爬山的好去处。我时常在周末登高望远,情不自禁地用手机拍下些山区风光,发到微信圈,朋友们大多被天空的湛蓝、空气的洁净、山野的漂亮所惊异,我一句“这里是乡野”也大获共鸣。因此,从居住的范围看,我住在这里当然也是一个“乡下人”。
换一个角度看,大概除了旧金山、纽约等大都市和拉斯维加斯那样的赌城销金窟还符合中国人传统的城市概念,尤其到夜里霓虹灯光闪烁出一派声色犬马之像,似乎够刺激的标准。至于如硅谷这样的高科技重镇和美国所有大都会区的卫星城市,那儿的夜生活简直乏善可陈,夜幕下的清冷寂寞又如何可能与上海、北京及中国许多沿海城市的辉煌热闹比肩。
这样看,那对留学生的父母说美国这边是“乡下”、儿女跑到美国来成为“乡下人”也不无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