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本刊记者(发自北京顺义)
石嫣:博士后的“有机尊严”
文_本刊记者(发自北京顺义)
采访前,本刊记者查阅了石嫣的简历,她的简历可谓“含金量”很足: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博士毕业,博士毕业后进入清华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博士后流动站学习和工作,国家发改委公众营养与发展中心全国健康家庭联盟健康传播大使。研究方向:可持续农业和公平贸易,国内第一位公费去美国务农的学生,至今发表过20余篇有关农村发展的论文,多次参与国内国际相关领域会议,并翻译了三部相关著作《四千年农夫:中国、朝鲜、日本的永续农业》《分享收获:社区支持农业指导手册》《慢钱》。
同时,本刊记者还了解到,石嫣的另一“特殊身份”也很吸引人的眼球:“北京菜农”。她是北京“小毛驴”市民农园创办者和负责人之一,中国社区支持农业(Community Supported Agriculture)和可持续农业的重要推动者。一面是中国一流高等学府博士的学历,头顶象征中国一流高等学府的桂冠;另一面是“菜农”角色,与泥土和蔬菜打交道。集聚在石嫣身上的这种显著反差,足以让人好奇、猜测发生在其身上的传奇故事……
在本刊记者的采访中,一位熟悉石嫣的北京媒体界人士表示:“石嫣是清华大学博士后,又是真农民,她不走寻常路。”名牌大学博士后当农民,在很多人看来,这是不可思议的事情,但这样的事情就实实在在发生在石嫣身上。在本刊记者的采访中,了解到了石嫣是如何从中国一流学府博士后走上“农民”这条道路的。
在获得清华大学博士后这一耀眼光环之前,石嫣还获得了另一个同样令人瞩目的学历:中国人民大学博士。在中国人民大学攻读硕士和博士期间,石嫣就高度关注生态食品与大城市病的问题,并且将主要精力放在了主攻这一问题研究的方向上。
石嫣始终坚信,在城市化越来越快的今天,无农药无化肥、直接与消费者对接的有机农业,不仅是对当下食品安全问题最好的关怀,也能让农民有尊严地获得收入,拉近人与土地的关系。“向大城市‘移植’有机生态农业,是我一直以来的梦想,它能让我获得有机的、尊严的生活。”石嫣说。
石嫣的这种“有机尊严”观念是怎么形成的呢?“这与我的成长经历及大学受到的教育息息相关。”1982年,石嫣出生在河北保定一个普通的工人家庭,家里买来的菜经常不新鲜,“听说有的菜并不环保健康。”2006年7月,石嫣进入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深造,成为著名的“三农”专家——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院长、温铁军教授的研究生。在温铁军的影响下,石嫣开始重点研究大城市病与生态食品的课题。
然而,在实践中,石嫣对如何种植生态有机食品一知半解,她需要更多的实践机会,她认为,如果有成熟的生态农业模式来实习,是最理想不过的。2007年年底,机会来了,她获悉,美国农业政策与贸易研究所同意接收一名愿意去当地CSA农场蹲点半年的中国学生。在导师的帮助下,2008年4月,石嫣成功申请去美国留学。
然而,石嫣在美国留学的方式,却让一些对她寄望颇高的亲友大跌眼镜:她去美国不是呆在高校搞学术研究,也不是留在大城市研究商业模式,而是奔赴美国明尼苏达州的生态农场“地升农场”(Earthrise Farm),在国外生态农场“当农民”。
“地升农场”践行的是“社区支持农业”(Community Supported Agriculture,CSA)模式。据悉,“社区支持农业”在国外已推行二三十年。在美国,有近1700个CSA农场。这是一种新型的农业生产和生活方式,其核心在于重新建立人们与土地、农业生产之间自然、和谐的关系。它与工业化的大型农业生产有着本质区别,更多的是一种按需生产方式。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农民和消费者如社区成员般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他们往往一起共担生产风险,共同分享收获。通过CSA这种生产经营模式,农民不因气候、市场的变化担心生计,他们会更加细心地种植安全、可口的食品,而消费者可以吃到最新鲜、最健康的本地农场生产的食物。
“这个模式简单一点说,就是农场和消费者之间建立直销、互信友好的关系,让生产者有稳定的市场保障,让消费者吃到更健康的食物,消费者以预付生产的定金作为农场主生产的‘投资’。这种模式让中小型的生产者的生计得到更好的保障,消费者也因此用消费支持了那些生态生产、保护环境的农户。”石嫣用自己的话形象地介绍。
然而,理想与现实并不是“一拍而就”,其间需要忍耐与坚持。石嫣刚到美国,就尝到了农场生产的艰辛,她的双手被不知名的植物刺得痛疼难耐。她刚到明尼苏达州时,当地天气依然寒冷,雨水交加也是常有的事。在一天天简单而重复的生活中,石嫣最初对田园生活的想象被无形地消耗着。
石嫣的选择让有的亲友很不理解,国内一流大学的高材生为何要远赴重洋去“当农民”?国内那么多重大的课题不做,她为何跑到美国去每天育苗种菜?石嫣忍耐着农场劳作的辛苦和亲友的不理解,渐渐融入了农场的生活节奏。两个月后,石嫣吃到了自己种植的生态有机蔬菜,“别提有多好吃了。”农场经理夫妇也与她成了朋友。
半年实习期结束后,石嫣回国,“那段‘洋插队’的经历我没学到多少农业技术,也没学到多少管理经验。但是,那半年经历却像一颗种子一样,在我心里扎了根:在地上除草,与大地平行,感觉人类很渺小;吃到自己种植的食物,不用担心食品安全,这不是作为人最基本的需求吗?”石嫣认为,她的美国之行是值得的,甚至改变了她的人生走向。
石嫣在北京的农场里向外国友人介绍情况(资料图)
在美国的半年时间里,石嫣一直在思考怎么能让中国的农民采用生态耕作方式,同时也能有稳定的市场。她打算在中国最繁华的大都市——首都北京来实践运作有机农场,用实际行动来影响和改变大都市人的饮食观念。
2008年年底,导师温铁军在北京海淀区凤凰岭脚下申请了一块试验田基地。石嫣没多想,2009年2月就申请去了基地,与基地上几个做乡村建设的伙伴一起,打算开春后在基地上建设一个农场,取名“小毛驴市民农园”,“既然是试验田,我们当时没有考虑商业模式,想得更多的是怎么能将这个CSA模式实现。”一个月后,“小毛驴市民农园”招到了17位农场种地的会员、37位配送到家的会员。
石嫣如何维持“小毛驴市民农园”的经营?有媒体报道称,为了解决客源问题,石嫣大胆做出改革,将参与CSA的客户分成“劳动份额客户”和“普通份额客户”两种。“普通份额客户”只需要提前交纳2000~2500元的菜钱,而“劳动份额客户”除了提前交纳1000多元菜钱外,还会获得一块份额地。每个周末,客户必须定时到自己的份额地里参加耕种。作为回报,“小毛驴”则为客户提供20个星期的有机新鲜蔬菜。另外,石嫣还有一个附加说明,那就是保证20周内有400斤蔬菜供应。
但是,创业才刚刚开始,很多问题随之浮出水面。刚开始种蔬菜时,蔬菜按照计划长出来后,开始给会员们进行配送,可几乎连续一个月都是绿叶菜。有一次石嫣和伙伴们给一个会员送菜时,箱子被扔了出来,对方发牢骚说:“天天都是绿叶菜,我的脸都快吃绿了!”
在不断适应消费者要求的前提下,石嫣等人也调整着蔬菜的品种与种类。接下来的三年多时间里,“小毛驴”成为北京一些市民口中的“都市菜园”。到2011年,农场会员达到800多个家庭。
女博士当“新农人”,一下子成了轰炸性的新闻,在一些媒体的报道下,石嫣的知名度陡然上升,几乎每天都有数百人慕名而来,找石嫣问长问短。这些人中,有来取经求教的,也有抱着看稀奇的态度而来的。那段时间,石嫣每天疲于解说和讲解,几乎口舌生烟。到后来,她不得不宣布:只在周末接待来访参观者。
2011年,石嫣完成了“关于社区支持农业信任研究”的博士论文,从中国人民大学顺利毕业。2012年,她选择了再次在北京通州区创业,创业的方向仍然是在生态农业领域。“我和几个志同道合的伙伴考虑建立一个连接生态农户和消费者的平台,叫‘分享收获’,以村庄为基础扩展消费者的规模。”有了打理“小毛驴市民农园”的经验,“分享收获”在北京通州区很快就以合作的模式进入生产阶段。2013年秋天,“分享收获”搬到了北京顺义区基地办公。
“‘分享收获’最老的会员到今年已经跟我吃了10年菜,有的家庭从大宝到二宝都是吃我的菜长大,这也是让我最骄傲的事情之一,很多时候家长带孩子来农场,的确能感觉到我和他们直接那种密切的关系。”石嫣满是自豪地说,“分享收获”的会员也靠口碑在逐年慢慢增长。到2017年,“分享收获”模式已执行五个年头。
“我们依旧用心地照顾着每一块我们耕种过的土地,无论什么样的条件,我们都从改良开始,北京的确有空气污染,但我们既然生活于此,就一起努力来改变,从土地开始改变,不使用化肥和合成农药,用物理和生物防治的方法,土壤的有机质也在逐年增加,体现土壤活力的微生物和小动物的数量也明显在增加。”石嫣在一份日志中如此写道。她的分析头头是道,已经成了真正意义上的生态农业研究专家。
经过反复实验和摸索,也碰到过不少人不理解的眼神,石嫣能走到今天很不容易,其中的辛酸和辛劳或许只有她自己知道。
谈到这些年来的收获时,石嫣也说:“这不是一个成功者的故事,也不是一首完美的田园牧歌,像导师说的那样,我们甘做一颗铺路石,是因为爱这片土地爱得太深。”总结这些年来的收获,石嫣深有感触地说,在乡土,自己生产并见证了从土到土的循环,也就更知道珍惜——食用品相不好的菜品,剩余物回田,衣服穿二手的,饮食以蔬食为主。“乡土生活通过物理接触拉近人与自然的距离,拉远人与消费的距离。”
与一些人对“农民”身份的偏见截然相反的是,石嫣在重要场合都以农民身份自居。她认为,做一个种植有机蔬菜的农民,靠自己的努力去改变都市人的饮食观念,这是非常有尊严的新型农民,应该值得大家尊重。
有一次,石嫣去银行办事,在柜员给的开通手机银行的单子上,填了“职业”一项为“农民”。柜员说:“没有这个选项,要不写‘职员’吧。”要求她修改表格中职业的内容。石嫣感慨:“这不是第一次。我在想,为什么农民就不被一些人认可为职业呢?”
还有一次,石嫣去韩国首尔大学开会,一个大学教授有些轻蔑地问她:“你做农民,收入能维持吗?”石嫣回答:“跟当老师的收入差不多吧。”该教授有点惊诧,说:“这对农民来说是好事,对教授来说不是好消息。”
石嫣因此有感而发,在一篇日志中写道:“农民应该是个伟大的职业而永远存在,优秀的农民应该是个顶天立地的人,借助最少的外部资源,最大限度成本内部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照料动植物、建筑、水利、设计……勤劳、勇敢、坚强、节俭。他们提供了最重要的公共品:食物;保护了最重要的公共品:土地和水;转化了最重要的公共品:阳光;孕育了最重要的公共品:种子。”
令石嫣欣慰的是,在大城市病和环境污染的倒逼下,有机生态农业正渐入人心。2015至2016年,“分享收获”和“小毛驴”联合承办了国际CSA大会和第七届、第八届中国CSA大会。到这一年,CSA的理念和实践已经遍地开花。石嫣说,她的农场虽然不是一个庞大的产业公司,但在这个理念推动下,CSA肯定会在全国遍地开花的。
2016年3月16日,世界经济论坛正式发布了2016年“全球青年领袖”(Young Global Leaders)入选名单,包括全球121位年龄在40周岁以下的商界、政界、文艺界、学术界、媒体行业等各界优秀青年人士。石嫣凭借对农业的突出贡献和对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推动,入选当年的“青年领袖”。“全球青年领袖”由世界经济论坛创始人兼执行主席克劳斯·施瓦布教授创立,由900多位杰出青年领袖组成,旨在共同致力于塑造全球的未来。
能获此殊荣,对石嫣来说,既是对她的付出的肯定,也是她的人生新起点。在多重光环的笼罩下,聚焦石嫣的人越来越多,石嫣的生态农业观念也被越来越多的都市居民所接受,这令她颇感欣慰。
更令石嫣期待的是,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为绿色有机农业的发展画了蓝图: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坚持质量兴农,实施农业标准化战略,突出优质、安全、绿色导向,健全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引导企业争取国际有机农产品认证,加快提升国内绿色、有机农产品认证的权威性和影响力。这被石嫣视为发展有机农业的重大利好。“孵化无数个生态农场的梦想就要逐步实现了。”石嫣兴奋地说。
(本文所用资料及图片由受访者石嫣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