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山东济南 250100)
上党梆子是上党戏的代表剧种,广泛流布于秦汉时期的上党郡(即今天山西省晋城市、长治市境内),是山西四大梆子之一。上党梆子历史悠久,大致起源于十七世纪。至迟在18世纪中叶,上党梆子已经是一个拥有五种音腔的成熟剧种。2008年上党梆子入选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在国家和政府的大力扶持下,上党梆子的发展步入了正轨,在地方有着极大的影响力。但我们们仍然可以看到,上党梆子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
目前晋东南地区上党梆子剧团的发展主要还是依赖政府资金,这一方面保证了剧团的生存,但另一方面也导致过度依赖政府资金的情况。随着现代化生活节奏加快,上党梆子的受众规模不断萎缩,私人成立的剧团生存空间被不断压缩,经营状况往往比较困难,演员往往会选择更有保障的公立剧团,私人剧团的演员大量流失。而政府成立的剧团内部易出现体制僵化的问题,优秀的创意难以得到激发,这就直接导致上党梆子剧本的创造缺乏活力,演员青黄不接,缺少反映时代的作品和新生代演员将为上党梆子的继续发展带来极大的阻碍。
首先,国营剧团中普遍存在体制机械化的问题,剧团选拔机制缺乏活力。“按资排辈”现象严重,导致大量优秀演员难以得到晋升,新生代演员缺少创作动力和表演热情;其次,生源的大量流失。戏曲艺术与普通教育不同,对于学生的先天条件要求较高,戏曲生往往需要通过进行选拔才能获得学习的资格,但经近几年资料的显示,上党梆子学校的招生难度较大,很多学校都已经放弃了选拔制度,只要报名就可以被录取,但仍然可以看到报考学习上党梆子的学生数量在不断减少。再者,市场受众呈现老年化态势。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戏曲缓慢悠长的表现形式已经不能适应人们的现代化生活,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更是把人们推到了信息爆炸的世界,丰富的娱乐资讯和方式丰富着人们的生活,年轻人越来越多的娱乐方式的选择使其无暇顾及传统的戏曲表达,市场受众便主要集中于中老年市场,年轻一代很难被吸引,而这一状况将很难被改变。
上党梆子需要极强的现场感染力,感染力的带动往往依靠演员的现场表演,简单的网络视频难以与观众产生真正共鸣。
首先,推动上党梆子戏曲艺术保护机制的规范化过程。我们在对上党梆子戏曲艺术建立档案和记录信息的过程中,要逐步适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的档案化管理和数字化应用,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有效性,与现代化档案管理方式接轨,实现地方和国家的平台对接,为进一步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立法进程提供基础。
其次,上党梆子的保护应该坚持整体性原则。上党梆子的保护不仅要重视对当地传统戏曲的保护,也要重视对上党梆子整体文化空间的保护。上党梆子是深深扎根于当地人民群众生活的文化,有着强烈的地域归属感,因此对文化空间的保护尤为重要。一旦离开了这片土地,上党梆子便失去了受众和发展环境,对于上党梆子保护一定要结合当地整体文化环境保护,例如语言环境。
再者,促进上党梆子保护机制的社会化。上党梆子的保护离不开政府和社会民众的支持,推动上党梆子社会化保护机制尤为重要。保护机制的建立不能只依靠政府的文化机构,更应该建立社会化的保护体系。私人剧团的发展对于促进保护机制的完善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政府应该大力扶持小型剧团的发展,提供各种盈利或公益性质的戏曲表演,将上党梆子艺术融入到人民群众的生活之中,扩大保护机制范围,实现保护机制的完善。
最后,推动上党梆子保护机制的创新。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而言,适当的政府干预可以防止非物质文化遗产过度商业化导致文化变质的状况,但过度的政府干预则容易导致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后劲不足,体制僵化,难以创新的现象。因此,对于上党梆子保护机制而言,尤为重要的一点就是把握二者的平衡,戏曲艺术应该因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地更新变化,只有做到内容创新,迎合广大观众的需求,才能实现资本要素的集聚,加快其市场化进程,在这一过程中,政府应该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和资金保障,改变原有的编制体制机制,实现人才的流动,提高其保护机制的质量和效率。
首先集中表现为内容性革新。目前我国商业的发展呈现市场化和“互联网+”的高度融合,“信息爆炸”已经成为了一个鲜明的时代特征,如何在信息时代抓住群众的眼球,吸引更多的受众是上党梆子戏曲艺术发展的一个重要难题。而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方式即为推进上党梆子戏曲艺术的内容性革新,在保留经典的前提下,对原有内容进行扬弃,在唱腔上进行大胆革新。以2016年春晚上惊艳亮相的华阴老腔为例,青年歌手谭维维将古老的东方曲调大胆融合摇滚元素,实现了内容上的创新,不仅为现代摇滚乐增添了一笔浓厚的东方色彩,也为华阴老腔带来了新的重生,迅速打开了华阴老腔的国民认知度,为华阴老腔的保护提供了扎实的群众基础和社会影响力。因此,对于上党梆子的革新也应重视与现代流行元素的融合,从而为古老的戏曲艺术增添新的生命力。
其次在于体制性革新。目前困扰上党梆子戏曲学校招生的主要问题有两个:其一,学习戏曲艺术是一个过程性教育,需要耗费教师和学生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对于教育费用的要求较高,很多来自农村地区的孩子由于难以负担高昂的学费而选择放弃;其二,上党梆子戏曲学校的就业率往往较低,专业性剧团接纳的演员数量有限,市场空间的不断缩小也使得剧团规模难以扩大。因此,在教育经费方面,政府应对当地上党梆子戏曲学校加大扶持力度,对于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给予特殊援助,减少经济因素对学生选择的影响;在就业方面,应当对剧团体制进行改革,对于国营剧团大胆改革,增加聘用制的比重,增加青年演员的表演机会和上升动力,与此同时鼓励、支持、引导相关私营剧团的发展,带动就业率的提高,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之下,推动上党梆子剧团的内容创新、体制创新。同时,政府应该鼓励上党梆子剧团参加更多的公益演出,一方面扩大上党梆子作为当地戏曲的社会影响力,另一方面,为上党梆子传承人带来更大的市场和舞台,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对上党梆子戏曲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上党梆子作为拥有百年历史的古老曲种,悠久的历史为其积累了丰厚的文化底蕴,其记录的主要方式有口头传诵、文本记载、现场演出,随着时代的发展,应推动宣传方式的革新。例如,在百年上党梆子的发展过程中,曾经涌现出众多实力非凡的艺术家,推动了上党梆子在艺术上的完善和唱腔上的发展,在华美的舞台背后,有着无数艺术家的艰苦付出,这些故事对于宣传上党梆子将会是极好的素材。随着媒体经济的发展,影视行业的影响力已经不容小觑,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上代表性人物的宣传往往可以极大地提高大众对其文化的认知度。以历史人物黄飞鸿为例,通过对黄飞鸿的影视、小说作品,不仅带动了整个香港功夫电影、武侠小说的兴起,也推动了大众对于岭南民俗的多方位了解,在小说和影视剧中对佛山民俗的描绘,使得佛山的武术文化和中药文化成为了代表性文化,而黄飞鸿也作为“文化英雄”推动了当地民俗的保护和发展。这对于推进上党梆子保护方式的革新有着积极借鉴意义,戏曲代表性传承人的成长故事往往是一个戏曲发展历程的缩影,对于相关影视剧的改编创作,往往可以增加群众对于该戏种的兴趣。以《乔家大院》为例,相关影视剧的成功改编,使得晋商院落文化得到了很好的传承保护,成为当地文化旅游的重要推力。因此,要加大对相关小说及影视剧作品创作的重视程度,体现“文化英雄”对当地文化宣传的积极作用。
同时,推动宣传手段的革新。利用微信、微博等公众平台,进行多样化的营销和推广,创新宣传方式,结合当下最新的科学技术,例如VR技术,营造社会热点,设计相关衍生品,与相关知名品牌联名等,提高知名度和影响力,打造完整的产业链,增强宣传力度和效果。
[1]高小康.都市发展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2]路畅.民间戏曲的传承与保护问题——基于上党梆子的调查分析[J].文艺研究,2013,(1):104-111.
[3]王鹤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制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
[4]刘博.晋城市上党梆子剧团生存现状及对策发展研究[D].天津音乐学院,2011.
[5]刘瑞霞.山西省长治市上党梆子生存状态[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