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晓燕
(宝山区和家欣苑幼儿园,上海 201901)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与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变化,上海市外来人口规模在日益增大。外来人口作为特殊群体,他们对繁荣市场经济、激发社会竞争﹑促进城市化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随着外来人口的不断涌入,幼儿园的生源也变得多元起来。这些随着父母进入到城市的孩子,进入幼儿园后出现的各种状况也引起了我们的一些思考。尤其是幼儿良好卫生习惯的养成方面,更是状况堪忧。
我们幼儿园地处城乡交界,生源十分复杂。有本地户籍户、本市户籍买房户、外地户籍买房户、外地租住户等,他们来自四川、安徽、河南、浙江、福建、江苏等地。其中本地户籍的约占40%,他们中有的家长文化水平不高,是失地的农民。虽然是农民,但生活有保障(拆迁户),在家里无所事事,对孩子的教养要求不高。另外一部分家长,他们都接近于第一代独生子女,结婚早又忙于工作,对孩子的教养也比较缺乏。外地户籍买房户约占35%,这部分家长中的绝大多数来自于全国各地的城镇与乡村。在这些孩子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因为从小留守于祖辈身边,孩子在生活卫生等方面的习惯也都没有很好的养成。引进人才子女约占1 0%,这部分幼儿的家长文化水平较高,但他们忙于工作,对孩子的教养常常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外地户籍租住户约占10%,这部分家长以打工谋生,更加缺乏时间照顾、教育孩子,对孩子的卫生习惯更加缺少关注。还有一部分这样的孩子则由老年人带领,外地农村的生活陋习延续至今。
幼儿园地处城乡交界,是传染病高发地段。在全区的传染病发病率更是排前三名,诸如:手足口病、水痘等流行病经常发生。
这些情况为我们的教育培养提出了新的思考,也使我们的研究更具紧迫性和必要性。
首先,我们认为本研究有利于幼儿良好卫生习惯的养成。其次,本研究也有利于提升家长和幼儿园合作的密切性和有效性。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幼儿园对孩子的教育培养离不开家长的密切配合和支持。在研究中我们让家长提供幼儿在家庭中卫生习惯呈现状态的录像,供其他家长进行观摩和讨论;让家长在班级Q Q群中进行有关卫生习惯养成问题的讨论,帮助其他家长拓展思路。最后,本研究有利于教师对幼儿及家庭进行多样化的指导。
在研究中,我们重视对家长的宣传和指导。运用家长讲座、各班家长会、家长现场观摩、家园小报、现场指导、大比拼等途径,向家长宣传和展示我园开展研究的意义和过程。发放家长调查问卷,了解家长对我们研究进程的了解程度,及时反馈他们的意见与建议。坚持在各班的家园联系栏、园宣传版报等张贴有关信息,请家长参与到活动中,共同培养孩子良好的卫生习惯。
通过观察、了解、分析、总结以上普遍问题,最终我们确立了《杂居地区家园合作幼儿良好卫生习惯养成的实践研究》的课题。我们认为这将对幼儿一生的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课题确立后,我们通过调查问卷,调查了实验班幼儿的现状,将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并梳理了不良卫生习惯形成的原因。接下来就是进行漫长的研究过程。
生活卫生习惯贯穿于一日活动各环节中。在课题研究中我们注重“养成”二字,积极运用会说话的每一块墙壁、每个角落给孩子一些小小的提示,让幼儿在做每一件事时都会有一些生活卫生习惯的影子浮现在眼前,使幼儿时刻生活在有利于良好卫生习惯养成的“怀抱”之中。同时安排好每周的生活卫生培养内容,在适当的时候进行生活集体教学,帮助小朋友通过集体的智慧交流、学习,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
如果只是片面地在幼儿园进行培养,抛开家庭共同培养的因素,最终无法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有了这样的认识,我们对家长进行了以下的指导。
案例分析家教沙龙活动是指教师选取幼儿在家庭生活卫生习惯养成方面比较有代表性和普遍性情况的视频,在不同层次的家长中进行观摩、分析、分享、讨论,最终在家长中形成正确培养理念、家园双方达成共识的活动。目的是让家长在活动中,对其他家庭培养的方法有更多的了解和学习,在讨论中对生活卫生习惯培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提高认识,并落实在孩子的身上。
在观摩活动中,我们给家长发放“家长观摩幼儿园各环节卫生习惯评价表”,让家长在观摩自己孩子整个生活中进行客观评价。
这本小册子是由课题组成员共同商讨制定的,内容有盥洗、睡眠、进餐等方面,需要家长在家庭中对孩子进行持续观察并做好记录与反馈的一本跟踪记录本。
老师利用QQ群向家长抛出讨论话题,家长参与讨论。在每一次的话题讨论中,家长能根据自己家庭指导的好方法,在群里进行相互分享,也有家长遇到困惑的地方能在群里得到大家的帮困解疑。
一种以书面形式向家长进行幼儿生活卫生习惯养成宣传的形式。其中有幼儿园开展的培养活动剪影,有家长的育儿心得,还有一些在家庭中简便易操作的养成方法、儿歌、小游戏等内容。
对于家长而言,可以通过很多活动,让他们知道幼儿园是如何重视这方面的生活习惯的培养;对于幼儿而言,一种比赛的意识,能让幼儿有动力更完善自己的自理能力。对于老师而言,通过这个活动能观察到哪些方面是幼儿共性的,比较薄弱的方面,方便以后对这个内容有更多的练习,让幼儿的自理能力发展得更好,更全面。
(1)幼儿的卫生习惯有了明显的提高,手足口病的发病率接近于0。
随着课题的不断深入,幼儿园的传染病发病率也在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尤其到课题结束前的两个学期,手足口病的发病率接近于0,这与我们研究措施的有效性是分不开的。
(2)在调查过程中全面了解了幼儿卫生习惯的现状。
通过观察、调查使我们对幼儿卫生习惯现状的形成因素有了全面的了解,在以后的教育教学、家园共育中,会客观地寻找原因,制定切合实际的解决方案进行实施,使幼儿的良好卫生习惯能得以养成。
(3)梳理了幼儿园培养幼儿卫生习惯的内容和方法。
形成了小中大三个年龄段的幼儿生活卫生习惯养成的细分指标。在课题研究后期,孩子的习惯有了明显的提高。如来园洗手不再只是个形式,而是按照老师的要求进行规范的六步洗手。
(4)在幼儿卫生习惯养成的家长指导内容和形式上,内容更加丰富多样。
除了常规工作,我们在研究中还采用了案例分析、家长沙龙等多种形式的指导内容,使我们的研究获得了更多的实效。
(1)个别家长参与课题研究的积极性不高。
我们对课题的研究,是为了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对幼儿一生的发展来讲,具有很重要的实际意义,在请家长配合我们一起完成调查表,一起在家庭生活中指导孩子形成习惯的问题上,有个别家长参与积极性不是很高。对于幼儿园下发的幼儿卫生习惯、用餐等调查表不予重视,对于园内活动也不出席。
(2)活动设计的创新性不够。
对研究的理论理解不够深刻,教师们在设计活动时,活动的环节比较粗糙和单一,可以通过故事、儿歌、音乐、情景表演、实际操作等等,来增加活动的创新性。
(3)对走进家庭进行指导缺乏信心。
在实施阶段中,由于杂居幼儿的特殊性,大部分家长由老人带养,老人与年轻的父母沟通不到位,所以在家庭生活培养上不能达成一致,使得孩子的习惯没能很好地养成。所以,可以在以后的研究中能走入家庭进行指导,找到家园双方认同的有效方法进行培养,这是我们所思考的。
[1]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市学前教育课程指南[Z].2014-10.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Z].2012-8.
[3]约翰.W.桑特洛克.儿童发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388-3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