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演创作中的回归

2017-11-14 04:19何苗
海外文摘·艺术 2017年17期
关键词:情怀创作文化

何苗

(北京电影学院,北京 100088)

1 什么是表演创作中的回归

1.1 表演创作的回归

回归,字面上的意思是回到起点。

当这个词与表演创作结合了之后,就被赋予了更为深刻的含义。在这篇论文里,主要谈论三个回归,第一个是演员表演创作的回归,第二个则是演员回归自然人的情怀,第三个则是演员回归本民族文化,建立起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在表演创作中,简单来说就是回归剧本,回归人物,回归导演的最初的哲学思想。这其实就是要谈论的第一个回归,即演员表演创作的回归。

1.2 演员的情怀

情怀:含有某种感情的心情,也是拥有高尚的心境,即率真的情感和高尚的追求。

简单来说,演员回归自然人的情怀就是演员洗净社会污尘、返回孩童的纯真、有真切的喜怒哀乐、有着丰富的情感、内心有着强烈的热情和好奇,对美好和高尚具有强烈而执着的追求。

我们的表演教育其实就是在培养演员的情怀。是的,演员怎样在复杂的社会中保持干净的内心尤为重要。我们都知道,现在想要骗到你比在孩童时期骗到你要难得多,甚至很难再真正地欺骗到你,你会自然地运用自身阅历和经验来看待问题,不会再像孩子一样轻易相信一些事情和一些人。反过来,如果演员都能回归到最初孩子一样干净的心灵,再去进行表演创作,会是一种什么样的结果。就好像是孩子们在玩过家家一样,可以自然而然地做到深信规定情境,并深情而热情地生活在其中,如果演员做到像孩子一样,那么他们的作品中每一句台词都会情真意切,打动着自己,也会感动观众。这就是演员回归自然人的情怀。

1.3 中华民族文化自信

我们要善于了解和挖掘中国民族文化,只有了解民族文化,对自身文化饱含崇敬之心,才有可能建立起民族自信。我们作为中国演员,要饰演的角色是中国人民。建立民族自信才能建立起角色的自信。就像表演学院的院训:“向人民学习,为人民服务,做人民的艺术家”。戏剧承载着对最广大人民的引导作用,是肩负着重大责任的,弘扬中华民族文化、实现中华文化梦的伟大复兴就是我们演员的重任之一。

2 三个“回归”的重要性

2.1 回归表演创作方法

中国的经济在飞速发展,电影电视行业近些年更是在第三产业中迅速崛起,渐渐形成了快餐式的影视制作方法,这也使得演员的表演创作方法不得不快餐化。以前制作一部电影电视剧可能要花上好几年的时间,现在由于经济、档期等各种条件的制约,一部影视作品几个月就能够轻松完成。我们都知道,量变会引起质变,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道理。

“在小时代追求大表演,似乎属于逆潮流而动的轻举妄动——虽然,时代的进步往往都是在逆潮流而动中不断实现重大突破”

演员在不断被消费,不断重复着自己的“品牌”,所谓演员的品牌则是表演方式的单一性,一种表演方式得到了认可,获得了收益,就开始不断重复,更加深入和多样化的人物塑造方式则成为了一种冒险。于是现在我们看到了越来越多观众先知型的表演和演员类型化的表演。比如:吃惊的时候演员手里的杯子一定会摔在地上;病床上的病人睁开眼睛说的第一个台词一定是“水”;人生气的时候一定要拍桌子;表示惊讶一定要睁大眼睛大张着嘴巴。某个演员虽然演了很久的戏,但是始终仿佛就在扮演一个角色。演员的表演创作都比较单一,浅薄,缺乏想象力,没有内容。渐渐地,影视艺术成为一种商品,用最少的经历和时间完成尽量多的作品,来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表演创作已经不是一种艺术,而是一种时间和金钱的较量。像这样做状式的表演之所以会频频出现,就是因为大部分演员把表演创作最初的方法简化到了只会看词,说词,演情绪,做状态的程度,忽略了剧本,人物,时代背景,政治背景,导演的哲学思想等等一系列的创作过程。演员在浮躁的创作氛围下跳过了很多表演创作的基本方法,直接表演结果,表演情绪。跳过了这些创作过程的表演创作,难免会不断对自己、对观众“说谎”。我们都知道,说假话会心虚,观众不是傻子,甚至比你想象的更加聪明,连自己都“骗”不过,如何能让你饰演的角色打动观众呢?一直处在心虚的状态下进行表演创作,这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不回归到最初的表演创作方法上,如何相信自己就是那个所饰演的人物,如何有底气、情真意切地说出每一句台词。演出的戏是冰山一角,其中内心的感受和背后的准备工作是无限的。

演员越是在这样的时代和环境下,回归表演创作方法就显得越为重要。

“演员作为镜头内的语言系统,传达影片的思想和感情,其表演是否能够在视听感官上打动观众,几乎完全由导演对创作素材的处理决定。为什么电影演员在镜头前都非常信任与自己合作的影片导演?因为“电影表演毫无疑问是为导演做媒介”。

2.2 演员要具备情怀

创作中如何产生真情实感呢?生活中再没有什么事情能够激怒你,如何在表演创作中真正地去“生气”呢?生活中是一个戴着面具的社会工具,没有丰富的感情和高尚的向往,如何去饰演一个鲜活而热情的人呢?表演是研究人的学问,演员是灵魂的工程师,如果演员本身没有灵魂,如何去建造一个个有趣而真实的灵魂?

我们大多都是生长在社会中的社会人。随着年纪的增长、知识的增长、社会阅历的丰富,我们在社会中生活得越来越如鱼得水,比起青春年少的时期,我们从疯狂、任性、率真逐渐变得隐忍、伪装、务实。大多数人在社会的洪流中随波逐流,人的精神世界跟社会发展是分不开的。但是作为演员,我们必须回归作为自然人的最初的情怀。真诚的生活态度决定了演员是否还能真诚地对待角色,在生活中都没有真实的情感,在表演创作的过程中就更难达到情真意切了。

所以对于演员来说,在现在的社会中始终保持情怀将是一个终身课题。作为表演教育者,也要投入大量的精力去培养学生们的情怀。

“失去童心的艺术家,也便失去了观察、体验世界的基本能力,童心失得愈多,能力也便愈加粗糙。以粗糙的直观能力去进行表演创造,只能虚构角色的形态而不能创造角色的神态”

这其中说的“童心”和本篇论文中的“情怀”如出一辙。

演员在创作角色的过程中,作为创作者一定要爱自己,这里所谓的自己就是角色。这也是演员所需要具备的情怀,当你爱上你所饰演的角色,爱上角色所身处的世界,演员就会具备充分的创作热情,这份热情会帮助你更好地理解角色,更好地在角色中生活,走入角色的精神世界。演员要对角色的精神生活具备崇敬的心情,才能做到真正情怀的回归。

2.3 回归本民族文化

所谓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张艺谋导演和他的作品之所以受到国际影坛的认可,就是因为他拍摄的电影体现出了浓烈的民族色彩,比如“大红灯笼高高挂”“秋菊打官司”等等,给世界电影带来了全新的、独特的视听感受。2008年奥运会,他更是用了几个小时的时间,将中华文化的精髓传播到了全世界,得到了世界认同和喜爱。他的成功正是说明,坚持本民族文化的发扬和创作,是立足于世界之林的必经之路。日本电影经历了漫长的发展阶段,但是到了二十世纪中期,日本电影才真正在世界影坛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日本电影非常注重民族特色。大量优秀的导演都在掌握西方的电影技术后,大量融合甚至是专门拍摄本民族的电影故事。比如黑泽民、沟口健二、小津安二郎。

“无可争辩的是,战后日本电影无论在西方还是在东方人面前,都独树一帜地展现出了它那奇特、神秘的艺术空间。日本电影大师们在他们的作品中对于民族传统及文化特别的“照顾”意识,给予了人们以最新的、强烈的视听感受。”

“……并突出例如日本民族所特有的社会心理和审美观念。而他那被称作“顽固的自信”的独特风格,使人感到似乎只有小津才能拍出真正的具有日本民族风格的电影作品”

“小津始终一贯的形式处理,形成了自己适合于民族审美要求的个人风格。因此,吸引了日本的电影观众。同时,这种区别于任何形式系统的独特风格,也使得异帮民族感到新奇,并把它作为一种民族电影文化的特殊形式领域接受下来。”

从日本电影的崛起可以看出,在电影发展中,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对本民族的文化自信以及对民族文化的发展和弘扬是立足于世界之林之本。

作为中国演员,我们要饰演的是中国人,讲述的是中国的故事,表达的是本民族文化和历史,对本民族文化的热爱和崇敬之心,是演员在表演创作过程中的源动力。作为演员,我们必须树立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坚持和发扬本民族文化,深层地了解和挖掘民族文化,从而在塑造角色的过程中才能做到“角色的自信”,这也是演员进行表演创作的根本和完成角色塑造的必经之路,也是一个演员必备的文化知识储备。

3 在表演创作中如何“回归”

3.1 表演创作方法的回归

3.1.1 回归到剧本中

剧本的回归方法主要从五个口切入:(1)剧本分析;(2)初读剧本的时候记录下自己的各种反应;(3)再次阅读剧本时把每一集总结成一句话;(4)该剧本的时代背景的研究;(5)剧中的世界和现在的世界对比,找到最大的差异。下面我将一一谈论。

首先我以一个普通观众的身份通读剧本,此时在一个安静的环境下阅读剧本非常重要,这样可以帮助自己排除思想和情绪上的一切干扰,认真投入地初读剧本。第一遍读剧本的时候最好一口气把剧本读完。这样会对整个作品的基调以及最高任务和中心思想有比较准确的认识。同时,在初读剧本的过程中在剧本上或者笔记本上记下自己的各种反应。比如引起自己情感强烈共鸣的地方;不解的地方;最喜欢的桥段;最讨厌的部分;最感动的地方等等。在初读剧本的时候,演员和观众情感反映最接近,也是最真实直接的反馈,记下这些感受,为之后剧本和人物的分析和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再次阅读剧本的时候,我把每一集总结成了一句话。电视剧少则十几二十集,多则上百集,加上影视作品制作的特点,不连续的拍摄方法,很容易出现故事的剧情发展、前后因果在演员脑内混作一团的状况,把每一集总结成一句话,可以帮助演员理清创作思路,让故事情节的走向更加清晰明了。

“演员如果想对一出戏做出有意义的贡献(使一个角色诞生),就必须在他还没有诠释剧情之前,学会如何思考它,为他的角色自动地做出规划和设计……”

了解了故事之后,就要对故事的时代背景进行深层的研究,主要从几个方面入手:该时代的时间、伦理道德、是非观、领袖、言行举止、空间上、建筑、音乐、艺术、服装、审美等等。

3.1.2 人物的回归

对于自己即将要饰演的角色,回归到人物本身也很重要。如何做到“我就是”的状态进行表演创作,不是平白无故地就能相信。我们都很了解自己。自己的一切信息都烂熟于心,然而想要做到“我就是”角色的状态进行表演创作,就是要像了解自己一样了解所饰演的人物才可以。我总结了一下,主要是从以下的方面作为切入口,一点一点研究清楚人物的各种信息。

(1)生理:性别、年龄、身高、资质、外貌、缺陷、遗传等。这些是作为人物最基本的信息,大部分是以饰演者,也就是以演员为主。有无缺陷对于一个人来说有很大的影响,生理和心理都会引起很大的变化,所以这些一定要研究清楚。

(2)社会:社会阶层、职业(工作类型:体力脑力,工作时间 工作条件 收入)。在社会中扮演的角色也是影响人的行为的一大因素。文艺工作者和科技工作者以及体力劳动者的言谈举止往往千差万别,掌握这些信息对人物的把握会更加清晰准确。

(3)受教育程度:学历、学校、成绩、喜欢的科目、擅长的科目、资质、才能。人的受教育程度当然也是影响人的一大因素。演员赵薇在电影《亲爱的》里面饰演的农村妇女和在电影《三人行》里饰演的医生就可以看出,两个人物的感觉完全是不一样的。其主要的原因,就是受教育程度的差异造成的。

(4)家庭:父母、谋生能力。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对一个人来说几乎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可能会深刻地影响到这个人的一生,这个是根源,甚至一生都很难彻底改变。所以家庭信息对于一个人物的关系研究来说,也非常重要。

(5)宗教信仰。这个方面可能对于一些特殊的角色来说也非常重要,我们经常可以了解到有狂热的宗教信仰的人和没有宗教信仰的人也有很大的差异。比如伊斯兰教徒是绝对不会吃猪肉的,佛教徒很宽容豁达,而且一生食素,没有婚姻等等。这些特质和没有宗教信仰的人完全不一样。我们在研究人物的时候也要注意这个方面。

(6)朋友圈:也就是该人物所处的社会环境。社会对于人来说是生存群体,人都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扮演着不同的角色,适应着不同的社会形态。

(7)政治倾向:这个方面也是在特殊的剧本和人物里需要好好研究的,政治背景在一些剧本的人物塑造上有着很重要的地位。

(8)精神世界:人的生活目标、生活追求、娱乐、爱好等。无论外部条件如何特殊,即使是在国家大力打击“右派”的时期,也有不少知识份子、艺术家在坚持自己对生活的追求。大量的书籍、影视资料都在讲述着类似的故事。我们在研究人物的时候要善于挖掘人的精神世界,发现灵魂的有趣之处,让人物更加立体。

(9)心理状态:性生活和道德上的标准。性生活这个方面对于研究一个人来说,也很关键,从自身研究,自己的性生活状态的改变是否会引起自身生理和心理上的变化。这个人道德上的标准,简单说来也就是人的“底线”。一个人的底线,正是说明了这个人的道德观念。几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道德“底线”,有的人高,有的人低,程度不一样,方面也不一样,甚至在不同的事情发生了之后,道德标准会随之改变。每个人的道德标准和底线都不一样,抓住这个方面对人物进行分析,也会是从自身走向人物的捷径。

(10)个人欲望和野心:人的欲望和野心往往决定着人生走向,其欲望的程度也很重要。有这样一句话,只要你坚持不懈地走向一个方向,全世界都会为你让路。这句话虽然很抽象,但是却很有道理。我自己也尝试过,当你对一件事情的欲望特别强并且坚持不懈地走向它,哪怕它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最终都有可能完成。所以,人的内心欲望不可小觑,对人物的研究这个方面也很重要。

(11)气质和性情(悲观、乐观、易怒、好相处)。人的气质往往比较固定,不容易改变,所以气质算是人固有的特质,对于研究一个人物来说,气质也是重要因素之一。

(12)人生态度:比如,听天由命型,斗志昂扬型,失败主义论也就是悲观型。这三种型的人大概在我们周围都存在,可以总结一下角色是属于什么类型,然后在生活中寻找素材,这样塑造出来的角色既准确又鲜活。

(13)性格:比如,外向内向或是双重性格,敏感、慢热、心宽、心窄等。人物的性格鲜明会更加有色彩,性格是人非常重要的特质,往往决定了人的基本状态甚至人生命运。

(14)星座:这个是根据我个人的兴趣爱好发展出来的一个方法,我平时比较喜欢研究星座,对于星座在人身上体现的特质比较了解。当我拿到一个角色的时候,我会把她规划成一个星座,根据星座的特质,在人物的身上加入她独有的特色,这样会有助于我更亲近角色。了解星座的演员也可以运用这个方法,同样如果很了解生肖血型等一系列归类统计学的演员,也可以运用其他的方法。

(15)能力:技能。这个属于一个人的物质基础,人能力的大小,职业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的性格、举止、说话的方式等,了解人物的生存能力是非常关键的。

(16)智商和情商:智商的高低可能会决定一个人的生活物质水平,生活能力的高低,情商的高低则是可以决定一个人控制别人情绪的能力和受人欢迎的程度以及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这两个方面的信息需要在整个剧中人物的每一句话,每一个举止中去研究去感受,客观地评价出人物的情商和智商,从而又能更深一层地走向角色。

3.1.3 导演最初的哲学思想的回归

演员的表演创作要以导演的意向为基础,所以了解导演的哲学思想对于演员表演创作来说至关重要。所以在跟一个导演合作之前,需要观看导演在不同时期的其他作品,这样做之后你会发现每个导演的作品都会有着重复的主题。这个主题总结下来就是回到眼前最初的哲学思想。了解了导演最初的哲学思想,往往就可以非常准确地了解到导演最喜爱的是什么,最想要的是什么。当然导演喜欢什么样的表演风格在往期的作品里也都可以清晰可见。这个对于身处在一部剧中进行表演创作的演员来说是一条必经之路。

我们还要了解导演,导演所身处的年代。这些信息了解了之后,在进行创作的时候和导演沟通合作起来会更加轻松愉快,有利于给双方营造出良好的创作环境。然而这些,最终都会体现在作品中。

3.2 演员情怀的回归

前面已经说了关于演员情怀回归的重要性,在这里就要具体讨论一下,作为一个演员,一个教育者,如何做到保持自己的情怀和培养演员的情怀。这个方面主要结合我研究生一年级在12级表演教育本科班参与毕业大戏排练担任助教期间的创作实践来讨论。我总结出了以下几个方法。

3.2.1 解放天性

回归情怀和解放天性是分不开的。在我们排练2012级毕业话剧《伊库斯》的过程中,导演每次在上课前都要让大家跟着音乐尽情地跳舞,还要让大家玩不同的游戏,以及用身体的各个部位去感受真实的环境等一系列的练习。我觉得这练习是非常必要的,在上课之前,同学生理和心理上都是封闭着的。每节课开始,从兴趣出发,由内部解放演员的天性,释放出他们的欲望,找到儿时那种简单的愉悦。让他们也认识到自己其实是可以卸下包袱去认真地游戏的,会很快为了胜利而喜悦,因为失败而沮丧,然而这些都是最真切的瞬间。这样对于后面表演创作大家更敢于把自己释放出来完全展现给大家。

“然而成人的表演艺术想要深入创造,又必须学会和发挥孩子们的游戏特点——自觉和由衷”

“电影表演为之奋斗的目标,在游戏当然幼稚形式中早已实现”

3.2.2 培养情操,保持浪漫

美术馆,这个地方可能大部分演员没有习惯去这种地方。没有参加《伊库斯》排练之前,至少我是对这个地方非常陌生的。在排练期间,导演主张我们要经常去美术馆,即使看不懂也可以欣赏,还亲自带着我们去美术馆。令我没有想到的是,每一次去美术馆都会激起我内心很多灵感和激情,这种感觉很奇妙,在每一张画面前经过时都有一种似懂非懂的某种想法穿过脑海,这种感觉让我有了一种久违的兴奋感,正是这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让我内心变得更加具有创作欲望。现在我去每一个城市每一个国家,他们那里的美术馆,我都一定会光临。因为那里可以寻找到某种宝贵的激情,这也许就是内心封存的情怀吧。

书籍、电影、影视作品、记录片、短片,任何形式的故事都要大量观看。其目的是让演员关注社会,关注人性,关注历史,关注人与人的关系,关注人与社会的关系,这些都是演员在表演创作中最鲜活的素材。在排练《伊库斯》的时候,导演就给我们看了大量的资料。比如:中央台的少年杀母案件新闻系列片,这种新闻说的都是真实事件。有些同学在刚开始读剧本的时候不能理解其中的男主角为什么要把自己那么爱的六匹马的头都砍下来,这个离自己的生活太远,甚至都无法相信这个故事。看了这个新闻以后,大家才渐渐意识到,真的有这样接近离奇的事情在发生着,但是一切又那么合乎情理,在新闻中,我们目睹了一个杀了自己母亲的少年,我们也算是走过了他的世界。这个案件看完之后,大家都开始逐渐理解男主角的行为。

在排练过程中,我们还看了各种外国的话剧,舞蹈,音乐剧,电影拍摄纪录片,毛泽东选举时的发言,希特勒演讲时的视频,基督教徒受难日游行的视频以及各种小短片。在这过程中,对于一个演员来说,就像是旅游一样,经历了各种人生,各种世界,在这中间获得的感悟是无限的。

3.2.3 行动与体验

《伊库斯》排练期间,整个教学组的行动力都很强。导演经常带着学生去马场玩,让学生真的跟马长时间待在一起,像话剧中一样去喂马,照顾马,和马聊天。回来再演很多和马聊天的戏的时候,是真的会有明显的不同的。如果这个单靠想象,很难去实现这样的真实感。有意思的是,有很多学生在毕业大戏结束后都真的喜欢上了马,甚至还花大量的业余时间去学习骑马。

学会感恩,坚持写日记,导演还要求学生们写角色的日记,按照角色的逻辑和习惯去生活,让饰演男主角母亲(一个基督教徒)的同学每一天抄读圣经,这让原本离角色很远的学生,也在走进角色的过程中大大加快了步伐。

“演员要恢复童心,必先要恢复儿童般的好奇心与直观的发现能力”。

人的情怀需要用一些方法去发现,去激活。导演在给我们上第一节课的时候就问我们演员的英文是什么:大家纷纷回答:Actor。紧接着导演把单词直译过来,Actor,Act是行动的意思,or这个后缀是表示人,所以Actor就是行动的人。演员,就是要行动起来。想到就去做,JUST DO IT!真正设身处地做了这件事,和没做只用心去想象是完全不一样的感觉,做了之后的感觉只有你自己会明白。

3.3 如何树立和弘扬中华民族文化自信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历经了上千年的历史演变,历经了重重磨难,可称之为“多难兴邦”,他坚强而灿烂地屹立于世界的东方,其本身的文化魅力足以让我们建立起文化自信。近年来,欧美、日韩文化流入中国,受到年轻一代人的青睐和追捧,导致民族文化在某种程度丧失,民族意识淡薄。这种现象非常值得人深思,为什么外来文化那么容易打入中国市场?某种意义上成为国内文化市场的主导?

不是我国本身缺乏文化,而是国民对本民族文化缺乏了解和挖掘。对一种事物不了解,何谈自信?所以,想要树立中华民族文化自信,首先要了解中华民族文化。了解民族文化可以通过书籍、资料,电影作品等多种途径,分别从饮食、衣着、住宅、生产工具、语言、文字、文学、科学、艺术、哲学、宗教、风俗、节日和传统多方位多角度深入了解和研究。

要树立民族自信,我们还需要做到对世界历史文化、异域民族文化、各国文化成果都有所了解并且包容借鉴。对外来文化客观地包容、借鉴的态度,是对自身文化充满自信的另层表达。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绵延不断,固然是其内在本质和生命力决定的,但一个重要方面在于他有海纳百川的胸襟、有兼收并蓄的传统,这种气度也能够树立起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树立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还要肩负起文化建设和传播的责任担当。作为演员,我们始终要秉承着弘扬中华民族文化的重任,具备历史责任感,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贡献。戏剧是承载着引导人民精神生活的责任的。我们要回归到人民的生活中去,回归人性,回归历史,回归民族命运。切实做到表演学院的院训里说的:“向人民学习,为人民服务,做人民的艺术家。”

4 结语

在这篇论文中,我仅根据自己的在表演创作过程中感悟,写下了自己的真情实感。归根结底,演员的创作过程需要按部就班,即便中国的电影市场越来越注重消费,创作环境也大不如前,但是相信真正的艺术永远存在。我们要回归对人的关注,对人性的关注,建立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关注民族命运,时刻肩负中华民族的历史责任感,而不是更多的是对物质和利益的关注,这是一个演员必须具备的创作心态。就像陈浥老师上课时常常对我们讲的:演员,是一个特殊的职业。在复杂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下要学会保持住内心的一片净土,对目标保持执着的追求,拥有真挚的情感,保持热情,真诚,回归到最初的情怀。

世界万物在不断发展,然而表演创作的方法和演员的情怀,我们一定要回归到最初最正确的地方。

注释

①《第十五届电影表演艺术家学会奖文集》2015年出版P256出自文章“2014中国电影年度艺术报告(表演章》”——赵宁宇。

②张辉著《镜头前的表演教学》中国电影出版社,2011.12出版P1页。

③齐士龙著《电影表演心理研究》中国电影出版社,2014.7月出版P160页。

④郑亚玲 胡滨 著.《外国电影史》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5.7月出版P164。

⑤郑亚玲 胡滨 著.《外国电影史》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5.7月出版P181。

⑥郑亚玲 胡滨 著.《外国电影史》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5.7月出版P182。

⑦(美)乌塔哈根 哈斯克尔弗兰克尔 著.《尊重表演艺术》,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4年出版P106页。

⑧齐士龙著.《电影表演心理研究》中国电影出版社,2014.7月出版P149页。

⑨齐士龙著.《电影表演心理研究》中国电影出版社,2014.7月出版P150页。

⑩齐士龙著.《电影表演心理学》中国电影出版社,2014.7月出版 P160页。

[1](苏)玛阿弗烈齐阿诺娃.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精华[M].郑雪来译.中国电影出版社,2008.

[2](苏)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全集[M].郑雪来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12.

[3](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演员创造角色[M].郑雪来译.中国电影出版社,2006.

[4](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演员自我修养[M].郑雪来译.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5.

[5]齐士龙.电影戏剧中的表演艺术[M].中国电影出版社,2014.

[6]齐士龙.电影表演心理学研究[M].中国电影出版社,2014.

[7]齐士龙.好玩的游戏好看的艺术[M].中国电影出版社,2014.

[8]许同均.电影导演中的表演艺术[M].中国电影出版社,2004.

[9]张辉.电影表演美学研究[M].中国电影出版社,2011.

[10]张辉.镜头前的表演教学[M].中国电影出版社,2011.

[11]郑亚玲,胡滨.外国电影史[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5.

猜你喜欢
情怀创作文化
章太炎诗中的忧国忧民情怀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Jazz
旅途中的为民服务情怀
谁远谁近?
少女情怀总是诗
创作失败
黑白情怀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