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逸璐 张丁月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上海 201600)
中国人向来嗜茶,历朝历代,爱茶者更是层出不穷。乾隆爱茶,曾戏言:“君不可一日无茶。”有客远来要奉茶作为招待,逢年过节也要摆出茶具与友人清酌几杯。
茶树的发现、茶叶的种植和加工、饮茶和茶文化都是从我国传播到世界各地的。唐朝时期陆羽也有关于茶的记载:“茶者,南方之嘉木也…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茶的原产地有西南说, 四川说, 江浙说等。而茶的发源时间又分别有神农说, 西周说, 秦汉说等。
在两晋北朝时期,茶以文化面貌出现。茶圣陆羽把我国儒教、道教和佛教等哲学思想与茶文化融为一体。儒家讲究一个“和”字,强调天地人和、中庸之和。饮茶时要注重和谐的气氛,在这样一个氛围里慢慢品茶,沟通感情,增进友谊。佛家有“苦海无边,回头是岸”的理念,这与品茶先苦后甜的过程也是相似的。道家思想强调清净无为,道法自然,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茶产自山野之林,受天地之精华,饮茶使人神清气爽, 心气平和。陆羽在《茶经》中第一次把“精神”贯穿于茶事活动中,把饮茶作为陶冶情操,享受艺术的过程。
咖啡的历史源远流长,其起源和中国茶一样众说纷纭。据史料记载,非洲是咖啡的故乡。传说非洲奴隶被贩卖到也门和阿拉伯半岛,咖啡也就被带到了沿途的各地,最终传入欧洲,经由法国、意大利的发扬逐渐变成了时尚。
咖啡文化给人的感觉是热情随性的,是浪漫多情的。各国的咖啡各有不同,往往能反映出不同国度自己的风格特点。法国人是世界上公认的最为浪漫的,他们喜欢追求喝咖啡的情调,表达一种享受生活的理念。在德国,根据数据显示,更多的人饮用黑咖啡。黑咖啡没有过多点缀,口感苦涩,提神醒脑的功效最佳。这一习惯也体现了德国人的理性保守。而在美国,人们倾向于方便快捷的生活方式。美国的咖啡文化也就更为商业化,更为随性。不同国家对咖啡的解读,产生了咖啡制作和口味的多样化,从而形成西方咖啡文化。
茶叶承载着山野精华、丰壤雨露,象征着“回归自然”与“返璞归真”。自古以来,中国的文人墨客以茶诗来寄情山水,通过茗茶去体悟茶道、天道、人道,达到忘我的境界。道家学说强调天、地、人合一,认为人下立足于“地”,上敬奉于“天”,应认识到宇宙生生不息而循环运行的规律,把大自然视作老师,与自然合为一体,这样才会得到最大的满足。从古代文人士大夫,到近代中国知识分子,把“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作为一道座右铭。这一理想是对安详自得的灵魂的追求,也反映出要把个人与世间万物联系为整体来看待。中国人坚守“中庸”之道,倡导以共建“和谐”与“和平”为理想。“天地人和”是中华民族独有的处世观念,五千多年心心相传,演变为一种精神,升华为一种境界。
西方文化是天人分离,追求自我。人要生存就必须向自然索取物质资料,所以人与自然之间有着抗争的关系。西方文化的发源依靠着海岛文化,没有中国古代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不同于中国传统的农业社会,而是在商品经济和海上征战中发展的。西方人更看重独立的人格、开拓的精神和交易观念。喝咖啡也就好比西方人的生活理念——咖啡的味道馥郁浓厚,给人热情和力量的感觉。咖啡从研磨到冲泡都有严格要求,水温比例和所用器具都有刻度,显然更为理性。饮用咖啡是即煮即饮的,第一杯味道最佳,喝过一次便不能再次冲泡,正如西方人追求新鲜,乐于开拓的精神。
林清玄在《茶味》中写道“同一泡茶,在第一泡时苦涩,第二泡甘香,第三泡浓沉,第四泡清冽,第五泡清淡”。中国人喝茶,久冲久泡,茶味由浓变淡,由苦到甜。看着茶叶在水中浮沉、舒展,反复品味茶味,就仿佛时间放慢了脚步。咖啡却不同于此,冲泡过一次后口味就变得清淡寡味,只能重新再煮。所以西方人喝咖啡是即煮即饮,追求方便快捷、随性自由。
这也可以联系到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中去——西方人早上和晚上一般都吃凉的食物,中午才吃热的,他们的生活习惯讲究一个“快”字,所以快餐在西方十分盛行。我们的一日三餐一般都是热的,而且饭菜要美味。中国人一般不喜欢吃快餐,家里来了客人,端出来的菜要看上去既好看又好吃。
不同的文化传统形成了不同的生活方式。西方人的生活理念强调方便快捷,追求简约自由。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含蓄内敛的,注重面子,喜欢仪式感,时间感弱。
作为两大风靡世界的饮品,茶和咖啡在人们的生活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中蕴含的中西文化也体现着不同的价值观。随着国际化进程使得中西交流越来越密切,中国茶走向了世界,星巴克等连锁咖啡店也出现在中国各省市。中西交往也通过茶文化和咖啡文化,不断进行着信息传播和文化交流。
由于地理环境、社会历史、思维方式等差异,东西方文化的冲突以及文化心理的碰撞在跨文化交际中表现得尤为明显。这就需要我们在交际过程中,要注重双方本身所具有的文化内涵。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战略任务”;《意见》还提出“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合作,创新人文交流方式,丰富文化交流内容,不断提高文化交流水平。支持中华传统文化代表性项目走出去。”旨在带动民族文化自觉自信的提高,优化我国的国际形象。
现代医学证明,茶叶具有很高的保健和药用功能。通过参与茶事活动,可以让工作、学业、应酬压力大的人群得以身心放松,提高生活质量。品茗能修身养性、陶冶情操,提升人的道德修养和思想文化水平。所以,普及“茶与健康”、“茶与文化”的教育,引导消费者合理饮用茶叶, 使不同种类的茶发挥其价值,使全民都得到茶这一健康资源的终生呵护, 从而可以发扬东方文明,为人类的健康繁荣发挥应有的作用。
茶文化作为使者,带领中国文化走向世界。陆羽的《茶经》把源自中国茶知识传播到全世界。老舍的《茶馆》是中国旧社会的缩影,让世界了解中国人的生活,了解中国文化。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的“茶”、上海世博会上的宣传推广以及如今层出不穷的“国际茶文化节”——通过茶事活动和文化节的举办,世人更了解中国茶文化,了解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接受和喜爱上了中国文化,从而促进了不同国家、不同人群的交流和协作。
为深入了解茶文化和咖啡文化两者的碰撞对当代人的影响,我们进行了有关大众对茶文化和咖啡文化的认识现状的问卷调研。调查方式为线上进行的问卷调查,题量为12题。调查内容包括对受调查对象的信息采集;对茶与咖啡的喜好程度;选择喝茶或咖啡的原因及场合、场所;对中式饮品的选择;了解两种文化的主要途径;对茶文化发展的看法等。调查对象119人,回收有效样本119个。其中18岁以下5人,18至25岁51人,25至35岁8人,35岁以上55人。受调查对象的职业包括全日制学生、老师、白领、从事文化传媒和经商人员等。调查数据显示,55.5%的人更喜欢喝茶,27.7%的人更喜欢喝咖啡,16.8%的人两者都不喜欢喝。茶与咖啡在中国被大多数人所喜爱是不争的事实,喜欢喝茶的人数是喜好咖啡人数的双倍。其中,18到25岁的大学生群体中,喜好喝茶者与喜好咖啡者各占43%与41%,相对持平。而在35岁及以上人群中,喜好喝茶的占63.6%,喜好咖啡者20%,相差较大。由此也可见,年轻群体是咖啡市场的主力军,茶文化对中年群体的影响更大。
通过观察现象并结合调研数据,可见一些由于两种文化的交融在我国产生的现象,分析阐述如下。
早时中国人在茶馆或中餐馆饮茶,西方人在咖啡馆和西餐厅喝咖啡,都是寻常生活和社交。当中国人在咖啡馆和西餐厅喝起咖啡时,却端起一种“架势”。欧美咖啡品牌进军中国市场后,很多广告商媒体为其宣传包装所谓的小资生活,不仅星巴克的咖啡在中国成了小资的奢侈的享受,如今越来越多的“网红”咖啡店出现,很多人在社交网络上晒出——我周末又去了咖啡厅。
在西方,咖啡是人们日常最主要的茶品,街头巷尾或是学校、办公楼,不论早晚随处飘荡着咖啡的香气。中国的饮食文化博大精深,中式饮品选择较多。在我们的调研中发现,对“以下中式饮品更常饮用哪种”该问题的回答,“茶叶”数量超过半数,其他依次为豆浆、乳制品、绿豆汤、凉茶等其他传统饮料。咖啡在中国的售卖价格也比在西方高得多,每一杯的量也更少。许多中国人选择走进咖啡馆,都带着一种对“小资”的向往。
西方人喜欢喝黑咖啡且习惯早晨喝。中国人喝咖啡不习惯那种苦涩味,更喜欢拿铁、摩卡或花式咖啡。这也与前文所提到的中西方不同的饮食生活方式有关——中国人时间感弱、更好面子。
咖啡文化在中国的“被神化”,归根结底是人们对西方咖啡文化,对西方咖啡品牌的曲解。在咖啡的消费观念上,不应该有过多的时尚消费和证明身份的消费,而更应视为生活的一部分、文化的认同、情感的诉求。咖啡文化真正融入国人生活,还需要时间。
在现代化以前的中国,茶馆遍布大街小巷。而如今,当你想要寻一处地方歇脚或坐下来与人攀谈,找一家咖啡馆比找茶馆容易得多。
在被问及喝咖啡和喝茶的场所时,超过67.2%的人在家中喝茶,而在家中喝咖啡的仅30%;选择在咖啡吧喝咖啡的有50.4%,而在茶室喝茶的仅21%;另外,在学习工作的环境下喝茶或咖啡的各占50%。关于喝咖啡和喝茶的场合,57%的人选择“一个人闲暇时”,其次是“学习或工作时”占48%,选择“朋友聚会”的占38%。根据调查数据,可以看出人们饮用这两种茶品主要有这样的场景:以提神醒脑为目的,在学习或办公环境下饮用;在闲暇时,喝茶主要在家中,喝咖啡更愿意前往咖啡馆。
以星巴克为例,其真正售卖的不是咖啡,而是给大众提供了一个社交环境,一种对公共空间的消费。人们相约在咖啡馆内畅所欲言,这就有别于,在自己家中或在办公场所那种单调的情形——这才是咖啡馆的意义。
中国大陆现有的大多数“茶艺馆”,以高档奢华为标签,打着“复古”“大师”的噱头,茶艺师要“衣裙袅袅”“对襟盘口马甲”,过于浮夸地嚷着所谓的“风雅”。这既违背了茶文化的宁静致远、修身养性,更是抛弃了茶馆本身满足市民文化的职能。
中国茶室要复兴,就要找回原有的生活的味道。无论今后迎合市场进行产业创新,还是坚持古老传统,都不能疏忽本心。
对茶文化的教育和宣传更应该倾向于体验式感受和融入式参与。
通过问卷调查,在“了解茶文化和咖啡文化的途径”这个问题中,45%的人接受了网络和电视等媒体传播,43%的人通过人际交往了解这两种文化。所以人们目前接受的茶文化和咖啡文化的主要途径是日常人际交往和新媒体的大众传播。由此可见,社交是文化传播的主要力量。文化本就是可供人类之间进行交流的、能够传承的意识形态。跨文化交际,要把目光放在“交际”二字——开放茶文化基地,利用新媒体技术和微信平台,注重双向沟通和思想动向的反馈,比旧式单向的灌输茶知识更有益。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的中庸之和,中国茶文化讲究修身养性,是含蓄内敛的。西方咖啡文化热情浪漫的,喝咖啡是随性、快捷的。在全球经济往来密切的今天,中西文化相遇碰撞,如果不了解对方的文化色彩和习俗习惯,就难免造成障碍。面对多样文化的交融和碰撞,人类的使命并不只是谋求在物质上掌握世界,更重要的是在精神上掌握自身,达到精神与物质的和谐统一。只有这样,社会才会发展,人际关系才能达到和谐。
[1]高杨.中西茶文化与西方咖啡文化对比研究[J].福建茶叶,2016,38(07):297-298.
[2]王娜.中西饮食文化差异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13.
[3]万书霞,李建平.中国茶文化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作用研究[J].农业考古,2014,(02):33-35.
[4]胡芬芬.传统茶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教育的结合点分析[J].福建茶叶,2016,38(01):184-185.
[5]于丽萍.中日茶文化精神内涵的比较[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2):181-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