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时期《忆秦娥》词体演进及其与《秦楼月》之关系

2017-11-14 02:46
中国韵文学刊 2017年1期
关键词:下阕押韵字体

陈 斌

(苏州市相城区民政局,江苏 苏州 215131)

唐宋时期《忆秦娥》词体演进及其与《秦楼月》之关系

陈 斌

(苏州市相城区民政局,江苏 苏州 215131)

唐宋时期,《忆秦娥》经历了字数多寡、押韵方式、句法句式等方面的演进,在其词调固化定型的过程中,北宋中后期苏轼、李之仪为代表的创作实践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秦楼月》的出现,与《忆秦娥》的词体演进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两者的词体演进又相互交织在一起,因而两者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既同中见异,又异中见同,其间异同主要体现在字数多寡、押韵方式、句法句式等方面。通过纵向梳理与横向对比,《忆秦娥》与《秦楼月》之间呈现出清晰的源与流、干与枝的关系。

忆秦娥;秦楼月;词体演进

唐宋词中的《忆秦娥》与《秦楼月》,往往被认为是同调异名,如张綖《诗余图谱》卷一云:“《忆秦娥》,一名《秦楼月》。”程明善《啸余谱·诗余谱》卷一三云:“《忆秦娥》,一名《秦楼月》。”万树《词律》卷四云:“《忆秦娥》,四十六字,又名《秦楼月》《双荷叶》《碧云深》。”陈廷敬、王奕清等《钦定词谱》卷五云:“《忆秦娥》十一体,又名《秦楼月》《双荷叶》《蓬莱阁》《碧云深》《花深深》。”龙榆生《唐宋词格律》云:“《忆秦娥》,又名《秦楼月》。”然而,从唐五代两宋词人创作的实际情况来看,《忆秦娥》与《秦楼月》并非简单的同调异名,其间关系错综复杂,既同中见异,又异中见同,因此,两者不可轻易等同,更不可随意混同。唐五代至北宋前时期,《忆秦娥》并非四十六字体,演进至北宋中后期才定型为四十六字体,而《秦楼月》自始至终都是四十六字体。四十六字体的《忆秦娥》与《秦楼月》,在押韵方式、句法句式等方面有明显的不同。本文拟从字数多寡、押韵方式、句法句式等方面梳理唐宋时期《忆秦娥》的词体演进历程,并探讨其与《秦楼月》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一 字数多寡:众体兼备与一枝独秀

唐五代时期,除作者归属颇受争议的《忆秦娥》(箫声咽)之外,仅有冯延巳《忆秦娥》(风淅淅)一词留存至今,为三十八字体,而《秦楼月》一调并无词作留传后世。两宋时期,《忆秦娥》《秦楼月》的创作明显增多,据笔者手工翻检统计,《全宋词》中《忆秦娥》有99首,其中95首为四十六字体,《秦楼月》有38首,都是四十六字体。可见,从数量上看,两宋时期《忆秦娥》的创作明显多于《秦楼月》,是其2.5倍还多。

《全宋词》中,张先的《忆秦娥》(参差竹)、欧阳修的《忆秦娥》(十五六)以及毛滂的《忆秦娥·冬夜宴东堂》(醉醉)和《忆秦娥·二月二十三日夜松轩作》(夜夜)均非四十六字体,比较特殊。从字数上看,这4首词代表了北宋前中期《忆秦娥》的3种典型体式:张先词为代表的四十一字体、欧阳修词为代表的四十五字体、毛滂词为代表的三十七字体。与五代冯延巳的三十八字体《忆秦娥》(风淅淅)相联系,可以看到唐五代至北宋前中期《忆秦娥》在字数多寡方面的演进趋势:三十七字体——三十八字体——四十一字体——四十五字体。需要指出的是,毛滂虽比张先、欧阳修时代晚,然其创作为“返古”,所填乃古体《忆秦娥》。下面,我们通过两两比照来作具体分析:

醉醉。醉击珊瑚碎。花花。先借春光与酒家。 夜寒我醉谁扶我。应抱瑶琴卧。清清。揽月吟风不用人。

(毛滂)

夜夜。夜了花朝也。连忙。指点银瓶索酒尝。 明朝花落知多少。莫把残红扫。愁人。一片花飞减却春。

(毛滂)

风淅淅。夜雨连云黑。滴滴。窗外芭蕉灯下客。 除非魂梦到乡国。免被关山隔。忆忆。一句枕前争忘得。

(冯延巳)

参差竹。吹断相思曲。情不足。西北有楼穷远目。 忆苕溪、寒影透清玉。秋雁南飞速。菰草绿。应下溪头沙上宿。

(张先)

十五六。脱罗裳、长恁黛眉蹙。红玉暖,入人怀,春困熟。 展香茵、帐前明画烛。眼波长、斜浸鬓云绿。看不足。苦残宵,更漏促。

(欧阳修)

由冯延巳词与毛滂词相比可知,三十八字体《忆秦娥》上阕首句“风淅淅”比三十七字体《忆秦娥》的“醉醉”“夜夜”增一字。由张先词与冯延巳词相比可知,四十一字体《忆秦娥》上阕第三句“情不足”比三十八字体《忆秦娥》的“滴滴”增一字,下阕首句“忆苕溪、寒影透清玉”比“除非魂梦到乡国”增一字,下阕第三句“菰草绿”比“忆忆”增一字。由欧阳修词与张先词相比可知,四十五字体《忆秦娥》比四十一字体《忆秦娥》上阕第二句增“脱罗裳”三字,“西北有楼穷远目”句,减一字摊破作“入人怀,春困熟”两句,下阕第二句增“眼波长”三字,“应下溪头沙上宿”句,减一字摊破作“苦残宵,更漏促”两句。值得注意的是,欧阳修词上阕的“脱罗裳、长恁黛眉蹙”、下阕的“展香茵、帐前明画烛”“眼波长、斜浸鬓云绿”,与张先词下阕的“忆苕溪、寒影透清玉”字数、句读惊人的相似,可见其间演进轨迹(五字句——八字句)。在北宋词人的《忆秦娥》创作中,词体演进的增字趋势再向前发展,就出现了四十六字体,如苏轼《双荷叶》(双溪月)、李之仪《忆秦娥·用太白韵》(清溪咽)等:

双溪月。清光偏照双荷叶。双荷叶。红心未偶,绿衣偷结。 背风迎雨流珠滑。轻舟短棹先秋折。先秋折。烟鬟未上,玉杯微缺。

(苏轼)

清溪咽。霜风洗出山头月。山头月。迎得云归,还送云别。 不知今是何时节。凌歊望断音尘绝。音尘绝。帆来帆去,天际双阙。

(李之仪)

由此可见,四十六字体《忆秦娥》上阕第二句“清光偏照双荷叶”“霜风洗出山头月”,比四十五字体《忆秦娥》的“脱罗裳、长恁黛眉蹙”减一字;上阕结尾两句“红心未偶,绿衣偷结”“迎得云归,还送云别”,与“入人怀,春困熟”相比,两三字句各增一字为两四字句;下阕第一句“背风迎雨流珠滑”“不知今是何时节”,比“展香茵、帐前明画烛”少一字;第二句“轻舟短棹先秋折”“凌歊望断音尘绝”,比“眼波长、斜浸鬓云绿”少一字;结尾两句“烟鬟未上,玉杯微缺”“帆来帆去,天际双阙”,与“苦残宵,更漏促”相比,两三字句各增一字为两四字句。《忆秦娥》词体在字数上定型之后,词作明显增多,北宋中后期的秦观、晁补之、贺铸等均有创作,南渡以降,《忆秦娥》更是大量涌现。

李之仪《忆秦娥》自注曰:“用太白韵”,可知,北宋中后期《忆秦娥》(箫声咽)已托名李白,且流传颇广。苏轼《双荷叶》(双溪月),作于熙宁五年(1072)十二月,其时苏轼尚处于初学填词阶段,调名之所以取为《双荷叶》,是因词中有“清光偏照双荷叶。双荷叶”之句,用“双荷叶”取代“忆秦娥”,是苏轼有意为之,目的是为了藏拙,有意掩盖模仿广为流传的《忆秦娥》(箫声咽)而创作的痕迹。李之仪与苏轼的创作,都是学习《忆秦娥》(箫声咽),从学习方式上看,李之仪是次韵,苏轼是效体。

托名李白的《忆秦娥》(箫声咽)、苏轼的《双荷叶》(双溪月)、李之仪的《忆秦娥·用太白韵》(清溪咽)之间有着密切联系,它们对北宋前中期《忆秦娥》的词体演进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在其后的《忆秦娥》创作中,四十六字体“流行开来,冯延巳等诸体遂废”。

《秦楼月》之得名,大多认为源于《忆秦娥》(箫声咽)中“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之句,这或许是《忆秦娥》与《秦楼月》之间千丝万缕联系、错综复杂关系的逻辑起点与纽带。这种得名方式,与苏轼《双荷叶》的取名相类似,因此,《秦楼月》的出现与苏轼《双荷叶》也有着割舍不断的联系,只是无从考证何者在先、何者在后了。现存最早的《秦楼月》是毛滂的《秦楼月·月下观花》(蔷薇折):

蔷薇折。一怀秀影花和月。花和月。着人浓似,粉香酥色。 绿阴垂幕帘波叠。微风过竹凉吹发。凉吹发。无人分付,这些时节。

毛滂既有三十七字体《忆秦娥·冬夜宴东堂》(醉醉)、《忆秦娥·二月二十三日夜松轩作》(夜夜),又有四十六字体《秦楼月·月下观花》(蔷薇折)。由此可知,在毛滂的创作时代,古体《忆秦娥》、时体《秦楼月》两者并存。

综上,从字数多寡上看,唐五代至北宋前中期,《忆秦娥》词体有一个不断演进的过程,这种词体演进通过增字、减字(二字——三字,五字——八字——七字,三字——四字)、摊破句法(七字句——三字句,三字句)等方式实现,至北宋中后期最终固化定型为四十六字体,词体固化定型之后词作数量大增。相比之下,《秦楼月》不但晚出,且体式单一(仅有四十六字体),词作数量远不如《忆秦娥》多。

二 押韵方式:押平声韵与不押平声韵

唐宋时期,《忆秦娥》与《秦楼月》的异同,不仅体现在字数多寡上,还体现押韵方式上,其中,最明显的区别是押不押平声韵。以现存词作来看,《忆秦娥》既押仄声韵(上声韵、去声韵、入声韵),还押平声韵,且并非全都一韵到底,存在平仄韵换押的现象;而《秦楼月》仅押仄声韵,不押平声韵,且一韵到底,并无平仄韵换押的情况。下面,从单押入声韵、押非入声仄声韵(上声韵、去声韵)、单押平声韵以及平仄韵换押四个方面作具体分析。

1.单押入声韵

唐五代至北宋前中期,非四十六字体《忆秦娥》中,冯延巳《忆秦娥》(风淅淅)、张先《忆秦娥》(参差竹)、欧阳修《忆秦娥》(十五六)都押入声韵,从其押韵情况可以看出押入声韵的《忆秦娥》的演进趋势。冯延巳词、张先词,均是上、下阕各四句,句句押韵,无叠韵。可见,从冯延巳词到张先词,字数虽然增多了,但是韵位疏密并没有发生变化。欧阳修词,上、下阕各五句,上阕一、二、五句押韵,下阕一、二、三、五句押韵,并非句句押韵,且无叠韵。与冯延巳、张先二词相比,韵位明显变疏了。

北宋中后期,押入声韵的四十六字体《忆秦娥》,上、下阕各五句,第一、二、三(叠韵)、五句押韵,韵位由疏返密,如苏轼《双荷叶》(双溪月)、李之仪《忆秦娥·用太白韵》(清溪咽)。其押韵方式与欧阳修《忆秦娥》(十五六)下阕相近,所不同者,四十六字体《忆秦娥》中出现了叠韵,即上、下阕的第三句叠押第二句韵,这种叠韵的形式最终固化定型为四十六字体《忆秦娥》的体式特征之一。由此可见,押入声韵的《忆秦娥》在押韵方式上的演进趋势有两个特点:一是韵位的由密变疏又由疏返密,二是叠韵的出现。《全宋词》中,押入声韵的四十六字体《忆秦娥》共有69首。

《全宋词》中,《秦楼月》仅有四十六字体,均是上、下阕各五句,第一、二、三(叠韵)、五句押韵。其中,押入声韵的《秦楼月》共有31首,是《忆秦娥》的二分之一还不到。

2.押非入声仄声韵

《全宋词》中,押非入声仄声韵的四十六字体《忆秦娥》有9首,分别是晁补之《忆秦娥·和留守赵无愧送别》(牵人意)、万俟咏《忆秦娥》(天如洗)和《忆秦娥·别情》(千里草)、陈与义《忆秦娥·五日移舟明山下作》(鱼龙舞)、王炎《忆秦娥·甲戌赏春》(胭脂点)、赵彦端《忆秦娥》(云叶舞)、杨万里《忆秦娥·初春》(新春早)、程垓《忆秦娥》(愁无语)、刘克庄《忆秦娥》(梅花谢了),都是上、下阕各五句,第一、二、三、五句押四非入声仄声韵。其中,晁补之词比较特殊:

牵人意。高堂照碧临烟水。清秋至。东山时伴,谢公携妓。 黄菊虽残堪泛蚁。乍寒犹有重阳味。应相记。坐中少个,孟嘉狂醉。

词中,“意”“至”“味”“记”“醉”,去声;“水”“妓”“蚁”,上声。其押韵方式的特殊之处在于:一是上去声韵通押,而非上声韵或去声韵单押;二是没有叠韵。晁补之词的重要性在于,这是现存的唯一的一首没有叠韵的四十六字体《忆秦娥》,代表了《忆秦娥》词体演进中的一种体式。其余8首《忆秦娥》均是上声韵单押,且都有叠韵。由此可以看出《忆秦娥》词体演进历程中的两个趋势:一是由上去声韵通押到上声韵单押;一是从无叠韵到有叠韵。

《全宋词》中,押非入声仄声韵的《秦楼月》有7首,分别是王之道《秦楼月·和张文伯雪》(云不倦)和黎延瑞《秦楼月》(花孤冷)、《秦楼月》(春来了)、《秦楼月》(罗浮暮)、《秦楼月》(齐山顶)、《秦楼月》(醒人)、《秦楼月》(叶叶里),均是上、下阕各五句,第一、二、三(叠韵)、五句押四非入声仄声韵。其中,《秦楼月》(春来了)、《秦楼月》(醒人)、《秦楼月》(叶叶里)3首上声韵单押,其他4首上去声通押。《秦楼月·和张文伯雪》(云不倦),下阕第二、三句“临风捉笔纶巾岸,纶巾岸”押去声韵,其余韵位押上声韵。《秦楼月》(花孤冷),上阕末句“无香堪恨”、下阕首句“香无却有仙风韵”押去声韵,其余韵位押上声韵。《秦楼月》(罗浮暮),上阕首句“罗浮暮”、下阕前三句“行云飞入瑶台路,梦回飘渺香风度,香风度”押去声韵,其余韵位押上声韵。《秦楼月》(齐山顶),下阕首句“枝南枝北迢迢恨”押去声韵,其余韵位押上声韵。

3.单押平声韵

《全宋词》中,押平声韵的四十六字体《忆秦娥》有17首,分别是秦观《忆秦娥》(曲江花)、《忆秦娥》(楚台风)2首,贺铸《忆秦娥》(晓朦胧)、《忆秦娥》(着春衫)2首,朱雍《忆秦娥》(风萧萧)、陆游《忆秦娥》(玉花骢)、程垓《忆秦娥》(青门深)、高观国《忆秦娥》(栖乌惊)、张辑《碧云深·寓〈忆秦娥〉》(风凄凄)、翁元龙《忆秦娥》(三月时)、颜奎《忆秦娥》(水云幽)、汪元量《忆秦娥》(笑盈盈)、《忆秦娥》(雪霏霏)、《忆秦娥》(天沉沉)、《忆秦娥》(水悠悠)、《忆秦娥》(马萧萧)5首,郑文妻《忆秦娥》(花深深),上、下阕各五句,第一、二、三(叠韵)、五句押四平韵。

《全宋词》中,没有押平声韵的《秦楼月》,这一特殊现象值得关注,是《忆秦娥》与《秦楼月》体式特征的鲜明差异。

4.平仄韵换押

《全宋词》中,平仄韵换押的《忆秦娥》,仅有毛滂《忆秦娥·冬夜宴东堂》(醉醉)、《忆秦娥·二月二十三日夜松轩作》(夜夜)二首(词见前引),其押韵方式为非入声仄声韵换押平声韵。前一首,上阕前两句押去声韵(韵脚字为“醉”“碎”),后两句换押平声韵(韵脚字为“花”“家”);下阕前两句押上声韵(韵脚字为“我”“卧”),后两句换押平声韵(韵脚字为“清”“人”)。后一首,上阕前两句押去声韵(韵脚字为“夜”“也”),后两句换押平声韵(韵脚字为“忙”“尝”);下阕前两句押上声韵(韵脚字为“少”“扫”),后两句换押平声韵(韵脚字为“人”“春”)。

毛滂词的这种押韵方式向前演进,《忆秦娥》的押韵方式理论上有四种可能性:平声韵单押、上声韵单押、去声韵单押和上去声韵通押。纵观宋人的《忆秦娥》创作,仅去声韵单押的情形未出现,其余三种押韵方式都出现了。

《全宋词》中,没有平仄韵换押的《秦楼月》,这一特殊现象同样值得关注,与前文的《秦楼月》不押平声韵之间应有密切联系,只是无从考证何者为因、何者为果。这两个特殊现象联系起来,更能说明平声韵在《秦楼月》中是缺失的。

综上,从押韵方式上看,《忆秦娥》的词体演进有两大系统。一是入声韵系统,以冯延巳《忆秦娥》(风淅淅)为最早,经历了上、下阕各四句押四韵——上阕五句押三韵、下阕五句押四韵——上、下阕各五句押四韵的演进过程,最终固化定型;二是非入声韵系统,以毛滂《忆秦娥·冬夜宴东堂》(醉醉)、《忆秦娥·二月二十三日夜松轩作》(夜夜)为最早,上、下阕各四句押四韵,平仄韵换押,向前演进,形成两个子系统:仄声韵(上去声韵)系统和平声韵系统,两者都是上、下阕各五句押四韵,一韵到底,最终固化定型。其中,仄声韵系统又分为上声韵单押、上去声通押两种类型。可见,《忆秦娥》的押韵方式具有完整性。《秦楼月》的押韵方式仅有入声韵单押、上声韵单押、上去声通押三种,不押平声韵,相比之下,具有残缺性,存在押韵的“盲区”。

三 句法句式:叠字、叠句、对偶与复沓

唐宋时期,《忆秦娥》与《秦楼月》除了在字数多寡、押韵方式层面存在联系与区别之外,在句法句式层面也存在异同,具体表现在叠字句法、重叠句式、对偶句式与复沓句式四个方面。

1.叠字句法

从叠字句法的角度看,《忆秦娥》的词体演进呈现出叠字减弱的趋势,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数量的减少,二是分布的由集中到分散。

唐五代北宋前中期,尚未固化定型的《忆秦娥》中,毛滂《忆秦娥·冬夜宴东堂》(醉醉)、《忆秦娥·二月二十三日夜松轩作》(夜夜)二首和冯延巳《忆秦娥》(风淅淅)有叠字句,而张先《忆秦娥》(参差竹)、欧阳修《忆秦娥》(十五六)均无叠字句,有叠字句与无叠字句的势均力敌。固化定型之后的95首《忆秦娥》中,无叠字句的多达56首,占比将近60%,而有叠字句的仅有39首,占比40%左右。可见,在《忆秦娥》词体演进过程中,叠字句的减少是一个明显的趋势。

从叠字句的分布情况看,《忆秦娥》词体演进呈现出由集中到分散的趋势。尚未固化定型的《忆秦娥》,叠字句集中分布在上、下阕的首句和第三句,如毛滂《忆秦娥·冬夜宴东堂》上阕首句“醉醉,醉击珊瑚碎”,第三句“花花,先借春光与酒家”,下阕末两句“清清,揽月吟风不用人”,《忆秦娥·二月二十三日夜松轩作》上阕前两句“夜夜,夜了花朝也”;再如冯延巳《忆秦娥》上阕首句“风淅淅,夜雨连云黑”,第三句“滴滴,窗外芭蕉灯下客”,下阕末两句“忆忆,一句枕前争忘得”。而固化定型之后的《忆秦娥》,叠字句不仅分布在上、下阕的首句和第三句,还分布在上、下阕的第二、四、五句。有叠字句的39首《忆秦娥》中,仅上、下阕首句或第三句有叠字句的有18首,仅上、下阕第二或四或五句有叠字句的有9首,上、下阕首句或第三句有叠字句且上、下阕的第二或四或五句也有叠字句有12首。

《全宋词》中的38首《秦楼月》中,没有叠字句的有24首,约占三分之二;有叠字句的为14首,约占三分之一,也是无叠字句者居多。其中,仅上、下阕首句、第三句有叠字句的有8首,仅上、下阕第二或四或五句有叠字句的有4首,上、下阕首句、第三句有叠字句且上、下阕第二或四或五句有叠字句的有2首,叠字句的分布也呈现分散的特点。

2.重叠句式

从重叠句式的角度看,《忆秦娥》的词体演进呈现出由无叠句到有叠句的发展趋势。

尚未固化定型的《忆秦娥》,均没有叠句。北宋中后期苏轼、李之仪等人是创作中,《忆秦娥》出现了上、下阕第三句叠第二句尾三字的重叠句式。这种重叠句式在其后词人的创作实践中得以强化,并最终固化定型成为《忆秦娥》鲜明的词体特征。四十六字体《忆秦娥》中,只有晁补之《忆秦娥》(牵人意)没有叠句,留下了《忆秦娥》词体演进的痕迹。其余的四十六字体《忆秦娥》,均有叠句句式。正式这种叠句句式,带来了其押韵方式上的叠韵。

《秦楼月》,都是上、下阕第三句叠第二句尾三字的叠句句式。

3.对偶句式

从对偶句式的角度看,《忆秦娥》的词体演进反映出句式齐整化、对称化的趋势。

尚未固化定型的《忆秦娥》,其句式有二字句、三字句、五字句、七字句和八字句,句式很不齐整,且二字句、三字句多间于五字句、七字句之间,使得五字句、七字句交错出现,分布上呈现出鲜明的不对称性。句式不齐整、不对称,因而不可能出现对偶句式。欧阳修《忆秦娥》(十五六)下阕首两句“展香茵、帐前明画烛,眼波长、斜浸鬓云绿”,两八字句虽构成对称分布,然而亦非对偶句式。固化定型的《忆秦娥》,句式有三字句、七字句、四字句,比较而言,句式齐整,且上、下阕末两句均为四字句,下阕首两句均为七字句,构成对称分布,因而可以形成偶有句式。

四十六字体《忆秦娥》中,有对偶句的有36首,占比约37.89%,也就是说,固化定型后的《忆秦娥》中,有将近五分之二的有对偶句。《忆秦娥》中的对偶句,分布在上阕末两句、下阕首两句和下阕末两句,合计共有46组。具体分布情形有六种:上阕末两句对偶的有20首,对偶句20组;下阕首两句对偶的有4首,对偶句4组;下阕末两句对偶的有3首,对偶句3组;上、下阕末两句均对偶的有5首,对偶句10组;上阕末两句、下阕首两句均对偶的有3首,对偶句6组;上下阕末两句、下阕首两句都对偶的有1首,对偶句3组。

有对偶句的《秦楼月》仅有8首,占比约21.05%,也就是说,有超过五分之一的《秦楼月》有对偶句。《秦楼月》中的对偶句,仅分布在上、下阕末两句,合计共有11组。具体分布情形有三种:上阕末两句对偶的有1首,对偶句1组;下阕末两句对偶的有3首,对偶句3组;上、下阕末两句均对偶的有3首,对偶句6组。相比较而言,《秦楼月》中的对偶句的分布相对集中,不如《忆秦娥》广泛。

从内容上看,《忆秦娥》《秦楼月》中的对偶句,有数字对、颜色对、方位对、景物对、人事对、感觉对等。

数字对,如秦观《忆秦娥》(楚台风):“一阑修竹,几壑疏松”;杨无咎《忆秦娥》(情难足):“扁舟一叶,别愁千斛”;赵彦端《忆秦娥》(云破碧):“一行征雁,数声横笛”;朱熹《忆秦娥》(云垂幕):“千林琼玖,一空莺鹤”;程垓《忆秦娥》(愁无语):“新愁一寸,旧愁千缕”,《忆秦娥》(青门深):“万重云水,一寸归心”;汪元量《忆秦娥》(笑盈盈):“双开雉扇,六曲鸳屏”,《忆秦娥》(水悠悠):“万般哀怨,一种离愁”;黎延瑞《秦楼月》(云根屋):“商山四皓,首阳孤竹”;无名氏《忆秦娥》(暮云碧):“两行征雁,数声羌笛”。

颜色对,如苏轼《双荷叶》(双溪月):“红心未偶,绿衣偷结”;秦观《忆秦娥》(曲江花):“酒楼青旆,歌板红牙”。

方位对,如秦观《忆秦娥》(曲江花):“水边院落,山下人家”;刘克庄《忆秦娥》(梅谢了):“浙河西面边声悄,淮河北去炊烟少”;陆游《忆秦娥》(玉花骢):“笙歌园里,锦绣丛中”;仇远《忆秦娥》(秋乍觉):“南山猿鹤,北枝乌鹊”。

景物对,如秦观《忆秦娥》(庾楼月):“凉风清露,瑶台银阙”,《忆秦娥》(楚台风):“沧江浩渺,绮阁玲珑”;朱敦儒《忆秦娥》(霜风急):“寒溪残月,冷村深雪”;向子諲《秦楼月》(芳菲歇):“无边烟水,无穷山色”;蔡伸《忆秦娥》(花阴月):“江梅标韵,海棠颜色”;袁去华《忆秦娥》(月照席):“鹊桥初就,玉绳低侧”;向滈《忆秦娥》(秋萧索):“日斜庭院,月明帘幕”;张孝祥《忆秦娥》(天一角):“水寒烟淡,雾轻云薄”;朱熹《忆秦娥》(云垂幕):“剡溪山水,碧湘楼阁”;赵长卿《忆秦娥》(寒萧索):“江空天迥,夜寒枫落”;仇远《忆秦娥》(秋乍觉):“黄昏庭院,水风帘幕”;无名氏《忆秦娥》(花蹊侧):“江梅风韵,野棠颜色”。

人事对,如朱敦儒《忆秦娥》(吴船窄):“惊尘心绪,转蓬踪迹”,《忆秦娥》(霜风急):“洛阳醉里曾同摘,水西竹外常相忆”;张元干《忆秦娥》(桃花萼):“长亭无寐,短书难托”;曾觌《忆秦娥》(风萧瑟):“丛台歌舞无消息,金尊玉管空尘迹”;王炎《忆秦娥》(胭脂点):“少年游乐,而今慵懒”;朱淑真《忆秦娥》(弯弯曲):“闹蛾雪柳添妆束,烛龙火树争驰逐”;刘克庄《忆秦娥》(泥滑滑):“荀郎衣上香初歇,萧郎心下书难说”;汪元量《忆秦娥》(水悠悠):“欲携斗酒,怕上高楼”。

感觉对,如秦观《忆秦娥》(楚台风):“飘飘彩笑摇长虹,泠泠仙籁鸣虚空”;范成大《秦楼月》(浮云集):“鹁鸠鸣怒,绿杨风急”;陈三聘《秦楼月》(春膏集):“柳塘风快,水流声急”;刘克庄《忆秦娥》(游人绝):“枝头杜宇啼成血,陌头杨柳吹成雪”;王炎《忆秦娥》(胭脂点):“牡丹红透,荼蘼香远”。

显而易见,《忆秦娥》中的对偶句,内容上远比《秦楼月》丰富多彩。

4.复沓句式

从复沓句式的角度看,《忆秦娥》的词体演进同样反映出句式齐整化、对称化的趋势。

尚未固化定型的《忆秦娥》,由于句式的不齐整、不对称,同样不可能出现复沓句式。固化定型之后的《忆秦娥》中,出现了复沓句式。有复沓句式的《忆秦娥》有11首,占比约11.58%,也就是说,有超过十分之一的《忆秦娥》有复沓句式。《忆秦娥》的复沓句,集中分布在上、下阕末两句,合计共有12组,具体情形三种:上阕末两句复沓的有3首,复沓句3组;下阕末两句复沓的有7首,复沓句7组;上、下阙末两句均复沓的有1首,复沓句2组。

上阕末两句构成复沓句式的,有刘辰翁《忆秦娥》(收灯节):“今宵清绝,今宵愁绝”,《忆秦娥》(梅花节):“上林雁断,上林书绝”;无名氏《忆秦娥》(娇滴滴):“为君含笑,为君愁蹙”。

下阕末两句构成复沓句式的,有万俟咏《忆秦娥》(天如洗):“几重云岫,几重烟水”;李清照《忆秦娥》(临高阁):“又还秋色,又还寂寞”;朱熹《忆秦娥》(梅花发):“为谁凝伫,为谁攀折”;程垓《忆秦娥》(愁无语):“一重云断,一重山阻”;刘辰翁《忆秦娥》(烧灯节):“照人烛泪,照人梅发”,《忆秦娥》(惊雷节):“不堪临镜,不堪垂发”;汪元量《忆秦娥》(风声恶):“又添烦恼,又添萧索”。

上、下阙末两句均构成复沓句式的,有黄机《忆秦娥》(秋萧索):“数声新雁,数声残角”,“几重庭院,几重帘幕”。

《秦楼月》中,没有复沓句式出现。

综上,从句法句式上看,《忆秦娥》的词体演进,总体趋势是叠字的弱化,叠句的出现并固化定型,句式的齐整化、对称化以及对偶、复沓的出现。对偶与复沓,使得齐整、对称的句式更加工整与雅致,这是词体雅化的体现。相比较而言,《忆秦娥》的对偶句、复沓句不仅数量多(对偶句46组,复沓句12组),而且分布广泛(上、下阕末两句、下阕首两句);《秦楼月》的对偶句、复沓句不仅数量少(对偶句11组,复沓句0组),而且分布集中(仅上、下阕末两句)。

四 小结

唐宋时期,《忆秦娥》的词体演进,字数多寡上,经历了由少到多、由变到稳(上、下阕四句37字——四句38字——五句41字——五句45字——五句46字)的发展过程;押韵方式上,经历了韵位由密到疏又由疏返密(上、下阕各四句四韵——上阕五句三韵、下阕五句四韵——上、下阕各五句四韵)、押韵形式多样化(上、去声韵换押平声韵,入声韵单押——上、去声韵通押、平声韵单押、上声韵单押、入声韵单押)以及叠韵出现并固化定型的发展过程;句法句式上,呈现出叠字弱化,叠句出现并固化定型,句式齐整化、对称化以及对偶、复沓句式出现的总体趋势。《秦楼月》是词体固化定型之后的《忆秦娥》演进进程中的一支,两者之间存在同中见异、异中见同之处。一言以蔽之,《忆秦娥》与《秦楼月》是源与流、干与枝的关系。

[1]张綖.诗余图谱[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2]程明善.啸余谱[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3]万树.词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4]陈廷敬,王奕清等.钦定词谱[M].北京:中国书店,1983.

[5]龙榆生.唐宋词格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6]唐圭璋,王仲闻,孔凡礼.全宋词[M].北京:中华书局,1999

[7]张璋,黄畬.全唐五代词[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8]吴熊和.唐宋词通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责任编辑 王晓芳

2016-05-14[作者简介]陈斌(1988— ),男,江苏苏州人,文学硕士。研究方向为唐宋词及其传播与接受。

I207.23 文献标识码:A

A

猜你喜欢
下阕押韵字体
思念的五月
士魂
卜算子·海棠为风雨所损
Learning English By Reading Books
我给小鸡起名字
半阙词
枯燥的Times New Roman字体有了新花样
Watch Out
组合字体
字体安装步步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