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撒尼族音乐与钢琴艺术的融合

2017-11-13 09:36刘小鼎
艺术评鉴 2017年19期
关键词:民族音乐

刘小鼎

摘要:中国民族音乐与西方音乐的融合是推动音乐创新与发展的一股动力,彝族音乐在中国民族音乐中占较大的比例。撒尼族是彝族的一个分支,其音乐丰富、具有代表性,本文对撒尼族的文化背景、彝族民歌与钢琴曲结合等方面展开研究,探索彝族撒尼支系的音乐与钢琴艺术的融合。

关键词:撒尼族 民族音乐 钢琴艺术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7)19-0083-03

音乐源自人们的生产劳动与生活习作,与生活习俗、思想、文化、社会、历史等方面息息相关。不同地域生活着不同的民族,他们的文化及风俗各不相同,产生出不一样的音乐。2016年在云南大学举办的《民族音乐学与云南少数民族音乐国际学术研讨会》中,民族音乐学专家说到:“所有的音乐都是民族音乐。”民族音乐真实的反映社会形态、记载文明的进步、推动文化的传承。每一个民族的音乐都是世界的音乐,为世界音乐源源不断的注入元素,世界音乐的融合与发展也影响着民族音乐的演变。

彝族分布在云南、贵州、广西三个省,在云南,它是26个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云南省境内的彝族主要分布在哀牢山、石林县、楚雄地区。彝族支系旁多,分为撒尼、苏尼、阿细、阿武、阿哲、腊鲁、聂苏、车苏、改苏、阿罗等。

彝族文化及艺术的传播较广,他们有自己的文字和语言,其节日风俗、歌曲舞蹈、民间传说等是世界瑰宝,广为流传,吸引了不少中外学者和艺术家们从中寻找灵感、搜集资料、探索学习。例如热情洋溢的节日——火把节、记录封建社会形态的史诗——阿诗玛叙事诗、欢乐的撒尼舞蹈——大三弦舞等,这些民族文化是中华艺术的荟萃,为世界音乐的发展注入了独一无二的民族元素。

而今,越来越多的作曲家运用彝族民间音乐元素创作钢琴曲,他们将民族音乐与钢琴艺术结合,创新音乐表现形式和音乐效果,将彝族音乐带入西方音乐的殿堂,让世界更多的了解彝族音乐文化,通过研究彝族音乐的演变推动中国音乐的发展。

一、彝族钢琴音乐发展现状

研究彝族钢琴音乐的发展离不开对中国钢琴艺术发展的探索,纵览中国钢琴艺术的发展主要分为四个时期。

20世纪初是中国钢琴音乐发展的孕育期,以赵元任先生1915年创作的《和平进行曲》为篇端,作曲家们开始探索运用西方的作曲技法及和声结构来创作富有中华民族特色的音乐。1934年在中国钢琴音乐发展历史上发生了一件重要的事,萧友梅先生协同美籍俄国音乐家齐尔品一起举办了“征集中国风味的钢琴作品”创作比赛,这为中国钢琴作品的创作打开了大门,指明了方向,许多作曲家受到鼓舞,涌入到创作中来。贺禄汀的《牧童短笛》在这次比赛中诞生并摘得桂冠,至今被编排在《高等师范钢琴基础教程》中,是中国钢琴作品学习的经典之作。这一时期中国钢琴作品的发展开始生根发芽,扩宽了作曲家们的创作思路,点燃大家对民族音乐创作的热情,为云南民族钢琴音乐的创作发展营造了环境。

20世纪中叶(1949年-1966年)中国钢琴音乐欣欣向荣,迎来了创作高潮,以民间素材和民族元素创作的钢琴曲不断的涌现出来。这一时期的音乐作品更加娴熟的将西方作曲技法和中国音乐元素结合在一起,将民族文化与音乐语言融为一体,更加贴近生活,受到大众的欢迎。云南民族音乐独特的风格受到作曲家的青睐,云南民族钢琴作品发展起来。比如王建中在1958年创作的《云南民歌五首》、沈传新创作的《云南民歌五首》、廖胜京1953年创作的《火把节之夜》等。

文化大革命动荡的十年间(1966年-1976年)中国钢琴音乐进入了滞待期,在这个特殊的时期作曲家既不能创作反映真实社会形态的作品,也不能自由的抒发真实的内心情感,创作受到了很大的限制。但作曲家们对中国钢琴音乐的创作热忱并没有被浇灭,他们独辟蹊径,在夹缝中寻找到创作的渠道。艰难的环境里,仍然呈现出经典的中国钢琴作品,如黎海英先生根据琵琶独奏曲改编的《浔阳琵琶》(又称《夕阳萧鼓》)、王建中先生根据唢呐曲改编的《百鸟朝凤》、殷承宗等人改编的《黄河》协奏曲等。作曲家们还将样板戏与钢琴曲结合起来进行创作,比如杜鸣心1975年以舞剧为音乐素材创作的钢琴组曲《红色娘子军》、谭露茜根据舞剧《白毛女》改编的钢琴独奏曲《北风吹》。这些尝试出乎意料的为中国钢琴作品的发展做出了突破性的创新,样板戏或民间曲调和钢琴结缘,创造出独特的艺术风格。作曲家们顽强的坚持创作,为中国钢琴音乐、民族钢琴音樂的创作撒下了火种。

80年代后,随着改革开放,艺术文化蓬勃发展,中国钢琴音乐进入全新的时期,呈现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盛况。作曲家们敞开胸怀抒发心中的情感,把生活的感悟通过音乐表现出来,把社会的形态用音乐记录下来。作曲家们不再拘泥于传统的创作模式,而是打破传统西方曲式,开创出具有中国特色的音乐创作道路。他们运用现代创作技法,独特的民族和声、不规则的音调来进行创作,并且创新钢琴的演奏技法,通过模仿民族乐器的音色探索出更多的钢琴音色。这一时期的中国钢琴音乐作品不再仅仅是改编民间音乐歌曲,将其配上简单的织体、和声,而是从曲式结构、调性、和声、钢琴演奏技法、音乐表现形式、音响效果等方方面面构建、创新。比如张朝的《皮黄》用钢琴模仿京胡的音色及京剧演唱的腔调、黄虎威的《巴蜀音画》用钢琴代替毛笔,勾勒出四川山水水墨画的画面感等。在大环境的推动下云南民族钢琴音乐创作也鼎沸了起来,如钱敏同的《傣族民歌主题变奏曲》、刘敦南的钢琴协奏曲《山林》、赵晓生的《滇湖琴声》《苗岭笙舞》等。

以彝族为创作素材钢琴曲在五十年代后越来越多,为大家所熟悉的有:廖胜京1953年作曲的《火把节之夜》、殷承宗1964年创作的《快乐的啰嗦》、陈勇1987年创作的《彝山风情画》、王建中1958年改编的《云南民歌五首》、储望华70年代末改编的《猜调》、张朝作曲的《滇南山谣三首》、刘晓耕80年代中期创作的《撒尼幻想曲》《跳月调》《跳乐》、杨宝智作曲的钢琴五重奏——《边陲速写》第一乐章《火把节的一个角落》等。其中本土作曲家有陈勇、刘晓耕、张朝。彝族音乐被广大作曲家运用到钢琴创作中,一方面因为彝族的文化丰富又独具魅力,另一方面因为钢琴能很好的模仿彝族的民间乐器,钢琴的音响与音域还能表现出彝族音乐的热情与柔静。将彝族音乐与西方钢琴艺术结合到一起,推进了钢琴艺术的发展。endprint

二、撒尼族的民族文化背景

撒尼族是彝族的一个支系,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其文化的传承对彝族文化的发展有重要作用,比如有叙事长诗《阿诗玛》,民间传统歌舞《撒尼大三弦舞》。

撒尼族主要聚居在石林县圭山镇大糯黑村。大糯黑村原名“藤子哨”,撒尼族有自己的文字和语言。“糯”撒尼语的意思是猿猴,“黑”是水塘,“糯黑”的意思就是猿猴戏水的水塘。大糯黑村蕴含着撒尼族600余年的文化与历史,记载、传颂着动人的传说,村落处于岩溶喀斯特地貌发育区,这里生长着千姿百态的石头,村里的房屋都用石头搭建,形成了独一无二的“石头古寨”。青山绿水环绕着村寨,男女老少能歌善舞,吸引不少文人墨客、画家、音乐家来到这里抒发情怀。

撒尼族人世世代代住在茂密的森林里,他们相信万物皆有灵,即便一草一木都有其灵魂。他们的信仰主要在三个方面:一是密枝林崇拜,也就是对山神的崇拜。据说撒尼族是母系氏族,过去村里男人的地位比较低,大小事情听女人的建议,大家便约定每年有七天时间是男人的自由时间,男人可以在密枝林里说悄悄话,女人不得进入偷听;二是自然神崇拜,比如太阳神、月亮神、星星神等;三是祖先崇拜,他们相信灵魂的存在,认为祖先去世后有一个魂守坟,一个魂居灵位,后代要奉于家中,一个魂由毕摩指路到祖先发祥地。无论生者曾漂泊到哪里生活,往生后灵魂都会回到祖灵居住的地方,只有这样才能得以安息。

大糯黑村的文化及艺术氛围浓厚,被誉为“彝族大三弦第一村”“圭山彝族地区第一校”(1914年建村小学)“彝族碑刻第一村”(撒尼碑文最早、最多的地区)。1946年大糯黑村的青年参加西南联大组织的圭山彝族赴昆音乐舞蹈团,展现了撒尼歌舞的风采。2005年9月19日昆明市级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名单把糯黑彝族文化保护区列入其中。

撒尼族对大自然的崇拜影響到其乐器的发展。以撒尼族的代表性乐器——大三弦为例,不同的神灵崇拜形成乐器不同的特点。天上的有太阳大三弦,琴筒的形状酷似太阳,并雕刻展翅飞翔的老鹰,老鹰是彝族人崇拜的图腾;月亮大三弦,琴筒形状像弯弯的月亮,正面刻有彝族文字“月亮桫椤树”,背面刻着汉字“月”,琴把像桫椤树,意喻青年男女在月光中的桫椤树下谈心、歌唱;北斗七星大三弦,琴筒刻有彝文“天上星星多,地上舞者多”;地上的有火把大三弦,琴筒蒙扎着黄牛皮,上面有两头公牛搏斗的画面,琴把上有火把的图案,人们把树枝染成热烈的红色绑在琴把上,远远看去就像熊熊燃烧的火焰,象征着生生不息、勇敢拼搏的民族精神,象征着平安、吉祥。还有水里的大三弦等,每一个乐器的设计与特点反映出撒尼人对不同神灵的信仰。

三、钢琴曲《撒尼幻想曲》的创作模式及音乐元素的由来

民族音乐钢琴作品的创作主要有两种模式,一种创作模式是选取民族歌舞中的音调或曲目为创作原型,对其进行改编及加工整理,重新改编音乐材料,使其钢琴化。这类作品主题鲜明,旋律优美动听、朗朗上口,且经久不衰,音乐已融入人们的生活,易于勾起听众的回忆、产生共鸣,在艺术实践中舞台效果好,受大众欢迎。如刘晓耕的《撒尼幻想曲》、朱践耳的《云南民歌五首》《序曲二号“流水”》《南国印象》,赵晓生的《滇湖琴声》等。

另一种创作模式是从民族歌曲元素中寻找创作灵感,搜集创作材料,提取民族歌舞中的特点及音乐元素,创作出全新的音乐。这类作品具有大胆的创新性和艺术实验性,往往有出人意料的效果,使听众耳目一新,扩展人们对音乐的感知,引发出更多思考和尝试。在艺术实践中不容易被大众接受,但受音乐人士青睐。如邹向平的《侗乡鼓楼》、陈勇的《彝山风情画》、刘敦南的《山林》等。

以本土作曲家刘晓耕先生的作品为例,《撒尼幻想曲》是根据《远方的客人请您留下来》这首歌曲为原型,加工、改编而成的钢琴曲。《撒尼幻想曲》的音乐主题素材取自云南民歌《远方的客人请您留下来》这首歌曲,据学者采访刘晓耕先生得知,作曲家选这首歌作为《撒尼幻想曲》的音乐主题主要有三个原因:其一,旋律朗朗上口,在中国家喻户晓;其二,这首歌曲的和声进行只用了三个和弦: ,非常具有撒尼大三弦的韵味,同时又很像西方音乐的和声进行:主—下属—属,民族音乐元素可以和西方音乐的和声自然结合;其三,这首歌曲的音域和音乐风格很适合用钢琴演奏[1]。笔者认为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作曲家选这首歌除了能传扬撒尼族音乐,还能传递出云南撒尼人民热情好客的性格和民族精神风貌。

四、结语

彝族是云南少数民族中人口比重最大的一个民族,历史悠久、人口分部广泛、支系旁多、不同支系有各自的语言、文字、艺术、习俗,因此民族文化丰富、多彩,文化底蕴深厚。撒尼支系是彝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大量宝贵的音乐、舞蹈资源,对彝族音乐的研究可以一个支系一个支系的展开,挖掘一个个宝藏。

参考文献:

[1]周弦影.刘晓耕彝族音乐风格钢琴作品的多维度探[D].昆明:云南艺术学院,2015年.

[2]解珺然.阿细跳月与撒尼大三弦舞——彝族阿细人与撒尼人的民间舞蹈音乐的比较研究[D].北京:中央音乐学院,2006年.

[3]李琳,王玲.云南少数民族村寨日志选登:石林圭山大糯黑村[J].民族艺术研究,2006,(05).

[4]任红军.云南民歌创编钢琴曲研究策略[J].民族音乐,2013,(05).endprint

猜你喜欢
民族音乐
在高一年级音乐教学中深化民族音乐教学的实践
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与高校音乐教育的改革创新研究
论高校音乐教育在传统文化传承中的地位与作用
传统文化与民族音乐的重构研究
民族音乐在高中音乐教学中的深化策略分析
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高校音乐教育的改革创新
论中国民族音乐在初中课堂的地位
音乐教育下的民族音乐教育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
中西民族音乐在多元世界民族音乐中的地位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