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锦 郭明明/文 于小川/摄影
地层深处的探索者
——记第二十六届孙越崎能源大奖获得者张建国
李锦 郭明明/文 于小川/摄影
张建国在思考矿区未来的发展
2017年10月16日,第二十六届孙越崎能源科学技术颁奖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
孙越崎先生是我国著名的爱国主义者、实业家、社会活动家,也是我国现代能源工业的奠基人之一、当代工矿泰斗。为纪念孙越崎先生70多年来为中国工矿事业作出的突出贡献,促进中国能源科技教育事业的繁荣与后备人才的成长,1992年,由朱学范、钱伟长、程思远等20位知名人士和能源界领导倡议,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基金会设立孙越崎科技教育基金委员会。孙越崎科技教育基金会能源大奖作为我国能源系统的最高奖项,一直备受社会各界关注。大奖获得者均是在能源应用基础理论研究和推进企业科技进步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专家。今年的孙越崎科技教育基金会能源大奖花落谁家,在这一刻已然揭晓。
“孙越琦能源大奖作为我国能源领域面向个人的重要奖项,多年来在推动我国煤炭石油领域科技进步和人才成长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是每一名从事能源开发建设科技人员的追求。我要将这次获奖作为新的起点,继续弘扬孙越琦老先生坚韧不拔的品格和志在必成的精神,置身煤矿、奉献煤矿,像先生一样,努力为中国能源行业更好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张建国在发表获奖感言时,一如平常的风格,诚笃、谦和、低调。
张建国,1963年12月出生,中共党员,博士学位,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连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八次、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兼任重庆大学、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博导,四川大学客座教授、中国煤炭工业安全科学技术学会副会长、中国煤炭学会第七届理事会理事、中国煤炭学会瓦斯地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安全监管总局煤矿安全生产专家、煤炭工业技术委员会煤矿安全生产专家委员会委员,现任中国平煤神马集团总工程师。
参加工作30年来,张建国一直奋战在煤矿安全生产、工程设计和科技创新第一线,致力于深部矿井瓦斯防治体系研究与实践,在煤矿动力灾害防治、高温热害治理、深井高应力支护等关键技术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自“九五”以来,先后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26项,其中一等奖10项;主持出版著作8部;作为第一作者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EI收录5篇;取得专利18项;参与编写国家标准1项;取得计算机软件著作权2项。研究成果在平顶山、山西、鹤岗、抚顺等多个煤业公司数十座矿井推广应用,累计产生经济效益20多亿元,为煤炭行业科技进步和矿区可持续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因此被授予第二十六届孙越崎能源大奖。颁奖典礼当天,中国煤炭学会主办的刊物《当代矿工》杂志记者有幸采访到了这名当下备受煤炭行业关注的焦点人物。
张建国从小生长在煤矿,深受在平顶山矿区工作的父亲所影响,对矿区也有着深厚的感情。但在当时,全国的煤矿,包括平顶山矿区都连续出现瓦斯事故,张建国亲眼目睹了瓦斯狰狞的面孔。上世纪70年代的一天,张建国的父亲在参与了一场矿山瓦斯事故抢险后疲惫地回到家说:100多条命就这样没了,就这样没了……”1981年12月24日,平顶山矿务局一对矿井又发生了特别重大瓦斯煤尘爆炸事故,死亡133人,重伤8人,轻伤23人。又是瓦斯爆炸!又是100多个矿工的生命!在矿山长大的张建国一次又一次听到“瓦斯”这两个字,而且每次听到都和死亡有关。懵懂之中,他觉得自己有一种使命,他要降服这个叫瓦斯的恶魔。
1987年,张建国从焦作矿院学成毕业,毅然回到他牵挂的这座矿山,下决心要征服瓦斯,给父辈一个交代,给自己的内心一个交代。
来到矿山后,被分配到通风处瓦斯科的张建国准备和瓦斯大干一场。为了掌握瓦斯治理的第一手资料,全面了解瓦斯突出特征和规律,1989年,他主动下到井下一线,在十二矿一蹲就是三个月。在这里,他天天泡在采掘头面观察、分析、研究,制作出了平顶山矿务局第一张突出卡片。
上世纪80年代初,平顶山矿务局曾经探索过本煤层抽采技术,但经过多次实验后,认定为岩层透气性差不可抽。不甘心的张建国没有停止探索的步伐,他与中国矿大的专家合作,潜心研究,着力攻关,一次又一次失败,但一次又一次靠近成功,一步又一步地探索着瓦斯抽采这一瓦斯治理的治本之策。
“由于矿区地质构造复杂,瓦斯含量高,煤层透气性低,突出危险性大,1990年至1996年短短5年时间内,平顶山矿区连续发生两起特大瓦斯事故,造成了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说起那段历史,记者能够感受到张建国心里依旧存在的那份哀伤。
基于当时的瓦斯治理现状,1997年,国家把九五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矿井瓦斯综合治理示范工程配套技术的研究》放在了平顶山。此时,张建国已经是企业瓦斯研究所所长,他把项目研究看成是征服瓦斯的一次全新作战。
作为项目的直接组织者和实施者,从方案制定到组织实施,从理论支撑到现场实践,他始终坚守在一线。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们完成了一系列重大攻关专题项目,3个专题达到国际领先水平,6个专题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瓦斯的防突、分级和隔抑爆技术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使我国瓦斯防治整体水平向前迈进了一大步,项目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荣获了2002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这让张建国第一次感到了酣畅,感觉自己由当初的迷茫者成为地球深处的守望者,满眼都是起伏的煤浪,宏伟而壮观。
进入新世纪,已经连续生产了半个多世纪的矿井开采深度不断增加,开采强度不断加大,曾经有效的浅部灾害防治技术已不能适应深部煤炭资源安全高效开采的要求,瓦斯治理技术必须再次突破。
张建国执著研究,潜心攻关,驰而不息地与瓦斯等自然灾害做斗争,连续攻克了一系列深井瓦斯治理难题。他先后担任了瓦斯所所长、通风管理中心主任等职务,对瓦斯治理进行理论上的探索和研究,而后又先后在四矿和十二矿两座高突矿井任矿长,亲自主持瓦斯治理的现场实践,为提高矿井的安全保障能力作出了突出贡献。此后,他又担任了中国平煤神马集团副总工程师和总工程师,一直把治理瓦斯作为自己的毕生追求,也与瓦斯结下了不解之缘。他先后主持或参与完成包括国家“973”计划、“十一五”和“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以及企业重点科技攻关项目50余项,在矿井瓦斯综合治理、动力灾害防治、矿山安全控制与工程实践等领域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突破。
“十三五”以来,张建国在以往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着力于深井灾害基础理论研究工作,围绕煤矿千米深井出现的冲击地压、煤与瓦斯突出、深井热害等难题,与谢和平院士、何满潮院士及煤科总院合作承担了《深部岩体力学与开采理论》《煤矿深井建设与提升基础理论及关键技术》《煤矿深部开采煤岩动力灾害防控技术研究》等多项国家重点研发项目,探索并建立了符合我国深部矿井生产要求的采矿学新原理、新理论、新方法,提升了深部采矿学基础理论水平。
经过张建国及其团队的共同努力,平顶山矿区瓦斯综合治理及水害治理的技术路线和治理模式已日臻完善,有效指导了煤矿安全生产,曾经灾害严重的平顶山高瓦斯矿井已连续7年杜绝了瓦斯事故,朝川矿、张村矿、平禹一矿和二矿等受水害威胁严重的矿井均得到有效控制,承压水头面始终保持安全可控,显著提升了平顶山矿区的防灾抗灾水平。
2012年,煤炭行业步入低谷。平顶山矿区多数煤矿经过几十年的开采,生产工艺复杂,自然灾害越发严重,资金投入越来越多,进一步放大了市场压力所造成的影响。
面对市场寒冬,面对满身的枷锁,作为这个国有特大型煤田的技术领军人,张建国眉头紧锁,他在思考突围的方向,他要向另外一个领域开进,去探索新的生存发展方式。
张建国在工作现场行勘察
张建国在国家重点实验室指导研究生进行研究
从毕业就在这片煤海中摸索前进,他了解这里。要让企业驰骋市场,只有两条路:一条路是对矿区和矿井进行优化提升,提效增效;另一条路是对用工进行合理优化,让企业轻装前进。
经过广泛调研,张建国提出了“产能合理定位,优化矿井布局、优化生产系统、优化工程设计、优化劳动组织,实现合理集中生产”的安全高效发展思路,带领工程技术人员,用钉钉子的精神和科学的态度,在平顶山矿区开始了艰辛的实践。
让张建国感动和欣慰的是,在企业最困难的时期,中国平煤神马集团的党委书记、董事长梁铁山和总经理杨建国对这场战役给予了全方位的支持。
从2013年开始,张建国就像一名将军,指挥着一场没有硝烟的大战,从“工程设计优化年”到“两优化一达标”,再到“四优化一提升”,矿井优化的思路越发清晰,战场不断外延。
翻出2013年到2016年的技术档案,从提出到思考,从推进到提升,“四优化一提升”工程共组织实施项目416项。3天1个项目,有人说他疯了,他笑着说:“我不疯,这矿井就要疯,职工家属就要疯。”
话粗理细,他疯狂的是职工福祉,是工业文明的微笑,是这片矿区未来的大道。事实证明,他疯得值,4年间,“四优化一提升”工程累计为中国平煤神马集团节支增效12.32亿元。
随着社会对环境要求的不断提升,人们似乎把环境恶化的罪过都归结在了煤的身上,这个给人们带来财富的“乌金”,被冠上了“污染环境”的罪名,煤矿成为环境恶化的罪人之一。让煤干净起来,重新唤起人们对这个引领人类走出黑夜的精灵的尊重和刮目相看,又成了张建国探索的新领域,而探索的核心,就是煤炭资源的综合利用和洁净开发,是煤炭产业链条的持续拉伸。这注定又是一条不寻常的探索之路,而且前无古人。
张建国亲自主持和建设了炼焦煤资源开发及综合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围绕煤炭转化、焦炉煤气综合利用等开展多项技术攻关,研发了20多种煤焦化工产品,为企业打通多条产业链提供了科技支撑,让老煤矿焕发了青春,为新产业培育了新动能。
一条路,解放一个企业,影响一个行业。在中国平煤神马集团转型升级的征程中,张建国同志全面贯彻企业“四个转变”的发展理念和“三化协调”促发展战略部署,始终坚持走以科技创新助推企业发展的创新路径,持续强化科技创新的针对性,坚持立足煤、延伸煤、超越煤,在煤炭就地转化增值上作文章,组织工程技术人员努力破解煤矿安全高效技术瓶颈,不断开发煤基化工产业链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打通了从煤炭到焦化到尼龙再到高新技术领域的多条行业一流的特色煤基化工产业链,从原煤等低端产品一直延伸到高性能纤维、改性切片、硅烷、太阳能等高端产品。
2016年9月,全国煤炭行业科技创新转型升级现场推进会在陕西省榆林召开。作为全煤依靠科技创新推动转型升级的先进代表之一,张建国代表中国平煤神马集团受邀在大会上作了主题报告。会议高度评价了独具特色的科技创新助推转型升级的“平煤模式”发展之路,认为“平煤模式”已成为全煤科技创新转型升级的特色样板。
面对这种种的成绩,张建国告诉记者:“我大学毕业到平顶山工作后,就下定决心,一定要驯服瓦斯这只‘猛虎’。”为了探究瓦斯突出规律,每逢遇到瓦斯异常信息,张建国都第一时间赶到现场,第一时间搜集资料,力争掌握第一手信息。也正因为他在一线的付出,取得的成绩,使张建国早在2000年就荣获了第九届孙越琦青年科技奖,这个奖项在当时给了他重要的前进动力,使他在“打虎”这条路上坚定不移地走了下去。而今,张建国又荣获了孙越琦能源大奖,这必将激励着他为煤矿事业继续前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立足全局、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破解经济发展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和活力的根本措施。作为国有特大型企业集团的技术领军人物,2016年5月30日,身为中国科协九大代表的张建国曾亲耳聆听习近平总书记和李克强总理的讲话。
长期以来,中国平煤神马集团全面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科技创新当作引领企业发展的第一引擎,无论面临怎样的经济形势,始终把科技投入作为战略性投入纳入企业发展规划。作为总工程师,他针对传统能源化工企业科技需求,提出了科技创新工作要坚持“面向安全生产、面向效益效率提升、面向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三个面向新模式,成功打造了“有制度、有投入、有平台、有项目、有人才”的“五有型”科技创新体系,构建了具有平煤神马集团特色的科技管理新机制。
在中国平煤神马集团董事长梁铁山的大力倡导和支持下,张建国创新出台了《关于深化科研体制机制改革 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意见》等科技创新文件,强化科技创新流程管控,促进科技与生产紧密结合。已累计投入科技经费上百亿元,支持了一批重大科研攻关项目。企业先后承担国家“973”“863”“十二五科技支撑”等国家、省部级重点科技攻关项目40余项,促进了企业生产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即使在煤矿最困难的三年,集团科技奖励金额年均依然达到1000万元以上并及时兑现,奖励范围及力度走在了河南省工业企业和能源化工行业前列,极大地调动了广大科研人员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张建国积极搭建了高层次创新平台。中国平煤神马集团的“炼焦煤资源开发及综合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获科技部正式批准建设,并通过部级专家论证,成为全煤系统唯一及河南省首家炼焦煤资源开发及综合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企业目前已拥有2个国家级技术中心、2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2个省部级创新平台,与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四川大学、中科院等20余家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签定了科技战略合作协议,为企业推进科技成果研究与转化提供了强大的平台支撑。
在集团人才战略的指导下,张建国大力推进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坚持人才优先战略,注重提高研发人员待遇,每两年评选一次企业杰出人才、拔尖人才,并给予重奖;面向海内外招聘紧缺专业全日制博士研究生,给予年薪20万元的薪酬待遇;在工程技术人员中选拔首席技术专家,聘期内享受所在单位领导班子年薪和荣誉休疗养等待遇;在工人中选拔首席技能大师、首席技师、首席技工,并分别按所在单位上年度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的5倍、3倍、2倍标准发放工资。一系列举措,在企业内部形成了崇尚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截至2015年底,企业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39856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2人,省部级以上专家、学术带头人、技术能手等51人。
探索未知,探索管理,似乎每一次探索历程,张建国都做得十分完美,为提高我国采矿安全工程的科学技术水平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为提升我国在深地研究领域的战略科技水平作出了突出贡献。
30年来,张建国探索在翻滚的煤海,奋战在煤矿安全生产、工程设计和科技创新第一线,行走在深部矿井瓦斯防治体系研究与实践的路上,一步步走近煤矿动力灾害防治、高温热害治理、深井高应力支护等关键技术核心区域。让采煤不再危险,让每一个穿梭的在地球深处的矿工安全回家,让一个东方大国的煤炭行业变得安静和谐,这是他始终不渝的追求。
张建国接受本刊记者采访
太行之巅,沁河之滨,流传着舜耕历山、象鸣九天的古老传说。
乌金滚滚,煤海滔滔,续写着披荆斩棘、开疆拓土的壮丽史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