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蕊
(楚雄师范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云南 楚雄 675000)
小组工作介入少数民族学生厌学问题的研究
——以楚雄师范学院为例
刘 蕊
(楚雄师范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云南 楚雄 675000)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校面临着学生厌学问题,逃课、早退、上课思想不集中的现象不计其数,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的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比重较高,而少数民族学生自身的特点导致了在厌学问题上师生关系紧张、学习技能更新慢、与人际关系交互影响、学习行为差等表现更为突出,我们尝试通过社会工作的小组工作方法来解决该问题,6次小组服务后发现所有小组成员在学习行为和态度上都有改观。同时,小组服务增强了少数民族学生的民族自信心,民族认同与学习态度相辅相成,两组因素的正向改变证实了小组工作对改善少数民族学生厌学问题是有效的。
少数民族学生;厌学;小组工作
目前,高校本科生厌学现象比较突出,表现为逃课、挂科,很多学生抱着及格万岁的态度。厌学问题在少数民族学生中同样存在,并且由于少数民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受生活环境和学习经验的影响厌学问题出现了新的特点,导致厌学问题常常伴随着民族认同感的降低而来,二者相互作用增加了解决厌学问题的难度。[1]
在对楚雄师范学院的调查中我们发现,全校11058名学生中少数民族学生2664名,占总人数的24%,比全国平均值高了约3倍。这些少数民族学生大部分来自云南省偏远山区,他们的学习和生活环境相对较差,故他们身上的少数民族学生学习特点更明显。我们选择他们作为本次调查研究的对象,用小组工作的方法增加他们的学习兴趣、强化他们的学习技能、增强他们的民族自信心进而解决厌学问题。
(一)学习态度和行为两极分化严重
少数民族学生在学习态度与行为上呈两极分化,一是认为学习可以改变命运,学习特别努力;二是认为学习无用,认为自己学习再好也改变不了自己是少数民族、自己家在农村的命运。[2]在调查时我们发现楚雄师范学院学习成绩较优异和厌学问题较重的学生中,大多数都是少数民族学生,他们分布在了 “最好”和 “最差”两个极端。首先学习成绩较优异的、经常获评奖学金的同学中大部分是少数民族学生,且很多是家在偏远山区的少数民族学生,他们认为自己在学习条件和生活条件上本来就比别的同学差,只有付出更多才能赶上,所以学习较积极努力;其次一部分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态度十分消极,学习成绩较差,成为学院中较难管理的 “刺头”学生。
(二)人际关系影响学习态度和行为
由于我国少数民族大部分分布在欠发达地区,少数民族学生在长期的生长过程中生活水平、教育资源等相较于汉族学生来说是有差距的,且他们生活的环境较为封闭,所以他们大多心性单纯、保守,在高校里难以适应竞争较为激烈的社会环境,在与汉族学生交往过程中出现了自卑心、嫉妒心,对周围的事物产生抵触情绪。[3]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楚雄师范学院很多少数民族学生与汉族学生关系不亲密,身边朋友较少或是倾向于少数民族学生互相抱团,特别是偏远地区的、人口数量少的几类少数民族学生,他们不愿意与汉族学生交流,也不愿意向汉族学生请教学习问题,常常因为学习困难和关系不融洽而逃课。
(三)师生关系处于被动
少数民族学生与汉族学生相比,大部分少数民族学生在处理师生关系时较为被动。[4]在调查中发现楚雄师范学院83%的少数民族学生表示当学习遇到问题时不愿主动找教师沟通,要等教师主动找其交流。相较而言,汉族学生中只有54%的学生表示不愿主动找教师,有近一半的学生表示遇到学习问题会主动找教师。在师生关系中大多数少数民族学生是消极的、被动的,不利于师生关系的建立,也影响教师对学生情况的掌握,当学习遇到难题时,学生不愿找教师,难题只会像滚雪球一般越滚越大,问题越发严重,致使当教师意识到问题存在时,已经难以用一般的方法解决,解决难度大大增加甚至有的难以扭转。
(四)学习技能普遍较弱
少数民族学生普遍存在学习方法不正确、学习技能弱的现象,由于少数民族大多居住在山区,经济与教育发展落后于汉族地区,所以少数民族学生从小所接受的教育资源是匮乏的,如教育设施落后、知识更新速度慢、知识面狭窄等。[5]总的来说,教育基础的薄弱直接导致了少数民族学生在高校学习中对新知识的掌握、新技能的学习速度慢,学习设备使用出现困难。我们发现楚雄师范学院82%的少数民族学生认为自己没有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具体表现为使用电脑吃力、不愿做网上作业、复习充分但考试成绩不好等。有75%的少数民族学生认为这些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让他们产生厌学情绪,是产生厌学心理和行为最主要的原因。总的来说,学习技能弱是少数民族学生学习过程中一个较大的特点。
一般来说,学生厌学表现为厌恶学习、抗拒学习任务、不愿意接受学校教育或被动接受学校教育;课堂上不遵守纪律,出现与课堂无关的行为,思想不集中学习无成果;排斥教师、学校,甚至出现逃课、早退等行为。
厌学是一种学习偏差行为,本次调查研究的厌学指的主要是心态及行为两方面的偏差,所以具有不良行为和不良心理两个方面的表现。[6]
在对楚雄师范学院少数民族学生的调查中,发现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特点是伴随着民族自信心而来的,所以少数民族学生的厌学问题也具有强烈的民族特征,即少数民族学生学习心态上表现为自卑,这种自卑感来自于自身少数民族的身份,他们认为学习困难不是自己本身的问题而把它归咎在少数民族落后上面,所以自己即便是努力学习也是赶不上汉族同学的。进而在学习行为方面表现为强烈的抗拒,不仅抗拒进入课堂学习,还抗拒与教师交流,喜欢与同是少数民族的同学抱团,较少与成绩较好的汉族同学交往。
(一)小组工作介入的优势
1.集体学习替代个人学习,互相监督替代自我控制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少数民族学生大多不愿与教师交流,且有较强的自卑心理。小组工作采用团体辅导的形式,让厌学的少数民族学生集中在一起学习可以相互督促,同时让小组契约发挥制度约束作用。[7](P91—93)这种集体学习的方法让小组成员互相监督,改变了传统的由教师或是班长监督的学习模式。同时,小组契约是组员共同协商制定的,是小组成员自己能接受的条件,这些契约替代了传统的校规、班规等硬性的规章制度,从这一点来说给予了学生充分的尊重,并把学习从被动状态变为主动状态。
2.改善人际关系和改善厌学问题相互作用
厌学的少数民族学生有一个显著的特点是人际关系对学习态度、行为影响较大,小组服务对于少数民族学生改善人际关系有两方面的作用。首先,把厌学的少数民族学生集中在一起学习无形中为他们找到了一个同辈支持群体,为他们构建了一个学习和生活方面的同辈支持网络,[8]让积极学习的行为和人际关系的改善在这个同辈支持网络中互相作用,小组成员会因为彼此关系亲密所以更愿意共同学习,而共同学习时间的增加对彼此关系融洽有进一步的推动,形成了良性循环。其次,小组工作把厌学的少数民族学生聚集在同一小组中,通过小组服务既加强小组成员学习技能又培育他们的民族自信心,增加民族认同感,改变对学习的态度,改善与其他同学的关系,进而解决厌学问题。
(二)小组工作介入情况
1.小组目标
通过6次小组服务达到三个目的:一是纠正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态度,重塑学习有用的观念;二是掌握学习技能,提升学习兴趣与效率;三是增强少数民族学生的民族自信心。
2.小组类型
根据本次小组目的确定小组类型为教育型小组和成长型小组。教育型小组即帮助小组成员增能,教会小组成员一定的学习技巧,在小组服务结束后组员的学习方法有较大改善,学会有效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成长型小组即在小组活动中组员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行为有改变,并且收获同辈支持群体。[9]同时,在小组中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消除由于民族身份带来的自卑感,进而辅之以学习方式的改变,使厌学的少数民族学生从行为到态度有一个改观,更加适应大学生活,更易融入大学生活。
3.组员构成
小组服务时组员人数过多难以管理,活动控制难度增加,人数过少组员缺乏兴趣,参与热情受到影响,所以确定组员人数为6名。我们从楚雄师范学院少数民族学生中选取了6名有厌学问题的学生,他们都有逃课行为,缺乏学习兴趣。在小组服务前我们对他们进行了一个服务前厌学情况的评估,如下表所示:
表1 小组成员厌学情况评分表
同时,对他们在服务前的民族认同程度进行了调查,如下表所示:
表2 小组成员民族认同评分表
4.小组服务情况
本次小组服务设计6次小组活动,小组成员固定,每次小组活动分学习和民族两个服务模块。
首先是改善学习态度和行为的服务,从对组员的学习认知进行干预而改变他们对学习的态度到传授学习的方法和技巧共分为小组初期2次活动,小组中期3次活动,结束小组1次活动。小组初期的主要任务是错误认知的改变,正确认知的重塑;小组中期的活动任务是习得正确的学习方法,结束小组的活动任务是巩固小组服务成果,完成告别。
其次是培育民族认同感的服务,我们通过小组活动循序渐进地对厌学学生的民族认知进行干预,改变认知当中自卑的、排斥的部分,培育正确的民族认知,树立民族自信心。
第一次小组活动:本次小组活动共有5个环节。首先,小组成员是互相不认识的学生,所以在小组正式开始时采用游戏来让组员之间完成破冰,尽快相互熟悉。采用游戏破冰的好处在于为小组活动营造一个轻松自在的氛围,增强组员的参与兴趣。破冰游戏之后组员之间最初的拘谨已经克服,而且能记住彼此的名字。其次,澄清小组活动目的、意义、内容,让组员知晓本次小组服务的安排和计划,并为达成小组目标而设立自己的目标和规划。再次,签订小组契约,小组契约要建立在每一位组员的意愿之上才能有效的约束组员,我们让组员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共同订立小组契约。其后,请教师为组员讲解学习专业知识的重要性,并让组员匿名写出自己的学习困惑或是自己对学习的认识,并由教师进行答疑解惑,让组员知道自己认知存在哪些偏差。最后,向组员讲述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少数民族故事,让组员初步树立起对少数民族认知的正确方向,并布置组员回去准备一个本民族值得学习的人物故事或是自己身边与民族有关的故事,之后每次小组2名组员进行分享。
第二次小组活动:本次小组活动目的一是要巩固上次小组活动的成果,让组员对学习的认知有较大改变,且这种改变的持续性增强。二是让组员巩固上次活动中对少数民族认知转变的成果,让组员继续熟悉彼此,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在民族认知方面,2名组员分享自己民族代表性人物的故事,分享结束后每位组员都分享自己的感受,通过这种互动让组员感知少数民族的价值与力量,再次强化对少数民族的正确认识。在学习态度方面,活动中引导组员回顾上次活动中自己的学习困惑,并找出有较大共鸣的问题进行小组分享,每位组员就自己对这一问题的认识进行阐述。最后,对于每个问题都要进行一个意见的综合,通过意见综合再次强化对学习的正确认知,让组员回到日常的学习中去观察自己的变化。
第三次小组活动:活动开始时让2名组员分享自己找到的故事,其他组员分享听完后的感受,让组员对民族有更深层次的了解,同时继续强化改变。学习方面,本次小组活动开始进行学习方法的教授,让组员学会时间管理,制定一个具有自己特色的、合理的计划。要求组员把自己一天的时间进行划分,完成后发现其中2名组员每天的时间除了睡觉就全部是玩游戏,其余4名组员日常生活中学习时间所占比重也较小,一天中睡觉、看电视剧、聊天占了大部分。我们把事先找到的有关珍惜时间的材料发给组员阅读,之后引导组员进行讨论,通过这样一个环节让组员改变“混日子”的生活态度,激发他们改变的欲望,接着教会组员如何进行时间分配与管理,让他们重新制作一份自己的时间分配表,在之后的学习生活中对照使用,并在下次小组活动时反馈自己的使用情况。
第四次小组活动:民族方面同样继续用分享故事的方式不断地改变组员对民族的认知,对于改变了的部分继续进行强化,活动开始时让2名组员分享自己找到的故事,其他组员分享听完后的感受。在学习方面,本次小组服务主要探讨学习与考试的关系。在对楚雄师范学院厌学的少数民族学生的调查中,发现他们厌学的其中一个原因是认为自己考试成绩和学习时间不成正比。在服务开始时我们首先对上次小组活动的成果进行检验,让组员分享自己过去一周的情况,发现其中的5名组员都基本按照自己的时间图来划分每天的时间,只有1名组员在实施计划过程中与计划有出入,他们表示这种短期的计划更加 “看得见、摸得着”,比起长期的计划来说更具有约束作用。之后我们进入学习与考试问题的探讨,请了一名专业教师参与,让他和组员们分享自己出试卷及改试卷的感悟,让组员明白了学习方法的重要性,并传授了一些学习方法。
第五次小组活动:本次活动我们请到了1名少数民族的教师,让他向大家分享自己的成长经历,并对组员提出来的疑问进行解答。在学习方面,本次活动主题为遇到困难怎么办?因为小组即将结束,在习得一些基本学习方法后我们无法预料组员在以后的学习中还会遇到什么问题,所以要教会组员正视困难、解决困难。我们主要通过游戏方式来告知组员遇到困难应该怎么应对,塑造他们面对困难的积极心态。游戏结束后我们让组员分享自己游戏中的感悟,总结面对困难时应该采取的方法。本次活动结束后要求组员对前5次小组服务进行回顾。
第六次小组活动:这是小组服务的最后一次小组活动,我们带领组员对小组服务进行了一次全面的回顾。之后要求组员分享小组服务给自己带来的改变,填写量表。引导组员进行学习成长记录表的制作,小组结束后组员仍然可以用成长记录表记录自己的改变。通过以上这些方法,对小组活动的效果有了进一步的巩固。最后给予组员祝福,并告知结束小组。
5.小组总结
在6次小组服务结束后,我们用服务前的厌学情况量表对组员再次进行评估,以此观察小组服务对他们的改变。
表3 小组成员厌学情况评分表
评分表结果显示:小组服务后6名组员中有中等厌学表现的1人,其余5人均表现为轻微厌学;同时,每个组员都有明显的改观,原来严重厌学的2名组员现在1人为轻微,1人为中等,原来中等的3名组员现在全部为轻微,2名轻微的组员现在评分有明显的下降。可以得出结论:小组工作对厌学的少数民族学生的厌学问题改善确实产生了明显的作用。
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可能对厌学问题有一些改善,但是对于少数民族学生来说,我们在解决厌学问题时不得不考虑到他们的个性,社会工作介入该问题时运用了优势视觉和增能方法,为厌学学生找到了同辈群体,构建了同辈支持网络,对于他们敏感、脆弱的心理来说是一种较为适当的方法,同时改善了他们由于自卑而荒废的人际关系。小组学习的方式让他们避免了被教师单独找来谈话的尴尬与排斥,这是一种他们更容易接受的方法,相比于传统的教师单独辅导,这些学生更容易通过小组工作的方式习得学习方法和技巧,在此过程中被教师单独辅导的紧张、羞怯感被小组活动中的轻松、自信感所取代,组员更容易获得改变。在今后的实践当中,我们还可以尝试把范围扩大到学习成绩优异但是学习方法不适当的少数民族学生中去,让他们能够更轻松的学习,取得更好的成绩。
在对组员进行的民族自我认同评估中,发现与小组服务开始前相比组员对民族的认同度有了提升。
表4 小组成员民族认同评分表
从表中可以看出,小组服务后组员对自己民族的了解更进了一步,所有组员对民族都有了一定的认同感,其中5名组员非常认同。在最后一次小组服务中组员分享了自己的感悟,他们认为少数民族有很多优秀的传统与文化,有很多值得自己去学习的知识,少数民族不代表自卑或是落后,是国家的一笔宝贵财富,很多精神与技艺还等待着他们去发扬。在小组活动中逐渐消除自卑感的组员开始主动与其他同学交往,人际关系方面得到很大改观。有2名组员很明确地表示自己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争取以后能把学到的专业知识与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相结合,推动本民族的发展。
小组服务的方式替代了教师与厌学学生一对一沟通、辅导的方式,既给心理较敏感的少数民族学生营造了一个自由的环境,利于他们天性的发挥,又通过这种方式增强了他们对民族的认同度,增强了民族自信心,学会融入到团体中。同时,少数民族教师的介入对于厌学的少数民族学生来说找到了一个今后倾诉沟通的对象,逐渐学会主动找教师,在师生关系中改变原有的被动,少数民族学生对民族认同感的增强也是对自我认同的一种提升,辅之以学习态度和方式的改变,二者双管齐下来纠正他们所面临的厌学问题。
总的来说,社会工作中的小组工作介入少数民族学生厌学问题是一个较可行的方法,它不仅为学校社会工作开辟了一个服务领域,也为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工作带来了一种新方法,在今后的实践中我们还可以把小组工作方法拓展到少数民族学生的其他问题中,让学校社会工作和少数民族社会工作在少数民族学生服务方面得到一个较好的结合。
[1]刘景钱,刘飞.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日常管理问题研究 [J].教育教学论坛,2014,(13):15—17.
[2]李永才.琼南民族地区学生厌学问题探析 [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5,(6).
[3]刘艳华.对厌学学生的全方位调查及其应对策略 [J].河北自学考试,2007, (12):4—6.
[4]刘丽玉,杨韶刚.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模式探析——基于广州大学城内新疆少数民族学生的调研 [J].广州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3,(1).
[5]赵瑜,白罡.浅析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的特点和学生工作管理 [J].前沿,2012,(10):106—107.
[6]尹伟伟.当前高师本科生厌学成因分析及对策探讨 [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3):12 —15.
[7]向飞,杨晖,张博超.社会工作综合能力 [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7:91—93.
[8]高梅书,高松燕.小组工作介入大学新生入学适应问题实务探析——以南通 “一米阳光”新生成长小组为例 [J].社会工作 (下半月),2010,(9).
[9]崔航.本科生厌学问题的小组工作介入研究 [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On Group Job Intervention in Minority Students'Learning Weariness—Taking Chuxiong Normal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LIU Rui
(Schoold of Politics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Chuxiong Normal University,675000,Yunnan Province)
In recent years,more and mor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re faced with the problem of students weariness,Skipping lessons,early leaving class,and inadequate concentration in class.Especially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ethnic minority areas,minority students account for a higher proportion,but their own characteristic causes some negative effects such as the tense relationship with teachers,slowness in updating learning skills,interaction with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unsatisfactory performance.The research tries to solve the problem through group work in the social work.After 6 times of group service,the researchers found that all team members have changed in the learning behavior and attitude.At the same time,group activities enhance the minority students'national self- esteem and self- confidence,and ethnic identity and learning attitude complement each other.Positive changes in two groups of factors prove that the group work is effective in improving the problem of minority students.
Minority students;learning weariness;group work
G442
A
1671-7406(2017)05-0135-06
2017-07-16
刘 蕊 (1989—),女,楚雄师范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为民族社会工作、残障社会工作。
(责任编辑 刘祖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