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 东
餐桌上的教育
潘 东
说到我们家,家产不多,家教不少。
我们生在20世纪70年代的乡村,父母亲和村人一样,虔诚地面朝黄土背朝天,除了收个仓满坛满后,积蓄不到多少钱,家里的餐桌上向来都是自己做的几个时令蔬菜。因此,不挑吃穿成了我家家教的首条。 我们的家教,不是像学校那样贴在教室里,而是在父母亲的言传身教中。比如吃饭不可以唱歌和大笑;不可用脚后跟关门;不可落井下石。
有一次外婆生病,爸爸买了3斤肥膘,炼猪油后烧青菜给外婆做小灶吃。面对我们兄妹几个,外婆哪里吃得下,避开父母就让我们吃。我们故作姿态地推让几句,还是吃得满嘴冒油。爸爸当场教训我们,教育从饭桌的讲故事开始。
先讲范仲淹划粥,意思是过日子要有计划,又教我们背“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我们自觉把饭桌上老是咸菜的抱怨咽下肚,开始接受那些辣萝卜、酸白菜、剁椒、霉豆腐。
我们读书早出晚归,晚餐时分是我们一家的幸福时光。常常在煤油灯下,我们一家围坐在简陋的餐桌边,就着几样并不丰盛的小菜,听父亲讲那些生动、精彩的故事。平凡人家的餐桌因此充满了浓情蜜意。听了那些故事我们懂了爱惜粮食,保持了不挑吃、不在菜碗中翻拣的文明吃相。除了和吃相关,还有历史人物,比如说听读陈毅将军的诗,赏析背诵毛主席的诗词,评论一下湖北大鼓,说说湖北的小吃,夸夸当地的土特产。
故事并不是很精彩,却拓展了我们的视野,凝聚了家的温暖。我们兄妹几个比同龄人知道得多,比如猜谜,我们都是好手,我们记得很多谜语、名人轶事。那些丰富曲折的故事,随着日渐丰富的餐桌和香饭淡菜,伴着乡村的质朴,渐渐地浸入我们的肺腑。滋养我们的心灵。
现在,在我们的小家里,日日相逢的餐桌上,我也复制我儿时的餐桌教育,和孩子说说吃饭的礼仪,夹菜的家规,干杯的涵养。当然也说孔融让梨,也讲吃饭饭碗里要扒干净。一家人就在寻常的碗盆之间,无声地凝聚了浓厚的亲情岁月,滋养了我们的身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