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优质电影”对中国电影的启示

2017-11-13 16:10
边疆文学(文艺评论) 2017年9期
关键词:优质韩国

王 昆

韩国“优质电影”对中国电影的启示

王 昆

“优质电影”(Well-madeFilm),通常是指电影总体制作成本中等,创作偏重叙事,精心构思、制作精良、注重创新、关注市场需求,精确锁定观众,定位准确,从而取得了观众口碑与市场票房的双赢,具备此类创作风格的电影统称为“优质电影”。“优质电影”(Well-madeFilm)改变了韩国电影发展史。在“优质电影”出现之前,韩国电影曾经走过一段模仿“好莱坞”的历史。21世纪初期,韩国电影界模仿好莱坞,严格遵循“好莱坞”电影制作的“标杆分析法”进行大制作,由此创作出的电影模式(具有民族性与传统性相结合的叙事剧情,外加简单特效的电影制作),现今为韩国知名大企业投资,以制片人为中心制,由著名导演执导或明星主演,甚至两者兼备,故事情节简单,主题中心明确,营销主题单一的商业大片模式,即高概念电影模式,从而能立足世界影坛的电影。其中较为典型的代表作是1999年由姜帝圭指导的《生死谍变》,影片是以南北朝鲜为背景的谍战大片,此片仅放映21天,就创下韩国电影史上620万人次观影的票房奇迹。其后,相继涌现出了《朋友》、《实尾岛》、《太极旗飘扬》等大片,助推大片制作热潮,掀起了全国性观影热潮。在2002—2003年间涌现出的一些高成本影片:《2009迷失的记忆》(2002,李时明)、《昨天》(2002,郑允秀)、《你准备好了吗》(2002,尹尚浩)、《卖火柴女孩的复活》(2002,张善宇)、《地铁惊魂》(2005,边云鹤)、《自然城市》(2003,闵丙天)、《千年湖》(2003,李光勋)、《清风明月》(2003,金玉石)等,然而,这些大片由于剧情叙事的浅薄,制作方式雷同,故事情节千篇一律,久而久之观众审美发生变化,观众不再买账,于是纷纷在票房上惨遭失败。

与此相反,一些制作费用中等、精心构思、制作精良的“优质电影”(Well-madeFilm)成为韩国电影全新发展的代表作,例如:《汉城大劫案》、《孝子洞理发师》、《马拉松》、《血之泪》等。它们不仅票房理想,同时成为口碑较好的影片。

借助“优质电影”的魅力,2012年韩国电影更是进入一个全新的全盛时代。《圣殇》(金基德),不仅取得2700万人民币理想票房,同时问鼎威尼斯金狮奖;以纯爱为主题的《狼族少年》观影人数达到700万人次,韩国影振兴委员会票房统计,截止2013年1月8日,票房约3.8亿人民币创有史以来最好的韩国爱情电影票房纪录。

此外,《建筑学概论》、《爱情小说》、《我妻子的一切》、《断箭》等一系列“优质电影”整体为韩国电影市场创造了本土票房60%的奇迹。

今天,中国电影也面临和曾经的韩国电影一样的困局。2000年后中国电影工业进入了狂热的大制作阶段。很多电影制片方一味追求大制作,即大导演、大场面、大明星、大资金的电影拍摄方式,忽略了电影叙事的重要性,以此来吸引观众,事实上适得其反。譬如:《英雄》、《满城尽带黄金甲》、《无极》、《夜宴》等多部票房过亿的大制作影片,均遭到观众不同程度的吐槽。类似的一批大片虽然收获了高票房,但内容“空洞”。前期的电影营销中借助媒体宣传和明星八卦新闻炒作吸引大批观众眼球,观众满怀期待而来,最终失望而归,国产大片给观众留下了单纯的追求视听效果的印象,不禁令人唏嘘。

恰恰相反,在众多的电影类型中,“中小成本电影”让人充满希望。中国的“中小成本制作的电影”(“中小成本电影”是一个区别于“大片”的相对概念,通常是指投资少、成本低,从内涵上,此类电影接近“独立电影”,在资金投入和制作上不隶属于任何电影集团,主要依靠制片人或导演个人出资制作影片。)在资金的配置,情节紧凑,叙事完整,规模适中等诸多方面与韩国的“优质电影”具有高度的相似。

韩国电影工业在以往发展的历史中也面临着本土电影配额,电影分级法案,电影新浪潮运动,类型之争等问题的挑战,但韩国最终摸索出了独特的韩式影像风格,在亚洲掀起一股“韩流”之风,令世人瞩目,给诸多亚洲国家如何发展电影工业做出了优秀的表率。韩国“优质电影”的成功,也可以为中国电影工业发展带来多方面启示和借鉴,尤其是对我国中小成本电影的生存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认为,可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创作精细化

优质电影的重点在于电影创作全过程的精耕细作,除了制作费用的精打细算以外,也包括编剧、剧情、演员、美术、音效、后期制作等环节的精心细磨。譬如电影制作费,注重电影叙事。电影制作并非投资越多越好,一味追求名导、明星的大片或者是制造视觉特效奇观,以此作为市场卖点来吸引观众并不一定奏效,尤其是亚洲电影在纯视觉特效方面远不及“好莱坞”水准,因此难免造成“滑铁卢”的结局。

2012年由青年演员兼导演的徐峥主导的电影《泰囧》,总体投资不到三千万元,自上映以来,创造了华语片记录,上映第一周,当日票房冠军,周末华语片冠军,刷新国产片单周票房记录。观影人次达1175万,超过3D《泰坦尼克号》的1050万,最终累计票房12.6亿,成为目前最受欢迎,最卖座的华语电影。由此可见中小成本电影创作的精细化策略在于:精彩的台词,真实的情景,真挚的情感,幽默、风趣的表演体现出对社会现实的关注,人性的关怀,人类文化根源的追寻,洞见事物的本质,最终深深打动观众,引起情感上的共鸣,以此取得巨大的市场反响,做到商业与艺术间的平衡。

诸如此类,与大片相对应的中小成本制作的电影在2012年度市场表现优良,如:《二次曝光》(导演:李玉)、《绣花鞋》(导演:叶伟民)、《春娇与志明》(导演:彭浩翔)、《痞子英雄之全面开战》(导演:蔡岳勋)、《101次求婚》(导演:陈正道)、《暗战》(导演:杜琪峰)等。

二、注重新生力量的培养

挖掘和培养具有表演天赋的实力派新演员是“优质电影”的主要体现之一。与大片制作沉醉于追求大明星效益不同,此举目的在于强调适合角色的实力派新演员,这一方面有效降低影片投资成本,另一方面为国内电影制作注入新的活力此外还有利于整个电影表演风格朝多元化方向发展。2006年黄渤因出演新锐导演宁浩的《疯狂的石头》中的配角——“黑皮”而一举成名,成为国内最受欢迎,最具影响力的新生实力派演员之一。

作为国内新生实力演员黄渤朴实、自然的表演得到了业内和观众的一致肯定。“黄渤不但具有专业的表演素质,在他身上更散发着来自内心的真实与质朴。”而后5年,黄渤树立了以喜剧见长的表演风格,演技日益精进,主演多部中小成本电影,其中包括大众熟悉的《疯狂的赛车》、《斗牛》、《杀生》、《人再囧途之泰囧》等。同时,创造了较好的电影市场票房与荣获多项电影大奖等诸多荣誉。2012年12月,出演徐峥自编自导自演的电影《人再囧途之泰囧》成本2400多万,影片上映5天票房突破3亿,创造华语片首周票房纪录,上映一个月票房达到12亿,最终票房12.66亿,成为中国电影市场华语片票房冠军。他凭借在《斗牛》中的精彩表现,获得第46届台湾电影金马奖影帝桂冠。善于挖掘有实力的青年演员对发展中国电影工业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使得陈旧的中国电影彰显出更多活力,也利于向更广阔的空间发展,不断创造出新的奇迹

三、适时关注观众的审美变化

制作类型多样,题材多变的影片满足新老观众需求。当今是以消费者为主导的整合营销时代,中国现今的消费市场中形成了以70、80、90为主的中青年观影群体,他们都生活在“娱乐至上”的“融媒体”(即: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结合,优势互补,互为利用,使其传播方式、功能以及价值等全面提升的优势传播模式。)时代,信息接收呈几何式的增长,他们习惯于看图记忆,热衷网络,兴趣爱好瞬息万变。但是不同年龄层次的群体价值观、审美标准、消费动机等又各不相同。电影作为一种普通的娱乐方式进入大众视野,对于不同时代的观众审美需求做一个了解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

一味追求商业电影艺术创作的“高大上”的高概念电影,或者单纯地只顾表现创作者自身的艺术情怀,忽视对现实消费市场的关注,必然导致观众冷淡对待,惨淡收场的结局。

张艺谋、陈凯歌、冯小刚等为主的第六代导演拍摄了一些历史题材影片,但沉重话题的大片并不是新时代观影群体的最爱,这是导致该类大片在市场上票房不佳的重要因素。比如冯小刚主导的历史影片《一九四二》,题材严肃,叙事宏大,风格沉重,没有与现行主体观众找到接点,导致市场票房反映并不如前期预想的那么理想。

电影作为“第七艺术”是集文学、音乐、舞蹈、绘画、戏剧、建筑等综合艺术于一体,将时间艺术与空间艺术、视觉艺术和听觉艺术,再现艺术与表现艺术、造型艺术与表演艺术的特点融汇到一起,具有更加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不仅创作要求水准高,而且还要把握好时代脉搏,审时度势,顺势而为,因时间、空间、观众等的变化而变化,以市场为导向的商业电影尤为突出。

四、借“互联网+”整合营销

“互联网+”是利用通讯技术与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产业结合,创新出更具竞争力,符合时代的新形态。传统的市场经济,进行品牌传播围绕他们的产品发布与促销来安排商业活动日程。但在互联网时代,消费者受其商业日程安排的影响很小,推广品牌应当全天24小时不间断的进行。

“互联网+电影”结合,撤除诸多市场的隐形壁垒,为电影与消费者创造机会,进行全面接触,使其变得更加透明,可亲可敬。从营销角度看,借助互联网宣传电影,可以全面深入到电影宣传发行的每一个环节,精细把控,节约成本,深入互动,提高效率,做到未映先火。

优质电影的成功,不仅关键在制作、宣传、发行、放映等环节,而且必须在同一时间借助营销、广告、公关、促销等多种方式整合营销其中进行有针对性的媒体广告宣传策略,从不同角度切入形式新颖地传播信息,对电影观众进行立体化、趣味化的广告宣传至关重要。正如《致青春》投资人柯利明所言:“‘致青春’的原著小说是他在网络论坛发现的,并通过对其他网友的留言分析,发现了网友们对青春题材电影的需求。”在《致青春》的前期营销中,借助电视、微博、微信、社区网络、视频网站、游戏等对中青年群体进行宣传造势,最终以6000万元投资成本获取7.19亿元的市场票房。

还有令人惊奇的小成本制作《夏洛特烦恼》亦是如此。据1095电影网官网微博报道,截止2015年10月31日(周六)内地票房播报《夏洛特烦恼》票房已破14.04亿票房。这又一匹小成本制作的“黑马”成功秘诀在于:(1).全国市场的跑演,打下观众基础;(2).上映时期,敢于依靠《港囧》借势;(3).巧用新媒体营销,全面发力。从开始销售起,借助各大影评网站和引移动客户端电影购票APP提升口碑。例如,10月15日,豆瓣评分《港囧》6.3,《夏洛特烦恼》8.4;猫眼电影(APP)评分《港囧》8.6,《夏洛特烦恼》9.4。其次,不仅有普通观众,而且还有明星大咖等纷纷通过社交网络——微信与微博,强力推荐《夏洛特烦恼》。譬如,韩寒发微博说:“刚看完《夏洛特烦恼》,意外,惊喜,大赞,决定二刷,极力推荐。从片方到演员我都不认识,但这部电影不到十亿票房就太可惜了。”紧接着还有王祖蓝、王珞丹、秦海璐、何炅、谢娜、吴京、许晴、张一白、张译、阿雅、岳云鹏、闫妮等,从而形成强大的“自来水”军,引爆了口碑,达到了超乎想象的宣传效果。由此可见,“互联网+电影”不仅给中国电影工业一个很好的提升机会,也为电影发展创新形态,更新电影的概念。

综上所述,当今中国电影创作中并不缺乏大创作之举,重要的是电影的创作思路是否与当今市场相符合,与观众需求相吻合。标准的“优质电影”不仅能有效规避市场投资风险,而且适销对路,做到市场票房与好口碑的完美统一,这将激励中国电影人大量创作,也是中国电影工业将来发展的一个良好选择。

[1]彭吉象.艺术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2](韩国)韩国电影振兴委员会.韩国电影史[M].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

[3](美国)鲍勃·罗德 雷·维勒兹.大融合互联网时代的商业模式[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5.

[4]《票房I昨日(周六)内地票房播报》2015-11-01,1095电影网官博:http://p.t.qq.com/longweibo/ page.php?lid=4554802145036279246

责任编辑:万吉星

(作者系云南财经大学传媒学院讲师)

猜你喜欢
优质韩国
韩国“第一步”
聚焦韩国大选
妊高症护理中优质护理的应用
韩国进入共享出行时代
贵港覃塘:提前谋划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优质冬枣周年管理工作历
揭秘韩国流
韩国的K1A1主战坦克
揭秘韩国流